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志书编纂的另一种创新形式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11&rec=27&run=13

李长山

提 要:“村镇大观”,或叫“村庄大典”,或称 “村镇志略”,是潍坊史志工作者创新的
志书编纂的新形式。为便于行文,在文中论述时统称村镇志略。这种编纂形式作为县市(区、
志)的姊妹篇,是记载当地历史、文化、经济的重要文献载体,因其编纂体例、记述内容等
有别于现行的县(市、区)志书,故所蕴藏的大量人文、经济史料,更具地域特色。本文认
为,必须重视这种形式志书的编纂实践、理论探讨和开发利用,让这一方志新成果更好地服
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村镇志略 编纂实践 形式创新 理论探讨 开发利用
一、村镇志略编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编史修志, 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特色。潍坊这个方志大市,自元
代至民国时期的700年间官修各种志书70余部。 清代光绪至民国年间,临朐、潍县等地虽曾
修过乡土志,但也与乡、社无关,更谈不上编修村志。新中国成立后,潍坊市各县市区十分
重视地方史志的编纂工作, 从20世纪60年代、80年代和2000年以来,3次组织编修县市区志。
1981年始修的第一代社会主义新方志,市及各县市区志到1995年全部完成,其间,有些部门
还编写了市直部门志、县(市、区)部门志、乡镇村志、企业志、专业志、各类年鉴等上千
部。这些志书,虽有部分内容涉及到村,但受体裁和体例所限,难详一村之事,难具一村之
貌。历代修志,无论官撰还是私修,均以省、府、州、县为单位,少有乡、社志。诚然,一
方之盛美,一地之英奇,谁人不欲导扬?但县市区级志书只能详及一市、一县、一区之情,
不可能详及一村一镇之事。千百年来,村不修志,几成定制。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中
国多数人生养繁衍的村庄,却被遗漏于志书之外,这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
村落, 是中国乡土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是乡土社会人群聚居、生息的地方。几千年来
形成的富有中国本土文化色彩的村落群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份丰富宝藏,几乎蕴涵了
整个宗法时代乡土文化和乡土生活的所有内容,凝聚着那个村庄世代先民们的智慧和心血。
村庄的结构和面貌由其所处的地理环境、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等多方面错综复杂的因素组合
而成。这些村庄,或位于山区,或居于平原,地形地貌各异,人文环境千姿百态;大村上千
户,小庄几十家;发展水平亦不平衡,其环境、生产、生活,习俗、文化差异较大。一个村
庄的历史少则数百年,多则上千年,悠悠岁月里值得圈圈点点的太多太多,村庄的历史,印
证着中国前行的脚步。每个村落都有它的独特之处,它们不仅是建筑的实体,也是地方文化、
地方精神、地方特色的集中体现,是一部小百科全书。然自古以来在县域内全面记载村庄群
体始末的方志典籍十分罕见,因为古代村庄内部的管理是宗法统治,有秦以降直至清末,县
以下再无政权,县政权之下所设乡、社、里、区等派出机构,都不是一级政府,所以历代政
府虽都注重“以史为鉴”,但都把方志的编写锁定在县域,县以下不修志。
斗转星移, 岁月如潮。当历史的车轮驶入20世纪中叶时,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把基层
政权延伸到乡级,乡(含镇、人民公社) 正式成为一级政府,而村庄(人民公社时期的生产大
队、街道居委会) 的管理也逐渐完善为“两委”(村党支部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体制,村庄
成为最基层的一级组织。但在改革开放之前,新中国编写方志的指导思想基本也是县以下不
修志。改革开放之后,渐有乡志、村志,然以县为单位全面系统介绍村庄群体概况的典籍仍
鲜有为者。直至第一、第二轮社会主义新方志编修之时,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和省、市、县
地方史志机构,对村志编修仍然只是提倡,但不搞“一刀切”。因此,目前的村志编修基本
上处于一种自发、自觉状态。发掘、整理和保存好村庄的历史资料就成为一项艰难而极具社
会意义的大工程。
当前, 村志编修主要靠村自己解决。修一部村志,相当于对当地农村农民问题作了一次
深刻的调查研究和个案分析,确是系统研究农村新情况的一种有效形式。但一个连温饱都还
未解决的村庄,是不可能去修村志的。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和农民虽然开始富起来了,但随
着“三提五统”的取销,集体公共积累没有了,除城区及个别富裕村外,绝大部分村庄已经
没了财源支持。村干部即便是有心修志,也是无力出志,修志对他们来说几乎是镜中观花。
穷村修不了志,个别富村就能修志了吗? 也不一定,这要看村庄一把手的态度。如果一把手
热衷地方文化事业建设,把修志当成功在当代的创举、利在千秋的伟业,那修志自然就会提
上村“两委”的议事日程。反之,村庄修志仍是水中之月。因此,从目前看,村庄修志仍是
个“一把手工程”,没有敢抓敢闯的一把手这个人牵头,这个工程也启动不起来(个例除外)。
有了这样的一把手,还需要有热心有志于此者,全力一赴,才能修成。
村镇志略编修的必要性。 对条件具备的村镇来说,编写村镇志略无异是一件利国利民的
大好事。目前,农村正在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撤村并居工作正逐步展开,村庄的变化
在日新月异。乡村社会变迁始终是中国历史变迁的主体内容,乡村生活模式和文化传统更深
层次地代表了中国历史传统。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本质上也是乡村社会变迁的过程。在农
村,一方面发展经济上项目缺少土地,另一方面村址大量占用土地,撤村并居无异是解决矛
盾的最好方法。撤村并居是社会的进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是,每一个村庄都是农村社
会的一个缩影,是承担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村庄不仅包含大量当地社会、人文历史信息,
还蕴藏十分丰富的地方经济资源,如名山庙宇、古墓古碑、古树名木、户口赋税、水利物产、
民间传说、旅游风俗等,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当地当时的发展状况。每个村庄这些属于自已的
历史和人文,这种不会逆转的记忆,构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基因,衍生出与众不同的气质禀
赋。这种文化传统是我们无法割舍的情怀,也是我们民族认同的源头。村在文化在,村没文
化失。随着撤村并居的进程,这些村的历史文化已经或将要淹没在历史的汪洋大海中,其所
积淀的厚重文化也有消失的可能。不抢救这些历史文化,必然会造成历史遗憾。在建设社会
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时刻,抢救整修农村文化,是当代史志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
村镇志略编修的可行性。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全面认
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
现时代性,是今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潍坊的寿光和临朐城区等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地方编
写村志已渐有行动,但多数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或因经济薄弱,资金紧张,无钱编写;或因
对编写村志认识偏差,不愿意编写;或因无编写人才,无法编写。农村的这三大困难阻碍着
村志的编写。柏杨先生在《中国人史纲》中有段话说:“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最大的不同是:
人类发明了文字,能够把自己的生活记载下来,成为历史。有了历史的记载,我们短短的人
生一世,才不致是一场没有背景、没有剧本,不知道前因后果的荒唐的独幕剧。”我们有责
任让本土文化发扬光大,成为普及本土历史的载体。村镇志略作为一种专门记载村镇古今各
种情况的地方文献载体,也符合地方的客观要求。史志部门不失时机地组织力量集中编写村
镇志略,将一部村志浓缩成一村2000字至数千字的内容,并按镇结集出版,将历史资料抢救
下来,既解决了一些村无钱无人修志的问题,又抢救了历史文化,还为全县(市区)、每个
镇及村提供了宣传自己的窗口,是一举三得的好事。村镇志略由县(市、区)地方史志办公
室统一规划、统一编修、统一出版,由乡镇党委政府统一组织、统一出资,共同完成。这是
对历史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值得大声疾呼,予以倡导。
村镇志略最大的特点还是其资政性, 是认识当代中国社会尤其是农村变革发展道路的重
要途径,是当代镇、村两级干部不可多得的资政典籍。中国历史变革的走向、规律及其独特
的特征,如果不从乡村社会研究入手,就很难真正获得符合中国实际的具有认识价值的认识。
《郡国志》 中有段名言: “县积而郡,郡积而天下,郡县治,天下无不治。”极言“县”
这个基层政权的重要,故而历代官吏无不重视县志编修,旨在让莅事者真正能知一县之事。
与时俱进地看待基层政权的治理,我们应给《郡国志》中的这段名言再补上一句:“村积而
镇,镇积而县……”村庄,作为最基层的组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村、镇两级干部,
特别是身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一线的基层干部如何尽快地知一村之事,就显得十分重要。
村镇志略可以让基层干部在最短的时间内,立体地、高效率地全面了解一个村庄的村史民情,
以为决策依据。其所载大事、各界名流的佳言懿行和造福桑梓的功德,对启迪后人、激励奋
进,更是独具亲切、感人之特征。
二、编修村镇志略的尝试、发展与成熟
随着各县市区志的出版发行, 我们史志工作者也确实感受到了史志工作巨大的“资治、
教化、存史”作用,特别为各级领导了解地情,科学决策提供了难得的依据。但对最基层的
广大普通劳动群众来说,这样的书既少有记载他们对历史的创造,也难有对他们未来生活提
供指导、产生影响的内容。为人民修好志,还任重道远。潍坊的史志工作者在这方面做了艰
苦的探索,通过尝试、发展到成熟,形成地方志书编纂的一种良好形式,确是一项社会主义
文化建设的新创造。
一是潍坊市域地方史志编纂创新的尝试阶段。 《青州市志》的编纂者们首先认识到了这
一问题,并探索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他们推出一本书叫《青州市村镇大观》,并视为
《青州市志》之下卷或姊妹篇。《青州市村镇大观》1990年底开始编纂,历时2年零6个月,
至1992年4月由青岛出版社出版发行。 全书简要记述了当时36个乡镇、1097个行政村的历史
与现状,共122万字,以详市志之简略,补市志之阙遗,一卷在手,便起到了 “窥一斑而见
全豹”的作用,其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不可轻估。《青州市村镇大观》的编纂是一次砥砺意
志的体验。在当时农村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情况下,发动上千个村庄做这件事,其难度可想
而知。做任何一件事情,必然存在困难和挫折,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认准的事情,就要坚
持下去,我们史志工作者的责任就是传承本土优秀文化,为时代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当然,现在看这部书多局限于乡镇村的现实概况,为避免与《青州地名志》重复,对历史资
料的挖掘还不够深。
二是潍坊市域地方史志编纂创新的发展阶段。 2004年春,高密市文史工作者在《青州市
村镇大观》的基础上,着手编纂一部叫《高密村庄大典》的书。这部书涵盖了高密市当时的
20个镇(街道)、994个村(居) ,涉及内容广泛,编纂工程浩大,分四卷出版。第一卷曾先
后九易其稿, 于2006年10月印刷出版,到2009年12月,四卷全部出齐,总共有248多万字,
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发行。《高密村庄大典》比《青州市村镇大观》内容又有了大的拓展,
此书以镇(街道)为单元,全面系统地介绍每个自然村的人丁地亩、大事名人、经济概况等20
余项内容,资料翔实,行文简约,融资料性与可读性于一体,蔚为大观。对每一个村庄不限
制字数,有价值的内容多多益善。发掘出的许多资料都是迄今为止高密方志书籍中没有的,
或者是有也不全面不系统的,更有许多“亲闻、亲历、亲见”的三亲史料鲜为人知,弥足珍
贵。编纂《高密村庄大典》是高密市文化领域的拓荒之举,但由于《高密村庄大典》时间跨
度大、内容涵盖面宽、卷帙浩繁、又加之受人力所限,许多颇有价值的资料会湮没于茫茫史
海,难于托出每个村庄的全部历史,把每个村庄最能体现地方特点的东西都能提炼出来,还
要付出艰巨的努力。
三是潍坊市域地方史志编纂创新的成熟阶段。 《临朐县志》续志出版后,具有创新活力
的临朐县地方史志办受《高密村庄大典》 的启发,于2009年4月启动一部名为《临朐村镇志
略》的编纂工作。临朐县有8个镇、2处街道,辖937个行政村(居委会) ,1335个自然村。通
过多方深入挖掘史料,去伪存真,精心编写,终至2012年将《临朐村镇志略》编成定稿,每
个镇(街道)一卷,共十卷本的《临朐村镇志略》年内将全部由方志出版社出版。内容又作
了系统地改进规范, 通过大搞调查研究,上万人义务参与,资料更加丰富,总字数超过500
万。《临朐村镇志略》必将成为临朐最有影响力的书籍之一。《临朐村镇志略》的编写,秉
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行政村为单位,概要介绍了每个村的历史和现状,对其地理位置、立
村由来、 姓氏结构、建置沿革、 村计民生、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名人轶事、自然风貌、
风土人情等诸多内容进行了重点记述,粗线条勾勒出临朐县农村从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轨迹,鲜明地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
革开放以来农村的巨大变化,热情讴歌了广大农民群众的优良品质和伟大创造,深刻揭示了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富农村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它的编辑出版,
对于总结和借鉴农村发展的历史经验,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
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在当地引起广泛的社会影响。不足之处是记述相邻村庄的地形地貌、
区划沿革时不免会有重复的痕迹。《临朐村镇志略》资料翔实,行文简约,融资料性、可读
性于一体。记载了大量有珍贵价值的资料,有的填补了现有志书的空白,有的修正了某些史
实之误。还有许许多多资料,是当地历代志书从未反映和涉及到的,特别是一些民间人物和
乡野轶闻,在《临朐村镇志略》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些史料鲜为人知,弥足珍贵,为基
层干部和一切关心支持临朐发展的有识之士,了解和研究临朐,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资料。临
朐的史志工作者像一个本分的农夫,在史志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执拗劳作;又像一个踽踽的行
者,在荒芜的原野上风尘苦旅,赢得全县人民和史志界的广泛敬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
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们潍坊的方志工作者时刻在努力着!
《青州市村镇大观》 、《高密村庄大典》、《临朐村镇志略》这三部书的成功实践,为
地方志书编纂开拓出了一种新模式。不仅成为地方志事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展示
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性工程,对于全面认识地情、深刻把握区
域发展规律、提升当地文化软实力、促进当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受到
广泛认可。广大农村,历史文化积淀厚重,不仅有大量的古文化遗址,还有无数的名人英烈;
不仅有道不完的传说典故,更有数不清的艺文珍宝,永远值得我们史志工作者去付出。每个
县市区,也都有义务编纂两种内容的县市区志书,让两种书内容互为补充。把养育了我们世
世代代、祖祖辈辈的家乡历史记录下来、传承下去,成为我们子孙后代珍贵的文化遗产、宝
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的永远的荣幸。
三、编修村镇志略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县市区村镇志略的编修, 为地方史志编纂创新出一种崭新的表现形式。它刚刚诞生,还
没有多少人认识它、重视它,还需要靠我们每一个史志工作者去实践、总结、提高、完善它。
我们应用新的理念、新的内容、新的编纂方式来培育它,让它快快成长,尽快自立于方志之
林。
一是理念要新。 编修村镇志略,是我们第一次把地方志记述的重点面向最基层广大的历
史创造者,这也是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集中体现。如果在村镇志略中出现的人名尽是些支部
书记、村主任之类的“村官”,就失去我们工作的本义。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就要让那些有
一技之长、一事可取的“小人物”也在村镇志略中有一席之地。像历史名人、现代名人、革
命烈士等自然不能少;而村中谁是专业技术人才、著名能工巧匠?全村出过多少大学生?村中
的热心慈善事业带头人为谁? 类似这样的内容,只要你的行为让人感动、不能忘怀,你就有
可能是我们的记述对象。这样做,树了正气,正了村风,村民高兴,也密切了干群关系。据
说临朐有位村干部家境富裕,村内做许多事没钱,都是他自己借给村里,已经累计达到18万
之多,而村是无能力还他这笔钱的。在这次修村镇志略时,他同县史志办领导商议,能否将
自己这笔钱作为对本村的捐款,不再要了,条件是在村镇志略中能记下自己捐款这件事。为
最基层劳动人民树碑立传,这是我们的职责所系,使命所使,意义所在。
还要树立由依靠史料写村镇志略转变为写村镇志略是为保存史料的观念。 尽量把征集到
的“经典历史” 、“经典故事”、“经典瞬间”、或回忆录、 或短文、或传说、或掌故、
或特色图片等种种有价值的第一手原始资料不计篇幅长短地写入村镇后附文中。村镇志略写
的是村庄事,系的是老百姓,贴近生活,通俗易懂是根本。村庄不同时期的农业、工业等经
济发展状况自然要写,但一定要加大人文社会部类的编写。人文为主体,民情应突出。像家
谱是老百姓会看重的东西,把村庄不同姓氏的繁衍生息情况记录下来,会受到村民欢迎。村
民生活、居住环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情况等,也是村民关心的事情。还有,村庄的名胜古
迹,旅游景点,村民家中有价值的古书籍、古文物、古树名木、风俗习惯、民俗演变、道德
规范变迁等,都可以变成村镇志略的记述内容。
二是内容要新。 编修村镇志略,在收集资料中大量工作可能是社会调查。村庄档案过去
管理一般不是很规范的,有相当多的村庄,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档案或丢失、或损毁,几乎
为零。要编镇村志略,很多内容需要求助于口碑资料,求助于那些知事明理的老人。让他们
把陈年的记忆打开,靠他们讲述那流传千载的与本地有关的动人故事和他们亲身经历的重要
事件。这些人的最大优点是生于村而长于村,对村情吃得透,摸得准,有许多事件也许还在
他们脑海中仍记忆犹新。临朐县志办每村找十人左右来口述调查。为确保口碑资料的全面性、
真实性,在采录口述资料时,通过反复印证,做到信而有征。对收集到的各方面资料,再精
心整理,做到各有所属。通过积极寻访一些阅历丰富的老村民、识见超卓的老干部以及在当
地战斗和工作过的老领导、老同志,为村镇志略的编写提供了让人惊叹的崭新内容,为史志
工作开避出一片新天地。临朐县史志办还把通过调查得到的资料有的制作成临朐的珍贵礼品;
还有的口述历史资料已制作成光盘系列片,在临朐电视台播放。可谓把史志的作用发挥到了
极致。
三是编纂方法要新。 这种以村镇为单位编修村镇志略的方法,是史志编修的新体例,主
要是灵活宽松,采用平列记述加附文的方法。附文可多可少,没有篇幅限制,能反映任何村
的任何情况。附文可以是记、传、图、表、照,还可以是各种体裁文章的原文刊登。在这种
情况下,就可以利用各种表现形式,力求效果最佳。写好后再请人评议,临朐县史志办请三
种人审读。一是省市史志的业务骨干,以利于从专业上符合体例;二是像编写过《高密村庄
大典》的同行实践者,这样可以相互商榷比较;三是当地的地方通、文化名人,看你写的内
容正确与否。对分到各村镇撰稿的成品要求该部门主要领导看过,每个村的材料在本村公示,
让所有人知道并提意见修改,还要求有十个以上的人签名认可,实行问责制。这种严谨求实
的作风值得大大发扬。
镇村志略的编写地域特色非常明显。 由于其体例灵活,所涉及范围较小,一般作者多为
当地文化人担任,具备对当地的风土人情特别熟悉,容易把握地方特点等优势,因而村镇志
略较之其它史籍,更有地方特色。在资料征集时,要充分彰显各自的亮点,凸显各自的个性。
资料征集,大事先行。中国农村发生的大事件,如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
任制、村委会民主直选、农村税费改革等,在各个时期基本是一致的,这是共性。在共性指
导下,县市志办公室设计了一个问答提纲,内容包括地理位置、村庄沿革、基本情况、主要
荣誉、地形地貌、主要产业、经济民生、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重要人物、文物古迹、重要
事件、特色图片、主要干部等。让本村参与修志人员按照提纲要求,通过查档案、召开村民
座谈会等形式收集资料, 找出个性。这样做,效果事半功倍。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随着村镇志略工作的推进,方知我们自己功底的浅薄,治学态度的浮躁。
一部村镇志略,息关中华民族的整部历史。借助这次系统的村镇志略整理编纂,每个县(市、
区)都将会有万人亲身并义务参与这项工作,都会从中汲取丰厚的知识营养。
历史虽已随时间河流逐渐远去, 但人们的奋斗历程和凝聚的智慧总给人以力量和启迪。
在潍坊,由这三个县市的尝试并成功后,正影响着其他县(市、区)积极创造条件把编修村
镇志略这件好事办好。我们更希望史志工作者对这一现象进行论证、探讨、指导,让它在全
省甚至更大的范围内得到实践,发挥它独特的作用,繁荣地方文化。村镇志略包含着当地大
量丰富的人文、经济史料,如何重视并加大开发利用力度,使其服务于目前的社会主义新农
村建设,这也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我们不仅要做好村镇志略的编修,还要逐步地对
这一特殊载体所包含的内容进行专题分类和开发研究,让新成果造福当地人民。历史是一条
永不停息的河流,今天的一切必然成为后人的史志。站在世纪初叶的我们,更应从历史中读
懂这片古老土地的光荣与苦难,感悟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如果能让读者与我们有同样的感怀,
我们的付出就永远值得。历史是沉积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回顾历史深深感到,我们
每个人都承担着自己的历史使命,在建设富强文明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我们应该走得更远、
做得更好。

(作者单位:潍坊市史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