以聊城为例谈志书的地方特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11&rec=45&run=13

宫磊

提 要 地方志要突出地方特色是方志界的公论, 而地方特色应该如何界定,它应该具
备什么特征,修志者又该怎么样去把握地方特色,这是史志工作者需要思考和讨论的一个重
要课题。笔者通过自己的理解,尝试解释地方特色,指出其内涵和特征,从而提出把握地方
特色的方法:背景法、比较法、提炼升华法、重点人事物重点记录法。
关键词 地方特色 内涵 特征 方法

突出地方特色是志书质量的生命所在, 好的志书以资料的地方性取胜,以突出地方特色
为能事,能够全面、系统地呈现出不同时代各地方的不同特色,为后世了解、研究地方历史
提供丰满、鲜明、突出的资料,从而实现志书的自身价值。现代社会是一个资讯的时代,也
是一个思考的时代。志书作为资料性著述,部头庞大、资料繁杂,如何使读者能通过阅读志
书,更快、更准确地认识到资料背后的地方个性,就成了提高志书质量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
题,于是突出地方特色就成了志书发展的一个必然要求。
对于地方志书应突出地方特色, 从中央到地方、从史志机构到修志专家,都一致同意这
一观点。1997年,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在《关于地方志编纂工作的规定》第十四条中指出地
方志应: “突出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形式上不强求一律。”2008年9月,《中国地方
志指导小组关于地方志书质量的规定》明确指出志书质量的总体要求包括:“内容全面,特
色鲜明。”青岛市史志办公室关于续修《青岛市志》编纂业务的规定(试行)提出:“资料
门类要齐全,纵不断线,全面系统,要突出时代性、地方性和行业性。”可见一部地方志的
成败关键就在于是否突出了地方特色。
那么该如何判断什么是地方特色、 什么不是地方特色呢?又如何来把握一个区域的地方
特色呢?
一、地方特色的内涵和特征
《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特色”一词:“特色是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
是一个事物或一种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形式,是由事物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特定
的具体的环境因素所决定的,是其所属事物独有的。”89同样,地方特色也是一个地方显著
区别于其他地方的风格、形式,是一个地方所特有的。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 百里不同俗”,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特色,地方特色是普遍存
在的。在同一个地域内,地方特色又有可能分布在其历史与现状的各个层面上,可谓是“无
事不有,无处不在”90。具体包括:
一是自然地理层面。 自然地理条件是一个地方的基础,是一个地方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
要条件,决定着经济发展的特点和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心理道德的趋向,因此自然地理层
面的特色是一个地方各种特色的基础。自然地理层面也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自然环境、地
理环境和自然资源。聊城位于鲁西大平原,不靠山不临海,所富有的就是广袤、平坦的土地,
这是聊城自然环境的特色。明清时期会通河开通后,京杭运河从聊城穿过,交通地理环境的
变化使聊城在短短的时间里迅速发展为“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会”,清朝末年运河淤塞,
聊城也随运河而衰落,可见交通地理环境的变化给地方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意味着挑战。自然
资源是地方比较固定的发展资本,聊城的矿产资源优势不明显,开发利用率不高,但是聊城
土地广袤、肥沃,另外还有温泉水资源,这就是聊城的资源特点。聊城的自然地理条件,决
定了聊城在明清时候的兴盛,也决定了聊城在建国后经济的持续欠发达,如今聊城充分利用
自己广袤的土地资源和独特的温泉水资源,建成了方圆万亩的中华第一梨园和天沐温泉旅游
度假村等基于自身资源的特色景点,成功地完成了向“休闲度假目的地”城市的过渡。
二是历史人文层面。 即历史上各时代人们在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过程中创造的各种物质
财富和精神财富,历史人文背景是当前社会各个层面特征的起点和渊源。中国传媒大学文化
产业研究院博士生导师齐勇锋曾说:“聊城也有很多国内知名的工业企业,但是,如果聊城
打工业牌肯定不行,因为工业不是聊城的特色,而东昌湖和大运河构成的城市独特风貌却是
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91聊城有着丰厚的历史人文资源,且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古城、
东昌湖、大运河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外延性特色,比如临清的小吃、阳谷的桥闸等等都是历
史人文层面的特色。
三是当前社会的全部横切面, 即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其中,经济基础决定
上层建筑,一地的经济基础特色决定着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特色。在社会的各个
方面中,政治、军事、司法在机构设置上具有上下同一性,各地的特色相对而言不明显,而
需要注意的是其中涌现出的特殊的人和事,比如我们聊城新时期党员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司
法界的楷模白云。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经济类型的差异造就了各地的经济特色,某些行
业或者其发展阶段的不同也是构成地方特色的主要因素。文化、宗教和社会生活这些方面的
个性差异也十分明显,对于这些意识形态领域的特色也要仔细搜集资料,真实反映当地的特
征。
地方特色的特征: 一是地方特色是客观存在的。地方特色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修志者
的主观意志来改变的。修志者只能尽量去正确体现地方特色,而不能以自己的喜好和判断片
面扩大或缩小某些特色,从而使志书对地方特色的记载有所遗漏或有所夸大。二是地方特色
是发展变化的。地方特色具有历史传承性,但也不是恒久不变的,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经
济的发展等因素,各地的政治、文化、风俗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不能用不变的眼光一味照抄
旧志对地方特色的归纳和总结。三是地方特色是相对的。地方特色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在
与其他地方相比较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因此也不能照搬其他志书关
于地方特色的归纳和总结。四是地方特色有具体与抽象之分。具体的特色主要是自然、政治、
经济、文化、社会各个方面在兴衰起伏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以物质为载体的或比较明显的特色,
以聊城来说,聊城的光岳楼、东阿阿胶、冠县鸭梨、葫芦雕刻都是聊城人耳熟能详的独有特
色,认识到这一点比较容易。抽象的特色主要是站在历史的高度和全局的广度,结合对具体
特色的把握,揭示出的当地整体发展规律或行业、事业发展特点的特色,这种抽象的特色需
要修志者在了解地情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等深加工才能得出。总之,地方特色要将具体
特色和抽象特色相结合,避免以偏概全、以点代面、以个别代替普遍。
二、正确认识志书的地方特色
(一)志书要全面体现地方特色
地方特色是普遍存在的。 在全国来看,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地方特色,只不过有
的地方特色比较明显,有的地方特色相对而言不突出。在一个地方之内,地方特色也是“无
事不有,无处不在”92。志书突出地方特点,不可以甲事突出、乙事不突出,而要“事事处
处都要突出,即全面地突出”93地方特色。
地方特色明显, 并不等于志书编修起来就简单,修志者要将一地的特色全面体现出来,
仅列出几个突出特点是不够的。地方特色不突出,修志者更要下苦功夫。总体来说,修志者
要提高观察事物的水平、占有尽量多的资料、加深地情研究,从而抓住某些特色的本质特征,
另外在“文字记述上要突出地方特色,详异略同”94,使地方特色跃然纸上。
(二)志书突出地方特色要实事求是
尤其要注意的一点是, 对于地方特色的把握、归纳和总结一定要坚持“存真求实”的原
则。1996年5月7日,李铁映同志在全国地方志第二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志书是一种特
殊的史书,是“官修”的地情书,也是继往开来,服务后代,垂鉴后世,有独特历史文化学
术价值的国情书”。“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来不得半点虚假”。因此,对于地方特色的把
握也同样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坚持存真求实的原则,做到不虚美,不隐恶,秉笔直书。志
书突出地方特色,为的是使资料更具地方性,更有利于经世致用,绝不是为了突出而突出,
为了特色而特色,更不是为了追求志书的“新奇、特别、个性”,否则,志书就失去了科学
性。
(三)志书突出地方特色的不足
历朝历代所编纂的方志, 到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多达八千多部,这些志书虽然没有理论
进行规范,在对地方资料的掌握、地方特色的体现上,为后世志书做出了很好的表率。建国
后涌现的大批首轮修志成果,尤其是当前正在开展的第二轮修志成果,在先进理论的指导下,
对于“突出地方特色”这一要求贯彻的还是比较彻底的,只是,在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上仍然
有待进一步深化。
一是地方特色不准或不详。 有些志书没有地方特色,或者没有找准地方特色。比如《聊
城地区志》中农业编的土特名产章,列了毛白杨、圆铃大枣、聊鲤一号等特产。而毛白杨仅
仅是聊城比较多见的一种植物,这种植物在鲁西北的大地上非常普遍,甚至在整个北方都十
分常见, 将其列入聊城的土特名产有点牵强。而圆铃大枣又叫“博枣”, 主要产地就在茌
平博平镇一带, 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而文中只有寥寥200余字;聊鲤一号是由聊城工
程师自己培育而成的新品种,书中简单介绍了鱼的优劣势,却没有涉及到这一聊城特产究竟
有没有普及、又给聊城带来了什么样的社会效益。真正的特色因为资料的短缺被一笔带过,
而一些普遍性的东西因资料丰富被大书特书,这是一些志书在把握地方特色上的失误。
二是地方特色有些“浅” 。有些志书对突出地方特色这一重要课题理解得过于简单,将
地方特色简单化为名优特产、名胜景点、著名人物、重大事件等,缺乏对地情特征的深度剖
析。不少志书会全面地提到当地的所有信息,举凡资源皆是“丰富”,举凡农业皆是“小麦、
玉米、棉花……”,举凡文化皆是“文学、艺术、电影……”,举凡特色皆是“名胜特产”,
而对于当地社会各行各业真正的发展脉络、发展规律流水账式记录,特色也在文字资料中显
得隐晦难见。
三是地方特色有点“out”。很多人认为地方特色一般变化不大,在首轮修志时,修志者
用心遍翻古籍资料,比照着旧志找寻出一些地方特色;二轮修志时,首轮志书也被参考,于
是地方特色多是因循守旧。修志者对近些年新涌现出的新事物、新规律、新现象熟视无睹,
或者带着一种“厚古薄今”的心理,对这些现象有些轻视。这种做法就与“详今略古”的修
志理论背道而驰了,也使地方特色的更新有点迟缓,使志书的时代性、地方性得到削弱,从
而降低了志书的价值。
三、怎样把握好地方特色
地方特色之于地方就像鱼儿之于水塘, 地方志书的编纂要求全面体现地方特色,那么找
到一种“一网打尽”的方法就是十分必要的。浙江方志专家仓修良先生在《新修方志特色过
眼录》中说:“我向来认为,一部志书如果能有两三篇写出特色,那么这部志书将永远立于
不败之地,永远立于方志著作之林。”可见,想要找出全面、系统、深刻的地方特色也是十
分困难的,作者斗胆提出几种方法以供商榷。
(一)背景法
任何一个地方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 都是在前人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基础上,在时
代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同时又深受国家大政方针的左右。因此,分析地方特色要同时考虑到
历史背景、时代背景和政策背景。
一是历史背景。 人类社会具有传承性,任何地方都不是空中楼阁,任何事情都不是突然
产生、兴盛或衰亡的,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中进行的。那么想要分析一个地方的特点,各
项事业、行业的特点,就必须对当地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像聊城这种以历史人文为主要特
色的地方,要想展示古城新貌,必须立足于历史人文的土壤中,只有对今天新现象的生长土
壤有了了解,才能更好地辨别什么才真正的地方特色。没有数千年文化的累积,聊城就不会
将自己定位为“文化旅游”城市,也不会提出“江北水城、运河古都”、“中华水上古都”
的响亮口号, 不会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自豪,不会有8个县(市、区)同为革命老区的
荣耀。
二是时代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经济、社会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传统社
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步伐加快,各个地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方面都涌现出一些
新内容,乍一看这些内容颇具特色,仔细了解时代背景后就会发现,这种特色其实是整个时
代所共有的。比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国企改革的盛行,这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举
国上下都是如此,算不得某个地方的特色。假如某地最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或者实施
的最彻底,并且对经济产生了重要的、持续的影响,这就可以作为特色记述。
三是政策背景。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各级政府的重要政务活动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是
巨大的,与地方各项事业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抓住政策背景,就会起到高屋建瓴、提纲挈
领的作用。尤其是地方党委、政府结合本地实际制订的长远目标、近期规划、重大决策和重
点战略转移举措,这些内容对地方工作往往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和针对性。通过这些政策背
景,我们可以大致了解一个地方的发展纲要,才能更准确地把握住地方发展的方向、速度,
才能更好地判定新的地方特色所在。比如,中小企业的发展在各地呈现出不同的景象,要想
了解这些事业发展的缘由、脉络,就必须对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有一定的了解,因为这与政
府的扶持政策是密切相关的;聊城的很多乡镇都有自己的特色农产品或农产品加工行业,比
如莘县的菌类、临清的丁马甲鱼等,这都与政府的政策引导密切相关。
明人乔世宁主张的“凡事涉国典、 海内共有者不书”,在今天看来仍然是正确的,因此
这些历史背景、时代背景、政策背景,都是为准确地把握地方特色而做的前期工作,除非必
要,不需将其写入志书中。
(二)比较法
地方特色是相对的, 是在比较的基础上产生的,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地方,在相
互比较之后,才能给自己准确定位,发现自己地域的独特之处,因此采用比较的方法能更好
地认识地情,准确地反映地方特色。
一是将本地与其他地域作比较。比较的对象既包括与地方同级的行政区域,也包括上级、
下级行政区域,甚至全国、全世界。只有经过比较,才能准确的知道当地在全国、全世界所
处的地位,才能知道自己的特色在哪里,这个特色价值究竟又多大。比较的内容涉及方方面
面,自然地理方面、历史人文方面、社会的全部横切面(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
重点人、事、物也要作适当的比较,越是特色的东西,越要写的细微,要与其他地区的同类
特色作一定的对比,找出特色中的特色,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聊城“江北水
城·运河古都”、“文化旅游和休闲度假目的地”的提出就很准确,在江北地区,聊城绝不
是唯一的“水城”,但是跟其他“水城”相比,我们的“水”很有特色,一特是因为我们有
保存良好的古城,以及为护城而开挖的面积仅次于西湖的人工湖,二特是因为有京杭大运河
蜿蜒其中,尤其是运河使聊城成了运河沿岸“九大商埠”之一。可见,与其他地域进行比较
后,方能找准自己的地方特色。
二是将历史与现状作比较。 地方特色是发展变化的,既在被传承,也在不断被突破,在
同一地域内,进行历史与现状的比较是十分必要的。比如,聊城的特色也在不断发生着改变,
早些年的临清哈达、牛筋腰带等渐渐淡出了历史的视野。有些地方在横向比较中,地方特色
不太明显,但是纵向对比后,也可以发现很多闪光点,对于这些内容要采用动态和静态相结
合的方法给及恰当记述。运河在明清时期给聊城带来的辉煌难以言喻,前些年运河也渐渐淡
出了人们的视野,甚至被污染、几近干涸,而如今在创建历史文化名城的推动下,运河又一
次焕发出生机,滚滚的河水使被历史湮没的众多遗迹再次跃入人们的视野,“运河博物馆”
的建立以及徒骇河世界运河(建筑)博览园的筹划、聊城晚报记者运河行活动使运河再次成
为聊城的热门。
(三)提炼升华法
地方特色有具体和抽象之分, 具体的特色虽然分散,但因其具有物质形态或简单明了的
特征,一般比较容易被发现、被接受,而深层次的地方特色蕴含在地方社会的发展脉络深处,
需要修志者深入研究地情,必要时进行实地调查,广泛讨论,深刻思考,才能将其挖掘出来。
修志者在编修志书之前,想要全面把握地方的特色,还必须使用另外一种方法——提炼升华
法。
提炼升华法即切实搞好地情研究, 从中提炼升华出地方特色,这是编修出名志佳作的一
个必要前期工作。大凡地方特色突出的志书,都是在地情研究方面下过一番苦功夫的。修志
者只有对地情了如指掌,才能对地方特色胸有成竹,才能对资料选取心中有数,从而正确运
用这些资料体现、突出好地方特色,写出流芳百世的好志书。
搞好区域研究不能只走形式、 做表面功夫,要采取多种措施切实将本地各行各业的情形
了解清楚,除了了解背景、进行比较以外,比如可以邀请亲身经历某事业、某行业发展历程
的老同志讲述发展过程,再结合事业、行业的客观实际,搞清楚事业、行业发展的来龙去脉,
发端、兴盛、转折的具体时间、标志等,从而梳理出发展规律,找出发展特色。
(四)重点人、事、物重点记录法
一般来说,对地方特色最直观的认识就是一个地方所涌现出的名人、所发生的重大事件、
所盛产的土特商品。地方志书对地方特色的记述,也应该跟随大众的思维方式,对本地区重
点人、事、物作重点记录。省内一些志书中的“城市之最”、“城市名片”就是运用的十分
成功的例子。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名人的成功离不开地方的环境。志书介绍本地的卓越人物,既宣
传了这些人物,同时也宣传介绍了地方,能够加深读志用志者对地方的印象。比如,将傅斯
年、季羡林、李苦禅、范筑先等名字列在一起,人们会很自然对培育这些名人的故土肃然起
敬,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重大事件的发生, 要么是靠本地人的参与,要么会给当地带来重大的影响。志书记录好
重大事件,同样也有助于塑造地方形象,体现地方特色。
地方的名优特产依附于地方而产生、 发展,甚至是离开这一地方就不再有这种事物,因
此名优特产是地方特色最直观的代表。比如东阿的阿胶自古闻名,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
百姓,甚至老弱妇孺无人不知,这种阿胶离了东阿县的水,味道、品质就会发生改变,这就
是当地的当之无愧的一个特色。尤其是近些年,阿胶企业的发展也十分迅速,给当地带来不
小的经济效益。
所以记录好重点的人、 事、物,不仅仅是简单的介绍了当地的特色,也通过具体的、鲜
活的人、事、物,体现了抽象的地方特色,塑造了直观的地方形象。
“磨刀不误砍柴工” ,编写志书之前,认真了解背景,进行多方面的比较,加深地情研
究,从而找准、找全地方特色是十分必要的。

(作者单位:聊城市史志办公室)

89 《现代汉语词典》
90 刘乾昌:《刘乾昌方志论文选》,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12月,第429页。
91 于新贵:《齐勇锋:聊城占尽运河之利 应做好运河文化文章》,《聊城晚报》2012年4月21日。
92 刘乾昌:《刘乾昌方志论文选》,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12月,第429页。
93 刘乾昌:《刘乾昌方志论文选》,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12月,第429页。
94 《关于(1986-2005)初稿撰写方法的有关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