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地方历史文化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11&rec=107&run=13

许华北

在中国的古籍中, “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礼乐制度、法律条文等。“化”
是“教化”、“教行”的意思。从社会治理的角度而言,“文化”是指以礼乐制度教化百姓。
汉代刘向在《说苑》中说:“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此处“文化”
一词与“武功”相对,含教化之意。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
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同时也是一种强大的力场,对于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越
来越显示出巨大的拉动作用。作为地方史志部门,我觉得应充分发挥好职能作用,努力在挖
掘、整理、传承、保护和使用等方面,使地方文化发扬光大,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科学发
展。
一、立足本职,充分认识编史修志的“文化”职能
编史修志,狭义的理解就是对人、单位,乃至国家或民族过去的事实加以整理编纂,用
精当文字记录并表现出来。它以一种标志性的理念、生活印记、事迹遗存、人文关系等为主
要内容的历史性记载;或者说,是回过头来看自己所走的路,或单位、企业等所经历的艰辛,
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校样。这些人物、事件、故事、史实、经历、经验等等,都在“史
志“编写的范围。无疑”史志“是属于人文范畴的一种特殊文化。编史修志作为中华民族的
优良文化传统,源远流长,代代相传,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据统计,我国保存的历代
志书有8500多种,11万多卷,在中国文化宝库中占有相当份量,它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正起着
日益明显的积极作用。作为地方史志部门,就要立足岗位职责,恪尽职守完成好编史修志任
务,充分发挥好资政存史育人作用。这既是弘扬和传承文化的基础,也是服务县域经济发展
的现实需要。一是要发挥好资政职能。就是通过编史修志帮助当政者更深入地了解当地的情
况,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治理好国家和地方。“欲知大道,必先知史”。通古知今,能够
思接千载, 眼界和胸襟就可以大为开阔, 精神境界就可以大为提高。对于共产党人来说,
“资治”就是直接帮助我们各级党委政府科学决策,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更好地为人民谋
利益。从宁阳县来说,发展教育、培育资源、治理环境、防汛抗旱、申报项目、开发传统产
业和知人善任等方面,都能从志书中找到借鉴。二是要保障好存史职能。西汉著名史学家司
马迁著书《史记》,坚持“不虚美,不隐恶”,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可见,以志存史必须做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所采用的资料来源要广,但又不能有闻必录,
不加选择;所选用的资料要经得起推敲,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这样的方志才有持久的价值。
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现代科技,采取文字、图表、音像、实物、博物馆等多样化的手段,有效
革新史志内容,丰富史志存放形式。尤其要把可出版的志书分门别类上网存储,为公众查找
方志资料提供更形象、更便捷的服务。三是要落实好育人职能。修志的目的在于用,修志工
作只有充分发挥应有的社会效益,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好务,才能得到全社会的承认和
重视。要树立修用并举的理念,在全社会特别是广大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读方志、知方志、
用方志”活动。通过志书为人们提供精神食粮,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陶冶人们的情操,
使广大人民群众受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激发人们爱家乡、爱
祖国的热情。
二、履职尽责,大力挖掘整理和宣传普及地方历史文化
保护、 发掘和利用好历史文化资源,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文化软实力、加快转
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要求。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影响一方经济。当前,在经
济文化一体化的大趋势下,如何挖掘整理、开发利用好地方历史文化,已成为史志部门的一
项重要任务。
1、注重挖掘和传承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历史文化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历史积淀的财富。
宁阳县建县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作为大汶口文化的最早发掘地和“圣人故邻”,其历史文
化资源相当丰富。 不仅有大汶口文化的最早发掘地---堡头遗址,也有商周和春秋时期的古
成城遗址,还有孔子乡饮酒礼处以及作为“圣师”的荣启期“三乐”文化。挖掘和利用好这
些历史文化,打造地方文化名片,对于传承历史,服务当代,推动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
意义。近年来,我们组织史志办全体同志,不断从历史典籍中汲取营养,寻找线索,努力做
好文化挖掘与服务现实的工作。如目前正在编辑整理的《宁阳历史文化遗迹纵览》一书,通
过对县域内名山名水、古代人类遗迹、历史事件遗迹、历史名人遗迹、古代建筑、金(石)
刻、古镇古街古村、革命历史遗迹、近现代代表性遗迹等历史文化遗迹作出全面系统的记述,
来对这些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使其重新焕发光彩。该书设9章、32节、536个条目,力争
编成可读、可用、可存的权威县情资料。对明清版《宁阳县志》,已明确由县档案局牵头,
组织社会知名修志爱好者,进一步修编、简注、补益,重新加以出版,以彰显地方文化,使
其发扬光大。积极协调配合县电视台,制作了多期《走遍宁阳》系列专题片,对“明清古八
景”、“四八宴席”以及地方历史名人黄恩彤、许彬、王贤、吴崇礼等进行了宣传推介。对
鲁义姑祠、二老归荣堂以及文庙、圣邻书院等历史建筑,也通过不同形式提出开发与保护的
意见或建议。
2、抢救性挖掘和保护革命传统文化资源。革命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长
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积淀而成的优秀文化,是地方文化建设的源动力,是激励干部群众和
青少年成长的促进剂。为弘扬光荣革命传统,宣传新时期宁阳精神,激励当代宁阳人在加快
科学发展的新征程上锐意进取、开拓奋进,去年以来,我们抢救性地开展了寻访革命老人的
活动。 自2月份开始,历经动员发动、采编整理和集中编纂等三个阶段,共寻访参加过抗日
战争、 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革命老人142名,整理编纂回忆文章118篇,征集图片240
余幅,总计20余万字。县委书记展宝卫亲笔题词:弘扬革命传统,服务宁阳发展。该书出版
发行时,县委书记出席会议并讲话,向革命老人赠送书籍并合影留念。实践证明,这些宝贵
的“活资料”如不及时进行抢救性挖掘和整理,很快就会成为不可弥补的历史遗撼。基于这
种认识, 我们随后又组织精干力量,前后历时8个多月,采访了“宁家庄事件”的亲历者胡
振景、曹瑛烈士的女儿曹玫琳、朱蓂阶烈士的儿子朱炳、浙江省副检察长颜光明(南下干部),
以及我县老领导李光昌、汪俊峰、王宝田等,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整理编写了《宁阳
党史资料》(第五辑)。这对于了解宁阳早期党组织的发展建设,以及革命前辈可歌可泣的
革命斗争事迹,总结历史经验,发扬革命传统,推动和指导当前的工作特别是服务于“双带
动”发展战略,都具有十分积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3、前瞻性抢救“新农村建设”形势下的村庄文化资源。近年来,随着全县经济社会的快
速发展,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合村并居建设社区进展迅速。据《宁阳县志》记
载, 1985年11月全县8镇12乡, 辖618个行政村; 2002年底,全县3乡9镇,辖567个行政村
(社区) 。今年24个试点社区建设完成后,全县行政村将迅速减少到439个。在广大农村,
历史文化积淀厚重,不仅有大量的古文化遗址,还有无数的名人英烈;不仅有道不完的传说
典故,更有数不清的文人墨客留下的艺文字画。村在文化在,村没文化失。农村作为传承历
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一些村庄已经或将要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她所积淀的厚重文化也有消
失的可能。 如不立即“抢救性” 保护和整理这些历史文化,必然会造成无可挽回的历史遗
憾。为此,我们正计划启动《宁阳县村庄简志》的编纂工作,内容分概况、村庄来历、历任
村干部、大事记、人物、附记等六个部分。概况,记述村的位置、面积、民族、姓氏、人口、
经济、荣誉;村庄来历,记述何年何人由何地迁此建村及演变过程;历任村干部,记述自在
共产党领导下历任党支部书记,历任村长(村主任)的任职年限;大事记,记述自建村以来
村中所发生的有影响的大事;人物,记述村中做出贡献的村干部、在外有影响的人、全部烈
士、 村中有5人以上考入本科院校的列表;附记,记述村中古迹古址、传说、典故、名人艺
文、字画等。这项巨大的文化工程,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也是传承和弘扬历
史文化的需要,更是对历史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大事,必将成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
要力量。
4、 多渠道宣传和普及地方历史文化精髓。宣传普及历史文化知识是保护开发利用的基
础,也是继承和弘扬历史文化精髓的主渠道。一是要从学校教育抓起。学校是学习的最好场
所,在校的中小学生是我们的未来,教育部门和学校可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编印不同的乡
土教材,将本土文化教育融入到相关课程中去,如在语文课中加入介绍历代名人许彬、刘桢、
黄恩彤、王正容等描写汶水风光的诗词文章,穿插有关宁阳乡情的民间故事、俗语、童谣等
内容;历史课中加入介绍本土历史的课程,让学生在了解某一时期国家重大历史事件的同时,
也能知道在我们生活的这块土地上同时也在发生的历史事件;音乐、美术课中加入介绍与欣
赏本土艺术或曲艺的内容,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开设相关的兴趣班。除这些课堂上的教育外,
还可鼓励高年级的学生在课外开展本土文化与历史研究,带着问题去找那些就发生在我们身
边,离我们并不遥远的答案,并可在老师指导下写一些小论文,让学生们真正了解家乡,从
而更加热爱家乡。二是编印通俗易懂、易于普及的介绍本土文化与历史的出版物。笔者注意
到,虽然新华书店内有专门摆设本土作品的专柜,但这些书不是价格偏高,就是专业性太强,
不易理解,让一般的市民只能望书兴叹,从而影响了本土文化与历史知识的普及。这就要求
我们的史志和文化部门编印一些价格适中,内容生动有趣,能被广大市民所接受的出版物,
如民间故事传说、民风民俗、乡土教材等,近年来,我们先后出版了《魅力宁阳》五卷本,
正在印刷《宁阳县区域文化通览》,正在编纂《宁阳县历史文化遗迹纵览》,都是在力求以
图文形式宣传和普及宁阳历史文化知识。三是利用新兴媒体—互联网和手机进行宣传和普及。
互联网和手机现已成为许多市民特别是年轻人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近年来,我们在发挥县
情网和政府门户网站宣传的同时,于去年开通了《宁阳手机报》,通过图文的形式对宁阳的
历史和现状进行系统的宣传和介绍,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四是发挥广播、电视、报纸等媒
体作用,统筹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团组织、民间艺人等各方面力量,共同营造宣传和
普及氛围。去年以来,我们配合县委组织部拍摄了“翰墨丹青颂党情”纪录片,帮助城镇北
落星村73岁的张洪林老人圆了“手绘党史、 歌颂党恩”的创作梦,通过老人手绘200余幅作
品, 将宁阳党组织的发展壮大和革命斗争经历逼真再现; 配合省党史办、省档案局拍摄了
“红色之旅--宁阳攻济打援指挥部”专题片、配合市电视台拍摄了“九山剿匪斗争”、配合
县电视台拍摄了“高桥--红色小延安”等多部专题片(纪录片),通过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
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普及了地方历史文化。
三、知行合一,做好保护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这篇大文章
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注重挖掘和保护的同时,合理有序地进行开发
和利用,也是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不二选择。笔者认为,把地方历史文化与旅游活动相结
合,可以培育出独具魅力的文化旅游产业。宁阳县位处“一山一水一圣人”的黄金旅游线上,
且民风淳朴、人文鼎盛、资源丰富,理应在发展文化旅游经济方面做出努力。一是融合自然
风景与人文风景,科学建设旅游景点并形成旅游规划。近年来,我县大力实施“双带动”发
展战略,在突出泰山之阳科技产业城和环城科技产业园“两个主战场”的同时,进一步做大
做强以鹤山乡“水”和葛石镇“山”为主的特色文化旅游经济发展。县史志办作为文化挖掘
的职能部门,积极融入,发挥作用,先后在鹤山乡“鹤鸣九臬”文化、颜庙颜林保护开发、
葛石镇“龙马寨”和“孔子望枣”景点建设等方面出谋划策,促进了地方文化旅游景点的建
设。同时,协调配合县旅游部门,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全县旅游规划,初步形成了“一区一
带一圈”的总体布局。一区即以文庙为中心,辅以宁阳文化中心、孔子乡饮处、攻济打援指
挥部纪念馆、蟋蟀文化产业园为主的县城及周边文化产业聚集区。一带即以禹王古镇为龙头,
串联堡头文化遗址、蒋集镇白鹭保护区、陨石观光园、颜林颜庙、琵琶山、琵琶湖的沿汶河
旅游观光带。一圈即以神童山为中心,辐射蟠龙山、彩山、凤仙山、贤士湖的中部生态旅游
观光圈。二是发挥文化资源占有优势,全面提升城市化建设中的路街文化内涵。泰山之阳科
技产业城作为建设中的一个中等工业城市,其路网规划复杂庞大,最初设计的路街命名均以
全国的名山秀川为主。这样的命名理念不仅与地方文化脱节,且难寻难记,无助于方便群众。
县史志办及时提出修改建议,围绕“文化支撑、山水相依”的设计理念,迅速对产业城59条
新规划道路和65处湖泊提出命名草案,并召开专门座谈会,广泛听取社会各层面代表的意见
建议,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道路湖泊命名的最初方案。为进一步确保命名的科学化、民主化,
我们又做了大量集思广益、统一思想的工作,通过印制征求意见函及命名初步方案图表,向
县各大班子领导,各乡镇(街道)、县直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主要负责同志,离退休老同
志,政协委员、人大代表,部分宁阳在外知名人士发放,约计540余封,收到反馈信息350余
件(次),经过酝酿讨论、修改整理并依程序报批,县政府以文件(宁政发[2011]56号文)
的形式正式公布实施。如对“鲁义姑大街”、“三乐街”、“崇礼大街”、“道中大街”、
“圣邻大街”等街道的命名,不仅弘扬了传统文化精髓,宣传了宁阳历史文化名人,也暗寓
了精神文化的引领和倡树,深受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好评。“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城市形象,
还对完善城市功能、构筑发展平台、激发城市活力、方便群众生活起到了促进作用。”①随
后,我们又依据古典撰写相关出处,待书写镌刻立石后,必将成为泰山之阳科技产业城一道
靓丽的文化景观。三是建设风格独特的文化城镇,搞活旅游经济和节庆文化产业。依托我县
的文化旅游资源,建设风格独特的文化城镇,举办丰富的节庆文化,一直是我们史志部门关
注和服务的重点。近年来,我们在“禹王庙”驻地和“大禹治水”传说集中的伏山镇,帮助
整理出版了《宁阳大禹》一书,使大禹文化逐渐突显出来,在此基础上,规划建设了“禹王
古镇”。在素有“天下第一虫”之称的蟋蟀产地泗店镇,我们积极提供资料,帮助规划建设
了“蟋蟀古镇”。同时,挖掘宁阳地产资源特色,积极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指挥部建言献策,
先后举办了山东宁阳梨花节、中华宁阳大枣文化节、中华蟋蟀文化节、中国宁阳十字绣艺术
节等,共吸引县内外游客100余万人次,产生经济效益3亿多元,有效地促进了县域特色文化
旅游经济的发展。
四、正视问题,对今后工作提出意见建议
我县尽管在挖掘、 保护、开发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方面做出了探索和努力,但仍存在一
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规划滞后,更多关注的是“点”的保护
开发, 对“线” 和“面”的整合发掘不够;二是我县的历史文化资源体量大都较小,且归
口不同的部门,管理分散,相互协作不力,缺乏整体配合。三是资金投入不足,历史文化资
源保护利用缺少高素质的管理和产业经营人才,民间艺术人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四
是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宣传推介力度不够,缺乏一支强有力的策划、创意和营销队伍;五是文
博设施建设滞后。
保护富有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 也是促进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跨
越发展的重要力量。为实现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的良性循环,我们建议:一是全方位摸清家
底,进一步统筹规划。对全县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全方位、地毯式的摸底,结合已有的信息档
案,建立历史文化资源信息化数据库系统。在普查的基础上,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
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高标准编制《宁阳县历史文化保护和开发利用规划》,使之融入
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之中,推动历史文化资源有效整合,储备产业项目,凝聚发展后
劲,促进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二是加强领导,完善机制。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
导挂帅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委员会,整合各有关职能部门力量,形成一个上下贯通、运
作高效、协调有力的管理体系,并将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工作纳入政府年终目标管理考核。
三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制订《宁阳县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办
法》,明确保护开发资金在县财政的额度和比例,建立保护开发基金,用于重点历史文化资
源的保护与开发,并确保基金的逐年增加、专款专用。以项目为载体,努力拓宽融资渠道,
加大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领域招商引资力度。同时,政府要坚持掌握历史文化资源的所有
权、开发权和监督权,防止粗放式经营和掠夺性开发,积极探索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历史文
化资源保护与商业开发有机结合的运作模式。四是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宣传手段。
对论证明确的开发重点,组织省内有关高校和院所力量深度挖掘其文化价值,定期举办文化
节、高层论坛。加强创作规划与引导,集中优势力量,推出一批以本地历史文化资源为题材
的影视、戏剧、音乐、绘画、动漫等艺术作品,为重要景点打造实景演出,集聚人气,提升
本地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五是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加紧建设宁阳县
文化艺术中心,统筹完善方志馆设施,为丰富的历史文化提供展示和文化保护、陈列参观的
场所。根据我县的史志工作发展实际,适当增加工作人员编制,积极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和
管理人才。通过与高校联合,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业务培训,提高他们
的业务工作能力。建立一套科学的、可操作性的人才管理和激励机制,为专业人才的成长、
民间艺术人才的培育营造良好的环境。

①《坚持“两极”带动,推进全面发展---科学发展中的宁阳模式研究》第81页。包心鉴
等著。

(作者单位:宁阳县党史史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