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方志成果与利用—为农业提供了防御自然灾害的宝贵资料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11&rec=105&run=13

孙传云 石振东

新编《肥城县志》是在第一轮修志热潮中刊印问世的。县志编修始于1984年,历经8年,
于1992年由齐鲁书社出版发行,曾获山东省地方志优秀成果奖。
《肥城县志》 是一部记载肥城县自然和社会各方面历史与现状的综合性资料著述。邑内
的建置沿革、疆域、山川、河流、桥梁、名胜古迹、资源、物产、气候、天文、灾异、人物、
政治、文化、教育、艺文、民族、风俗......等情况,无不为其所包容。它所记载的肥城人
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不同时期的思想文化、开发自然、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成
就,为后世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研究资料。其历史之悠久,范围之广泛,内容之丰富,在邑内
诸多历史文献中,是无与伦比的,是肥城乃至全省、全国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单就
“自然环境”编中所记载的“自然灾害”一章,就为肥城市(县)在农业防御自然灾害方面,
提供了丰富而又宝贵的历史资料。并依靠这些资料,制定了切实可行的防御自然灾害的计划,
有效地减少或降低了自然灾害对人类、对农业造成的损害。
自然灾害,自古以来就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和生活构成威胁和造成严重损害。《肥城县志》
在编修过程中,认真探索和承袭了清康熙十一年(1672)、嘉庆二十一年(1816)、光绪十
七年(1891)、光绪三十四年(1908)三部旧县志和《肥城县乡土志》在《灾祥》、《祥异》
中的记述,特别总结了气象部门建国前后的气象资料,总结出自明弘治四年(1491)~1987
年496年间,旱灾是历史性的主要气象灾害,其次是风灾、雹灾等。共计发生自然灾害180次,
其中旱灾76次, 占42.2%;涝灾39次,占21.8%;大风29次,占16.0%;雹灾17次,占9.4%;
地震灾害9次,占5.0%;霜冻、雨雾淞10次,占5.6%。
一、旱灾 旱灾为本县的主要自然灾害。自明弘治四年(1491)~1985年的494年中,旱
灾76次,平均7年一遇。1941年以来,旱灾明显加剧,平均3年一大旱。程度不同的旱灾每年
四季都有发生。其中春旱占33%,主要发生在3~4月份;夏旱占26%,主要发生在6~8月份;
秋旱占22%,主要发生在9~10月份;冬旱占19%。其中,二年连旱11次,占连年旱灾的57.9%;
三年连旱四次, 占21.1%;四年连旱3次,占15.8%;五年连旱一次,占5.2%。连旱之间的间
隔,除特殊年份外,一般为2~6年。而危害最大的则是连年干旱,一旦发生,就会对农业生
产造成极大的损害。 据1958~1980年的统计,全县降水小于5毫米的最长连续干旱日数,始
自春季的达185天, 始自夏季的达122天,始自秋季的达82天,始自冬季的达201天。如1965
~1968年, 连续4年大旱,粮食总产由1965年的44349万斤,1968年减少到27506万斤。1975
~1977年,连续三年大旱,粮食总产由1975年的55333万斤,1977年减少到48229万斤。
肥城市(县)认真总结历史上大旱之年粮食大幅度减产,甚至颗粒无收,人民背乡离井、
在外乞讨的教训,发动群众大搞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在仪阳、桃园、王庄、安临站等山区乡
镇打旱井4000余眼; 建塘坝300座,有效库容量1730万立方米;建小(二)型水库55处,有
效库容量1235万立方米, 有效灌溉面积17200亩;建小(一)型水库22处,兴利库容3170万
立方米, 有效灌溉面积32900亩;所建引黄工程,设计灌溉面积12万亩;打水泥管机井2767
眼, 岩心井1977眼,扬水站189处,尚有肖店引河、引汶济漕等工程。全县灌溉面积增加到
69.76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70%。大旱之年,历史上的悲剧再也没有重演,基本上改变了靠
天吃饭的局面。
二、水灾 自明弘治四年(1491)~1985年的494年中,共发生大的水灾38次,平均13年
一遇。 建国后, 水灾周期也明显缩短, 平均约5年一遇。新编《肥城县志》记述:1958~
1980年, 日降雨量达到50毫米以上的暴雨5次,日降雨量达到100毫米以上的大暴雨7次,日
降雨量达到200毫米以上的特大暴雨一次。暴雨主要集中于7月、8月、9月份,造成山洪暴发,
极涝成在。本县暴雨中心主要有2个:一是在北部康汇河中上游,沿马山、牛山、黑山山前;
二是在汶河以北平原的布山、 雨山至岈山山前。暴雨最早之日为1979年4月23日,最晚终日
为1977年10月20日。由于暴雨形成的洪涝灾害,每年平均受灾粮田面积16万亩,有时达20万
亩。
根据暴雨发生的规律,每年在暴雨发生前,北部康汇河中上游、汶河以北平原有关地区,
在大田中开挖沟渠,河中清除障碍物,做好洪水排泄准备,以防流水不畅,农田被淹;降雨
范围内的村庄农户,对房舍进行维修。视暴雨情况,还要对塘坝、水库进行适量泄洪。以防
房倒屋塌、库堤冲毁,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害。
三、风灾 县内的风灾主要为大风、干热风和“龙卷风”。大风是常见的灾害。多发生
在每年的三四月份和九十月份,以及七八月份不稳定天气。冬春之交多东南风和西北风,夏
秋之交多东北风。风力一般在7~8级。最大风速达10~12级,累年最大风速极值达33秒。全
县主要风口区22个,重点位于山口通道和河谷地带。诸如石横镇的八道岭、老城镇的刘家山
口、安临站镇的马山口、孙伯镇的黑风口、仪阳镇的马山口以及过村乡的雨山沟等。1953、
1955、1959、1964、1968、1972、1980、1987年,共发生大风灾害10次,使城乡建筑物遭到
破坏,树木被拔起,高压线被刮断。尤其是1953年春、1978年、1980年和1982年的4次大风,
使城关、王庄、石横等乡镇大面积农作物遭受风沙而倒伏,给工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危害。干
热风 境内俗称“西南火风” 或“老旱风”。多发生在五六月份,正值小麦黄熟季节。此时
气温高,干燥,风速大,易使小麦干枯,造成减产,对山区丘陵地危害更为严重。建国以来,
老城、石横、王瓜店、仪阳、桃园、安临站、王庄及安驾庄等乡镇的部分山丘地区,平均每
年发生干热风的日数3~4天。 1959~1980年,共发生干热风112次,其中轻干热风81次,重
干热风31次。尤以1961年、1965年、1967年、1968年、1971年、1972年、1978年最为严重。
因受干热风影响,山区丘陵地的小麦每年平均减产2~3成。水源较好的平原地区,干热风危
害较小。
“龙卷风” 多发生在七八月份高温高湿局部高空急流的天气形势下。1949年以来,老城、
仪阳、安临站、孙伯、安驾庄、湖屯等乡镇都曾发生过此种灾害。路经方向一般多为西北至
东南方向,影响范围一般为0.3~1.5平方公里。1948年和1981年分别发生在安驾庄、北石、
中江和赵庄的两次“龙卷风”最大。始于北和西北方向,合拢南下,影响范围达15平方公里,
曾刮倒石碑,卷起水缸,近中心最大风力约达12级以上。
对于大风、 干热风和“龙卷风”的预防,市(县)委、政府主要采取了植树造林、多措
并举的方法。 (一)荒山荒滩造林。在山区整地造林3.3万亩,封山育林21万亩,绿化宜林
荒山21.5万亩, 占宜林荒山面积的94%。绿化宜林滩1.3万亩占宜林滩面积的93%。(二)平
原绿化 在四旁植树1248.8万株, 人均14.5株,其中用材树446.611万株,占92%。树木覆盖
率41.8%,折实面积12万亩。(三)农田林网 全市适宜农田林网面积85.1万亩,建成农田林
网80.5万亩, 占宜林网面积的94.5%。林网树木820.17万株,林网树木折实面积4.83万亩。
(四) 桐粮间作。全市桐粮间作40.7万亩,占宜桐粮间作面积的65.3%。同时,对小麦、玉
米等更换抗倒伏品种,风前进行扶垄、浇水等。由于采取了以上措施,改变了全市及田间小
气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风力的侵袭,减轻了风灾对农作物的危害,保证了灾年仍有较好
的收成。
四、 雹灾 市内除孙伯镇外,其他乡镇几乎每年都有发生。1959年5月底发生在安驾庄镇
上江村一带的一次冰雹,千余亩即将成熟的小麦毁于一旦,颗粒无收。瓦房全部破损,树木
折枝秃顶,经济损失上百万元。1964年6月24日降冰雹,全县12万亩秋作物受害。1980年9月
1日降冰雹, 全县92万亩良田受灾。最大冰雹大如茶碗,有的大如核桃、鸡蛋、大枣,一般
大如酸枣、大豆,降雹时间一般持续5~10分钟。1959年、1969年、1980年3次降雹,最长持
续时间30~50分钟,地面雹厚3~5厘米。历史上,除石横、老城、汶阳每年平均出现2次外,
其他乡镇一般每年出现1次。根据实测资料,冰雹多发生在6月上、下旬,最早出现在“小满”
前后。市内冰雹路径有三条:一是来自平阴县境的馒头山口,入市境八道岭后,经中高余开
始加强,再经湖屯、桃园镇西部和王庄镇东部,安临站镇西南部,分别进入安驾庄、安临站
镇境内。然后一支终止在马家埠、洼里、高淤、浊头一带,另一支终止在布山山前。二是来
自长清县的苾村铺,分别经市内的刘家山口、大石铺入境。有时路经潮泉、王晋直入泰安郊
区道郎等地。有时路经新城镇等地加强后,一支转向泰安市郊区境,一支终止在仪阳镇罗山
崖一带。三是由平阴县境的凤凰庄入境,在张店、董庄铺一带开始加强,经穆庄、辛镇等地
进入安临站镇境内,终止在布山山前。
对于雹灾, 现在除了炮击即将形成冰雹的云层外,农业上针对冰雹基本发生在小麦成熟
前几天的特点,多将成熟期较晚的小麦品种改为成熟期较早的品种,成熟后抢打抢收,躲过
冰雹易发期。
另外, 新编《肥城县志》还记载了市(县)内的农作物病虫害及连阴雨、雨雾淞、霜冻
等自然灾害。此类自然灾害,随着科学的进步,科学知识的逐步普及,特别是气象部门根据
新编《肥城县志》的记载,结合天气变化情况,提前进行预测预报,已进行了有效的防治。
如在桃树花期、小麦返青期的霜冻。气象部门预报后,针对霜冻在夜间发生的特点,一般采
取在霜冻发生之夜,在果园和麦田点柴草放烟驱霜的方法,效果较好。
总之, 新编《肥城县志》在“自然环境”编“自然灾害”章中所记载的市内近500年的
主要自然灾害,为市委、市政府研究、探讨、掌握自然灾害产生和活动规律,制定防治计划,
提供了系统、翔实和宝贵的历史资料,极大的减轻了自然灾害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农业生产
造成的损害。从某种意义上说,促进了全市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新编《肥城县志》是服
务现实的精典著作,是肥城市科学资料的宝库,是留给子孙后代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
(作者单位:肥城市史志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