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志书质量,增强志书可读性之浅析—从德州市二轮修志实践谈起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11&rec=42&run=13

李文

摘要: 修志的目的在于用志。而用志首先要读志。本文结合德州已出版发行的四部县级
志书为例,就志书的可读性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 增强 志书 可读性

“存史、 资政、育人”是志书的三大功能。修志的最终目的就是充分发挥这三项功能。
而要发挥好这些功能,就必须让读者对志书感兴趣,能够深入细致地研读。一部志书的可读
性如何,直接关系到读者用志,关系到志书价值的有效实现。李铁映同志在全国地方志第二
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曾提出:“志书一定要可信、可用、可读,可用是目的,可信是基础,
可读是途径。”
德州市启动第二轮地方志编修以来, 非常重视志书可读性问题。至今已出版发行四部县
级志书,分别是《平原县志(1986-2008)》《齐河县志(1986-2008)》《乐陵市志(1986
~2007) 》《夏津县志(1986-2009)》(以下分别简称《平原县志》《齐河县志》《乐陵
市志》《夏津县志》)。这些志书各具特色,各有优点,在志书形式、内容、编排、记述等
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和创新,提高了志书质量,增强了志书的可读性。
合理设置篇目 增强志书可读性
志书的篇目是志书的框架结构、 设计蓝图,是搜集资料的向导,整理资料的提纲,分工
编写的依据,总纂合成的纲领,是志书体例的具体体现和实际运用。它在志书的编纂过程中,
起着宏观控制和指导的作用。《地方志书质量规定》指出:“篇目设置符合‘事以类聚’,
‘类为一志’的基本要求,科学分类与现实社会分工、全志整体性与分志相对独立性的关系
处理妥当。整体布局合理,结构严谨,归属得当,层次分明,排列有序。类目的升格或降格,
使用适当。”篇目设置要从实际出发,一要符合志体的实际,坚持横排竖写,二要从本地实
际出发,反映时代特点和本地特色。这四部志书的篇目设置都以概述、大事记开篇,附录置
后,篇目按照自然、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人物大类排序,符合《地方志书质量
规定》的分类和排列要求。同时,为反映时代特点和本地特色,各部县志均采用升格方法设
置篇目。四部县志均设置了“民营经济、招商引资、开发开放”编,突出体现了二轮修志所
处的改革开放这一鲜明的时代特点。《乐陵市志》设“乐陵小枣”编,《夏津县志》设“棉
花”编,就反映了乐陵作为中国金丝小枣之乡和夏津作为中国棉纺织名城的地方特色。
内容贴近百姓 增强志书可读性
二轮修志以来, 不少学者、专家都提出这样一个说法:“让志书走入寻常百姓家”。这
一说法,正是缘于让志书在内容、款式、设计、价格等诸多方面与普通老百姓拉得更近一些,
使普通百姓都想看,看得懂,并能买得起。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内容方面多一些百姓
生活的记载,多一些与群众息息相关的社会现象。志书中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平民多关注一
些,反而会使志书显得生活气息更浓郁,史料更鲜活,真实感更强烈,这样的志书老百姓肯
定喜欢看。《夏津县志》在这方面表现的非常突出。第二十七编“风俗”分五章二十五节详
细介绍了夏津县节日习俗、礼仪、生活习俗、社会新风、方言俚歌。对春节习俗的介绍,从
腊月初八开始,一直记述到正月初五,详尽描述了人们在此期间的忙年景象。例如腊八节要
食腊八粥,腌制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辞灶蒸年糕祭祀灶王;腊月二十九贴春联、挂灯笼、贴
门神;腊月三十祭祀全神像,供祭家堂图轴;除夕夜守岁;年初一晚辈给长辈叩头贺岁等等
习俗,这些习俗来源于百姓生活,因而深得百姓喜爱。又如对人们衣食住行用等发展变化的
记述:从昔日的瓦房土灶到今日的别墅洋楼;从昔日的柴、碳、煤作燃料到今日的沼气、液
化石油气燃烧;从自行车、彩电、冰箱、洗衣机到电脑、手机、摩托车、私人小轿车,反映
夏津农民20多年来的生活水平的巨大提高。这些真实内容的记载,就发生在老百姓身边,它
熟悉又亲切。
反映地方特色,增强志书可读性
特色, 是志书的生命,尤其是地方特色,是一个地域区别他地域的重要特征之一。志书
只有具备强烈的地方特色,才能从共性中寻求个性,才能把地方志中的精华提炼出来,进而
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因此,志书编纂一定要在突出地方特色方面下功夫。但怎样才能有效
地突出这些特色,并因这些特色的突出而吸引众多读者,这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解决。
一般说来,志书的地方特色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本地区出现的著名的历史人物。
2.本地区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3.本地区的经济特点。4.本地区特有的地方产品。5.本地区
独特的方言土语。6.本地区独有的民情风俗。7.本地区独特的文化艺术。8.本地区独具的风
景名胜。
乐陵市2000年被国家林业局、 中国经济林协会命名为“中国金丝小枣之乡”,2004年申
请了乐陵金丝小枣原产地保护,2005年注册了“乐陵小枣”商标,2006年,50万亩枣林被评
为国家级“工农业旅游示范区” ,自1989年起,每年9月份,乐陵举办“中国乐陵金丝小枣
节”。可以说,乐陵小枣发展得天独厚,是推动乐陵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这就是乐陵的地
方特色。《乐陵市志》第十八编“乐陵小枣”对此进行了集中记述。全编分七章十六节对乐
陵小枣的起源与发展、品种与性状、栽培与管理、采收与制干、加工与销售、营养与利用、
枣节诗词传说做了详尽的记述。在卷首彩页中,插入了万亩枣林和金丝小枣的大幅照片,给
人以直观印象。
夏津县植棉历史悠久, 素有“银城”之称,又有“棉都”之誉。棉花产量居全国前列,
2008年9月, 被国家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棉纺织名称”称号。《夏津县志》为突出夏津
是产棉大县的特点,特将棉花从经济作物中单列出来,升格为编,设置第八编“棉花”编。
本编分九章三十节,用35000字左右的篇幅,从植棉历史及自然条件、棉田建设与种植结构、
种子、栽培管理、病虫草害防治、收获与储存、购销、检验、副产品加工九个方面进行了翔
实地记述。随文安插了部分与棉花相关的照片,图文并茂,使人阅读后对夏津的棉花产业有
非常直观和系统的了解。
突出时代特征,增强志书可读性
地方志的时代特征, 又称时代性,是地方志的基本属性之一。主要是指志书在所要记述
的断限内,所要反映的这一时期较为突出的重点内容。第二轮志书修志断限,正是我国由社
会主义计划经济逐步转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各行各业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的重要时期,改
革开放是这一时期内最突出的特点,反映在社会方方面面。如何准确全面记述改革开放这一
时代特点,是第二轮地方志书编纂面临的共同难题。四部志书在在编纂中加重了经济部类的
记述份量,通过专门章、节、目客观地突出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及所
有制改革和宏观调控体制改革的记述。把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工业经
济体制改革”“商贸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等单独设章,专门记述。
招商引资、对外开放是志书断限内又一鲜明的时代特点。四部志书均设置了“招商引资、
民营经济”编,突出体现了改革开放的时代特征。平原县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县委县政府出
台了若干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实施了“3113”工程和“双百双万”工程,期间,发生
了平原历史上很著名的“平原600农民自费包专列到温州学习” 事情。《平原县志》对此单
独设置“民营经济”一编,详细记述了平原县民营经济发展历程以及县委县政府的重大决策。
单设一章记述了“平原600农民包专列赴温州学习” 的背景、过程、反响以及取得的成果。
农民日报以《平原号,驶向温州》为题,做了专题报道。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是二轮续志强烈的时代特征, 党中央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
要硬”的工作方针,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
要目标和重要保证。为凸显精神文明建设在平原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平
原县志》把精神文明建设单独设篇予以记述。
恰当运用图照表,增强志书可读性
图、 照片和表格均是志书的基本体裁。志书中图、照片和表格较之文字表述,具有形象
直观的特点。运用图照表的形式反映事物,也是志书的传统,东汉时期的《巴郡图经》,就
记载了行政区的疆域图,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中就有“十表”,照片的运用就是近代的事
了。图、照、表作为形象直观的史料,配合志书记述,可以丰富内容、美化版面、相互印证、
化繁为简,“详文字之略,补文字之缺”,起到确保志书质量、增强志书可读性的重要作用,
故有图、照、表可“揽万里于方寸之间”,是“无言之史”的说法。章实斋说:“无图,则
不足以表形象,书志不得不冗”。
图照, 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包括照片、图画、地图和结构示意图等几个类型。随着现代
摄影技术的普及,图照在志书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在第二轮志书的编修中,
应更好地运用这种体裁,尽可能把志书的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形象而准确地体现、反映出
来,使志书资料性和真实性有所增强。图照编排一般分为卷前(中)彩页和随文照片两部分。
由于卷前彩页处于最抢眼的位置,应把当地最有特色、最具视觉冲击力的图照安排在这个有
限的版面,使其真正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如《乐陵市志》卷前彩页选用了万亩枣林和金
丝小枣通栏照片, 《齐河县志》 选用了过境黄河和绿化林通栏照片,就体现了本地特色。
《齐河县志》 附有590多幅随文照片,加深了文字记述的印象,增强感性认识,做到了文因
图显,图因文彰,相互映照,文图并茂。美中不足的是,四部志书地图选用过少,只在卷首
设置了行政区域图或城区图,没有收入位置图、地形图、水系图、交通图等更多有特色的地
图。
表格。 它将地情数据进行集中处理,使之系统化,具有信息容量大、简明扼要、精确直
观、便于阅读、实用性强等优点。表格包括表序、表题、表体和必要的表注等。表格设计应
当科学、规范,内容要素齐全(包括表题的时间、范围和表格性质等),形式清晰美观。表
格应该服从志文内容的需要,表随文行,按章、节、目的顺序分级配置。要做到志为主体,
表为辅助,文表相济,珠联璧合。四部志书都采用了大量的表格,印证了正文的内容,简化
了志书的版面,起到了“详文字之略、补文字之缺”的作用。
做好与前志衔接 增强志书可读性
二轮修志是建国以后第一轮修志的续志,既然是续志,就存在与第一轮志书的衔接问题。
这也是保持志书连续性和完整性的具体要求。那么,如何做好与前志的衔接,既能使前志与
续志珠联璧合,浑然一体,又能突出二轮志书的特点,保持续志的独立性,就成为二轮修志
编纂者不可回避而且必须处理好的问题。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关于第二轮地方志书编纂的若干意见》 ,明确指出:第二轮地方
志书编纂的主体形式是续修,内容记述要处理好与前志的衔接,并注意对前志的拾遗、补缺、
纠讹;对前志内容的必要重述,应当精练浓缩。这份意见基本明确了续志衔接的三种方法:
续、补、勘误。
续就是要对首轮志书中记述的主体事物进行延续记述, 包括记述断限、篇目设置、内容
记述的延续。1.篇目结构衔接。续志篇目记述内容在续志断限内继续发展变化的,可全部接
过来设篇立章;记述内容在续志断限内没有发展变化或变化较小,如建置区划、自然环境、
方言、习俗等,在前志已作了系统记载,在续志中可不设门类全面记述,适当合并综合类目
加以记述。2.内容上的衔接。一是通过前志概略来衔接。前志概略是对前志的主要部分,如
经济、政治、文化进行梗概性浓缩,突出重点,显现精华,便于读者从横断面上,不翻阅前
志,也会对一方地情有大致了解;《平原县志》在附录中设置“前志简述”,对前志的内容
分八部分进行了概述。《齐河县志》增设了“前志大事记摘要”“前志概述摘要”。《乐陵
市志》附录中设置了“前志简介”。通过这种形式,三部志书均与前志做了很好的衔接。二
是通过全志概述以及编章节的无题序来衔接, 续志的这类“述” 体可以不受上限的限制。
《夏津县志》在这方面体现的较为明显。通过编下无题概述,简单介绍前志对这部分内容的
记述,随后引入续志断限内的内容,做到了自然衔接。
补就是要记述首轮修志中发生或发展但没有记述的事物。首轮修志时,或是历史的原因、
或受当时条件的限制,发生的一些事情没有记述。在二轮续志断限内,对那些事实清楚,内
容完备的资料,就应予以补记。这方面,《齐河县志》做了大胆的探索。在卷末,设置了三
卷补修卷,“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农业学大寨运动”“文化大革命运动”,记述了新中国
成立后齐河县三次大运动始末,为齐河县历史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勘误就是对前志错误的内容予以纠正。 这也是与前志的衔接的重要形式。这四部志书均
设有“前志勘误”,对前志错别字、数字、表格、人物、语法等错误内容进行了纠正。
做好装帧设计 增强志书可读性
俗话说, 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对于志书来讲,装帧版式设计作为收尾的工序也至关重
要。装帧精美的志书能先声夺人,给读者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业内
人士把方志的质量划分为“内质量”与“外质量”两大部分,其中“内质量”是指志书的内
容编纂质量;而“外质量”就是指志书的装帧版式设计质量了。志书装帧设计的重要性可见
一斑。志书装帧设计首先要注意与整部志书的主旨、风格、特色相呼应,不能与正文风马牛
不相及。志书是一部记述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著述,具有严肃性,因而设计封面时不能花里
呼哨,要显得大气端庄,得体素雅。《齐河县志》以过境黄河照片作为封面封底,就显得气
势磅礴。其次还要具体考虑志书的造价、读者的承受力等一系列现实问题。不能使志书“曲
高和寡”,脱离人民群众,要让大众买得起,看得上。

参考文献:
1.山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方志学基础教程》,中华书局出版社2000年12月
2. 张蓓:《二轮修志,增强志书可读性之试探》
3.张乃格:《增强志书可读性的基本方法》,《中国地方志》2006年第4期
4. 徐庆芳:《浅谈图表运用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山东省第二轮修志理论探索与
实践创新》
5. 李铁映:《在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三届二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国地方志》2003年
第3期。
6.刘爱玲:《关于提高志书可读性的思考》,《江苏地方志》2008年第1期
(作者单位:德州市史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