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聊城志书中的古迹遗址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11&rec=123&run=13

葛凤

提 要: 聊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古遗迹遗址甚多。笔者试图通过对志书的研读,找出志书中
对聊城古迹的描述,为现代的城市建设做出贡献。
关 键 词:巢陵故城 殷微子城 鲁仲连台 挂剑台 孔子回辕处
堂邑故城
聊城因何而得名? 这一点一直是众说纷纭,有资料认为是因古有聊河而得名,而也有传
说是由于春秋时期,齐国西境有聊、摄二城邑;战国时期,聊邑为齐国西部的重要城邑,聊
城之名由此而来。但可以得知,聊城此地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从古至今,聊城也留下了不少
的古迹遗址。
巢陵故城
据《聊城县志》 (清康熙二年)记载,聊城古迹中有巢陵故城,相传是巢父的隐居躬耕
之处, 在府治东北一十五里。148巢父为传说中的高士,据说是上古时代有巢氏的后代,因
筑巢而居,人称巢父。当时有人才许由,尧闻其贤,欲传位于他,许由巢父坚辞不受,隐居
聊城,以放牧为生,老死在聊城。据说聊城古有巢陵,为巢父葬处,据史书记载:“巢父墓
在府东南十五里” 149,按地理位置应在今聊城市东昌府区许营村西北二里许。 其墓旁传
为当年巢父遗牧处, 为聊城古八景之一的 “巢父遗牧”。光绪年间的《聊城县乡土志》沿
用此说。但康熙年间的县志中,对巢父墓和巢父遗牧的地理位置有所偏差,一说在府东南十
五里,一说在府东北十五里,这点是个疑问。

148《聊城旧县志点注》,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第 422页
149《史记 宋微子世家》

对于巢陵故城的来历,另有一种说法,按明朝永乐年间地理志的说法,巢陵故城应当是
后晋年间所建,“石晋开运二年,徙博州治西南十五里,曰巢陵,于此立州。今治东南十五
里,阯犹存。”嘉庆年间的《东昌府志》和宣统年间的《续修聊城县志》都遵循这种说法:
“巢陵故城在县东北十五里。五代晋开运初于此置州,宋淳化初祀,于水移治崇武渡西” 1。
按地理记载来看,这种说法可能更接近事实一些。
殷微子城
微子是商末周初人, 名启,汉代因避景帝刘启之讳,改启为开,因为被封于微地,后世
称他为微子启或微子开。微子是商王帝乙之长子,商纣王的庶兄。当时纣王荒淫无道,微子
多次亲谏纣王, 但商纣王不听从他的建议, 便和太师箕子、少师比干一起商量。箕子认为
“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 2微子便远离纣王逃到微。在
周灭商后, 微子向周武王说明自己逃离纣王的情况,武王很受感动, 便保留了他的爵位,
仍为卿士,约公元前1063年,周成王又封微子国于宋,是今天的商丘一带,微子成为宋国国
君、始祖,也是孔子的十九代先祖。孔子称“微子”、“箕子”与“比干”为“三仁”。

1《聊城旧县志点注》,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第 422页
2《史记 宋微子世家》

《聊城县志》(清康熙二年)引用《方舆胜览》记载:“东平、曹州皆宋地。”“而东
平、曹州不载微子,则在聊为是” 1光绪年间的《聊城县乡土志》也引用了这种说法,宣统
年间的《续修聊城县志》则更详细的指出“殷微子城 在县东北十八里……今寿张县西北有
微子乡” 2。但嘉庆年间的《东昌府志》对此有不同看法:“东平、寿张县西北三十里有故
微乡, 鲁邑也。既为鲁邑,不当远及聊城。” 还引用了杜预对左传记载的微子启事迹的注
释“曰东平、寿张县西北有微乡,微子冢亦不言在聊城也。”而水经注上也只提到了微乡,
没有注明与微子启有何关系。对于微子启与微乡的关系,一说是由微子启而得名微子乡,一
说是由于聊城有微子乡而误认为微子启曾被封于聊城。两者以何为准,还要看史书的更多记
载。

1《聊城旧县志点注》,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第 44页
2《聊城旧县志点注》,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第 421页

鲁仲连台
鲁仲连是是战国末年齐国稷下学派后期代表人物, 著名的平民思想家、辩论家和卓越的
社会活动家, 亦称鲁连,今茌平人。当时唱周游列国,为其排难解纷。公元前257年,秦军
围困赵国国都邯郸,迫于压力,魏王派使臣劝赵尊秦为帝,赵王犹豫不决,鲁仲连以利害劝
说赵、 魏两国联合抗秦,秦国因此撤军。公元前250年,燕国攻占了齐国的聊城,齐国派大
将田单收复聊城,但却久攻不下,双方损兵折将,死伤严重。鲁仲连见此情形,心中不忍,
到两军阵前,先请田单暂停攻城,马上亲笔书信一封系于箭上,由城之东门射入城中。信中
将利害遍陈,大义晓尽,劝燕将认清形势,以百姓生灵为重:“吾闻之,智者不倍时而弃利,
勇士不却死而灭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今公行一朝之忿,不顾燕王之无臣,非忠也;杀身
亡聊城, 150而威不信于齐,非勇也;功败名灭,后世无称焉,非智也。三者世主不臣,说
士不载,故智者不再计,勇士不怯死。今死生荣辱,贵贱尊卑,此时不再至,愿公详计而无
与俗同……”燕将乐英读罢,“泣三日,犹豫不能自决。欲归燕,已有隙恐诛;欲降齐,所
虏于齐甚众,恐已降而后见杀。喟然叹曰:‘与人刃我,宁自刃’。乃自杀。”于是齐军轻
而易举攻下聊城。赵、齐诸国大臣上奏要为其封官嘉赏,他却婉拒:“吾于富贵而诎于人,
宁贫贱而轻世肆志焉。”1据说鲁仲连后来为逃离封赏,隐居到了海上。
据志书记载, 聊城古城区内就有鲁仲连台,据说就是鲁仲连当年射书救聊城处:“鲁仲
连台 在城中,高七十余丈” 2光绪年间的《聊城县乡土志》说“鲁仲连台 在东关” 3而
据记载,鲁仲连台也经过了多次重修:“按今台在城东门外,明万历十五年,知府陆梦履建,
亦名高士台,邑人王汝训记。国朝康熙四十七年,知府黄汝铨重修,自记。嘉庆二年,毕亨
记, 同治三年重修。”4可见鲁仲连台在聊城是一直存在并作为文人的一种精神寄托而被赋
予了尊崇“高士”的意义。聊城光岳楼上主楼一层金柱上有一副对联“泰山东峙,黄河西临,
岳色涛声,凭栏把酒无限好;层台射书,微乡明志,人杰地灵,登楼怀古有余馨”,联中的
“层台射书”说的就是“一箭书退百万兵”的鲁仲连射书台。民国初年,台已不存,但台基
完整。1935年,范筑先将军拓宽东关大街时将该台拆除。据老人们讲,50年代初还有石碑、
石匾散落路边。
八十年代,据说聊城有位老人曾发现过一块刻有“鲁仲连射书处”
的石碑, 并亲眼见到民工将石碑埋在地下。 1985年,这位老人又在清真西寺无意中发现了
“鲁仲连射书台记”石碑。根据他提供的线索,聊城市有关部门后来在清真西寺找到了被当
作台阶用的康熙三十一年的“重建鲁仲连射书台记”碑。茌平为纪念鲁仲连,在望鲁店设立
了鲁仲连祠,文化部原部长高召详为其题写了匾额。

150 1《史记 鲁仲连邹阳列传》
2 《聊城旧县志点注》,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第46页
3 《聊城旧县志点注》,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第 353页
4 《聊城旧县志点注》,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第 423页

挂剑台
在东阿的张秋镇东南部有一处高地, 相传是徐君墓与季子挂剑台,是著名的历史遗迹。
据史书记载,吴季子名札,是吴王诸樊的弟弟。有一年,吴季子出使中原列国,途经徐国都
邑,与徐君一见如故,结为知己。徐君对吴季子的佩剑情有独钟,吴季子答应出使归来将以
剑相赠。不料,吴季子一年后返徐时,徐君已逝。吴季子悲痛之余,便将佩剑挂在徐君墓前
杨柳树上永为纪念,挂剑台也成为后世诚实守信的典范。
关于挂剑台的地址, 有好几种说法,除张秋挂剑台外,还有徐州挂剑台、雎宁挂剑台、
泗洪张墩挂剑台之说, 其中,以徐州挂剑台最为知名。但据《东阿县志 艺文志三》考证,
春秋时周分封土地,原张秋位置属古徐地,也就是说,当时的徐国应该在今天的张秋附近,
徐君墓也应在张秋境内。因此,《东阿县志卷之四 古迹志》载:“挂剑台,在县(东阿镇,
明、清、民国时期东阿县城)西南六十里张秋镇。”而张秋的特产也与挂剑台息息相关,张
秋镇古有挂剑草,在挂剑台附近生长,因草形似剑而得名。据《张秋志》(康熙九年)中的
“方舆志”记载:“徐君墓即挂剑台,在城南。按《括地志》:徐君墓在泗州徐城县,以地
图度之,徐域者为是。然古迹两见者多相传已久,未必无据。而挂剑草亦奇迹也!草形似剑,
可疗心疾。”除此外,《张秋志》对挂剑台的修筑时间一直回溯到了元朝,认为元朝年间就
有徐君墓、挂剑树及碑刻“季札挂剑徐君墓树”在,明朝又修建了季子祠。从时间上来看,
张秋的相关记载远远早于其他地区,更具有可信性。
孔子回辕处
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一生都在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 亦即后世儒者所归纳的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而由于当时的时代关系,孔子的主张不被当时的统治者所重
用。 据史书记载,公元前492年,应赵简子之召,孔子自卫将入晋,至河,闻赵简子杀窦鸣
犊及舜华, 乃临河而叹曰: “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此命也夫。”子贡移而进曰:
“敢问何谓也?”孔子曰:“窦鸣犊、舜华,晋之贤大夫也,赵简子未得志之时,须此二人
而后从政,及其已得志也,而杀之。丘闻之刳胎杀夭,则麒麟不至其郊;竭泽而渔,则蛟龙
不处其渊;覆巢破卵,则凰凰不翔其邑,何则?君子违伤其类者也。鸟兽之于不义,尚知避
之,而况乎丘哉!”于是回辕归东,返于卫国的陬里,作琴曲《陬操》以哀之。在《陬操》
中,孔子感叹了自己政治抱负的不得实现:“行曷为兮天下,老吾身而不归。人固舍吾而弗
从,吾安得徇人而从之。昔所闻其是兮,今也见之则非。嗟若人之弗类,尚
何足以与为。彼天下之皆然,嗟予去此而从谁。信亦命已矣夫,固行兮而曷。”151

151《史记 孔子世家》

聊城的孔子回辕处共有两处, 一处在茌平县博平镇北11里三教堂村。三教堂村中修有一
庙,里面塑有道教之祖老子、儒家之祖孔子、佛教之祖释迦摩尼三尊塑像,村子因此而得名。
后人为纪念孔子到此处,立“孔子回辕处”石碑以作纪念,并将这儿的渡口改为“鸣犊口”,
将此段漯河改为“鸣犊河” 。 如今此处有一块清代石碑,正面有五个二十公分见方的大字
“孔子回辕处”,楷书阴文,上款刻有“大清乾隆十三戊辰夏季吉日重立”,下款没有立碑
者署名,可能年久损坏无法辨认。另一处“孔子回辕处”在如今的高唐县南镇村,此处为古
灵城县城旧址。 公元前500年左右,流经灵城县城东南的黄河,其北岸有一条支流,由灵城
县城城东向北过高唐县城东,再向北入平原,过德州,进入河北入屯氏河。但后来由于黄河
改道,支流干涸,这里的石碑也不知去向,只留下了博平镇的石碑,为后人纪念。
堂邑故城
聊城有镇名“堂邑”,曾于586年(隋开皇六年)置县,当时的地址是在今天堂邑镇政府
驻地西北5公里处。据说北宋年间,有数万只白麻雀翔集上空,因此,这座城也叫“白雀城”。
一千多年来, 堂邑历经数次迁址,到宋熙宗初年,才确定现在的地址。 “堂邑”的历史可
归溯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此地为清邑之地,汉朝时分数乐平县和发干县,后来隋朝置县也
是沿用了汉朝的旧称。
在汉代时,堂邑由于这儿的主人,成为了汉代政坛上的重镇。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封陈
婴为堂邑侯, 堂邑候本人在汉初的高官贵戚中并不怎么出名,但他的孙子陈午在公元前177
年娶了汉景帝的长姐——馆陶公主刘嫖,从而登上了当时的政治舞台。作为汉景帝唯一的同
母姐姐,馆陶公主在当时的政治中发挥了自己的作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汉景帝的决
策。陈午与馆陶公主在史书的记载中共有三个孩子:长子陈须,次子陈蟜,女儿据说小名阿
娇,后世习惯称之为“陈阿娇”,是汉武帝第一任皇后。据说汉武帝登上皇位也与他的这位
姑母兼岳母有关:“长公主嫖有女,欲与太子为妃,栗姬妒,而景帝诸美人皆因长公主见得
贵幸,栗姬日怨怒,谢长主,不许。长主欲与王夫人,王夫人许之。”1

1《史记 孔子世家》

而聊城的堂邑镇的名称就是由当年堂邑候陈午所继承的封地所得来的,但相隔2000多年,
地理位置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据嘉庆年间的《东昌府志》归纳的《后汉书》和《元和志 寰
宇记》的说法:“堂邑故城在博州堂邑县西北。堂邑故城在县西北二十七里。高帝五年,陈
婴为堂侯,婴孙午继封,尚馆陶公主。隋开皇间置县,因县西北有堂邑故城为名。”现在,
汉代的堂邑故城已消失在历史中,但后来修建的古城还留有遗迹。当地的老人还能准确的说
出堂邑古城墙是“周围六里单三十步, 高一丈八尺。”而现在的堂邑古城东152南角依然保
存着一段近百米长的古城墙,据说是宋朝熙宁年间修筑,城墙上能看出夯打痕迹,城墙土质
为“三合土”。

152《史记 外戚世家》

聊城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志书上所记载的古遗迹还有很多,例如上古时代的古高阳氏陵、
东阿的尧冢、《春秋》中“诸侯同盟于重丘”的重丘、《水浒传》中的景阳冈、十字坡、野
猪林等等。这些遗址遗迹作为前人留下的宝贵财富,而作为后人,在保护古迹的基础上,也
要善于利用,为新时代城市建设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聊城市史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