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且于城之战评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11&rec=111&run=13

张同旭

提 要:且于城之战是发生在春秋时期的莒、齐两国之间的战争,由于这是一场以弱胜强、
以小胜大的经典战斗,所以经常被许多文史爱好者津津乐道,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为此撰写
了许多不朽篇章,而由此引出的《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传说》更是传遍了大江南北,妇孺皆
知。本文试将这场战争的经过、起因和结果做一分析,并就教于各位同仁。
关键词:春秋 且于城 齐国 莒国

一、战争的过程

1、史料出处
且于城之战的史实见于《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齐侯还自晋, 不入。遂袭莒,门于且于,伤股而退。明日将复战,期于寿舒。杞殖、华
还载甲,夜入且于之隧,宿于莒郊。明日,先遇莒子于蒲侯氏。莒子重赂之,使无死,曰:
“请有盟。”华周对曰:“贪货弃命,亦君所恶也。昏而受命,日未中而弃之,何以事君?”
莒子亲鼓之,从而伐之,获杞梁。莒人行成。
且于城之战发生的时间是公元前550年,即周灵王二十二年、鲁襄公二十三年、齐庄公四
年、莒犁比公二十七年。
这年秋天, 齐国先后攻打了卫、晋两国。冬季,齐庄公从晋国获胜回国,没有进入齐都
临淄,转而又袭击了莒国的且于城,由于守城之师的奋力抵抗,齐国没有攻下且于城,齐庄
公的大腿却受了伤,不得不退下。第二天,齐国军队集中到莒国一个叫寿舒的地方休息,一
天未战。到了夜晚,齐庄公命大夫杞梁、华还用战车装载着甲士,沿着且于城外的狭道,继
续向莒国的郊外逼近,与莒子所率大军在一个叫蒲侯氏的城邑相遇。莒子以重礼贿赂齐国将
领,要求不要拼命死战,齐将杞梁、华还不肯。双方展开攻击。犁比公亲自击鼓,激励莒国
将士英勇杀敌。杞梁、华还拼命向城内冲杀,最终被英勇顽强的莒国军队杀死。由于齐国实
力强大,莒国不愿得罪齐国,所以,这场战争虽然莒国获胜,但莒国仍主动提出与齐国媾和,
双方罢战,齐人回国。
在这段历史故事中, 涉及到莒国的两座城池,即且于城和蒲侯氏城,下面我们再来了解
一下这两座城池的位置所在。
2、且于城的位置
且于城是春秋时期莒国北部的一座重要城邑。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记载:“齐侯还
自晋,不入。遂袭莒,门于且于。”西晋杜预注:“且于,莒邑。”没有说明且于的具体位
置。
齐国偷袭莒国,行军路线是自北方而来,且于城是齐国军队进入莒国进攻的第一座城邑,
因此,且于城的位置一定位于莒国最北部地区。今莒县碁山镇西杨家庄村西有一春秋古城遗
址,此遗址东西约300米,南北约800米,有随处可见的周代绳纹陶片、砖瓦等。这里便是且
于城故城遗址。
因为《左传》中有“遂袭莒门于且于”一句,故清代莒人误以为且于是莒国的一个城门,
又因为莒县酒厂附近有地名“七里门”,所以后人便以音近而将“七里门”附会成“且于门”,
却不知《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所记载的且于与莒城之间还有一个名叫“蒲侯氏”的城邑相
隔,且于是离莒城较远的一座城邑。今莒县博物馆所存“且于门故址”石碑,为清代莒州文
人于光绪十年(1884)所刻,这是清代莒州文人误将且于城理解为莒城的一个门,所以才有
了“且于门”之说,而且至今口口相传,以讹传讹,以致误导了许多文史爱好者。
3、蒲侯氏的位置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西晋杜预注:“蒲侯氏,近莒之邑。”
今莒县果庄乡茶城村前有一春秋古城遗址,呈方形,边长400米,面积16万平方米。1980
年前,故城东南角和西南角尚分别有长25米、高5米和长30米、高6米的残垣。周围出土一些
东周时期的陶豆和残片。从这里与莒城和且于城的前后方位以及这场战争的攻击路线分析,
将其确定为春秋莒国蒲侯氏故城遗址较为合理。
再者, 从音韵学的角度分析,蒲侯氏的“蒲”字与茶城的“茶”字在先秦时期的读音是
相近的。近代音韵学家汪荣宝认为:上古音中的韵母没有u、ü、e,此三个韵母在上古音中
均读作a,(曹伯韩《国学常识》,三联出版社2008.11,第45页。)因此,蒲侯氏的“蒲”
字在先秦时期与“茶”字的韵母是一致的。由于“茶”与“蒲”在先秦时期的读音接近,笔
者认为现在的地名“茶城”,就是春秋时期“蒲侯氏”城的省称,就像今天的人们称哈尔滨
市为“哈市”,称瑞典乒坛名将瓦尔德内尔为“老瓦”一样,这只是汉语的一种省略习惯而
已。
因此, 从地理位置和地名的古今读音分析,春秋时期的“蒲侯氏”城,应该就是现在莒
县果庄乡的“茶城”。

二、战争的起因

(一)且于城之战前的莒、齐关系
这里我们主要分析春秋初期至且于城之战前的这段历史时期的莒、 齐两国关系,以齐桓
公称霸为分界点,分为三个阶段来分析:
1、春秋初至齐桓公即位之前的莒、齐关系——联合抗齐。
齐桓公即位之前的春秋初期, 莒、齐之间的关系在文献中虽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我们
可以通过一些旁证资料得出结论,证实齐桓公即位之前的莒、齐关系是不友好的。
旁证资料一, 春秋初期,齐庄公和齐僖公曾形成“庄、僖小霸”的局面,(《国语》卷
十六《郑语》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3,第524页。)使得齐国的四邻国家都遭受其害。
《国语》卷六《齐语》中记载了一段齐桓公和管仲的对话:
桓公曰: “吾欲南伐, 何主? ”(韦昭注:“主,主人,共军用也。”)管子对曰:
“以鲁为主。反其侵地棠、潜,(韦昭注:“棠、潜,鲁之二邑。”)使海于有蔽,渠弭于
有渚,环山于有牢。”桓公曰:“吾欲西伐,何主?”管子对曰:“以卫为主。反其侵地台、
原、姑与漆里,(韦昭注:“卫之四邑。”)使海于有蔽,渠弭于有渚,环山于有牢。”桓
公曰: “吾欲北伐, 何主?”管子对曰:“以燕为主。反其侵地柴夫、吠狗,(韦昭注:
“燕之二邑。”)使海于有蔽,渠弭于有渚,环山于有牢。”四邻大亲。
很显然, 齐桓公归还给鲁、卫、燕三国的这些城邑原本就是这三个国家的,是齐桓公之
前的齐侯通过武力掠夺得来的,是谁掠夺来的?应该就是春秋初期的庄、僖小霸时期掠夺的。
齐僖公之后、齐桓公之前的齐襄公也是一位霸权主义者,不断以武力对外扩张,齐国东部的
纪国就是被齐襄公所灭。
这段文字虽然仅仅列举了鲁、 卫、燕三个大国的被侵土地,对于齐国侵占周边小国的土
地没有涉及,但是,应该看到,齐国归还这三个诸侯国土地,是有其政治意图的,是齐桓公
向四周更远处那些不听话的诸侯国征伐之前所做的外交上的准备。可以推断,莒国作为与齐
为邻的中等诸侯国一定也不会逃脱被侵蚀的厄运,这一点可以从齐桓公称霸初期,莒国曾加
入到由三十一国组成的抗齐联盟这一史实得到证实。
旁证资料二,齐先后灭掉莒之盟国纪、谭,说明莒、齐关系是不友好的,甚至是敌对的。
纪国是莒国的盟国, 位于今山东省寿光市一带,在齐国以东,与齐国为邻。姜姓。西周
夷王年间,周王烹杀齐哀公,传说是纪侯进谗言的缘故,两国因此结仇。齐国一直伺机吞并
纪国,报仇是一个原因,其实灭纪是齐国东扩的重要一步。纪国也清醒地认识到他们所处的
危险境地。由于鲁、莒两国都曾受到齐国的侵蚀,纪国选择与鲁、莒结好,形成联盟,主要
目的就是抗齐。 公元前721年(鲁隐公二年),纪子帛、莒子盟于密,以达到莒、鲁释怨结
好的目的。 由于纪国积极斡旋,莒子与鲁侯于公元前715年(鲁隐公八年)在浮来结盟。这
一年是齐僖公十六年,正是齐国小霸时期。但莒、鲁、纪结成联盟,并没有改变纪国灭亡的
噩运, 25年后,即公元前690年(鲁庄公四年),齐国军队攻破纪国都城,纪国灭亡。时为
齐襄公八年。
谭国是莒国的盟国,位于今山东省章丘市西,齐国的西南部,与齐国为邻。属东夷之国,
子爵。 春秋初期,齐国早已对谭国有吞灭之心。公元前684年(鲁庄公十年),即齐桓公登
基的第二年,齐国吞灭谭国。《春秋·庄公十年》记载:“冬十月,齐师灭谭,谭子奔莒。”
《左传》解释了齐灭谭的原因:“齐侯之出也,过谭,谭不礼焉。及其入也,诸侯皆贺,谭
又不至。冬,齐师灭谭,谭无礼也。”因为谭国对齐“无礼”,齐桓公就灭掉它,这就是一
个强国消灭一个弱国的理由!正所谓“春秋无义战”。齐强谭弱,谭国如何敢无礼于齐国?
一定是齐国对谭国太霸道,或侵占其疆土,谭国才对齐国无礼。《左传》解释谭子奔莒的原
因说:“谭子奔莒,同盟故也。”(《左传·庄公十年》。)莒国与谭国的主要威胁均来自
齐国,莒、谭同盟,目的自然也是联合抗齐。从文献记载来看,齐桓公曾多次组织会盟,但
均无莒、谭两国参与。
总之, 齐桓公即位之前的莒、齐关系是不友好的,甚至是敌对的。纪、谭等盟国被齐国
吞灭后,莒国为求自保,只好加入到另外一个反齐大联盟中。
2、齐桓公时期的莒、齐关系——从抗齐到“服”齐。
文献中对于齐桓公时期的莒、齐关系已经有了明确记载:
资料一, 《管子·小问》、《吕氏春秋·审应览·重言》、《说苑·权谋》、《论衡·
知实》等文献都记载了一个齐桓公与管仲谋划攻打莒国的故事,虽然这次谋划被一个叫东郭
牙的人提前识破,而避免了战争,但这已经说明齐桓公时期莒、齐之间的关系是不友好的。
资料二, 据《国语》记载:“(齐桓公)即位数年,东南多有淫乱者,莱、莒、徐夷、
吴、越,一战帅服三十一国。”(《国语》卷六《齐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3.第242
页。)《国语》这段记载,说明齐桓公即位后的数年间,莒国还是反齐的,而且还参与了一
个由三十一国组成的反齐大联盟,否则,何以“一战帅服”?这些诸侯国大都是在今山东、
江苏、浙江的东部沿海地区的东夷或南蛮之国。这三十一个诸侯国之所以联合起来共同抗齐,
应该与齐国的“尊王攘夷”政策有关。这三十一国屈服于齐国,也是迫于齐国的强大军事压
力,恐怕仅仅是表面服从,内心并不屈服的。
总之, 齐桓公时期,莒、齐两国之间的关系是莒国从反齐到“服”齐,但莒国也只是表
面服从,暗中却在寻找摆脱齐国胁迫的机会。不久,这个机会终于来了。
3、齐桓公去世之后的莒、齐关系——引晋抗齐。
齐桓公死后,齐国内乱,霸业中衰。位于今山西境内的晋国很快崛起,晋文公称霸中原,
莒国为了减缓来自齐国的压力,主动引晋以为援,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与晋、
鲁、齐、宋、蔡、郑、卫七国的国君在践土会盟,这次会盟虽然齐国也参加了,但盟主却是
晋国的晋文公, 莒国想以此抵御来自齐国的压力,却引起了齐国的不满。公元前598年(鲁
宣公十一年) 和公元前596年(鲁宣公十三年),齐国两次攻打莒国,但晋国鞭长莫及,未
能及时实施庇护,莒国不得已事齐如前。
莒国对晋国的“不忠”,惹恼了晋国。公元前557年(鲁襄公十六年),晋国借一次盟会
拘捕了莒国国君,迫使莒国一心臣服于晋。同时,由于齐国对晋国不服,晋国决定联合诸侯
与齐国一决高低,公元前555年(鲁襄公十八年),莒国出兵参加了以晋国为主,由晋、宋、
卫、郑、鲁、曹、莒、邾、滕、薛、杞、小邾等十二诸侯国组成的联合攻齐行动,齐国大败。
莒国因此与齐结怨。 五年后,也就是公元前550年(鲁襄公二十三年)夏季,齐国人为报复
晋国,在晋国国内制造了一次混乱,趁着晋国的这次内乱,齐国于当年秋天先后攻打了卫国
和晋国,都取得了胜利。冬季,齐侯从晋国班师回国时,为了报复五年前跟随晋国一起攻打
齐国的莒国,并使莒国重新屈服于齐,齐侯没有返回临淄,带领一部分军队,偷袭了莒国的
且于城。
(二)莒国实行抗齐政策之缘由
齐国那么强大, 莒国为什么始终不愿依附于齐国,却宁愿依附于远在山西的晋国来抵御
齐国?主要原因是由于齐国的对外扩张政策所决定的。
《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
“太公至国, 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
大国。及周成王少时,管、蔡作乱,淮夷畔周,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
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齐由此得征伐,为大国。
这段文字有两个“为大国” ,第一个“大国”是指人口大国,第二个“大国”是疆域大
国。这个疆域大国是怎么来的?是吕尚凭借周王室授予的“五侯九伯,实得征之”的征伐大
权得来的。“齐国取得封域四周的征伐全权,可以对五侯九伯和齐国相邻各殷商旧邦部族国
中一切不服从王命及齐国意志的方国大张挞伐,合法地吞灭周围小国,开拓东夷世代居住的
广大的滨海地区。 ”(《齐国史》,王阁森、唐致卿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3,第175
页。)莒国作为受到周王室抑制的东夷国家,与拥有征伐大权的齐国为邻,其危险程度可想
而知,于是,莒国于西周晚期南迁至今莒城建都,以避开虎视眈眈的齐国。
进入春秋时期, 强大的齐国继续实施对外扩张政策,由于周王室的衰弱,助长了齐国霸
权主义的野心,于是便有了春秋初期的庄、僖小霸,齐僖公之后的齐襄公继续对周边诸侯国
疯狂侵蚀或吞并,齐襄公之后的齐桓公则采取了“尊王攘夷”政策,更是让处在虎口边缘的
莒国对齐国产生了巨大的恐惧感。面对齐国的对外政策,莒国如果通过送一些金钱和美女来
拉拢齐国是不可能的了,如果采用“以土地换和平”的外交策略显然是不可取的,于是,莒
国先后实施了“联合抗齐”、“引晋抗齐”等外交策略。虽然莒国“引晋抗齐”需要向晋国
缴纳一定的“保护费”,或无条件地听命于晋国的军事调遣,但晋国远在今山西境内,对莒
国的疆土无法构成威胁,同时,莒国依附晋国,可以得到晋国的庇护;而齐国不断侵蚀莒国
的疆域,直接威胁到莒国存亡,《左传》记载,春秋时期侵蚀莒国土地最多的国家就是齐国。
因此,莒国实施“引晋抗齐”的外交策略是有一定道理的。
综上所述, 齐国的长期对外扩张政策和霸权主义的实施,以及莒、齐两国之间的矛盾是
导致且于城之战的直接根源。同时,齐、晋两国之间的争霸,也间接地酿成了这场战争。莒
国倒向晋国,齐国不高兴;莒国倒向齐国,晋国就会不高兴。在大国争霸的大环境下,像莒
国这样的中小型国家,日子大概都不好过。dr>Q v)S

三、莒国为何能以弱克强,战胜齐国?

莒国相对于齐国来说, 实力悬殊,为什么莒国在且于城之战中能以弱克强,战胜强大的
齐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齐侯轻敌,军备不足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齐侯还自晋,不入。遂袭莒。”这里有一个“袭”字非常
重要!《左传·庄公二十九年》云:“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说明齐国对莒
国的这场战争并没有调动强大的军队。上文已经谈到,齐国于这年秋天先后攻打了卫国和晋
国,并且都取得了胜利,一个小小的莒国哪里还放在齐侯的眼里,因此齐侯袭莒所用的军队
一定不是他用来攻打卫国和晋国的全部军队,齐军自晋国凯旋后,应该有大批军队携带着战
利品返回到齐国国都临淄城,而齐侯所率领的仅仅是出征时的一部分军队。在齐侯攻打卫国
和晋国的时候,有齐国重臣晏婴和崔杼相随,但齐侯攻打莒国时,并未涉及这两位重臣,说
明这两位齐国重臣与一大批齐国军队已经回国,没有参加袭莒战役。
二、齐师远征,将士疲惫
齐国在这年秋季攻打了卫国和晋国, 卫国在今河南省北部,晋国在今山西省南部,齐国
军队从临淄出发,长途跋涉,攻打卫国和晋国,虽然获得战争的胜利,但伤亡在所难免,齐
国军队从晋国回来后,已经是冬季,将士非常疲惫,他们与以逸待劳的莒国军队对抗,显然
要占下风。
三、莒国战备充分
齐国对晋、 卫两国发动的这场报复性战争,莒国应该早已知晓,因为之前莒国也曾参与
以晋国为首的联合伐齐战争,因此,莒国对齐国一定是存有戒备之心,并做好了战前准备。
据《左传》记载,这场战争中,莒犁比公表现得有礼有节,先是以金银贿赂齐国主将杞梁、
华还,以此示弱;见齐将不应,犁比公又亲自击鼓,激励莒国的将士们勇敢杀敌。另外,据
汉代刘向《说苑·立节》篇记载,齐军进攻时,莒国军队将早已准备好的火炭铺在城下,使
齐国军队伤亡惨重。莒国大获全胜。
四、莒君有为,不惧强敌
且于城之战的莒子是犁比公,名密州,字买朱鉏。公元前576年(鲁成公十五年)即位,
在位35年。期间,参与大国会盟二十余次,是见于《左传》中参与会盟最多的莒子。与各诸
侯国围攻宋国,救助陈国,讨伐郑、秦;与晋结盟,打败齐国;为杞国修筑都城;为宋国救
灾;吞灭鄫国;与邾国联合,数次伐鲁;且于城之战,以弱胜强,战败强大的齐国,杀死齐
国大将杞梁。是一代成就显著的莒子。但由于没有处理好“接班人”问题,以致死于内乱。

(作者单位: 莒县史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