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方志工作的人才战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11&rec=28&run=13

张西海

提 要:本文认为目前基层方志工作处于落后状态,并剖析落后的原因,即人员水平不高、
缺乏开拓和创新思维、缺乏社会影响力。提出并阐述实施人才战略的观点,并提供许多建设
性的意见,如推动方志专业开设进程、提高现有队伍的整体素质、借助名人效应及打造方志
名人等等。
关键词:方志 人才 战略

中国古代乃至近现代的方志队伍,是由文化精英组成的,其中不乏硕学名儒。唯其如此,
方志才有质量、信誉和权威可言,才可以流传至今,甚而被奉为典籍。
无庸讳言, 当代的方志队伍,从文化水平和社会影响力上较前人都逊色得多,业绩也无
法望其项背。这种情形在基层表现得特别明显。有些编辑由于“先天不足”的缘故,只能做
些修修补补、排列组合的工作,连真正意义上的“来料加工”也做不到。而新陈代谢的缓慢,
又导致队伍实质性上的持续老化,缺少生机和活力,更难以开拓和创新。于是,有人戏称县
志办为“闲职办”,视县志办为养老的所在。有一句顺口溜,说得更为全面而贴切:“老人
机关,缺活力;业务文字,少实际。各行各业,时时记;辛辛苦苦,没成绩。”
我以为, 方志工作要想从低谷中奋起,要想实现健康和快速发展,必须实施人才战略。
事实证明,对任何工作和事业来说,人的因素始终是第一位的,人才是最重要的生产力。
实施人才战略, 不是一个响亮的口号,而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有句电影台词
说:“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这话可以如此理解:人才是可贵的,也是昂贵的。可见,
我们只有彻底解放思想,舍得花大价钱、大力气,才能达到最终目的。
下面,我想结合本职工作,就实施人才战略这一重大课题,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建议。
一、吸引专业人才,推动大专院校的方志专业设置进程
一般说来, 一个系统的整体素质,很大程度上受专业化程度的限度。就目前来说,方志
系统绝大多数人系半路出家。虽然我们不迷信专业,但也必须承认,“相关专业”绝不能代
替“方志专业”。如果没有“方志专业”这一说法,那就等于说方志根本不成专业,甚至根
本不成学问。
建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 全国各大专院校并没将方志专业列入招生计划。直到1998年,
才出现转机。据报道,根据李铁映同志在宁波大学设立方志学专业的提议,宁波大学历史文
化系在众多国内高等院校中率先开办了历史学(方志学)本科专业,学制四年,从1998年起
招生。 方志学专业第一批录取新生19名,来自全国9个省市:陕西、云南、湖南、安徽、江
西、 江苏、广东各2名,四川1名,浙江4名。①另据报道,2009年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与复
旦大学联合举办复旦大学历史文献学专业(方志学方向)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招生对象为各地
从事地方志工作的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 或从事方志工作3年以上的有专科学历的专业人
员。招生名额60名,原则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不超过2名。②
庆幸之余, 我们应该清楚地意识到:与其它专业相比,方志专业的招生名额少得可怜!
那么,在当今大学毕业生“通货膨胀”的情势下,方志专业为什么依然不受青睐?据调查,
方志专业的毕业生前途并不明朗,很多学校因而不敢开设,或谨慎开设。更为可悲的是,很
多高中毕业生及其家长根本不知道方志专业为何物,因而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根本这方面的考
虑和意向。我想,如此恶性循环,最终受害的还是方志事业。可以断言:长期后继乏人,方
志工作也就永远上不了正规。换句话说,方志只能停留在一般性工作的层面上,永远成不了
事业。
为此, 我建议:省史志办尽快向有关部门申请,争取出台帮助方志专业毕业生来本系统
就业的文件,从而间接推动和加快方志专业在大专院校的开设进程。退一步说,即便方志专
业的毕业生水平不一,我们也应该照单全收。“千金买骨”的典故,不必细讲了。
千秋大计,莫此为重;当务之急,莫此为急!
二、立足实际,提高现有队伍的整体素质
在专业人员匮乏的情况下, 我们要想法提高现有队伍的整体素质,包括理论修养、业务
能力和人文素养。

①《中国地方志》1999年第01期。
②《中国方志通讯》2008年第34期。

提高理论修养和业务能力的前提是, 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然而,方志系统在“章法”
制定上明显滞后。方志作为一门学科,长期没有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仅仅是游离于史学和
出版学的边缘学科。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史志工作重新开展后的二十多年, 新的方志理论体系才宣告诞生。
2005年,《中国现代方志学》出版,为加强方志学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研究打下了基础。其
后,中指组字【2008】3号颁布了《地方志书质量规定》。
然而, 在缺少一个相对稳定的或者说是专门的培训机构和网络的情势下,光凭一本学术
专著和一个硬性规定,解决不了实际工作中出现的千奇百怪的问题。就全局来说,各地自行
其是,很难形成一个统一而有个性的风格,很难形成一个微观的、操作规范而科学的评价机
制。就个人而言,大家仅靠经验和自悟来工作,易犯经验主义的错误,有的甚至自以为是、
妄自尊大、不思进取。
总之, 作为基层工作人员,我们迫切需要接受培训。具体地讲,我们需要有人手把手地
教,面对面地讲。我们要明白的,不是“本该如此”,而是“必须如此”。也就是说,我们
的理论作为实践指导的每一个理念应该是必然,而非偶然或想当然。为此,我建议省史志办
把培训网络建设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
另外, 我以为,方志人作为纵观历史、横览百科的文人,应该比一般的文人有更深厚的
人文素养。这种人文修养可以通过读书、丰富社会阅历和游历等渠道获得,而游历是其中最
重要的而恰恰是最容易被忽略的渠道。
古语云:“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然而,在我看来,这样的“知”是要打问号的。
须知,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历史学家——孔子和司马迁,在动手编写史书之前都有过漫长的
游历生活。
三、借腿搓绳,求助名人
李铁映同志说: “名人修名志,高水平的志书需要高水平的人来修。”①要想出名志,
首先要找到名人。名人是一种社会资源,而且是一种开发好的社会资源,等待有心人去寻找
和利用。荀子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②

①1997年8月20日李铁映同志在全国地方志奖颁奖大会上的讲话
②《荀子·劝学》
有人会说,现在是市场经济,没钱请不到名人。我想说的是,聘请名人不光是钱的问题。
进一步说,只要工作做到家,钱是相当次要的。下面,我以本办公室工作为例,对此作以说
明。
进入21世纪, 我县史志办陆续编纂了 《微山年鉴》 (2001~2002) 、 《微山年鉴》
(2003~2005)、《微山县志》(1996~2010)和《微山湖志》等志鉴,i[3]还编纂了《民
营企业家风采》宣传册、《山光水韵微山湖》画册和大型风光摄影集《美哉,微山湖》。这
些作品的主摄影师,全由山东画报社主任记者高玉琦先生担任。高先生是山东省著名摄影家
和大写意画家,在全国都有一定名气。那么,高先生为什么肯为我们服务呢?他说:“我不
是冲着钱来的,是你们的热情和工作精神感动了我。”高先生说的是真心话。不客气地说,
这些作品同样凝结着我们办公室所有工作人员的心血和汗水,是大家夜以继日工作的成果,
是大家甘于奉献的见证。工作之辛苦,一言难尽,相信每一个有事业心和正义感的人看了都
会感动。
另外, 我们惊喜地发现,本县走出的名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比普通人更为强烈,对家乡
的文化建设也更为关注。在编纂大型风光摄影集《美哉,微山湖》时,我们打算邀请微山籍
的著名作家胡昭穆、殷允岭、张九韵三位先生为本书作文。为此,我们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然后带着图片挨家拜访三位先生。三位先生被我们的诚意感动,每人如期提供了一篇怀念家
乡、歌颂家乡的散文,没收一文稿费。
事实证明, 名人为我们出了大力, 为我们的书籍增添了光彩。 《微山年鉴》荣获全省
“优秀年鉴综合奖”“框架设计奖”“条目编写奖”“印刷装帧奖”等四项特等奖,是全省
惟一获此殊荣的县级年鉴。 在2011年 “山东省新齐鲁方志评选” 活动中, 《微山县志》
(1991-2005) 获优秀地方志书,微山县志办公室被评为先进集体,《微山湖志》获山东省
“八个一工程”入围奖。
四、借助媒体,打造自己的名人
信息社会,媒体的力量空前强大,它可以让人一夜成名。方志系统要想打造自己的名人,
应该积极而巧妙地利用媒体的力量。
现在, 在电视上讲历史的学者比比皆是,可以说中央台的《百家讲坛》栏目让他们霸占
了。“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称羡之余,我们应该采取行动,尝试在省台上开辟讲坛。
看到此处, 有人会摇头叹息: 我们中间没有那样的人物!对此,我想引用韩愈先生的话:
“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而且,在我看来,讲地方志比讲历史更具优势:
其一, 我们手里握着一张王牌,那就是地方志。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说:“希腊的
古代文化乃至近代英国,都没有留下与中国地方志相似的文献,要了解中国文化,就必须了
解中国的地方志。”
其二, 地方志更贴近观众,“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嘛!任何人对“生我养我”的家
乡都有着强烈的认知欲望,也都应该有个比较清楚的认识。我相信,本省人看到我们的节目
一定会深有感触:原来,山东这么有文化,有这么多的历史和典故、风俗!而天南海北的山
东人看到家乡的节目更喜欢,热爱家乡之情会油然而生。
其三, 地方志更贴近现实,人证、物证都有据可查,看得见、摸得着。概括地讲,地方
志比历史的年代要短得多,我们有的是知情人,有的是照片,甚至能找到近现代名人的后人
和故居。相形之下,历史学家要可怜多了,他们往往只有文字资料。没办法,历史早已让人
翻遍了,“虽欲言,无可进者”。也就是说,历史早已成了过去时、固定式,历史学家很难
再发掘出新的资料,而一般的资料已为人熟知,很容易在普通书本上找到。说句笑话,知识
分子看此类节目,会养成挑刺的癖好。在此,我倒想劝劝那些爱讲历史的:“谈何容易!没
事,你老就歇歇吧。”
其四, 山东是孔孟之乡,是文化大省,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很“足与外人道”。我想
对那些爱讲历史的再讲一句:你讲刘项,我讲孔孟;“你也说聊斋,我也说聊斋”。最终,
让观众看看,咱们哪个讲得好!
说了许多,无非是让方志人在打造自己的名人品牌上打消顾虑,增强信心。

(作者单位:济宁市微山县史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