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荀子治国思想 科学调控官民利益关系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11&rec=119&run=13

焦子栋

提要: 近年来频发的恶性群体事件要求我们要在学习继承荀子治国思想的基础上,揭示
如何科学调控官民利益关系的规律性问题,以树立人民利益至上的廉政观。在一个运转有序
的国家里,官、民的利益分配关系大致上应该是一个动态平衡的发展趋势,任何一方都认为
自己的正当利益得到基本上实现。古今中外,在官、民利益分配问题上尽管方式方法不尽相
同,但通过运用法治手段,注重道德教化等基本措施却是相一致的。通过建设高效廉洁政府,
对官、民利益分配进行科学的调控,努力克服官、民利益分配格局失衡的局面,借助于利益
杠杆推进国家与社会的长治久安,以推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关键词:荀子治国思想 人民利益至上 官民利益分配调节调控
一、 近年来频发的恶性群体事件要求我们要在学习继承荀子治国思想的基础上,揭示如
何科学调控官民利益分配的规律性问题,树立人民利益至上的廉政观
荀子说: “无爱人之心,无利人之事,而日为乱人之道,百姓讙敖,则从而执缚之,刑
灼之,不和人心。如是,下比周贲溃以离上矣,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见荀子《强国》
篇)意思是说,没有爱护人民的心肠,不做有益于人民的事情,而整天去搞那些扰乱人民的
歪门邪道。如果百姓怨声沸腾,就去逮捕他们、刑讯他们、烧灼他们,把了解民心、调解民
心、平衡民心抛在一边。像这样,臣民们就会结伙逃散而离开君主,垮台灭亡,就是非常容
易的事情。得民心者得天下,得民心的基础在于是否实现、维护、发展了民众的根本利益。
所以,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指出:“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
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
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008年发生的影响巨大的恶性群体事件有: 贵州“瓮安事件”、云南“孟连事件”、广
东“三江镇事件”、甘肃“陇南事件”、重庆、甘肃、广东等地出租车罢运、冲击党政及公
安机关等事件。
2009年发生的影响巨大的恶性群体事件有:湖南“浏阳镉污染事件”、吉林“通钢事件”
等。
2011年发生的影响巨大的群体事件有:广东“乌坎事件”等。
产生恶性群体事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最为主要的原因一是民众的经济利益和民主权
利受到侵犯,二是官僚主义作风和腐败现象造成干群关系紧张。如,一些地方、部门和企业
在国有企业改制中,无视职工的民主权利,擅自决定企业破产、出售、转让、兼并等直接危
及企业生存、职工命运和国家利益。又如,有些地方和部门的领导干部不能倾听群众呼声,
不关心群众疾苦,群众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使小矛盾酿成大矛盾;一些
地区和一些干部为了所谓的政绩,违背科学发展观,脱离实际,不顾民意,硬性推行劳民伤
财的“政绩工程”、“形象项目”;一部分干部蜕化变质,贪污腐化,违法乱纪,严重损害
了共产党的公正形象,引起人民群众的不满……( 中国网《当前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和原因》)
近年来的恶性群体事件给我们的思考是很多的, 但就利益关系调整问题,笔者认为首先
要关注的问题就是当地政府是否做到了人民利益至上(在本文中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官、民(本文所讨论的“官”指的是执掌行使国家权力的人或集团,“民”是相对于“官”
而言的,是指那些没有执掌行使国家权力的人或集团。“官”与“民”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
相互转化的)之间的利益关系是否做到了科学的调节调控。

二、利益源于需要,利益问题是社会生活的根本问题
荀子认为: “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
声色焉”。(见荀子《性恶》篇)意思是说人的本性,一生下来就有喜欢财物之心,就有妒
忌憎恨的心理,就有听视的欲望,有喜好音乐、美色的本能。一句话,人的社会生活离不开
各种需要的满足。
荀子说: “薄愿厚,恶愿美,狭愿广,贫愿富,贱愿贵,苟无之中者,必求于外;故富
而不愿财,贵而不愿势,苟有之中者,必不及于外。”(见荀子《性恶篇》)就是说人的需
要是多种多样的,本人没有的就要向外追求,旧的需要满足了,新的需要又产生了。
“天下熙熙, 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见《史记·货殖列传》)在社会生
活中与需要紧密相联的是利益。利益是受客观规律制约的,为满足生存和发展而产生的,人
们对于某种对象的各种需求。需要是利益的主观基础,利益是需要的社会转化,它反映了人
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实质是特定的社会关系。
一个人的社会生活离不开各种需要的满足, 它决定着一个人的社会生活离不开对各种利
益的追求。
人的正常需要得不到满足, 就是利益得不到实现和维护。一般来说,符合法理的需要就
是人们的正当需要,以正当需要为基础的利益就是正当利益,没有了正当利益的实现与维护,
也就失去了社会生活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利益问题是社会生活的根本问题,利益关系是
社会生活的根本关系。
与人的需要紧密相联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各种资源, 因为资源是满足需要的基础。所以,
需要的满足、利益的分配都离不开对资源的占有与支配。
荀子说: “今人之性, 饥而欲饱, 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见荀子
《性恶》篇)“官”与“民”都是社会生活中的一分子,都有各自的需要满足,都有各自的
利益追求。
荀子说: “今人饥,见长而不敢先食者,将有所让也;劳而不敢求息者,将有所代也。
夫子之让乎父,弟之让乎兄;子之代乎父,弟之代乎兄;此二行者,皆反于性而悖于情也,
然而孝子之道、 礼义之文理也。” (见荀子《性恶》篇)就是说,有的时候人们的需要是
不能都得到满足的,要有一定的界限和抑制,这种界限和抑制虽然和人的需要相悖,但又是
人类社会发展所必需的。荀子在这里揭示了人们的需要关系或者说利益关系是需要调节调控
的,这也是社会发展所必须遵循的规律。因此,官、民之间的利益关系也是需要进行调节调
控的。
为官者离不开各种需要的满足, 离不开对利益的追求与实现,为民者也是如此。在一定
历史时期内,各种资源都是有限的,因此,某种利益也是有限的定值。因此,从官与民的关
系上来看,利益分配关系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
因此, 在一个运转有序的国家里,官、民的利益分配关系大致上应该是一个动态平衡的
发展趋势,任何一方都认为自己的正当利益得到基本上实现。此即官、民利益分配必须遵循
的基本原则。

三、古代中国及现代资本主义国家调节调控官、民利益的基本措施
恩格斯指出: “卑劣的贪欲是文明时代从它存在的第一日起直至今日的动力;财富、财
富,第三还是财富——不是社会的财富,而是这个微不足道的单个的个人的财富,这就是文
明时代唯一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目的。”我国现阶段经济运行模式仍是市场经济,仍然存在
私有制,不论是官还是民,超出正常需求的贪欲是不可避免的。
荀子认为: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
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
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见荀子《礼论》篇)意思是说,人的需要如若无限膨胀,
必然引起纷争战乱,给人类带来祸殃,于是古代的圣王就制定了礼义来区分人的社会地位,
以调节调控人们的欲望与需要,使得资源与人的需要在相互制约中得到有序增长。
荀子指出: “人之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穷矣。故无分者,人之
大害也;有分者,天下之本利也;而人君者,所以管分之枢要也。”(见荀子《富国》篇)
意思是说,人必须依靠群体的力量才能生存发展,但群体中人的地位和利益是要加以区分的,
君主掌握着区分的大权。用现的话说就是,执政者在利益分配中处于主导地位。
荀子又说: “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势
以临之, 明礼义以化之, 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意思是说,古代的圣人认为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偏邪险恶不控制就有失公平公正,叛逆作乱
不镇压就会天下大乱,因此,必须推选出君王以国家政权的强制力来领导民众,用礼义来教
化民众,用法律来规范民众,用刑罚来惩治邪恶,使国家有序发展,民众的行为合乎正确的
道德原则。
在这里, 荀子首先揭示了占据利益分配主导地位的是掌握国家政权的“官”(立君上之
势以临之),进而提出了解决利益分配制的方法是明礼义、起法正、重刑罚,简而言之,就
是既隆礼又重法。
谭嗣同在《仁学》 中认为:“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
……”。秦朝的政治制度建立是以荀子礼法并重的思想为指导的,秦以后的任何一个封建王
朝表面上大都离不开对“仁义道德”的标榜,但背后更离不开严刑峻法的支撑,也就是说中
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主导官、民利益分配的方式方法是建立法律制度、运用法律手段,
并辅以道德教化。
西方资产阶级在官民利益利益分配上有着比较成熟的理论及丰富的实践。 包括“主权在
民”、“权力制衡”、“道德教化”等,其中最为著名的理论就是权力制衡学说,最为著名
的政治实践就是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制度的实行。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执掌或行使国家权力的也是由选举产生的各级国家公务员及国家机关,
在官、民利益分配中,“官”同样起着主导作用。虽然同我国相比,性质不同,但是从经济
运行机制上都是市场经济,从政治基础上都是“主权在民”,因此,他们在如何进行官、民
利益分配上的理论与实践,可供我们对比借鉴。
总之, 纵观古今中外,在官、民利益分配问题上尽管方式方法不尽相同,但通过运用法
治手段,注重道德教化等基本措施却是相一致的。

四、古今中外追究为“官”者谋取不正当利益责任的基本思路
“官” 抛弃廉洁去追逐不正当利益就是对民众利益的侵害,即为腐败,腐败者必须受到
追究与惩罚。否则,官、民利益的尖锐对立就会危及政权的巩固、社会的长治久安。
包括为官者在内的任何一个人都有满足自己欲望 (不论是合情合理合法的欲望还是悖情
悖理悖法的欲望)的需要,都有追求自己利益(不论是正当利益还是不正当利益)的动机。
若对人的需要不加限制,不加限制就会“争夺生而辞让亡”,“残贼生而忠信亡”,“淫乱
生而礼义文理亡”,“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见荀子《性恶
篇》)。因此,对人的需要加以限制,把人们对利益的追求纳入有序规范的轨道,在维护和
实现社会群体利益的同时,更好地维护和实现个人的正当利益。
因为“官” 在官、民利益分配中占有主导地位,为“官”者谋取了不正当利益,追究责
任,既要追究与之相关官员的责任,更要追究与之相关国家机关的责任。在一个实行法治的
国家里,追究谋取不正当利益“官”的责任(也就是追究腐败的责任),最终还是要“官”
来完成此项任务。这里就出现了一个自相矛盾的问题。因为,为官者是不会主动追究自身腐
败责任的,所以必须设立不同职责的“官”来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相互追究腐败责任。如,
我国古代实行的谏官制度、监察制度等虽是从属于皇权的,但仍然体现了皇帝以下官员的相
互监督相互制约。西方国家在宪法的框架内,一是将国家权力分切成立法、行政、司法等不
同部分, 让它们相互制约; 二是划定公民的权利范围,禁止国家权力入内,随意侵犯,即
“以权利制约权力”。
同时, 因为民众是参与利益分配的主体,所以,追究谋取不正当利益“官”的责任,还
需要民众的监督、制约与追究。如,我国古代就曾设有供君王纳谏、民众议政的“进善之旌,
诽谤之木”,西方国家所采取的政务公开、舆论监督等制度,我国现阶段实行的信访制度等。

六、现阶段官民利益分配格局不平衡是我国现阶段官民利益关系中的突出问题
2008年9月发布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研究报告》显示:
1.现阶段我国社会基本稳定,各种主要社会关系总体上较和谐,但来自社会群体之间的
利益关系和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是我国面临的两大主要挑战。报告特别
对干群(官民)矛盾的日益显化感到担忧。
2.各种社会人群都认为, 目前社会利益分配格局不平衡,67.9%的人认为有冲突。社会
各阶层对近10年来获益最多的群体的排序中,69.84%的人认为国家官员是近年来获得利益最
多的群体。干部排在获益群体的首位值得警惕,在过去多数年份的同类调查中,排在首位的
多数情况下是私营业主。报告认为这一方面是因为在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公务员职业在
稳定的就业、收入和社会保障方面的优势更加凸显,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一些腐败现象的蔓
延已经对干部形象造成不良影响。
3.目前存在的政府部门乱收费、学校乱收费、征地拆迁补偿不合理、司法不公粗暴执法、
下岗失业没有得到妥善安置等社会冲突事件也常常被直接归咎于政府部门和国家干部,这也
大大增加了干群(官民)关系发生冲突的可能性。
4.收入分配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人民社会态度和行为的深层次因素。收入差距过大成
为公众高度不满的社会问题,特别是权钱交易、贪污腐败、各种非法致富行为对收入分配的
影响,使人民群众产生了强烈的社会不公平感,在很大程度上威胁社会和谐稳定。报告提出,
就目前来说应该把反对腐败、尽力消除灰色收入作为规范收入分配的主要着力点。

七、我国现阶段对官民利益分配进行科学调节调控的优势与不足
我国现阶段对官、民利益关系进行调节调控的优势:
一是我们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法律制度,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深入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
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有体现公平公正的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社会
主义分配制度;
二是我们党有密切联系群众、 批评与自我批评、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优良传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得到进一步弘扬;人民政府制定了许多切
实可行的对官、民利益进行科学分配的政策、法律法规,有了较为丰富的处理官、民利益关
系的经验与教训,党和政府对官、民利益分配关系调节调控的驾驭能力渐趋成熟;
三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发展史中形成了廉洁奉公、 清正为民的优秀文化传统、积累了
许多可资借鉴的治国经验与教训;
四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对西方国家如何进行官、民利益分配调节调控有了较多的学习
和认识;
五是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市场经济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联及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发展,
民众的主体意识空前高涨,法制观念、民主观念、维权意识空前增强,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
大,这为发挥民众在利益分配中的主体作用奠定了基础;
六是现代传媒手段特别是网络技术的普及, 尽管它也有许多负面的作用,但是,它可以
打破时空限制,为民众监督公共权力的使用,为民众的利益诉求开辟了一条前所未有的通道,
在对公共权力使用的舆论监督上发挥着非常独特的作用。
我国现阶段对官、民利益关系进行调节调控的不足:
从“官”的层面上来看:
一是少数官员理想缺失, 信念动摇,漠视人民群众的利益,把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
金主义奉为人生信条,沉溺于声色犬马,奢侈浪费问题比较突出;
二是违纪违法案件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仍呈易发多发态势, 极少数高中级干部严重违纪违
法问题影响恶劣;
三是少数官员或国家机关干部宗旨意识不强, 对人民群众感情不深,工作不负责任,瞒
上欺下,官僚主义、衙门作风以及对群众诉求冷漠、推诿拖拉,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还
比较严重;
四是少数官员或国家机关干对新情况新问题深入调查研究不够, 决策与施政缺少前瞻性
预见性,工作机制和工作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科学调节调控“官”、“民”利益关系的需要;
五是以抓经济建设为由, 忽视思想政治工作,对官员的教育引导工作不够,少数官员的
政治素养、道德素养下降,在调节调控“官”、“民”利益关系上缺少最起码的政治远见。
六是某些官员或国家机关对民众的合理合法的维护权益活动保护不够, 教育不够,引导
不够,某些官员或国家机关不善于利用民间智慧的力量,一些关于官、民利益分配的富有创
造性的见解得不到采纳;
七是有些地区和部门对官员的正当利益维护不够,导致官员工作积极性、创造性下降;
八是有些官员和国家机关不善于利用网络等现代传媒手段来了解社情民意, 只看到网络
消极的一面,看不到它在民众利益诉求、听取民众呼声和要求等问题上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
用。
从制度落实、机制运行的层面上来看:
一是某些得民心、 受欢迎的对侵犯群众利益的惩治制度得不到有效落实,有些制度政策
性、原则性强,可实施性弱;
二是某些职位和国家机关的权力过于集中, 导致官员之间的相互监督弱化,民众或社会
组织的监督形同虚设;
三是涉及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 重大政策、重大项目和重大改革风险评价机制
尚未全面建立。
从民众参与官、民利益分配调节调控的层面上来看:
一是相当一部分民众怵于打击报复, 不敢理直气壮的捍卫自己的正当权益,忍气吞声,
逆来顺受(据有关报道, 全国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的线索70%来自举报,群众举报成了反
腐败主渠道。最新的动向是,网络成为民间反腐新战场。但由于反腐举报机制的不完善以及
相关法律的缺失,国家为举报人没有提供很好的保护,往往使反腐英雄们付出了鲜血乃至生
命的代价,全国每年发生逾千起举报人致残、致死案件);
二是有的民众不能够或不善于运用合理合法的程序或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三是有的民众把官员的正当利益也当成特权来反对。
从文化建设的层面上来看:
对包括廉洁奉公、 勤政为民在内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弘扬不够,对国外符合人类
发展普遍规律的廉政建设、官民利益分配调节调控的先例学习借鉴不够,“以实现维护正当
利益为荣,以追逐谋求不正当利益为耻”的社会风尚没有真正形成。
从社会科学研究的层面上来看:
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大打折扣, 某些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成了政府的传声筒、扬声器,拿
不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调查报告,不能为领导决策提供真实可信的依据,对官、利益分配的规
律性问题研究不够,拿不出具有前瞻性、指导性强的理论或学说来。

八、我国现阶段加强廉政建设及对官民利益分配进行科学调节调控的对策与选择
欲借助于利益杠杆推进国家与社会的长治久安, 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就必须
大力推进廉政建设工作,通过建设高效廉洁政府,对官、民利益分配进行科学的调节调控,
努力克服官、民利益分配格局失衡的局面。因此,从总体上来说,就是要从中国现阶段的实
际出发,自觉按官、民利益分配的规律办事,充分发挥我国在官、民利益分配进行调节调控
的优势,克服不足,扬长避短,找准备官、民利益分配的最佳结合点,并使之纳入科学有序
的轨道。
第一、 既要引导教育官员“自律”,又要建立健全“他律”机制,大力推进民主决策,
使民众对官员和国家机关的监督有序有效,以廉政建设推动官、民利益的科学合理分配。
胡锦涛同志在中纪委十七届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 反腐倡廉要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
系为重点,强化权力制约和监督,深化改革和创新体制,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
努力形成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切实提高反腐倡
廉建设成效,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政治保证。
要在强化监督上下功夫, 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加强对人财
物管理使用、关键岗位的监督。凡属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
使用等重要问题,必须经集体讨论作出决定。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
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形成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
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本段引自中纪委向党的十七大提交的工作报
告)
荀子说: “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正义直指,举人之过,非毁疵也;言
己之光美,拟于舜、禹,参于天地,非夸诞也;与时屈伸,柔从若蒲苇,非慑怯也;刚强猛
毅,靡所不信,非骄暴也。以义变应、知当曲直故也。”(见荀子《不苟》篇)就是说,为
了捍卫正义与真理,就应该讲真话道实情。
监督难, 监督高官更难。因此,要在弘扬中国共产党“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优良传
统的基础上,要把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放在突出位置,努力营造“以讲真话道实情为荣,
以报喜不报忧为耻”的良好言论氛围,让监督和接受监督成为一种习惯一种风尚。
第二、 采取强制手段,形成惯例,如要求官员每年必须拿出一定时间深入基层,密切党
群关系、干群关系,力求在与民众同呼吸共命运的过程中化解风险压力。
荀子说: “古之所谓士仕者,厚敦者也,合群者也,乐富贵者也,乐分施者也,远罪过
者也,务事理者也,羞独富者也。”就是说为官者既要有忠厚敦实的品德,还要善于和群众
打成一片。(见荀子《非十二子》篇)得民心者得天下,做到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就没
有破解不了的难题。
从荀子的“枸木必将待檃栝烝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 (见荀子《性恶》篇),
到人民军队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再到大庆人的“四严”作风,都说明了这样一个道
理:人的思想觉悟、知识能力的提高不仅要靠自身的感悟修养,有时更要靠法度、纪律的强
制。因此,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必须有铁的纪律作保证。有了广大民众的支持,官、民
利益关系的调节调控才会有雄厚的群众基础,才会有效化解各种风险与压力。
第三、 既要实现好维护好民众的正当利益,也要维护好实现官员的正当利益,让对社会
对国家有贡献的任何人都能得到与之相应的报酬,让危害公众利益国家利益的任何人都得到
与之相应的惩罚,做到惩恶与扬善的有机结合。
荀子说: “分均则不偏,势齐则不壹,众齐则不使。有天有地而上下有差,明王始立而
处国有制。夫两贵之不能相事,两贱之不能相使,是天数也。势位齐,而欲恶同,物不能澹,
则必争;争则必乱,乱则穷矣。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是养天下之本也。”
(见荀子《王制》篇)就是说人的利益和待遇不能是整齐划一的,必须要有一定的差别;有
一定的差别,才有利于社会分工及社会活动的有序进行。我们更希望官员都能有“先天下之
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但官员们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他们也有七情六
欲,也有自己的正当利益,他们的正当利益得不到实现与维护,也会挫伤其积极性、创造性。
但是,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研究报告》显示,现阶段官、民利益格局
失衡,使人民群众产生了强烈的社会不公平感,对社会和谐稳定产生了很大的威胁。也就是
说,官员的待遇不能没有,但必须把握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为人民群众认可的范围之内。
故,荀子又说:“聚敛者,召寇、肥敌、亡国、危身之道也,故明君不蹈也。”
清代廉政楷模张伯行说: “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
赐不至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因为,“官”在利益分配中处于主导地位,到底
该如何谋利益,谋多少利益应该是慎之又慎的。
现阶段官、 民利益格局失衡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对危及公众利益的官员惩罚太轻。如,有
的高官贪污受贿了数千万甚至数亿钱财,居然判不了死刑,司法的不公,最容易引起民众的
愤怒。在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问题上,惩恶与扬善是不可偏废的。
第四、 分清轻重缓急,着力解决“社会贫富差距拉大”、个别地方官民关系紧张的问题
企业职工经济政治利益受侵犯等影响全局的焦点、难点问题,切实保障民众特别是弱势群体
的合法权益,切实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荀子说:“不利而利之,不如利而后利之之利也。不爱而用之,不如爱而后用之之功也。
利而后利之,不如利而不利者之利也。爱而后用之,不如爱而不用者之功也。利而不利也、
爱而不用也者,取天下矣。利而后利之、爱而后用之者,保社稷也。不利而利之、不爱而用
之者, 危国家也。” (见荀子《富国》篇)就是说,要在官、民利益分配中处理好“取”
与“用”的关系,民众的负担合理,有利于长治久安;民众的负担过重,就会激化官、民矛
盾。
因此, 党和政府要围绕维护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深入开展专项治理,纠正教育收费、医
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着力解决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
护、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安全生产、社保基金和住房公积金管理等方面损害群
众利益的问题,坚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本段引自中纪委向党的十七大提交的工作报告)
第五、大兴勤俭节约之风,努力使公共资源的作用发挥到最大,裕民以政。
荀子说:“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彼裕民,故多余;
裕民,则民富。”(见荀子《富国》篇)就是说,勤俭节约可以让民众得到实惠,好的政策
可以让民众富裕。现阶段官、民利益格局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行政运转成本过高,有些
地方和部门的奢侈风行,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公车消费,浪费严重,在群众中产生了恶劣
的影响,因此,必须严格控制公务消费,规范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及国有企业事业单位领导人
员职务消费行为,切实减轻纳税人的负担,为民众谋取更大的利益与实惠。
第六、 既要做好对官员的教育引导工作,也要做好对民众的教育引导工作,让“以实现
维护正当利益为荣,以追逐不正当利益为耻”蔚然成风,并把教育引导与运用法律手段进行
规范与惩罚结合起来。
荀子说: “夫好利而欲得者,此人之情性也。假之人有弟兄资财而分者,且顺情性,好
利而欲得,若是则兄弟相拂夺矣;且化礼义之文理,若是则让乎国人矣。故顺情性,则弟兄
争矣;化礼义,则让乎国人矣。” (见荀子《性恶》篇)
荀子还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见荀子《劝学》
篇)
就是说, 人的有些需要是天生的本能,规范限制需要的礼义、法制,是“圣人”在感悟
社会生活的基础上“化性起伪”的结果,调节调整利益关系离不开对礼义、法制的严格遵守,
礼义、法制的严格遵守又离不开人的素质提高,修养的加强,素质的提高、修养的加强离不
开教育。
官、 民利益关系的调节调控离不开全体国民素质的提高,素质提高了才能增强调节调控
的自觉性主动性。
荀子说: “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诛而不赏,则勤励之
民不劝;诛赏而不类,则下疑、俗俭而百姓不一。故先王明礼义以壹之;致忠信以爱之;尚
贤使能以次之; 爵服庆赏以申重之; 时其事、轻其任以调齐之;潢然兼覆之,养长之,如
保赤子。若是,故奸邪不作,盗贼不起,而化善者劝勉矣。”(见荀子《富国》篇)就是说
要把说服教育与运用法律手段进行规范与惩罚结合起来,才能和谐官、民关系,推动社会的
进步发展。
第七、 大兴调查研究及理论联系实际之风,国家机关、官员及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在集中
民间智慧的基础上,搞好有关官、民利益分配的专题调查研究,集思广益,总结提炼出真正
反映社情民意的观点或理论,为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建立健全涉及广大群众切身利益
的重大决策、重大政策、重大项目和重大改革风险评价机制。
第八、 在各项具体法律法规的制定上增强可实施性,做到程序简洁,指向明确,是哪个
官员或机关的责任就由哪个官员或机关的承担,把勤政同廉政一样重视。
第九、下大力气培育、维护国家机关及官员们勤政廉政的信誉与形象,提高政府公信力。
人无信不立, 市无信不久。不论什么条件下,政府诚信是最大的诚信,只有取信于民,
才能把握好官、民利益分配的导向,以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为杠杆,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
发展。
第十、 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传媒手段的舆论监督作用,在收放有度中,畅
通社情民意的表达及诉求渠道,真下做到谣言于智者,防患于未然。

(作者单位:苍山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