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代荣成历史沿革考释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11&rec=110&run=13

连业功

提要: 古代历史典籍都将秦代胶东的历史沿革归为齐郡,荣成区域归为腄县。主要原因
是史书《史记》、《汉书》对于秦郡县记载的缺失,其后的史书皆根据唐代杜佑撰写的《通
典》而来。通过阅读大量清代及近现代历史学家的著作及考释文章,结合当今出土的秦封泥
以及秦封泥研究名家的认定,笔者认为古人的记载有误。结论是秦代荣成当属秦代荣成地应
属琅琊郡、胶东郡昌阳县为是,而非齐郡腄县。
关键词:历史沿革 秦代 荣成 考释
一直以来, 人们说到秦代荣成的历史沿革,则曰属齐郡腄县,实乃根据《荣成县志》道
光本的记载。笔者不才,好追本溯源,现汇辑前人的研究成果和考古发现,考释荣成历史沿
革如下:
一、属郡
有秦一代, 实行的是郡县制。在秦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天下的过程中,不断地设置新的
郡县。 齐国是最后一个被灭掉的国家, 《史记·秦始皇本纪》《史记·齐世家》都记载:
“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 ,虏齐王建,灭齐为郡。”名见于《汉书》者为齐郡和琅琊
郡。《史记·秦本纪》,“秦王政立二十六年,初并天下为三十六郡。”齐郡和琅琊郡皆在
其中。
《汉书》 仅列秦郡名(只列出三十二郡),而未就范围给出答案。齐国分为二郡,疆界
是如何划分的?也就是说胶东属于齐郡还是琅琊郡呢?较早记载胶东属于齐郡的古籍,是唐
代杜佑撰写的《通典》,其中卷一百八十州郡曰:“登州,战国属齐,秦属齐郡。”其中并
没有就资料来源进行说明。但唐代李吉甫所著的《元和郡县图志》却对于秦代郡县略而不述,
不禁让人疑问丛生。其后一些古籍,如《元丰九域志》、《太平寰宇记》等也都避而不谈。
明清以降,各级官修志书,如《大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山东通志》、《登州府
志》、《文登县志》、《荣成县志》等,不约而同地记载秦代荣成属齐郡,其依据大概来源
于《通典》。
清代考据学兴起, 涌现了许多历史地理研究大家,如全祖望、杨守敬、钱大昕、姚鼐、
王国维、谭其骧等,都对秦郡进行了考证,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王国维、
谭其骧,尤以谭说为大多数人所公认。谭其骧先生认为,秦始皇二十六年,初并天下分为三
十六郡。其后齐郡分为济北、临淄郡(王国维《秦郡考》:临淄郡,实齐郡之本名),胶东
郡自琅琊郡分出。由此可以看出,荣成邑境先属琅琊郡,后属胶东郡。
其理由为: 一、秦灭齐设二郡只是权宜之举,“齐国新定,未遑建置,故略分为齐与琅
琊二郡,其于区画,固未暇也。”(王国维《秦郡考》)既然是一分为二,面积当大致相当
才合乎常理,即胶东地区当属琅琊郡而非齐郡,如此则齐郡与琅琊郡面积才相当。
二、 琅琊为秦极东之地。始皇二十八年东巡狩,登琅琊,刻石颂秦德,言四迄则曰“东
有东海”,言东土则曰“至于琅琊”。如果胶东属齐郡,则琅琊东界反而不及齐郡远,显然
与史实背谬。
三、 天下既定后,作为“千乘之国”七十余城的齐国,如果仍只设两个郡,道理上说不
通。郡之范围太大,难于管理。从原六国之地置郡之数目来看,王国维反证之曰:“……今
以秦四十二郡还之六国,则除六郡为秦故地,六郡取之胡越外,楚得其八,赵亦如之,燕得
其五,韩、魏共得其七,齐得其二。夫齐地之大,虽不若楚、赵,以视韩魏,固将倍之;且
负海饶富,非楚、赵边地之比也。”因此,根据《汉书高帝纪》“以胶东、胶西、临淄(即
齐郡)、济北、博阳、城阳郡七十三城立子肥为齐王”的记载,认为:加上琅琊郡,齐国后
来共析分为七郡。谭其骧先生对此进行了缜密的分析和考证,认为齐国分为四个郡,秦代并
未设胶西、博阳及城阳郡(详见谭文《秦郡新考》)。其后之学者如马非百、辛德勇等也都
对秦郡进行了考证,虽然对秦郡数目和部分秦郡有疑义,但都对谭说之胶东郡的考证普遍认
同。
胶东郡,治即墨。秦封泥“即墨太守”、“临淄司马”、“琅邪司马”、“琅邪候印”、
“济北太守”等的发现,也为前辈们的考证提供了有力的确证。关于秦封泥,下文作较详细
的说明。胶东郡或称为即墨郡,“犹菑川郡之或称剧郡,东海郡之或称郯郡,淮阳郡之或称
陈郡,各以所治之县名之也。”(王国维:书《齐鲁封泥集存》后)当然亦可能是先称即墨,
后名胶东。笔者倾向于即墨郡是胶东郡的别称,其所辖范围大致相当于今胶东半岛一带。
二、属县
《史记·秦始皇本纪》:秦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东行郡县”,“并勃海以东,
过黄、腄,穷成山,登之罘,立石颂秦德焉而去。”《汉书·主父偃传》:秦始皇征匈奴,
“又使天下飞刍輓(挽的异体字)粟,起于黄、腄、琅邪负海之郡,转输北河,率三十钟而
致一石。”由此说明,秦时已有黄、腄二县。腄县治今烟台市福山区。史载荣成邑境属腄县,
以腄县以东史书再无他县记载的缘故。由于近现代秦封泥的陆续发现和确认,填补了史书的
漏误,为秦代历史的考证提供了有力的实物资料,由此亦改写了荣成的历史。
封泥是一种官印的印迹, 为古代缄封简牍钤有印章以防私拆的信验物,其主要流行于秦
汉时期。在发现的秦封泥中,涉及到胶东地区的秦封泥主要有:“即墨太守”、“高密丞印”、
“临朐丞印”、“黄丞之印”、“腄丞之印”、“夜丞之印”、“东牟丞印”、“昌阳丞印”
等(详见周晓陆、路东之《秦封泥集》,三秦出版社,2000年版)。秦代的地方官制度,郡
设有郡守、郡尉、监御史,分管一郡之政治、军事。郡下设县,县为国家的基层政权。县设
县令、县丞、县尉,掌一县之事。满万户以上的县设县令,不满万户的县设县长。县以下有
乡、亭、里等。
“即墨太守” 是太守的官印,“××丞印”和“×丞之印”是县丞的官印,这充分证明
了秦代即墨郡(即胶东郡)和黄、腄、东牟、昌阳的存在。黄、腄名见于《史记》、《汉书》,
而东牟和昌阳县史书失载。
又《太平寰宇记》 卷二十载:“文登山在县东二里,古老相传,秦始皇东巡,召集文人
登此山,论功颂德,因名。”这就是“文山召士”故事的由来。笔者向来疑惑,文登山偏居
一隅,秦始皇为什么会来到此地呢?“文山为始皇东巡必经之地”之说缺乏依据。至确认秦
有昌阳县时,心中之疑惑才豁然而解。笔者推测,昌阳城时为一方之经济、政治中心,人口
比较稠密,文人众多。文登山与昌阳城相距20公里左右,因此始皇帝才值得来此召集文人,
为其歌功颂德。这也为昌阳县和“文山召士”两个史实的相互印证提供合理的解释。
秦统一后, 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郡县制,重新划分地方行政区划设郡置县,有很大一部分
是六国旧县的沿袭。县的幅员定为“大率方百里”(《汉书·百官公卿表》:县大率方百里,
其民稠则减,稀则旷,乡、亭亦如之,皆秦制也)。根据秦朝置县制度,腄县以东广袤地区
亦当有他县存在。从地理方位上和历史渊源推测,荣成属昌阳县的可能性最大。
秦代的东牟和昌阳县旧址在何处呢?
《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 :东牟,“齐悼惠王子兴居为侯国,吕后封。”《汉书·地
理志》:东莱郡东牟县,“有铁官,盐官。”《元和郡县图志》卷十三:“登州文登县,东
牟故城,在县西一百一十里,汉高后二年封齐悼惠王兴居为侯。”《读史方舆纪要》卷三十
六:“牟平废县,今州治,汉置东牟县,属东莱郡,吕后封齐悼惠王子兴居为后侯邑,后汉
仍属东莱郡,晋废。”《大清一统志》卷一百七十三:“属登州府宁海州。”秦东牟县治所
位于今烟台市牟平区,其建置年代不可考。
《汉书·地理志》 : 东莱郡昌阳县, “有盐官,莽曰夙敬亭。”《水经注·淄水》:
“应劭曰:昌水出东莱昌阳县,道远不至,取其嘉名。”《元和郡县图志》卷十三:“昌阳
县,本汉旧县也,属东莱郡,置在昌水之阳,有盐官。隋开皇三年罢郡,昌阳县属莱州。”
秦昌阳县治所位于山东省文登市西南,今已考古发现了昌阳古城旧址在文登市宋村镇,其建
置年代不可考。
三、结论
秦代荣成地应属琅琊郡、胶东郡昌阳县为是,而非齐郡腄县。

即墨太守

琅邪司马

腄丞之印

昌阳丞印

东牟丞印

黄丞之印

(摘录于周晓陆、路东之《秦封泥集》)

( 作者单位:荣成市委党史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