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基层志书编修模式,提高基层志书的阅读情趣—《东良村志》的编纂探索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11&rec=26&run=13

闫尧晟

笔者从事地方史志编纂近30年, 多年来对地方志书的可读性和著述性进行过一些有益探
索,一直主张志书语言要浓淡相宜、简雅结合,尽量增强语言的张力,提高读者阅读兴趣。
近年来,三级志书编纂中越来越重视可读性和著述性,但是,基层志书由于编纂者的阅历、
学识、文化水平等诸多限制,编纂质量急待提高。2011年,招远史志办创新工作思路,探索
“专家下乡修村志”模式,引领基层志书编纂走上正轨,笔者受单位委派,负责总纂了招远
市第一部正式出版的村级志书——《东良村志》,在基层志书编纂思路和模式上进行了一些
有益探索,结合该志的编纂,浅论一下如何创新思路,提高基层志书编纂质量和阅读价值。
一、创新编纂模式,重点扶持,土洋结合,全面提高基层志书编纂质量
基层志书编纂, 特别是村一级志书编纂,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人才的匮乏。虽然基层百
姓掌握着大量丰富的历史资料,但是,由于时光的变迁,这些资料即使在阅历最丰富的当事
人心中,也只是片鳞只爪,由于学识、经验等限制,他们无法将这些支离破碎的历史串起来,
诉诸于文字,而只能在记忆中保存着一些历史断片。诚然,农村中也有一些有一定文字功底
的人,如离退休的老教师、老干部,但是,他们没有接受地方志的专业训练,而这些人的人
生也大多数时间不在村里工作和生活,所以他们从事村志编纂也有着一定的局限。地方志史
办公室是专门从事史志编纂的专业机构,有着丰富的修志经验和历史知识,并且掌握着全市
范围内各个历史时期的历史大略要势,但是,他们对局部的、村级的历史原本面貌又不掌握,
对村庄的历史发展不熟悉,也不是编修村志的最佳人选,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参与全部基层志
书编纂。所以,编修村一级志书的最佳模式,就是走土洋结合的路子,从农村中选出有一定
文化基础、记忆力好、头脑清晰的人才,在地方史志办公室专家型人才的指导下,做好基础
资料的搜集工作,专家人才参与全程指导和具体编纂,用他们的学识和文字水平,来提高基
层志书的质量档次。招远市史志办在这方面的做法是,在二轮修志工作完成之后,利用本办
的人才优势,在全市范围内选取1~3个典型,利用2~3年的时间,靠上专业编辑,具体参与
村级志书编纂,抓出几个精品工程,从而带动全市基层志书编纂面上开花。在《东良村志》
编纂过程中,派出三人吃住在农村,利用一年的时间,编纂出一部较高质量的村级志书,全
志53万字,文字质量较高,印制比较精美,市委书记为其作序,市政府专门为其召开了发行
会议。这部村级志书的编纂成功,不仅丰富了招远市的地方志书文库,也体现了招远市史志
办服务社会、服务基层的开门办志宗旨,专家人才不在束缚在象牙塔内,而是走进百姓之中,
走向田间地头,深入挖掘坊间历史,与基层民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部村志的编纂成功,
为全市村级志书提供了典范之作,招远市史志办将利用这部典范之作,引导全市有条件的村
庄面上开花,史志办全力进行面上指导和个别扶持,编纂出更多更好的村级志书。
二、创新编纂思路,注重文采,全力提高基层志书的著述性和可读性
文字是人类约定创造的视觉形式, 任何一种文字类出版物,直接映入读者视觉的但是语
言文字,好的语言文字,会给以美的享受,从而让人玩味诵读,流传久远。孔子说:“言之
无文,行而不远”,意思是说,只有语言精美、富有文采的文章才能成为传世之作。地方志
是科学的资料性著述,在文风方面,既要朴实、严谨,又要简练、流畅,但是,不管其文风
如何独特,只要是文字性著述,就必须讲究文采,靠好的文采吸引读者,赢得自己生存和发
展空间。
所谓文采, 是指文辞优美,要求语言文字讲究句式的整齐和错落有致,讲究韵律上口和
意象意境,要靠美感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从而引起读者心理上的愉悦,获得审美的享受。
笔者在以前谈到志书著述性时,多次提出行文要朴实更要有文采、记述要严谨但语言要灵活
以及写好不同层次的概述等观点,这次创修《东良村志》,笔者尽最大努力将这些观点予以
体现,着重写好序言、概述、修志始末等“羊眼”文章,开篇和结尾都抓住读者,让读者久
久回味。
1、创新概述模式,力避八股文法。常用的概述写作有“浓缩、总结报告、特点综述”三
种模式,三种模式各有所长,但无论哪一种模式,都受“模式”限制,有其局限性,如浓缩
式长处是能够概述全志概貌,短处是面面俱到,特点不够鲜明,文字偏长,内容与各篇章重
复较多;特点综述式长处是反映主要特点十分鲜明突出,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总结报
告式和特点综述式这两种模式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对总貌和历史轨迹反映不够。有的
作者能够取三者之长,补三者之不足,概总貌、概轨迹、概特点三位一体,但是,不解决语
言问题,无论哪种写法,都有八股之嫌,读之难免无味。
笔者在撰写《东良村志》概述时,在结构上取各家之长,但更重要的是在文法上进行有
意探索,引用散文式的笔法,提高语言的吸引力,开篇便给人以美感。如我们写地理位置,
传统的写法应该是“东良地处……”但是我们一反常态,在概述开篇这样写到:“东良身东
是一条静静流淌了几千年的老界河,界分招远和龙口两市,这条河在清朝撰修的《招远县志》
就叫做东良河;东良北边是虚怀若谷、形成于中生代和新生代的美丽的渤海湾;东良村南是
一条连结四面八方的国道,这条路是招远最古老的官道,民国初年修筑成烟潍路,现在叫做
206国道。这河、这海唇齿相依,便成了东良村文明的摇篮,好像一个历史老人,沿着国道,
漫漫地走过了数千年岁月,见证了东良村的兴衰起伏和壮阔波澜。河海相依的地理面貌,是
东良村的地理特点,这一河一海,造就了东良村的千顷良田,这平坦而肥沃的土地,养育了
东良世代村民,成就其成为‘招远的乌克兰’……”这种散文式的笔法,既写出了东良村的
地理特点,又极大地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我们在写枯燥的地质地貌特点时,这样写到:
“天地洪荒。 地球进入新生代第三纪(约始6600万年至248万年前),地壳南北拉张,陆壳
表面产生坳陷,美丽的渤海湾在此形成,东良所属的招远西北沿海一带,便为此期的盆地边
缘沉积。东良村一带地层属新生代第四纪,为全新世海积物,主要为海积砂层,界河河床有
部分河漫滩相冲积物。常年河水冲积和海水侵蚀,形成滨海小平原,地貌单元为海陆交互相
沉积层,土地相对平缓。”在其他部分,也随处可见这种生动形象的笔法,在结尾时我们这
样写道:“无论时空如何转换,历史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人们不会停止追求美好生活的步
伐。也许历史不会记住一个叫东良的村子,也许历史终将淹没这个村子所有勤劳善良而又勇
于创业的普通百姓。但是,历史是一条河流,虽然静静地流淌,却总会划过每个人的心间,
所到之处,总会留下点点波澜。东良人在历史河流中留下的,绝不仅仅是一时的繁华,而是
一种永远不朽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激励着一代代东良人为了美好的生活而奋斗,也感召
着一个时代或数个时代的周边民众,和着东良前进的脉搏,一起震颤,书写更多、更有滋有
味的历史篇章。随着环渤海蓝色经济区的发展,东良这个普通的村庄,必将融入一个全新的
时代,保持快速、持续、稳定的发展,创造出更加美好、更加和谐的家园。”这种表达方法,
既对东良人的业绩和精神进行了高度提升,又生动而适度地展望了东良人的美好明天,回归
概述模式,既中规中矩,而又超凡脱俗。
2、靠丰富的词汇和娴熟的技巧,增强语言的感染力。提高语言感染力,一是靠平日词汇
的积累,二要靠技巧的运用,如适当的运用成语、俗语,讲究句式排列和语言韵律节奏。
编纂《东良村志》 过程中,我们在遣词造句上下了很大功夫,在运用成语方面,体现最
多的是修志始末。如我们在表达接手村志工作时的顾虑时写:“一是东良村志是招远第一部
村志,没有经验可以借鉴;二是时限长,农村资料保存有限,难免有巧妇无米之虞;三是自
身缺乏农村工作经验,难以驾驭农村错综复杂的家族关系,心存众口难调之虑;四是东良是
全市第一大村,也是全市出类拔萃的村,生怕反映不出东良村全体干群的精神风貌和奋斗的
足迹,以负东良干群父老之托。”这里既讲究了句式的排列和铺陈,又恰当地运用了“巧妇
无米、众口难调、出类拔萃”等成语。在修志始末中,我们还恰当地用到了“事必躬亲”、
“经纬万端”、“遗大投艰”、“补苴罅漏”和“来日之难,培于往昔”等成语。
在运用俗语和俚语方面, 我们也尽了最大的努力,如气候物候方面、社会生活中,都记
述了许多当地的俗语,在政治生活中记述政治动乱时人们的思维错乱,引用了“刘××打他
爹——公事公办”这样当地形成的独特的歇后语。在记述旧时私营饭店宾宴楼规模和兴旺发
达时,我们引用了俗语:“进了宾宴楼,说媳妇不用愁”。在记述村庄建设时,讲到过去的
街道情况,引用了旧时驻村干部编的顺口溜:“东良大街不一般,下点小雨就发粘,皮鞋拔
掉了底,布鞋拔转了圈”。在讲述旧时集市规模很小时,我们也引用了民间的顺口溜:“东
良大集闹洋洋,一堆韭菜两堆姜,没等太阳出,大集散个光”。这些民间形成的俗语和顺口
溜,非常形象生动,引入志书中,不仅无伤志书的大雅,还极大地提高了志书的可读性。
在讲究句式排列和语言韵律节奏方面,我们也进行了许多尝试,主要集中在概述、序言、
修志始末中。如概述部分的开篇,我们讲究了句子的押韵:见证了东良村的兴衰起伏和壮阔
波澜、造就了东良村的千顷良田、成就其成为招远的乌克兰、冲破土地的羁绊、培育企业骨
干,促进了企业的迅猛发展……历史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美好的生活也绝不是来自天然,甚
至,这河这海,也曾经是东良村最大的隐患,东良的腾飞和崛起,其实不过短短几十年,数
千年沧桑,巨变却发生在历史的瞬间。漫漫岁月,一步步走来,历史的发展,要还细说渊源。
让我们沿着时光轨迹,探寻东良村发展规律,展望更加美好的明天……这种散文诗式的语言,
极大地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志书出版后,全村村民无论老少,争相阅读。
三、创新装帧模式,尽力提高志书的视觉效果
装帧是一种表现艺术, 就是通过开本、版式、封面、环衬、扉页、装订形式等一系列的
设计,对志书精神内容进行精炼和提升,是提高志书价值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志书的装帧
设计,越来越受到志书编纂者的重视,但是还远没有被提到应有的高度,各地史志办公室大
多重视文字编辑的选拔与培养,而忽视了美术编辑的选拔与培养,把装帧设计只当成志书印
前一个阶段,临时抱佛脚,所以造成装帧设计艺术含量不够,视觉冲击力不强等问题。其实,
志书的装帧设计是贯穿志书整个编纂过程的一门艺术,如图表的制作与穿插应该在编纂过程
中即有合理的构思和安排。任何一门艺术,只有不断发展,才会赋予鲜活的生命力。我们在
东良村志装帧设计中,进行认真思考,广泛查找可以借鉴的资料,在封面、各编编封及内文
图片安插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大胆创新,尽最大努力提升志书档次。《东良村志》装帧设计
的主要创新,就是第一次在每个编单独起页时设置了导读,也就是每一编单独起页时,设置
一个编封,封一在编章标题下以漂亮的字体、适中的字号书写百余字的导引性文字,这个简
短的导读和编章概述互相配合,相当益彰,既提高了视觉效果,又提高了文字的表达能力和
可读性。如我们在建置地理编下,设置了这样一个导读:“美丽富饶的中国金都西北沿海,
有一个古老而年轻的村庄,犹如一颗耀眼的明珠,镶嵌在渤海湾畔。天地洪荒,世事沧桑,
从汉代的塔上村,后来的洪门寺,到现在的东良,勤劳善良的民众,在这里演绎了精彩纵呈
的历史……”这种导读的设计,就我们目前掌握的情况看,在史志界应该是个绝无仅有的。
封面设计中, 我们经过认真思考,采用了浅色底色,除村名用红色立体效果外,中间用
东良村地形图做边框,抠出了一幅村庄面貌图,图下装饰一辆飞驰的古代车辆,寓意东良村
从历史一步步走来,走出了一步新天地。封二将东良村的大牌坊进行虚化处理,并且做了一
首小诗,若隐若现地放在图片下方,诗曰:“人间桃源何须寻,东良春来花似锦。和谐发展
立潮头,但得渔郎来问津。”这首诗和“东良欢迎你”的大牌坊相配合,用以反映东良村的
改革开放步伐和招贤纳才招商引资的气魄。在志书封面设计中引入诗文配合,目前在史志界
也是一种创新。这些表现手法,对于提高志书的档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另外,我们在内文中,尽最大努力安排与正文相配的图片,起到直观形象的效果。比如
我们在彩页部分设置了东良村的地籍图,在自然环境中,除设置了东良村地理位置图外,还
设置了东良墩和东良海口巡检司的地理位置图,整个志书的图片,以照片为主,同时有截取
的卫星图,手绘的示意图,还有图表转换的示意图,图片形式不拘一格,极大地活跃了志书
版面。
总而言之, 不论做任何工作,只有勤于思考,拒绝平庸和简单的模仿,勇于开拓,不断
创新,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以上所谈,是笔者在主修《东良村志》过程中的一些粗浅体会,
希望能对史志同仁有所启迪,同时也希望得到同仁们的批评指正。
(作者单位:招远市史志办公室)

附图

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