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河海文化特征与内涵浅析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11&rec=125&run=13

朱瑞东

提 要: 滨州河海文化,是在传承传统历史文化基础上,融合黄河三角洲文化和海洋文
化发展起来的独具特色的文化类型,具有传统历史文化的内敛性与封闭性,黄河三角洲文化
的多元性与包容性和海洋文化的外向性与开放性三大特征。以史前文化、先秦文化和齐鲁儒
家文化为核心的传统历史文化,以黄河文化、徒骇河文化和移民文化为核心的黄河三角洲文
化,以海洋渔业、盐业、化工文化和滨海生态旅游文化为核心的海洋文化,构成了滨州河海
文化的主体内容。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 海洋 文化特征 内涵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可以深刻
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 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153国家“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为
各地经济转型升级和文化建设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就滨州来说,河海文化就是一
张最具特色的名片,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正确认识滨州河海文化的特征与内
涵,对“文化滨州”建设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 滨州河海文化特征
数千年来, 勤劳智慧的滨州人民,世代繁衍生息于黄河两岸、渤海之滨,依靠“通商工
之业, 便鱼盐之利”154的地理与区位优势,将苍凉荒芜的贫瘠之地,建设成为繁荣昌盛的
绿色生态之乡,创造了气壮山河的滨州历史,谱写出光辉灿烂的文化乐章。“人类的历史也
是文化的历史。文化有各种划分,最重要的一种划分法是按照生成的地域划分:大陆文化与
海洋文化。大陆文化是指以大陆为生成背景的文化,海洋文化是指以海洋为生成背景的文化。
这种不同的生成背景,包括地域地貌、气候气象、自然生态、风土民俗以及历史文化等差异
而形成显著区别。 ”155河流交织的鲁北平原、广袤的滩涂湿地和浩瀚的海域,构成了滨州
独具特色的文化生成背景,由此孕育出的河流与海洋交汇、历史与自然交融的滨州河海文化,
具有传统历史文化的内敛性与封闭性,黄河三角洲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和海洋文化的开放
性与外向性三大突出特征。
(一)传统历史文化的内敛性与封闭性
滨州历史悠久, 文化源远流长。古代社会长期“内法外儒”式的专制统治和相对封闭的
地理环境,以及自给自足的、男耕女织式的简单重复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人们所处的生存状
态,是一种相对封闭的生存状态。亘延数千年的传统文化,是以齐鲁儒家文化为核心不断传
承发展的纵向式延伸,其封闭性和内敛性特征明显。一方面由于人们长期受到政治、经济、
地理、文化教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表现特征必然是思想上的保守与封闭,文化上的内敛
与排斥。另一方面,文化的内敛与封闭特性,又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了相对稳
定的社会环境。
(二)黄河三角洲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
滨州人口众多, 文化多元。首先,受传统历史文化和移民文化影响,民族与族群呈现出
多元与包容的特性。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滨州域内共有民族40个356.39万人,其中有
回、满、彝、蒙、苗、壮等少数民族39个1.76万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精粹,这是历
史发展的产物,是人民智慧的结晶。在儒家思想主导下,人们推崇以“仁”为核心,以礼、
知、恭、宽等伦理思想为内容的礼制文化和博爱精神。各民族、族群和谐相处,相互理解,
相互尊重,相互认同。各种文化相互借鉴,相互吸收,相互融合。其次,宗教信仰呈现出多
元与包容的特性。滨州境内宗教主要有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等。东汉末
期即有道教活动, 先后建有道观137座。 魏晋时期佛教传入, 唐朝时佛教活动达到鼎盛。
1304年(元大德八年),冯姓穆斯林迁至无棣县五营村,伊斯兰教传入。此后,又有回族穆斯
林迁入惠民、阳信、邹平、博兴等县。1700年(清康熙三十九年),河北省枣强一带天主教民
30余人移民至博兴县刘寨村定居,天主教传入。1866年(清同治五年),英国传教士郝韪廉、
殷森德等人到惠民县王家店传教,基督教循道公会传入。此后,基督教浸礼会、长老会、灵
恩会分别于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1943年传入境内。秦汉时期,
“黄河三角洲文化接受中央文化影响融会于大汉文化,曾出现伏生、欧阳和伯、倪宽、辕固、
孙炎等闻名全国的经学大家, 为华夏主流文化的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156而这种“泰山
不让土壤, 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157的多元与包容,正是滨州河海文
化魅力之所在,生命力之所在。
(三)海洋文化的外向性与开放性
所谓海洋文化, “就是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
有海洋而创造出来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海洋文化的本质,就
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 158人们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精
神成果和物质成果,都属于海洋文化的范畴。从远古时期的“煮海为盐”和近海渔猎,到近
代海洋渔业、海洋盐业和海洋运输业等,无不显现出海洋文化的外向性与开放性特征。清末
民初,滨州的海产品、土产品和工艺品等通过埕口、下洼港口,海上运输至烟台、青岛和天
津等地,开展转口贸易。部分外国或外地商品也由海路运往河海码头,再通过中间商销往各
地。
现代海洋开发,则更具有竞争意识、开创意识和进取精神。2010年4月成立的北海新区,
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重点建设的“四点四区” 159之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
要组成部分。在建中的滨州港,是交通运输部批准的地区性重要港口,为鲁西北、鲁中地区
的出海通道。套儿河、大口河和海港三个港区建成后,必将成为滨州“面向大海、开放腾飞”
的强力引擎。
二 滨州河海文化内涵
滨州河海文化地域特色鲜明, 内涵丰富。以史前文化、先秦文化和齐鲁儒家文化为核心
的传统历史文化,以黄河文化、徒骇河文化和移民文化为核心的黄河三角洲文化,以海洋渔
业文化、海洋盐业文化、海洋化工文化和滨海生态旅游文化为核心的海洋文化,构成了滨州
河海文化的主体。
(一)底蕴丰厚的传统历史文化
滨州历史文化丰厚, 文化遗址众多。著名古遗址有秦台遗址、丁公遗址、卧佛台遗址、
兰家遗址、杨家古窑址、西遗址、秦家遗址和信阳城遗址等。秦台遗址位于滨城区西石村南,
传说为秦始皇所筑的望仙台,是古滨州三台160之首,八景161之一。丁公遗址位于邹平县长
山镇丁公村东,为龙山文化时期城堡遗址,从中出土了大批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岳石文
化时期的陶器。1991年丁公遗址被列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首。
出土古文物繁若星辰。博兴出土的新石器时代(距今10000年前——4000年前)庭鹿角化
石、石凿、石镰和石刀,阳信出土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的红陶耳罐残片、龙山文化时期的磨光
黑陶残片、骨器、蚌器、豆盘和盆罐,无棣出土的商周时期的红陶残片、绳纹灰陶残片、黑
陶残罐和鱼形彩绘陶盘,沾化出土的商周时期的盔型陶器、灰陶盒、灰陶网坠、彩灰陶壶、
夹蚌红陶器、青铜戈和青铜剑等,林林总总,举不胜举。面对这至近至远、如诗如歌的先民
遗物,细细品读,就仿佛看到一幅气势恢弘的历史画卷,看到数千年前滨州先民生产生活的
场景,看到陶窑飞溅的串串星火,看到“煮海为盐”的袅袅青烟,看到史前文化、先秦文化
绽放的耀眼光芒。
古建筑、 墓葬和石刻星罗棋布。域内著名古建筑有惠民魏氏庄园、无棣吴式芬故居、滨
城杜受田故居和邹平范公祠等。魏氏庄园位于惠民县魏集村,是一组独具特色的城堡式建筑
群落,以其显著的军事防御性建筑特征而与烟台的牟氏庄园、四川大禹的刘文彩地主庄园齐
名,并称为“中国三大地主庄园”,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著名古墓有牛王堂古墓和魏王
豹墓等。牛王堂古墓位于阳信县牛王堂村西。据《阳信县志》载:“相传唐代牛天齐为玄宗
御医,受王位,定居阳信后,为民行医,施技舍药,惠及方圆百里,民众得其益,誉其为活
华陀,死后,万民痛悼,筑家志文纪之。”古石刻以陵墓、宗教和传记题材居多,著名的有
丈八佛石造像和“康义李先生传”碑刻等。丈八佛石造像座落于博兴县寨高村,为单身立式
圆雕青石造像,高6.75米。佛像坐北面南,丰面硕耳,法相庄严,身披“褒衣博带式”通肩
袈裟,赤足立于莲花座上。据史书记载,此为南北朝时期兴国寺正殿之像,后寺毁殿塌,石
佛仅存。“康义李先生传”碑刻,是明代书法大家董其昌为沾化名宦李鲁生之父撰写的传记
碑文,由石刻大师吴士端临摹镌刻。全文600字,行草书体,布白疏朗清畅,字迹隽秀劲力,
可谓董其昌书法精品力作。
滨州人文荟萃, 物华天宝。著名历史人物有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西汉文学家东方朔、
秦汉学者伏生、汉孝子董永、清代名宦杜受田和在滨州成长的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
范仲淹等,名垂千秋,芳流百世。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国家级名录项目胡集书会、博兴吕剧,
扩展项目沾化渔鼓戏、滨州民间剪纸、博兴董永传说、阳信鼓子秧歌、博兴柳编和惠民泥塑
等,代代相传,熠熠生辉。传统名优特产有沾化冬枣、阳信鸭梨、惠民蜜桃、张高水杏、金
丝小枣、渤海黑牛、洼地绵羊、文蛤、毛虾和梭子蟹等,享誉四方,驰名中外。
(二)兼容并蓄的黄河三角洲文化
黄河三角洲, 作为狭义地理概念,指黄河口地区,即以东营市垦利县宁海为轴点,北起
沾化、无棣交界的套儿河口,南至淄脉河口,向东撒开的扇状地带。作为历史地理概念或经
济区域概念,是指黄河下游流域及其周边地区的广阔区域。2009年国务院《黄河三角洲高效
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划定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范围是:山东省滨州市、东营市,
潍坊市的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德州市的乐陵市、庆云县,淄博市的高青县和烟台市的
莱州市,共19县(市、区),其中滨州市和东营市整建制纳入该区。
所谓黄河三角洲文化,“是指近万年以来黄河下游扇形冲积平原上产生的一种地域文化,
是历代黄河三角洲人共同创造的一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其历史非常悠久,阶段特
点鲜明, 文化内涵丰厚。”162千百年来,在黄河三角洲这片自然环境相同、地理条件相近
的广阔区域,“人们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互为依存,生活生产类型、社会结构模式、风
俗习惯特征互为渗透、靠拢,因而形成共同的地域文化心理。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历史背
景,使黄河三角洲宛若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自成一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163
滨州所处的黄河三角洲地区, 黄河、徒骇河、小清河、支脉河、德惠河、秦口河和白杨
河等,河流纵横,水网交织。水是生命的摇篮,文明的渊薮。千百年来,涓涓河水母亲乳汁
般哺育了滨州大地,润泽着万物生灵,也赋予了域内居民独特的文化性格与内涵。自强不息
的黄河文化和古韵流馨的徒骇河文化,是滨州河流文化的核心与精髓,是滨州黄河三角洲文
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黄河文化
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 都是和它产生的地域相结合的。滨州黄河文化也不例外,与其地
质地貌、自然地理特点等密切相关。纵观滨州文化史,黄河变迁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影响
巨大。滨州东北部陆地,为黄河挟带泥沙淤积而成,海岸线不断东移,陆域面积逐渐扩大。
考古证明,商周海岸线,大约经今无棣县大山镇、水湾镇向东南,至沾化县冯家镇西村向东、
至富国镇东杨村再向南,由郑家村向东南出境。清光绪版《沾化县志·舆地图》载:近海有
久山镇、官灶古城,海涂中有黑坨铺、抢网铺、大洋铺等。从《沾化县历史地图集》看,明
代地处海滨的久山镇、官灶古城,已距商周时期的海岸线相去甚远。事实上,滨州明代疆土
已比东周时期普遍向海区伸延了15~18公里。
黄河变迁, 可谓大自然谱写的一部壮丽雄浑的长篇史诗。远古时黄河称“河水”,其上
游河道受高原、山脉影响数千年几无变化,进入黄土高原后,河水挟带大量泥沙,受泥沙沉
积作用影响,中下游河道变化多端。据《中国历史地图集》载,西周时河水沿吕梁山脉西麓
南下至潼关后,沿华山北麓向东北方向至敖山(今河南荥阳以北),经巨桥(今河北曲周东
北),至今天津南部注入渤海。西汉时滨州属千乘郡。公元前29年(汉建始四年)河水决东
郡(治今河南濮阳),兖州、豫州、平原郡、济南郡、千乘郡受灾严重。公元前17年(汉鸿
嘉四年),河水再次决口,信都(今河北冀县)、渤海(今滨北至渤海沿岸一带)、清河三郡漫
溢, “灌县邑二十一,败官亭民舍四万所”164。为宣泄洪水,河堤都尉许商主持开挖了一
条河,即商河。公元11年(王莽始建国三年)河水决魏郡(今濮阳境),泛滥清河以东数郡,
并从魏郡改道,向东偏北,经茌平至平原郡,向东北至乐安国千乘县(今滨州境内)北部注
入渤海,史称“千乘海口”。南北朝时河水始称黄河,河道自河南濮阳北上至南乐县,分东、
北二流入海。 公元893年(唐昭宗景福二年),黄河下游改道,经惠民、阳信、渤海县(今
滨北至沾化一带)入渤海。至1193年 (金章宗明昌四年),黄河曾八次入泗夺淮。1194年(金
章宗明昌五年) ,黄河决口河南原武(今河南原阳县),河水至山东梁山分为两支:北支入
大清河(古济水下游),由济南北至利津入渤海;南支侵汴水,夺淮河至云梯关入黄海。无
棣县境内有一项著名的宋代堤防工程, 位于县城北0.5公里,东起无棣镇堤头姚村,迤逦西
南行,经庆云、乐陵抵德州,史称“古防黄河堤”。
1855年(清咸丰五年),黄河在河南铜瓦厢北岸决口,河水再夺大清河,经平阴、济南、
惠民、蒲台(今博兴一带)至利津注入渤海。自此至当代,黄河尾闾在以垦利县宁海为顶点
的三角洲扇面上共决口、改道50余次,大的改道有10次,其中在今滨州境内的流路是1904年
7月至1926年7月的流路, 即沾化黄河故道。1904年7月黄河在利津薄家庄决口,经虎滩嘴,
沾化的流口、太平入徒骇河下游故道,自老鸦嘴入海。1917年,由虎滩东南分出一汊河,经
大牟里、刘家驼子、韩家屋子,自面条沟(今挑河)入海。1925年又在虎滩分汊向西北越沾
化入无棣境由套儿河入海。1926年,黄河自芦家园子改道,入刁口河道入海。1938年,南京
国民政府下令炸开郑州花园口大堤,河水再次南行入淮,山东河竭。1947年,南京国民政府
下令堵筑花园口口门,引黄河水归故道东流入渤海,至今未变。黄河变迁,沧海桑田。正像
民国沾化县长王鸿图《渤海怀古》诗所言:“大武耽耽一世雄,而今花谢水流东。官经卖剑
买牛后, 人在星移物换中。” 慨叹像周武王、龚遂那样成就一世伟业的帝王、循吏们,也
随着岁月的流失而灰飞烟灭。日月轮回,世事更迭,自然法则与社会规律使然。
2.徒骇河文化
古徒骇河为禹疏九河之一, 因用工极多,众徒惊骇,故名徒骇。晋人郭璞注《尔雅·释
水》认为“九河”即徒骇、太史、马颊、覆鬴、胡苏、简、絜、钩盘和鬲津河。悠悠数千年,
故河早湮,形迹难觅。如今滨州境内仍有徒骇、钩盘二河,据考证虽非禹疏九河之徒骇、钩
盘故河,但细考其名称由来,也非古人凭空臆造,皆与古河文化传承有关。据《尚书·禹贡》
载“济、河惟兖州,九河既道”,明确指出济水、河水、九河皆在古兖州,而滨州“古属兖
州域, 地滨渤海”165,徒骇、钩盘二河皆经此注入渤海。辛树帜在《禹贡新解》中引用清
初学者王夫之的观点认为,“盐山、无棣、沾化、利津,九河之尾闾也。”166
现代徒骇河是明代开挖贯通的防洪排涝河道, 也是鲁北海河流域最大的河流,源起莘县
文明寨村东, 流经2省14县(区)。滨州境内为徒骇河尾闾段,流经惠民县、滨城区,自沾
化县入渤海。1194年(金章宗明昌五年),黄河决口原武(今河南原阳县),洪灾过后,鲁北
受灾严重,广大民众将商河、土河分段贯通,形成干流,并以徒骇命名。徒骇河形成之初,
名称比较混乱,明嘉靖版《武定州志》载:“州城南五十里,今称土河,旧志遂谓即徒骇河
故道”。明万历版《沾化县志·卷一舆地志》载:“河曰徒骇,禹所疏九河之一也,俗称大
沙河。”明初徒骇河河道自流钟向东北经黄升、泊头,至坝上村分为两支。南支经宿鸦桥东
行,北支经富国村向北又折向东,再与南支汇合,经孔家、罗家、邵家至大洋铺入海。每到
雨季,西南“客水涌来,排泄不及,沿河漫溢,两岸田产受灾殊深。”167 1855年(清咸丰
五年)黄河决口铜瓦厢北徙大清河后,“年年漫溢,徒骇河万不能容,沾境殆成泽国。但经
此水患后,河道冲刷弥广,加以潮汐之流,水势益盛,以致沿河市镇,日见发达。如流钟镇、
泊头镇、黄升镇,夏秋两季,帆船如梭,商贾云集。复在下游辟一洚河码头,设东海关、厘
金局,南北船运,至者不下千余艘,颇极一时之盛。”168夏秋时节,舟船泊聚,车水马龙,
人潮涌动,商贸兴隆。
明清以来, 徒骇河尾闾段河道淤塞、多变,泛滥频发,历代政府曾多次疏浚治理。工程
规模较大的是1477年(明成化十三年)、1726年(清雍正四年)、1754年(清乾隆十九年)、
1757年(清乾隆二十二年) 、 1767年(清乾隆三十二年)、1791年(清乾隆五十六年)、
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1882年(清光绪八年)和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的疏浚、筑
埝工程。 1931年,民国政府组织14个县的13.45万人首次全线疏浚徒骇河,尾闾段由坝上村
东向北挖一新河,经杨家庄子村西向北接久山河,与秦口河相汇于套儿河入海,即现行河道。
解放后经多次筑堤与疏浚治理,徒骇河成为滨州最大的泄洪排涝河道和水路运输、生态旅游
的黄金水道。
3.移民文化
滨州历史上共有两次移民高潮。 第一次是明初移民。以山西洪洞和河北枣强移民最多,
洪洞移民又多于枣强移民,且枣强移民中的大部分也是来自山西,系经枣强中转后迁入滨州
的。在无棣县533个自然村中,由明初洪洞移民建立的自然村有338个,约占该县村庄总数的
63.4%,沾化县由山西洪洞移民建立的村庄也达116个。据《滨州市地名志》载,今滨城区黄
河以北769个自然村中,在1368年(明洪武元年)、1369年(明洪武二年)立村的有400个。
如今滨州仍广泛流传着“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
鸹窝”这首古老的民谣。金元以来,山西省因受自然地理屏障保护,遭受战乱伤害较轻,经
济文化相对发达。正如金人孔天鉴在其《藏书记》中说:“平阳之司县十一,而洪洞为之剧。
……邑居之繁庶,土野之沃和,雄冠他邑。其俗好学尚义,勇于为善,每三岁大比,秀造辈
出。”来自山西洪洞的移民,在入乡随俗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将故乡风俗习惯、传统文化带
入新的居住地,促进了齐鲁文化与三晋文化的融合。明清以来,滨州居民崇文教、尚礼仪、
重耕读之风日益浓厚,文教科举事业有长足发展,可谓群英登进,俊才辈出。滨城区杜氏家
族“一门七进士”169“父子五翰林”170,名扬海内。沾化县“三杰竞爽”171 “四士同升”
172“父子二鼎甲”173,誉满城乡。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受黄河造陆影响,陆地面积逐渐扩大,沿海区域的盐碱滩地也逐渐
被淤淀成沃野良田,滨州迎来第二次移民高潮。此次移民,以鲁西南移民和一些带有军事色
彩的移民为主。据《沾化县地名志》载,“广阔的肥田沃土招来了各地的移民,一些退役老
兵也携眷来此定居。垦户日多,义和庄、太平镇、新户等大聚落形成,三五户相处的‘种地
屋子’ 星罗棋布,新垦区形成。”1933 年“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将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完
成剿匪任务的第二十师五十九旅的一千余名‘功劳兵’,安置在沾化东部生产屯垦,建立了
人字局、二十师、王营屋子等地名带有军营色彩的村庄,以‘马营’加数字或方位命名的14
个村落。”174随着诸多新移民的迁入,移民文化更加丰富。
(三)震古烁今的海洋文化
悠久的历史, 辽阔的海域,丰富的海洋生物与矿产资源,特殊的地理区位,孕育了以海
洋渔业、盐业、化工文化和滨海生态旅游文化为核心的滨州海洋文化。
1.海洋渔业文化
滨州海岸线蜿蜒238.9公里,海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零米等深线以上淤涨型高涂海域面
积1000平方公里, 负10米浅海300多万亩。海洋生物资源丰富,常见海洋水产动物有6门147
种,其中虾蟹类有毛虾、对虾、脊尾白虾、鹰爪虾、葛氏长臂虾和三疣梭子蟹、滩蟹等,经
济鱼类有鲅鱼、带鱼、鳓鱼、鲈鱼、青鳞鱼、黄鲫鱼和大银鱼等,经济贝类有文蛤、牡蛎、
毛蚶、四角蛤、玉螺、红螺和蓝蛤等。从滨州沿海一带出土的贝壳、鱼钩、陶制网坠等考证,
大约在新石器时代,沿海居民就已开始用渔具捕捉鲈鱼、梭鱼等海洋鱼类。此后,通过世代
辛劳与实践,人们逐渐了解了海洋生物的生态习性,掌握了行渔时令,陆续开发了沿岸和近
海渔场,创造了拖、流、围、钓、迷、打等捕捞渔具和渔法,海洋渔业日益发展,唐宋时期
已具有相当规模。至今,滨州海洋渔业已有数千年历史。
近年来, 滨州大力发展高效生态渔业,不断提高渔业产业化水平,一些新的生产方式、
生产技术和名优品种在渔业生产领域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海水养殖模式由过去单一的粗养
模式向工厂化、生态健康模式发展,以标准化生产为主体的渔业产业化生产链条基本形成。
沾化、无棣和北海经济开发区联合实施的50万亩绿色食品(水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是全国
面积最大的绿色食品(水产品) 生产基地。2010年,全市海洋产业总产值达240亿元,水产
品产量36.3万吨、产值49亿元,渔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达1.06万元。
2.海洋盐业文化
滨州海盐生产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有3600年的历史。据《山东省历史地图册》载,山
东渤海沿线的沾化、利津、阳信、滨州、广饶和寿光等地近海商周遗址中,先后出土了大量
“煮海为盐”的陶制盔型器,其中以沾化、广饶、寿光沿海发现的盔型器分布最为集中。由
此可见,商周时期滨州渤海沿岸就是海盐生产的集中地。周初封姜太公于齐,“北至于无棣”。
《管子》载:“暮春之初,北海之民即煮海为盐”。“北海”即渤海。魏晋时无棣盐民在碣
石山上修建盐神庙, 因此碣石山又俗称之为“盐山” 。 《盐山县志 》载:“隋开皇18年
(公元598年) ,县境东南近海处有一座山名盐山,以山名改高城县为盐山县。盐山,古称
碣石山,春秋时改称无棣山。山下有月明沽产盐,山腰有盐神庙,魏晋时称盐山。”金元时
期,碣石山北部鬲津河沿岸建有海丰、海润、海盈、富国、利国、丰民等盐场。
1522年(明世宗嘉靖元年) ,碣石山附近的海丰场盐民,最先发明使用了先进的海水滩
晒制盐工艺,制盐技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据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作咸第五》载:“海
丰有引海水直接入池晒成者,凝结之时,扫食不加人力,与解盐同。但成盐时日,与不借南
风则大异。”“解盐”是指山西解州出产的池盐,当时解盐质量居国内之首,属“贡盐”之
列。无棣滩晒海盐的质量能与解州贡盐相同,工艺水平可见一斑。1730年(清雍正八年),
“永利场拥有灶户盐田8处, 盐滩131付,滩池灶地3494.5亩,灶丁797名。”可见当时盐业
盛况。古代盐民被称为“灶丁”“盐丁”,地位低下,倍受歧视和奴役,生活艰辛。正如明
代季寅《盐丁苦》诗所言:“盐丁苦,盐丁苦,终日熬波煎淋卤。胼手胝足度朝昏,食不充
饥衣难补。 ” 清末至民国盐业衰落,解放后得以恢复。改革开放以来,滨州海盐生产迅猛
发展, 成为山东乃至全国重要的原盐生产基地。 2009年,滨州原盐产量318.03万吨,溴素
1.09万吨,居全省第2位。实现销售收入17亿元,利税3.7亿元。
3.海洋化工文化
滨州滩涂面积150万亩, 宜盐面积9.6万公顷,原盐与卤水资源丰富。受自然历史条件约
束,滨州盐化工业起步较晚。改革开放后,随着交通、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配套完备,海
洋化工企业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出来。近年来,滨州海洋企业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
源化”的原则,走上了一条“盐、化、养”一体化、集约化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新路子,形
成了海水“梯次利用”“循环应用”的生态产业链。滨州海洋化工产业集聚区,是经国务院
批复的山东省政府《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 中“两城七区”175之一。2008年,区
内有山东滨化集团、山东鲁北企业集团、山东海明化工、滨州海洋化工、山东埕口盐化和无
棣正海化工等海洋化工企业27家,主要集中在滨城、沾化和无棣三县区,总资产67.07亿元,
从业人员8700人。实现销售收入38.4亿元,利润2.49亿元。
4.滨海生态旅游文化
滨州河海交融的自然地貌, 蕴含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著名自然景观有鹤伴山国家森林
公园,无棣贝壳堤岛与湿地系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沾化徒骇河黄金水道、沿海滩涂湿地和
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滨城区三河湖旅游风景区等。鹤伴山国家森林公园,总面积480公顷,
有大小山峰18座, 主峰玉皇顶海拔728.8米。园内群山连绵、危岩陡涧、林茂泉清、鸟啼鹿
鸣,有碧云谷、漱溟桥、仙翁石、一线天、抗日洞、鹤伴仙境等23处景点,是旅游度假、休
憩娱乐的理想胜地。无棣贝壳堤岛与湿地系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汪子岛、秦套岛和百万
公亩盐田等旅游景点,是乘船出海、赶海观潮、砂滩听涛和戏水观鸟的好去处。徒骇河黄金
水道,是贯串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直通大海的潮汐河流,沿途岛屿分布多、面积大,栖息着
丹顶鹤、白天鹅等大量国家一、二类保护鸟类。滩涂湿地,蒹葭苍苍,葳蕤茫茫,水光潋滟,
浩浩汤汤,鱼翔浅底,雁鸣苇荡。三河湖旅游风景区,位于徒骇河、土马沙河和傅家河三河
交汇处。区内堡集拦河闸、槐林晚照、莲池月夜和水上翠屏等,景致新奇,风光秀美。
当今世界, 海洋开发规模不断扩大,开发范围从浅海向深海延伸,开发项目由单项向多
项发展,人类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由此,人们预言,21世纪将
是海洋世纪。随着海洋渔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滨海生态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船
舶修造业和风能电力工业的蓬勃发展,滨州海洋文化内涵日益丰富,对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
影响更加深远。

(作者单位:沾化县史志办 )

153 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2010年3月5日。
154 《史记》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第二。
155 李少莉:《用海洋文化精神打造文化青岛》,《青岛日报》2012年3月3日。
156 郑杰文:《黄河三角洲文化的历史进程及基本特征》,《光明日报》2007年1月5日。
157 《史记 李斯列传》。
158 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
159 “四点”指东营、滨州、潍坊港和莱州港区,“四区”指东营、滨州、潍坊北部、莱州
四大临港产业区。
160 “三台”指秦台、茅焦台和卧佛台。
161 “八景”指秦台晓雾、榆林晚照、渤海望潮、清河横带、莲池夜月、古井琉璃、砂亭雨
霁和兔岭浮波。
162 郑杰文:《黄河三角洲文化的历史进程及基本特征》,《光明日报》2007年1月5日。
163 马宝祥:《黄河三角洲区域文化的培育》,《理论学习》(山东省委讲师团),2010年
第9期。
164 《汉书》沟洫志。
165 《沾化县志(民国版整理本)》,疆域志第1页。
166 辛树帜:《禹贡新解》,农业出版社1964出版。
167《沾化县志》,齐鲁出版社1995年版第272页。
168 《沾化县志(民国版整理本)》第5页。
169 指杜氏家族杜谔、杜受田、杜翰、杜乔羽、杜庭琛、杜受履、杜宾羽七位进士。
170 指杜氏家族杜谔、杜受田、杜翰、杜乔羽、杜庭琛五位翰林。
171 指沾化籍考生丁懋逊、李芳、周班爵于明万历庚辰年(1580)同科考中进士。
172 指沾化籍考生贾三策、丁鸣陛、徐牧、李鲁生于明万历癸丑年(1613年)同科考中进士。
173 指苏兆登、苏敬衡父子,分别于清嘉庆四年(1799年)、道光十六年(1836年)考取第
一甲第二名进士(榜眼)和第一甲第三名进士(探花)。
174 李靖莉:《黄河三角洲移民的特征》,《齐鲁学刊》2009年第6期。
175 指丁字湾海上新城、潍坊海上新城,海州湾重化工业集聚区、前岛机械制造业集聚区、
龙口湾海洋装备制造业集聚区、滨州海洋化工产业集聚区、董家口海洋高新科技产业集聚区、
莱州海洋新能源产业集聚区、东营石油产业集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