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实意绘春秋书香自由苦寒来—编修《临河村志》的体会与思考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11&rec=21&run=13

王曰华

提 要:笔者作为一名史志工作者,深知修志对传承乡土文化之重要。笔者在工作之余,
历时4年多时间, 义务为家乡利津县临河村编著了一部62万字的《临河村志》。本文为笔者
修志实践的体会和思考。阅读此文,对广大史志工作者会有一定的启发,对今后村志的编修
亦有可资借鉴的地方。
关键词:村志 义务编修 体会与思考

在2007年10月至2012年1月4年多的时间里, 笔者在工作之余义务为家乡父老编纂出版了
一部村志——《临河村志》。《临河村志》是在村志编委会的支持下,由笔者主笔编撰完成
的;是在不给村集体增加经济负担情况下,由笔者一人融资把书印出来的。
《临志》(简称,下同)由上部“村志”、下部“家族史”和附录组成。全书内文592页
62万字, 彩页130页,彩页及正文选用照片逾千幅。《临志》问世后,受到了家乡人民的一
致赞扬, 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2012年4月25日,山东省委省直机关党工委书记卢得
志向笔者发来信贺, 信中说“你为乡亲们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大事情,从史志工作的角度也
很有价值。再次祝贺你。也向你和你身上表现出的一种时下已不多见的精神表示敬意。”
五年修志路, 笔者对编修村志有切肤的体验,有太多的感触。限于本人的学识,仅就村
志的编修谈几点肤浅的认识和体会。愿与史志界同仁共勉。
一、编修村志的意义和作用
编修志书的意义在于存史、资政和育人。村志在这些方面有其更鲜明的特点。
村庄是由生活习俗相同并长期聚居一地的各家族组成。 一村之居民,血缘相连,亲情密
切,世代相处。村志记述村党支部、村委会立足本村实际,带领广大村民发展经济,提高群
众物质、精神生活的发展历程,以及所取得的成就。这些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事情,人物具
在,真实可信,教育效果自然更佳。所以,编修村志对于提高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向心力和
号召力,一定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临河村在外工作人员、 具有高中以上学历人员、历届村干部、县乡人大代表(县政协委
员)、市县级劳动模范等“人物”, 在“家族史” 及“村志”的有关章节中,对其都有较
为详细地记述。这些“人物”同为“一村之人”,有的是读者家族中的一员,有的是邻居,
有的是儿时的同伴,大家熟知熟悉。榜样就在身边,事迹真实可靠。所以,村志所发挥育人
的作用是巨大的,这也是其他志书所不可比拟的。
《临志》 “家族史”中的“家族繁衍脉络图”让人们明白了家族成员间的血缘近远和辈
分高低,以及通过婚姻所产生的亲缘关系。组织各家族拍摄合影像的活动,让在外地工作的
“临河人”、出嫁外村的“临河闺女”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与乡亲见面,自然亲情更浓,
乡情更深。个别关系不和谐的家族,家族成员坐在一起拍摄“全家福”,拉拉手、拍拍肩,
兄弟俩、妯娌间“相逢一笑怨屈散”。所以,一部村志可以起到“增进家族团结、促进村民
和谐”的作用。
二、编修村志的困难和问题
编修村志面临的困难有其三:资金不足,资料匮乏,人才难寻。
就利津县而言, 多数村庄是“民富村穷”。除少数村庄集体有企业征地、油田占地的征
地款外,多数村集体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或入不敷出,或债台高筑。所以,面对20万元甚
至更多的村志编印费用时,村干部自然会犹豫不决,举棋不定。这是目前多数村庄不敢启动
编修村志的主要原因。
文字资料严重缺乏。 目前,广大农村中有村级档案室的很少,即使有档案室,也仅仅是
存有近十年来乡镇下发的有关文件等。多数村庄没有年度工作总结,也没有每年的经济总产
值、人均纯收入的书面资料。村支部会、村民代表会的会议记录,多是记录在村干部的笔记
本上;甚者,无任何文字记载。笔者在编写《临志》的四年间,只找到了一本70年代的《临
河村户口簿》可供参考。因此,要编写一部有上百年、几百年历史的村志,无资料可据,实
为编辑工作的最大困难。
能编写村志的人才少。 目前居住在村里,既了解村庄历史、又有一定文化功底的人,不
外乎两类人才:一是居住在村里的离退休教师(干部)和村里的往届高中毕业生(都年龄较
大);二是离任和现任的村干部。这些人受居住环境、村级(家庭)事务、生产劳动等诸方
面的影响,同时,由于长期疏于学习,让他们撰写出具有一定水准的稿件(他们只能是手写),
实属难为其难。如果村里对他们再没有一点劳动报酬的话,其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就
可想而知了。所以,村里可堪编辑村志重任的人才,少之又少。
三、编纂出版《临河村志》的运作模式
从入户调查采访, 到撰写志稿;从组织召开编委会议,到联系省地图出版社,进而获得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复的书目;从组织家族拍摄“全家福”合影像,到征集家族彩页印制费;
从聘请编修指导、特邀编辑、特邀摄影,到志书的排版印刷出版,等等,这些具体而又繁重
的工作,都是在笔者亲力亲为和精心组织下完成的。笔者即是《临志》的主编,又是该书的
出版人。
⒈ 开门修志,众人成志,志出一手
动员全村84个家族提报本家族的资料, 这些资料包括家族的原籍、迁居临河的时间、家
族人物基本情况、家族繁衍脉络图等。向在外工作、经商的“临河人”下发通知,征集他们
的自传材料。这些资料为撰写“家族史”、形成“村志”部分章节的初稿,提供了基础性材
料。
编修指导、 特邀编辑帮助主编修改志稿,从而保证了志书的质量。聘请了县修志专家赵
安亭为村志编修指导;聘请了文学博士、教授王曰美,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傅敏宗,油田会
计师李金民等7人为村志特邀编辑。2008年2月成立了由村党支部书记等10人组成的村志编委
会。村志编委、编修指导、特邀编辑积极履行职责,认真负责地修改各期的村志初稿。村志
编委主动地向主编提供村史资料,并就村志的编纂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聘请了县摄影家协
会主席孟繁俭等3人为村志特邀摄影, 他们为临河村拍摄的照片,丰富了志书内容,提高了
村志的可读性。
从2007年12月印制《临志》 (部分初稿)到2010年12月30日印制《临志》(评审稿),
先后印制村志的各期初稿、征求意见稿、修改稿、评审稿共计11次。各期的村志“稿件”都
送交村志编委、编修指导、特邀编辑和家族代表修改补充,征求意见和建议。其中:《临河
村各家族史纪略》(评审稿),在2010年1、2月间向全村84个家族征求意见;《临河村志》
(评审稿),在2011年1、2月间交84个家族代表审稿并签字。
《临志》 一书是在临河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在各编委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在编修指导、
特邀编辑、特邀摄影及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精心指导和热情帮助下,由主编一人执笔编撰完
成的;是“客观真实,公平正义,实事求是;开门修志,众人成志,志出一手”这一修志指
导原则的成功实践。正如村志编委会的同志们所说的那样“我们的工作是认真的,对各家族
‘史稿’的校对是到家的,《临河村志》是一部负责任的、准确的、具有权威性的作品。”
⒉ 无钱能办事,好事能办好
临河村原本是一个“空壳村” 。2010年6、7月间,临河村党支部抓住县发改局驻村帮扶
的有利时机,全面动员在外工作、经商的临河老乡踊跃捐资,并号召全体村民积极行动起来,
捐款出力。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村里完成了两条主街道的修路工程。这样使得原本财力
薄弱的村集体经济更是不堪重负。在这种情况下,显然依靠村集体财力的投入出版《村志》
已不现实。面对此种情况,笔者主动承担起了村志出版人的重任,按照“借助外力,启动内
力”的原则,筹措出版资金,按既定的标准、版式出版村志。
利用县发改局驻村帮扶临河的有利时机, 争取县发改局、县国土局(局长任前为县发改
局局长)的资金扶持,抓住《临志》为陈庄镇首部村志的契机,争得陈庄镇政府对出版村志
的支持,三个单位共提供出版资金4万元。
动员临河村在外工作、 经商人员、村干部以及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村民上家族彩页,收
取编印费。全村有50个家族中的98位“临河人”为出版村志捐资,共筹集资金10.2万元。
2011年3月,临河村党支部为出版《临志》,向笔者送来资金3万元(笔者向村里提供300
本村志;这是村集体为编印村志支付的唯一资金)。
2012年1月18日(农历腊月二十五),经山东省地图出版社终审申报,在获取国家新闻出
版总署批复的书目后, 硬壳、精装、大16K本的《临志》,在龙年春节,终于让乡亲们看到
了本村的“村志”。一时间,大人孩子争先阅读村志,《临志》竟成了临河村民节日期间的
一道丰盛的精神大餐。
⒊ 实现了“三赢一满意”
首先, 对临河村党支部来说,随着“村志”的出版发行,临河村的知名度、美誉度会得
到提高, 村党支部的凝聚力、 号召力会得到加强,“临合蜜”的影响力会得到提升,可谓
“凝心聚力, 扬名添彩” 。临河村党支部、村委会用不足以支付“村志初稿”材料费(仅
“数码快印” 门店的材料费即为1.8万元)和“村志评审稿”印刷费(潍坊佳信印刷费1.88
万元) 的资金,便可获得图文并茂、质量上乘的300本《村志》,同时,村干部又省心、又
省力。此谓一赢。
其次,对为出版“村志”捐款的人来说,一是您的善举是对临河村文化事业的有力支持,
一定会得到广大村民的称赞;二是您家族的“全家福”由黑白图片变成了彩色照片,照片中
的人物清晰明亮、赏心悦目;三是您的大名登上了《村志》的“功德榜”,载入了临河的史
册。另外,按每捐资500元赠送1本“村志”的标准,捐款人还会收到若干本“村志”。此谓
二赢。
再次, 对村志编委会的成员来说,正是“村志”的出版,您的大名为后人所知;您面带
微笑的形象印在了“村志”的彩页上;您的劳动付出载入了“村志”。用村志编委会同志们
的话来说:“我们活了大半辈子,总算做了一回编辑。”此谓三赢。
最后, 对临河村的广大乡亲们来说,自己不用花钱,大人孩子都能看到“村志”。书中
既有本家族的“家事”、“全家福”照片,又有临河全村的“大事”。父老乡亲皆大欢喜,
自然高兴满意。
⒋ 把“好事”进行到底
《临志》 出版后,笔者为了传播乡土文化,为了给兄弟县区、周围村庄编修村志提供可
资借鉴的范本, 笔者通过市史志办向四县区赠送《临志》各2本,向利津县的部分村庄赠送
《临志》50余本。向国家图书馆、山东省方志馆、山东大学图书馆、曲阜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东营市方志馆、利津县档案馆、利津县方志馆等部门捐赠了《临志》。省史志办的领导、东
营市史志办和利津县史志办的同仁都有了笔者的赠书。利津县文化部门的领导及知名学者,
笔者的同学、朋友等也看到了笔者赠送的志书。
四、几点体会与思考
⒈ 主编既是指挥员,更是战斗员
在编修村志的1500多个日子里, 星期天、节假日笔者几乎没有休息过,晚饭后到办公室
加班已成为笔者的工作常态。从2007年10月至2010年12月,笔者每两三周即回临河一次,入
户采访座谈,围绕村志的编写展开工作。作为《临志》的主编,不仅要当指挥员,更为重要
的是当好战斗员。正如东营市史志办编审、修志专家李德辉在序言所说的那样“很多时候是
他一人在战斗”。
⒉ 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为修志服务,是志书质量的可靠保证
“众人划桨开大船, 大家拾柴火焰高”。要完成编修村志这一文化工程,仅靠一两个人
单打独斗,是不可能成功的。要选聘多位专家、学者为村志的编修指导、特邀编辑,来帮助
主编工作。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为编修村志服务,才能保证志书的质量。还要向同学、
朋友、 街坊四邻求助,让他们为村志做一些临时性的工作,比如,2010年7月11日是临河村
在外工作、经商人员回村为修路捐款的日子,笔者嘱托村妇女主任王燕燕抓拍现场捐款的场
面。后来这些照片被编排成 “情系家乡,捐款修路” 的彩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⒊ 把最难写的地方写好,才是真本事
《临志》的中部“家族史”,是有别于其他村志最为突出的亮点。
“家族史” 是临河村民最爱看、最重视的部分,也是最难写、耗时最长的一部分。从篇
幅上看,“家族史”占全书的一半以上。“家族史”记载了临河全村84个家族的原籍,迁居
临河的时间及当时的生活背景;记述了家族中已婚男性的基本情况(突出的女性和在校大学
生都有记述),比如,他们的出生日期(已故者的去世时间及享年)、学历及职务、政治面
貌、工作简历及突出的事迹等;绘有家族繁衍脉络图;在家族史的后面插有本家族的合影图
片等。事实上,“家族史”就是《临志》的“人物志”,亦可称之为临河村的“总家谱”。
要做好这项事无巨细的工作, 主编需要走门入户做深入细致的采访座谈,还要仔细查阅
临河村的“户口簿”,阅读各家族提报的材料等。有时还需要同记述对象联系,核实补充相
关内容,以求记述人物的准确。所以,就全书的编纂而言,“家族史”部分的信息量最大,
标准要求最高。2010年的1、2月间和2011年的1、2月间,前后两次将84个家族的“史稿”交
各家族代表审阅签字,以求“家族史”部分“零差错”。“无限风光在险峰”,只有不畏艰
难,勇于攀登,才能收获成功后的喜悦。把最难写的部分写好,才是真本事。
⒋ “图文并茂”是志书上水平的关键
在农村,虽然文字资料难寻,但朴素善良的乡亲们总会把为数不多的老照片放到镜框里,
悬挂在堂屋的显要地方。只要稍加用心,你就可找到所需要的照片。把这些照片加以分类,
或放入公益彩页,或置于正文之中,“一图胜百言”,这样就会增强志书的可读性、观赏性,
扩大受众面。《临志》有公益彩页62页、家族彩页68页,共计130页。内容丰富、规范有序、
清晰亮丽的彩页,无疑使《临志》的水平提高了不少。
编修《临志》 五年的艰苦历练,笔者深深体会到:做一件公益事业不容易,义务做一件
大家瞩目的好事更是难上加难。因为好事往往被人们所重视,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群体,
还会引起少数人的揣度、猜测,甚至造谣诽谤。心底无私天地宽,坚定信心永向前。主编者
必须有百折不挠的意志,海纳百川的胸襟,夜以继日的耐力,舍我其谁的气概,勇于胜利的
自信,才能最终达到胜利的彼岸。
十年树木方成林,
五年修志书自香。
最后,以上面的“自作诗”与史志界的同仁共勉。

(作者单位:利津县史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