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史志宝藏 促进科学发展—以泰山史志挖掘利用为例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11&rec=103&run=13

吕继祥 孙学武

笔者长期供职于泰山管理部门, 责任所系,工作所需,经常翻阅有关泰山的史志书籍,
受益非浅,深感泰山史志是一宝藏,挖掘和利用好泰山史志,有利于泰山事业的科学发展。
本文仅以点带面略作阐述。
一、泰山史志的历史考察
“史” 与“志”虽然有别,却有着密切的联系,故有“史志”一词,仅就有关泰山文字
记载的历史而言,可追溯到距今五、六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刻画于大汶口文化陶器上
的诸多图像文字,虽为单体,但记载的内容却非常丰富,由“日、火、山”组成的那个文字
符号,所反映的即是“大汶口人”原始崇教信仰的大山崇拜,很有可能就是泰山封禅的滥觞。
浩如烟海的文献史集,关于泰山的记载不胜枚举,五经之一的《尚书》之《舜典》载有帝舜
“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司马迁所著的《史记》,特列《封禅书》
记载泰山封禅。众多的例子可参见曲进贤先生主编的《泰山通鉴》一书(齐鲁书社,2005年
第一版),此不再赘述。这里还需特别强调的是,二千多年连续不断的泰山石刻,实际上就
是一部泰山通史。
至于“志书” ,明朝嘉靖年间曾任巡按山东监察御史的雍焯在其所作《岱岳志叙》中认
为“岱往无志”,其实此说并不算准确,不仅泰山志书源头甚早,还有不少准志书性质的文
献,也不应该视而不见,弃之不顾。东汉时期曾任泰山太守的应劭著有《泰山记》,高怡序
《泰山道里记》称:“夫昔之志岱宗者,有《泰山记》”。诚哉斯言,周郢先生在《泰山志
校注》一书中考证,应劭之《泰山记》,虽然其书失传,但尚有佚文载入《初学记》、《艺
文类聚》、《太平御览》等书中,“从这些片段文字,可略见其书旧貌。知《泰山记》不但
历述泰山景物, 且记其物产,实已是史志雏形”。(黄山出版社,2006年第1版)还有一些
具有准艺文专志性质的书籍也值得注意, 如清 金编著的《泰山志》 卷二十《叙录》 云:
“自古在昔, 先民有作,班固《汉书 艺文志》载《古封禅群祀》二十二篇、《封禅议对》
十九篇、 《汉封禅群祀》 三十六篇、 《封禅方说》十八篇”;“郑樵《通志 艺文略》载
《五岳诸山图》一卷、《五岳图》一卷、《五岳记》一卷、《岳渎福地图》一卷。”诸书或
亡佚不传,但仅从书名以及收录于艺文志来看,大概具有准艺文专志的性质。
明清以降, 有关泰山的志书甚多,既有综合志也有专项志。综合志有明嘉靖年间汪子卿
所编的《泰山志》,明万历年间查志所编的《岱史》,清乾隆年间朱孝纯编绘的《泰山图志》
及唐仲冕所编《岱览》、清嘉庆年间金所编《泰山志》;1993年新编《山东省志 泰山志》正
式出版。汪子卿所编的《泰山志》在泰山志书史上,不仅是一部规范性的志体志书,蒐罗的
资料也极为丰富。时人洪章为汪《志》所作《泰山志序》称:汪氏为编此《志》,“登泰山,
凌日观,摩穹苍,栖巉岩,探泉流,扪悬崖,蒐残碑,扶晦蚀,稽故牒,踪迹文字以来,帝
王、圣哲、瑰奇、幽异、坛、台殿、楼观、亭障、府寺、鸟兽、虫鱼、药草、木石,上下数
百年, 亡间于微显、存石、鸿鲜、罔不毕志,斯以详矣。”专志有明万年间袁禾仓 所编的
《泰山搜玉集》(艺文志)、清代金所编的《泰山金石志》、成城所编的《泰山胜概志》,
民国年间有两本小志书值得重视,一是王连儒所编的《泰山游览志》,从当下大力推动发动
旅游服务业来看,它具有超前意识;二则是高宗岳所编的《泰山药物志》。高宗岳是泰安大
汶口镇东武庄人,自幼受父(名医高淑濂)熏陶,酷爱医学。曾就读于上海东亚医科大学,
毕业后又入天津新医中华学校进修学习,中、西医术皆通,造诣之深,在当时泰安医界颇有
盛名。高氏在平常行医诊务之余,潜心于泰山药物的研究,常实地采集标本,又遍访当地群
众、 山僧、药农,参照诸家本草和地方志书,共搜集泰山药物60余种,通产药500余味,结
合临床经验编成此书。《泰山游览志》与《泰山药物志》,都在泰山方志史上有着不同一般
的特殊的价值。
泰安因泰山而泰山而得名, 为域中之“镇山”,在泰安的地方志书中,泰山无疑占有极
为重要的篇幅。泰安之方志,亦源起甚早。汉代人著有《泰山郡记》,当为泰安行政区域方
志之滥觞。《唐会要》卷七《州县分望道》述“博城”时引录一《图经》,或为唐代泰山地
区之志书。以“志”为名之书,始见了元代。明清乃至民国,泰安州志、府志、县志等,代
有编修。鉴于泰山神东岳大帝、碧霞元君和泰山石敢当信仰的广泛影响,泰安以外的地方志
中也多有记述, 如2003年6月南开大学历史系田承军先生的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江南
地区东岳庙研究》,就大量的引用了江南地区的地方志资料。
二、泰山史志的价值所在
泰山史志不仅与其它史志一样具有着普适性的史料价值, 又因为泰山自古为国人心目中
的神圣之山,享有“五岳独尊”的美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因而有效保护管理好泰山、
传承利用好泰山文化,泰山史志更凸显出特殊的价值作用。
保护管理好泰山, 首先要摸清泰山遗产资源的家底,泰山史志则是不可或缺的资料或信
息线索来源。泰山文物古迹众多,但由于历史的原因特别民国年间的战乱和“文革”期间的
“破四旧”,有的已经毁坏了但尚存有遗迹,平时很少能见到,为完成全国第三次文物大普
查的任务,泰山管委组成专门工作班子查阅史志资料,拉出线索清单,根据线索清单展开工
作,省工省力,事半功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再如泰山的峰、壑沟、溪、泉等,有的见其
景而不知其名,有的知其名而不知其所在,有的见其景、知其名但不知其名称的由来,其实
翻阅一下志书, 许多问题都可以解决。在2012年3月中旬,泰安市规划局主持召开了一次地
名论证会,主要论证“泮河”、“滂河”是一条河还是两条河,抑或是一条河的不同河段,
多数与会人员认为泮河、滂河其实就一条河,统一定名为“泮河”为宜,理由是[明]汪子卿
所编的《泰山志》收录的一幅《泰山图》中,明确无误标注有“泮河”。还有“泰山女儿茶”,
现已成为泰山茶的驰名商标,回想当年曾有过一番争论,其实汪子卿《泰山志》卷之四《物
产》就明确记载泰山产“女儿茶”,后《岱史》、《岱览》均因袭此说,只不过当年的泰山
特产“女儿茶”是青桐芽,而非今日“泰山女儿茶”罢了,鉴于“女儿茶”的知名度很高,
就连《红楼梦》这部古典文学名著也写到了“女儿茶”。据此注册“泰山女儿茶”商标,应
该说不无不可。
从史志资料记载中汲取经验教训, 以史为鉴,有利于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生态
文明”,泰山自古就是生态文明的典范。据史志、准史志及相关资料记载综合考察,泰山森
林植被受到人类的关受与呵护至今已有5000年的历史,进入阶级社会,随着泰山地位的提高,
历代帝王和官府都把泰山树木视为神山的“毛发”,并设立官方机构管理泰山。秦始皇封禅
泰山时下令“勿伐草木”;汉武帝封禅泰山时植柏千株;宋真宗、金世宗诏令“禁樵”;就
连在特殊时期的军事需要,时任山东路统军使承晖(福兴)亦上疏金章宗“谏伐泰山林木”;
清康熙年间时任山东布政使司的施天裔在修缮岱庙时植树646株; 清嘉庆年间山东按察使康
基田及泰安知府等16位官员,于嘉庆元年至三年连续植树泰山,计植柏树2200余株。勿庸讳
言,民国年间的战乱及泰山上驻军,森林生态遭到了极大的破坏,甚至有“泰山赤无毛”之
说。新中国建立以后,大规模植树造林,“绿化到山椒”,泰山的森林生态环境才逐步得以
恢复,今日之泰山植被覆盖率达94.5%,森林覆盖率为82.6%,成为国家级森林公园,被誉为
“天然的森林氧吧”。“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信哉斯言。泰山管理部门把森林防火在内
的遗产安全当作“生命线”工程来抓,历史的看、现实的看和未来的看,都是正确的决策。
传承泰山文化是泰山管理工作者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但传承要有根有据,一定意义上讲,
史志就成为寻根找据之源。此泰山古建筑的保护修复最为典型。其一,史志中有着或详或略
的文字记载。其二,有的还附有绘图(照片),就能大致了解古建筑群落的布局和外观形式。
2005年在岱庙西院(古称雨花道院)发现一处建筑基址,当时不何时所建,亦不知功能所在,
查阅清康熙《泰安府志》、清嘉庆《泰山志》、清道光《泰安县志》及碑文得知,清康熙七
年(1668年)地震,岱庙建筑在地震中遭到严重破坏,“周围城墙俱已坍塌”,“大殿琉璃
脊兽、瓦片、上层下层周围椽板俱已毁坏”……。康熙八年(1669年)至康熙十七年(1678
年),岱庙重修,历时十余载,参与工匠数百人,重修岱庙的工匠们为祭祀行业祖先鲁班,
建了一座“鲁班殿”,后因1928年山东省政府迁至泰安,岱庙之雨花道院改为旅馆、浴池,
鲁班殿遭损。2005年发现的建筑基址就是鲁班殿遗址。根据相关材料,山东省文物科技保护
中心编制了《岱庙鲁班殿修复方案》,近期将组织施工。史志资料的作用不言而喻。
泰山是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 但游客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是不争事实,史志资料是一把
解决问题的钥匙。众所周知,桃花峪----桃花源的自然风光很美,过去却很少有人到此,原
因之一是名字很不好听----叫“三叉” 。起个好名字很重要。查阅史志资料得知:1、此处
古时桃树甚多, 春暖花开,红成一片,故称“红雨川”或曰“桃花峪”。2、元道士张志纯
曾作《桃花峪》诗:“流水来天洞,人间一脉通。桃源不知远,浮出落花红。”清人张实居
亦曾作《桃花峪》 诗一首:“小径穿深树,临崖四五家。泉声天半落,满涧溅桃花。”3、
晋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乃人间美景。据此,把“三叉”更名为“桃花源”,得到社会
各界的广泛认可,且渐有名声。随着桃树的栽植,河道的整治,彩石溪的开发和螭霖鱼博物
馆的建设,现在桃花峪----桃花源已成为泰山著名的旅游区线之一。
三、泰山史志的应用成果
泰山史志的应用成果是多方面的, 在此仅举笔者亲身经历的、有着较大影响的成果简要
说明。
折桂了首例文化与自然“双重世界遗产” 。1987年,中国政府决定申报世界遗产。按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遗产分类,或自然遗产或文化遗产,根本没有“双重”遗产之说。当年
泰山是以自然遗产的名义申报的,鉴于当时可以参考的文献不多,再加上作为申报文本主要
执笔人之一的本人(吕继祥)专业所限,只能从有关泰山的史志资料中扒找“东西”,不过
仍感到单薄。令我们至今仍感自豪的是“歪打正着”的一招,即建议把泰山的历史文化遗产
也写进文本,当时是基于如下几个方面的考虑:一是泰山的历史文化非常丰厚,既有史志文
献记载,又是有文物古迹遗存;二是泰山之所列入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不仅包括风景,
也包括名胜;三是此犹如学生考试答题,多答一些相关的内容很可以加分,至少不会扣分;
四是吕继祥等人具有文史专业特长。为此特电请泰山管委派员赴京送去了许多参考材料,其
中大部分是泰山史志,认真阅读,寻其精华,拟成一个既“自然”又“文化”的混合型文本。
正是这个“不伦不类”的混合型文本,成就了泰山成为世界首例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同时也拓展了世界遗产的分类。 《世界遗产委员会主席团第11次常务会报告》 明确指出:
“泰山,主席团认为该遗产符合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标准”。
打造了“中华泰山 封禅大典”实景演出。封禅大典是泰山独有的(武则天曾封禅嵩山
除外)政治、信仰文化,历史典籍记载颇多,泰山史志尤详,如明 汪子卿的《泰山志》卷
之一列有“狩典”、“望典”和“封禅”;1993年出版的《山东省志泰 山志》之第四篇为
“封禅祭祀 宗教”。根据相关资料整理而成的《泰山封禅与祭祀习俗》被山东省人民政府行
文公布为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12月)。继而,泰山管委所属的东岳旅游集团与
阳朔帅元旅游策划有限公司合作,组建“泰安市泰山封禅大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合打
造推出了一台“中华泰山?封禅大典”大型实景演出。2010年4月至10月试运期间,销售门票
13.2万张, 收入2883.7万元; 2011年3月至10月正式运营期间,销售门票19.25万张,增长
46.2%,收入4320万元,增长49.81%,预计项目成熟期,年接待观众60万人次,年营业额1亿
元左右, 利润6000万元,还能提供各种工作岗位650余个。“中华泰山 封禅大典”大型实
景演出自试运营以来,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日益凸显:2010年4月27日,在我省“观世博游
山东”启动仪式暨全省转方式调结构现场观摩会期间,“封禅大典”实景首演受到省委、省
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及与会领导的高度评价。 2010年度,“中华泰山 封禅大典”大型实景演
出获山东省旅游演艺创新一等奖,封禅大典演艺公司被授予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
展先进单位。2011年度,“中华泰山 封禅大典”大型实景演出获省委、省政府颁发的第四
届泰山文艺奖一等奖,封禅大典公司被授予山东省文化产业三十强。
传承了“东岳庙会” 的文脉。泰山东岳庙会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影响极大的庙会之
一,它滥觞于唐,定制于宋,鼎盛于明清,是北方地区最著名的庙会之一,相关泰山史志均
有记载, 《岱史》 卷九《灵宇纪》云:“按东岳庙进香,自古以来以每年之三月二十八日
(传东岳大帝圣诞日)最盛,即世所谓东岳庙会。”由于政治的原因,东岳庙会曾一度中断,
改革开发后的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又恢复了庙会,但给人们感觉是有一点变味。近年来,国
家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泰山东岳庙会”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庙会
得以做大做强,有效传承,2012年度的泰山东岳庙会,仅庙会的主会场岱庙,日游客量就达
5万人次。

(作者单位: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