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沂南县山名文化—漫谈沂南县山名与山形的对应关系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11&rec=114&run=13

邵明武

提要 沂南县地处沂蒙山区,境内有3000余座山峰。其通名,曰山,曰峰,曰崮,曰岭,
曰,曰顶,曰,曰坪,不一而足;而其专名,大多随山形而得。这些山名,有的来自农民口
中,借用家具器物或动植物等的名称,通俗易懂;有的源于文人墨客的笔下,引经据典,韵
味无穷。本文采用散文体裁,分析山名与山形的对应关系,考证山峰(山脉)的名称由来,
揭示沂南县山名文化的深厚底蕴。
关键词 沂南县 山形 山名 因形赋名

沂南县地处沂蒙山区。境内连绵起伏的山,高低不同,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千山万峰,
酷似世间的万物。因此,很多山名与山形吻合。一言以蔽之:沂南县的山形千姿百态,山名
琳琅满目。笔者目睹山形,品读山名,不禁慨叹:“天工造物,惟妙惟肖,因形赋名,恰如
其分!”
县城南面的山, 城里人称南山。这条山脉南北走向,由数座山峰连缀而成。当你站在东
面观看,此山恰如牛的躯体,头、肩、躯干历历在目。牛头在金佛院村西南,牛的躯干在西
芙蓉村正西。北端的高峰像牛屁股,非常逼真。北麓的余脉逐渐降低,且向东北弯曲,酷似
蜷曲的牛尾巴。于是,乡亲们称其为“牛尾(yǐ)巴山”。只是近年来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牛尾巴被高楼大厦所覆盖,人们无法看到了。
城北有历山。 如果在山的南面观看,无论在城里,还是在城北的新庄子、中疃、潘家庄
等村,或者在城南的团山庄、西芙蓉、金佛院、马家营等村,看起来都酷似一只大鞋,东边
是鞋头,西边是鞋后跟。由此看来,古人是在此山南面几里开外处取其山名的。江西庐山附
近,鄱阳湖的北端有鞋山①。沂南的这座山,也该叫“鞋山”。但是,古时候,鞋又叫“履”,
因此,文化人给它取名为“履山”。沂南方言中,很多情况下,“履”“历”同音,“履山”
便读成了“历山”。
丹山子, 位于界湖镇西北部汶河河湾里,与周围的龙宿山等诸山互不连麓,是一座独立
的山。《集韵·寒韵》说:“山孤者曰‘’。”②因此,该山叫“山子”。因为“”字生僻,
民间将其写成“丹山子”。山下的汶河漂流,河水之清,行程之长,齐鲁大地,绝无仅有。
十里航程,人们稳坐游船,尽情领略山水之美,别有一番闲情逸致在心头。

① 张红主编:《袖珍实用中国地图册》第50页,中国地图出版社2003年2月第1版天津第5次
印刷。
②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 《汉语大字典》(缩印本)第335页,湖北辞书出版社、四
川辞书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

宣崮山,在县城西北。汶河流到此处,受其阻挡,流向陡转,呈轭状,水流不畅而回旋,
水位壅高,并向上游延展,直到与上游水位一致,方才罢休。这种现象,称为“回水”。河
的两岸夹回水,古时称“亘(xuān)”①。山的南、北、西三面山势陡峻,山顶较为平坦,
因而称“崮” 。 “亘崮山”一名,由此而得。因为“亘”与“宣”同音,“亘”字生僻,
“宣”是常用字,故写成“宣崮山”。在未修岸堤水库之前,山西的汶河里有一深渊,深约
两丈有余;因为亿万年河水持之不懈的冲刷,深渊向东扩至山的底部,形成水中山洞。
与宣崮山连麓的卧龙山, 城里人称西山,南寨、北寨等村的村民称之为东山。此山蜿蜒
曲折,高低起伏,状若卧龙。又因沂南县为智圣诸葛亮之故里,为了便于地名管理,县政府
将其命名为“卧龙山”。山上有诸葛宗祠,还有体积和重量为世界之最的诸葛亮铜像。卧龙
山顶,登高望远,风光秀丽,蔚为壮观:沂南县城,居山之东,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百业
兴隆,富有勃勃生机;远眺汶河,逶迤南流,三弯九转,飘然如带,山水相映,颇显诗情画
意。明代著名文学家公鼐为《沂水县志》作序,曾极力赞扬沂水县汶河两岸(今属沂南县)
的富饶及壮丽景色:“汶水自蒙阴西来入之,历新兴至河阳百里间,两岸皆为上腴,土宜粳
麦,传所谓‘琅邪之稻,十专其五’。林壑芊绵,岩岫深瞑,夏无绝炎,午无停日,烟水之
胜,轶于江南。”②汶河沿岸的北寨村,有汉画像石墓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
一号墓是我国现已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汉画像石墓,是汉代文化之宝藏,中外学者高
度关注,各国游客纷纷慕名到此参观。
幞头山, 位于砖埠镇幞头山湖村西。站在山的东面观看,山形酷似幞头。因此,山名便
叫幞头山。
距京沪高速公路不远,双堠镇境内有一高山,山势巍然,高程762.8米,是沂南县的
“千山之巅”。此地绿树遮天蔽日,山清水秀,凉爽异常,为氧离子之宝库,红白黑各种物
象错落有致,异彩纷呈,号曰“五彩”,不虚其名。近年来,中共临沂市委、市政府将地跨
平邑、 蒙阴、 费县、沂南四县,东西绵亘二百里的蒙山,分设“龟蒙”“云蒙”“天蒙”
“彩
蒙”四大景区,使之成为山东省重要的旅游资源。五彩山一带称为“彩蒙景区”,雄踞蒙山
东端。撷取“五彩”之“彩”,“蒙山”之“蒙”,“彩蒙”一名,浑然天成。
双堠镇西南部, 沂南与费县、蒙阴交界处的山,形似猫头,故名“猫头山”。1941年11
月30日,国际友人汉斯·希伯在大青山东北、猫头山以东的五道沟壮烈牺牲。

①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纂: 《汉语大词典》(第一卷)第514页,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11月第1版。 释文中说:“亘1 xuān ① 泫,回泉。杨树达《积微
居小学述林·释亘》 : ‘亘者,泫之初文也……其从“二”,许君说为所求物者,余谓犹
“”之左右像岸者也。特彼位于左右,此位于上下,不同耳。“”训回水,“亘”为回泉,
“”以两岸夹水,“亘”以两岸夹回水,二字不惟义近,其形亦相似也。’”
② 张燮纂修: 清道光七年版《沂水县志》(原版)《公序》第5页。引文中的标点为论文
作者所加。

孙祖、依汶两镇间,群山逶迤连绵,高山、低山错落有致,由西北而趋向东南。座座山
峰,各有其名相传。你在葛沟岸堤公路代庄至孙祖一段的路边上,面朝北,由东向西瞻望,
景色映入眼帘:几座高山酷似鱼的头部、背鳍和尾鳍,其他低山犹如鱼的背部;总览全貌,
宛若正向东海游动的一条大鱼。乡亲们将其称作“鱼山”或“鱼山梁”。如此“大鱼”,世
所罕见;如此美景,天下奇观。笔者不仅慨叹,倘用“巨鱼奔海”来指称它,作为旅游景点,
定能吸引万千游客前去观瞻。
岸堤镇高湖水库东岸,也有一座像鱼的山。山形恰如一条白鲢,故名“白鲢山”。白鲢
山与高湖水库相依为邻,湖光山色,风光无限。
马牧池乡有一座山, 无论你从哪边观看,都像遮阳避雨的苇笠。沂南方言中,苇笠称为
“席角子”,“角”读音同“夹”。因此,这座山便被称作“席角顶”。该乡还有一座山,
兀立河畔,形势险要。此山名称较多,或称“吉泰山”,或称“鸡太冤”。吉泰山”是吉祥
语。至于山名“鸡太冤”,民间说法是:因其山形像公鸡,山下有深渊。笔者自从20多年前
听到“鸡太冤”这个名称,一直对山名及其由来不敢苟同,总认为山名读作“鸡太冤”,来
由肯定有渊源。为了探寻山名的由来,笔者曾观察吉泰山,发现此山陡峭,顶部平坦,山体
弯曲,由主峰向东、向北两个方向伸展,夹角约90°,山势雄伟,极为壮观。向北一支的西
边,有个村子叫“山西”。继续向北,山的余脉沿着汶河岸,向东北弯转,一直到万粮庄的
村子里面。不难发现,万粮庄本名是“弯梁庄”,“弯”即弯曲,“梁”即山梁,“万粮庄”
乃是同音讹传。笔者受此启发,举一反三,大胆地作出如下判断:“吉泰山”和“鸡太冤”,
也应是汉字的同音讹传。随后,笔者作出如下分析:《现代汉语词典》中,“矶”的释义是:
“水边突出的岩石或石滩。”①《汉语大字典》中,收有“冤”和“”。“冤”的一个义项
是:“屈缩;不舒展。”通俗一点说,就是“弯曲”。针对地名中“冤”字的研究,笔者曾
撰写《冤句音义考》②一文,便运用了“冤”的这一义项。“”字读音同“冤”,其释文是:
“山阿曲处。《玉篇·山部》:‘,山曲也。’《集韵·仙韵》:‘,山阿。’”③“冤”
和“” 音、 义皆同。从文字学的角度分析,应该是先有“冤”字,后有“”字;古人根据
“冤”有“弯曲”义而创造出“”字。吉泰山正是水边突出的岩石,名用“矶”字,恰如其
分;山顶地势平坦,名用“台”字,非常恰当;山梁弯曲,名用“”字,十分得体。由此可
见,“吉泰”和“鸡太”都与“矶台”谐音,都是“矶台”二字的讹读和误写,山名应写成
“矶台山” “矶台冤” 或“矶台”。综上所述,“弯”“冤”“”三字均有“弯曲”义,
“弯梁庄”和“矶台冤”“矶台”三者可以互相印证。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583页,商务印书馆1996
年7月修订第3版,1999年10月北京第238次印刷。
② 邵明武:《冤句音义考》,2006-2007年度《地方志资政文集》(上)204-206页,山东
省地图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
③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 《汉语大字典》(缩印本)第325页,湖北辞书出版社、四
川辞书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

张庄、孙祖、双堠、青驼四镇交界之处,有一座山,主峰在张庄镇。主峰南面有一高高
的悬崖。从东、西两面观看,山形像人的面部,悬崖酷似鼻子,于是称作“鼻子山”。又因
南面的山坡很大,古汉语中“王”有“大”义①,所以还叫“王坡鼻山”。这山形,举世无
双。山上原有花之寺,古人誉为“沂(沂水县)之胜境”②。这里的佳境曾吸引杨光溥、周
亮工、李方膺等文人雅士慕名游览。界湖镇有一座王坡山,堪称壮观,但与之相比,望尘莫
及。 虽然王坡山的山坡也大, 用个“王”字理所当然;只是山前没有悬崖,所以山名没用
“鼻”字。由此可见,古人取山名,名实相符,不失毫厘。
青驼、张庄两镇交界处的一座山,山名有五种写法:英奇山、映旗山、迎旗山、应旂山、
应奇山。这些山名的特点是:读音为谐音。不难看出,这几个山名是同音讹传;五个之中,
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山前寺庙里一篇碑文说:“兰邑北有山曰应旂,自西奔腾而来,绮绾绣
错,势若潮涌,层峦叠翠,高出云表,诚一方之望也。”另一篇碑文说:“其地岩穴深邃,
林壑芊绵,奇峰叠嶂,嵚崟若嶙,四明、天台之胜,匡庐、雁荡之奇,兼而有之。”笔者前
去游览,景致确实优美。由此作出判断:山名与景致优美有关。《汉语大字典》中,“英”
的一个义项是“美好”,“奇”的一个义项是“美好;美妙”。两个字是同义词。英奇山,
运用两个意为“美好”的字,实为夸赞山景之美。这就像浙江省的“好溪”和“丽水”一样,
用形容词来指称地名。好溪是浙江的一条河流。在好溪与大溪交汇处,有座城市叫“丽水”。
《说文解字·女部》:“好,美也。”《汉语大字典》:“丽:美好;美妙。《广雅·释诂
一》:‘丽,好也。’”由此可见,“好”和“丽”也是同义词,“丽水”和“好溪”两个
地名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孟良崮位于孙祖镇。 解放战争时期,陈毅、粟裕指挥大军,在这一带打败了国民党精锐
部队——整编第七十四师,孟良崮因此一举成名。孟良崮以东有一座山,形状像大型猛禽雕
的巢穴, 人们称其为“雕窝” 。这一名称,和蒙山龟蒙景区的“鹰窝峰”、浙江海盐县的
“鹰窠山”③如出一辙。该镇还有一座小山,由数百块巨石错落有致地组合而成,远远望去,
宛如一只憨态可掬的癞蛤蟆,人们便戏称此山为“蛤蟆石”。

①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汉语大字典》(缩印本)第462页,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
辞书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
② 周亮工: 《过东莞, 武、 刘二孝廉载酒,谈花之寺为沂之胜境,同楚中刘公蕃赋》,
《沂南县志》第713页,齐鲁书社1997年8月第1版。
③ 花存宏主编:《浙江省地图册》第79页,中国地图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2007年1月北
京第8次印刷。

依汶镇西部,隋家店、大保护两村西北,有一座南北狭长的山,山顶全是顽石,不长树
木,像是龟盖。山的南端渐趋低缓,长着茂密的树,郁郁葱葱,颜色黢绿,像是龟的头部。
山的四角各伸出一块,像是龟脚。远远望去,整座山峰恰如一只乌龟在汶河岸边低头饮水,
故名“龟峰山”。又因山的四角呈方形,像圭,所以又叫“圭峰山”。山的南麓,尖尖地向
南突出,酷似一只牛角,故又称“独角山”。一山有三景,相应得三名,景致皆相异,名称
各不同。
依汶镇国家庄的东面, 有山独处,北高南低,南麓直抵汶河岸,犹如一头大象在河边饮
水,形态安然。于是,人们称其为“象山”。遗憾的是,如今改写成“厢山”,失去了原来
的雅趣和美意。依我之见,还是改回原名,名正言顺,经过整合,将是一处旅游景点。
大庄、 孙祖、岸堤三镇各有一山,均似骁勇的战马。因此,前二者有着相同的雅号——
“马山”,后者名曰“马子山”。马子山,头朝南,山南的村庄叫“马头”,马头村东有名
泉,恰在马眼的位置,于是泉名叫“马眼”。泉水造福一方,乡亲奉为神泉。大庄镇的马山,
犹如万花筒。从山的东北、东面、东南、南面四个不同的方向,观看同一座山,能显现出四
匹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骏马。移步换形,变化多姿,一山变四景,世间不多见。于是,山
前的村庄取名为“四马”,今名“司马”由其同音讹变。美哉,壮哉,如此绝妙的山岳景观,
人们禁不住拍手赞叹!
汶河岸边,有两组象征农业丰收的山,每组都有糠山子和米山子。一组在界湖镇远里村,
一组在依汶镇朱家里庄村。依汶镇的这一组,米山子在西北,糠山子居东南,两山对峙。如
果站在朱家里庄村的西北,向南观看,便可发现:米山子高耸,恰如高高的粮堆;糠山子略
低于米山子,西边的山坡陡,东边的山坡缓,漫漫长长,由高趋低,直抵村边,酷似糠堆。
目睹如此美景,人们不由得赞叹天公造物的技巧,不由得欣赏这天然的大场院!“不怕不识
货,就怕货比货。”两相比较,界湖镇远里村的糠山子、米山子,则要略逊一筹了。
如果你沿着高庄界湖公路继续西行,至东贯头村时,向南观看依汶镇的糠山子、米山子,
则又是另一番景象:在糠山子正西、米山子西南,有一座山,名叫“赵家顶”。糠山子、米
山子、赵家顶三峰鼎立,米山子高踞中间,其余两山略低,且互相对称,三者组成的形状像
人头上戴着乌纱帽。汉语中,“冠”是多音字:读音如“官”时,是名词,意为帽子;读音
如“贯”时,是动词,意为戴帽子。既然山形像人头上戴着帽子,那么山名应为“冠山”,
意思是戴着帽子的山。《释名·释首饰》说:“冠,贯也,所以贯韬发也。”①可见,“冠”
就是“贯”,于是,此山附近的村名,便被称为“东贯头”。也就是说,村名由山名而得。
这个村庄,是原山东大学教授、著名高能物理学家王普的故里。
孙祖镇有一座山, 从东往西有九个山头,像是依次前行的九个兄弟,故名“九子峰”。
抗日战争时期,徐向前元帅在此指挥了孙祖战斗(又称九子峰战斗),痛击了日本侵略军。

① 任继昉纂:《释名汇校》第238页,齐鲁书社2006年11月第1版。
湖头镇的英山,有三个山头。东边的两个高,山峰连麓;西边的一个低,呈条状。三个
山头呈两列, 两列之间有山谷。 山谷地势较高,是两列之间的浅槽。《尔雅·释山》说:
“山
三袭,陟;再成,英;一成,坯。”郭璞注:“英,两山相重。”邢昺疏:“山形两重者名
英。”①英山之名,由此而得。
铜井镇的峙山, 名称也有来由:陟,重叠的山陵。《尔雅·释山》:“山三袭,陟。”
郭璞注: “袭亦重。”邢昺疏:“山之形若三山重累者名陟。”②峙山,从北向南呈三列,
“陟山”一名,由此而得。不过,现在用同音字“峙”来取代“陟”,方言读成“驰”。中
间一列东北角的一座山,和西边的大山之间呈洼状,形如锅底,所以山名叫做“锅山子”。
依汶镇北部的仙姑洞山, 傲然耸立。《现代汉语词典》中,“悬崖”的释义是:“高而

的山崖。”于是,此山应了一个“悬”字。又因为四周陡峭,山顶较为平坦,山体石质坚固,
所以称为“崮”。这是沂蒙山区七十二崮的共同特点。还因为山的顶部有山洞,便占了一个
“洞”字。这么说来,山名理应叫“悬崮洞山”。但是,因为宣崮山、悬崮洞山分别与“仙
姑山”“仙姑洞山”谐音,当地的人们便将它们叫做“仙姑山”“仙姑洞山”,并由此杜撰
出一个运用妙方、救人无数的仙姑,编写出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使山名具有美妙的神话色
彩。这虽与山名的由来大相径庭,但在教人向善方面,还是有莫大意义的。
总之, 上述山峰都是相其山形,得其山名。这些山名,有的来自农民口中,借用生产生
活中的用具器物、动植物等的名称,显得通俗易懂;有的源于文人墨客的笔下,运用汉字文
化,往往是引经据典,显得韵味无穷。来源不同,雅俗共赏。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了沂南
的山山水水;沂南人聪明睿智,取出了恰如其分的山名。当你来到沂南县,观赏千姿百态的
山形,欣赏琳琅满目的山名,定然佩服“沂蒙山区好地方”名不虚传,也一定佩服宋代大文
豪苏东坡“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③这一观山的名言。
沂南境内, 因形赋名的山还有很多,诸如团山、燕子山、百子山、骆驼脖子山、老鼠嘴
子山、团圆、灯窝山、卧牛山、和尚帽子山(又名和尚崮)、大山肚子等等,均属其列。顾
名思义,也能领会出它们的山形。限于篇幅,兹不一一赘述。要想领略千姿百态的山,欣赏
丰富多彩的山名文化,劝君快来沂南县,身临其境,观山形,赏山景,品山名,其收获一定
会计日量程!
(作者单位:沂南县史志办公室)

①② 〔晋〕 郭璞注,〔宋〕邢昺疏;王世伟整理:《尔雅注疏》第352页,上海世纪出版
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版。
③ 苏轼:《题西林壁》,金性尧选注《宋诗三百首》15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8月第
1版1988年2月第3次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