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古今之变 绘城市蓝图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11&rec=102&run=13

韩明

2012年2月,泰安市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提出了“推动富民强市、建设幸福泰安”的宏伟目
标,对构筑生态宜居城市、传承历史文化内涵、提升名城人居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实
现这一目标,要求城市规划者必须“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唯此才能继往开来,集中
西之长;因地制宜,绘美好蓝图。其中,对各类典籍史料特别是泰安史志文献的研究,对于
总结探索泰安城市发展历史,科学描绘未来美好规划蓝图,具有不可或缺的特殊意义。
一、史料文献研究对探索城市历史规律、科学规划的重要意义
(一)城市规划者必须通晓城市发展历史,以借鉴指导城市规划工作
治学必先治史。 “知今不知古者,谓之盲瞽;知古不知今者,谓之陆沉。”城市从历史
中走来,对城市发展历史的正确认识,是科学规划的基础和前提,故城市规划尤当重视历史
研究,所谓“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城市规划者必须熟知城市的发展演变历史,从
中总结城市发展规律和经验教训,以借鉴指导今后城市发展规划。
1999年5月,国际建筑师协会在世纪交会、千年转折之际, 召集来自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
的建筑师,聚首在东方古都北京,举行国际建协成立半年世纪以来的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
由中国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主持起草并在大会通过后向世界发布的《北京宪章》开宗明义,
指出“未来由现在开始缔造,现在从历史中走来”,强调了总结历史经验对于今天规划建设
美好城市的重要意义,提出要“总结昨天的经验与教训,剖析今天的问题与机遇,以期21世
纪时能够更为自觉地把人类的家园营建得更加美好、宜人”。
(二)以史为鉴研究城市历史,史料解读不可或缺
如上所述,城市规划建设要“总结昨天的经验与教训”,规划美好城市,营建宜居家园,
传承历史文化,必须首先研究城市发展历史。然而,尽管这种研究可以有多种方式,例如对
城市历史遗留地区开展实地调研,对各类遗址遗迹进行考古探访等等,但是,由于城市发展
至今,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受地震、洪灾、战火、瘟疫等各种天灾人祸的破坏,以及近年
来城市大范围、大规模持续快速更新建设的影响,现存遗址遗存已极为贫乏,大大制约了对
城市发展历史的现场研究。因此,对各种各类史料文献的探索解读,意义重大,对于认识了
解城市发展演变历史、总结借鉴指导今后城市规划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已故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 一直非常重视对建筑与城市历史特别是历史文献资料典
籍的研究。在那段炮火纷飞、时局动荡的岁月,梁思成先生与林徽因先生等专家碾转大半个
中国,经过不懈努力,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先后破解了北宋《营造法式》和《清工部工程做
法》等重要古代建筑典籍,对于指导对中国城市和建筑的研究具有举世瞩目的价值。由梁先
生开创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自1946年创办至今,始终坚持秉承先生的传统,极为重视对建筑
与城市历史特别是历史文献资料的研究。学院图书馆珍藏了大量史料文献供师生们研究检索,
开设有关于中外建筑史、城市发展史、建筑及城市规划理论史的多门课程,其中甚至专门设
有“建筑典籍文献” 课, 对《周礼·考工记》、《史记》、《东京梦华录》、《园冶》、
《闲情偶寄》等各类史料文献中的有关内容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对这些典籍的研究解
读,为研究探索城市发展演变历史,继而指导今后城市发展,具有数位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二、 史志研究工作对我市科学规划城市蓝图、“推动富民强市建设幸福泰安”的重要作

(一) 为成功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扩大宣传泰安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增强市民的
认同感和城市凝聚力,发挥了重要影响
文化是城市与建筑之魂。 一座饱经沧桑的城市,历史文化内涵是其灵魂,是让城市居民
凝心聚力的重要精神寄托。2007年3月9日,国务院批准泰安市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是继
泰山被评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以来,泰城获得的一份最重要的荣誉。“国家历史文化名
城”的金字招牌,对于扩大泰安市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城市旅游发展和招商引资,具
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对加强泰安历史文化宣传,增强市民的认同感和城市凝聚力,起到重要
推动作用。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申报过程中,史志研究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功不可没。
起初, 自从1988年国家评选历史文化名城以来,至1996年评选的大门关闭时,先后有近
百座城市获得这一殊荣。尽管泰山很早以来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
产,且泰安城内拥有岱庙等重量级国家文保单位,城市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但因种种缘故,
始终未能步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行列,只能眼看着同省的曲阜、青岛、济南、聊城等兄弟
城市先后加冕桂冠,举市上下,憾莫大焉。
2005年, 泰安市规划部门在启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时从建设部获悉,国家近
期拟补录个别符合条件的城市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重新启动上报工
作,经过上下齐心努力,终于通过资料上报审核、保护规划论证、专家现场评审、中央部委
审核等重重审查,申报获得成功。这其中,史志研究工作功不可没。由规划、文物等有关部
门牵头,会同我市从事史志研究工作的多位专家,补充查阅了从唐《冥福院牒》到明《泰山
志》、《泰安州志》,再到清《岱览》、《泰安府志》、《泰安县志》、《泰山道里记》以
及民国《泰山丛书》、《兵事日记》等大量史料文献,将清乾隆25年《泰安府志》中的泰安
府城图等一大批重要内容编入申报材料及《泰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为最终成功
申报奠定了扎实的历史研究基础。
对泰安历史演变资料及历史文化名城等有关内容收集整理后, 通过在我市规划展览馆采
取图文展示以及3D影院、幻影成像等各种视频影像的形式,对泰安城市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
化进行直观生动的宣传,大大激发起市民的自豪感和对城市的认同感,有利于凝聚民心,聚
集民力,共建幸福泰安。
(二) 为科学规划泰安城市蓝图,修复历史文物建筑,保护提升历史文化名城风貌提供
了重要依据
“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 ”这句格言对于城市历史风貌地区制定规划而言,是再合适不
过了。近年来,我市先后委托清华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国内知名科研设计单位
在编制《岱庙周边地区城市设计》、《火车站及财源街西段周边地区城市设计》、《蒿里山
历史文化区详细规划》等规划时,专家们先后就该地区与泰城历史发展演变与我市史志部门
以及汤贵仁教授、周郢教授等专家进行了详细座谈对接,并到国家图书馆进一步搜集查阅到
大量相关史料文献,根据历史记载提出了在岱庙周边恢复建设封祀坛、在蒿里山上恢复文峰
塔等具体设想和详细规划。史志资料研究在科学制定规划蓝图、传承泰安历史文化、保护提
升名城风貌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史志资料研究还为文物古迹建筑的修复提供了直接重要参考。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
类越来越意识到保护重要文物建筑等历史古迹的重要意义。1964年5月,第2届历史古迹建筑
师及技师国际会议在威尼斯通过并颁布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指出:“世世代代人
民的历史古迹,饱含着过去岁月的信息留存至今,成为人们古老的活的见证。人们越来越意识
到人类价值的统一性,并把古代遗迹看作共同的遗产,认识到为后代保护这些古迹的共同责任。
将它们真实地、完整地传下去是我们的职责。”我市有相当一批具有珍贵历史文化及艺术价
值的文物建筑饱经风霜,损毁严重,亟待修复。近年来,市有关部门先后根据史料文献修复
重建了灵应宫、老君堂、大汶口山西会馆等一批文物建筑,使这些建筑重新焕发生机,我市
历史文化名城的传统风貌也得到进一步维护提升。
(三)为规范我市地名工作、传承悠久历史文化内涵,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我市城市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快速持续发展, 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新修道路日新
月异,一些道路、广场的名称由于命名仓促、缺乏推敲论证,或未能很好地反映历史文化内
涵或地域特点而饱受争议。不知不觉中,城市地名命名成为市民关注和热议的话题。
为规范我市地名命名工作, 在市政府将地名论证职责调整到市规划部门后,市规划部门
先后会同民政、公安、文化、史志等部门,通过开展调研、发布公告、邀请社会各界专家与
市民代表参加论证等方式,向社会各界广泛征集意见,对我市地名命名工作进行深入论证、
逐一梳理,并注意充分征求了有关区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委等意见,先后重新论证道路、
河流、广场的名称达到九十余项。其中,对博阳路、名堂路、金牛山路等一批充分体现我市
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内涵的命名,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史志研究工作在其中发挥了
突出作用。
泮河是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例子。 关于泮河的名称,多年来一直存在各种争议,民间有
滂河、粥店河、大河等多种多种俗称,一些桥梁上也先后出现“滂河”和“庞河”等多种字
样,显得很不规范。到底该叫什么名,一时众说纷纭。多年前有关部门曾组织过研讨,近年
来也有热心市民在泰安民生网上给市规划部门留言,就到底是“泮河”还是“滂河”发表了
长篇大论,市民及社会各界均热切盼望有关部门能够廓清这一争议。
市规划部门对市民的留言非常重视, 当时就在网络留言答复中明确表态,待后将组织专
家论证研究,并将邀请该热心市民参与座谈讨论。此后,经过有关部门与专家认真调研,找
到了重要的依据和佐证。我市著名泰山学者周郢与史志办调研员刘洪亮均通过查阅泰安地方
史志,为定名“泮河”找到准确依据。两位专家先后指出,根据金代《大定重修宣圣庙记碑》、
明朝《泰山志》、《泰山记事》以及建国后的《泰安地区志》、《泰安市志》等史志文献,
均有关于泮河的明确记载;甚至《诗经》、《礼记》中都能找到命名“泮河”的依据,例如
诗经中的“泮水”一诗;此外,泮字的本义为分水各半,也合乎据清唐仲冕《岱览》卷十九
《岱阴之西》所指出的泮河上游水源自泰山山麓流出桃花源后一半向西北流向济南、一半向
东南流入泮河的地理实况。明末著名泰山学者萧协中(萧大亨次子)曾留下对泰山、汶河的
系列诗词,其中一首《泮河》即证明了泮河之称已为当地普遍接受多年。诗云:“泮河春水
绿于苔,曾向渔郎渡口来。水面桃花红片片,令人翘首亿天台。”
根据研究, 泮河又被称作滂河,是在民国之后。对此,原政协主席汤贵仁教授指出,尽
管当地部分居民已习称“滂河”多年,但在史志文献有明确记载的情况下,应尽量尊重史志
文献记载,恢复正名,以免为今后的研究、查询制造混乱;而且,“泮”字的意义更为美好,
文化内涵更有意味。根据查证,泮宫为古代诸侯举行宴会或作为学宫的宫殿,后来逐渐成为
学校的代名词,读书人考中秀才被称作“入泮”、“游泮”。在对泮河沿线粥店村附近的调
研中,又进一步找到了重要证据——民国三十八年粥店村所立的《姜公家谱碑》,碑文中明
确记述有“泮汶二河,源出山涧”的内容,为此次论证会最终定名“泮河”添加了有力的佐
证。
这次为“泮河”正名的论证会,涉及到史料之多超乎预想。专家们不仅查阅了《泰山志》
等多篇地方史志,而且旁征博引,从《诗经》、《礼记》、《水经注》和历代文人诗篇等各
类经史子集中寻找有力佐证,充分体现和验证了清代著名学者章实斋“六经皆史”的思想。
三、运用史料文献进行城市研究的注意事项及下一步研究重点
(一) 广征博引、小心求证,去伪存真、甄别使用——运用史料文献进行城市研究的注
意事项
历史是由人书写的, 各类史料文献在编写过程中,难免会受到种种主观或客观影响,各
种错误、谬传在所难免。或受编写者价值取向导致取舍褒贬,以及出于“为尊者讳、为长者
讳”的主观影响而美化粉饰,偏离史实;或受主笔人拥有资料所限,难保客观。前者如孔圣
人作《春秋》以道义,非为开编年史之先河,只因“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行事之深切著明
也”,故笔削取舍;及至司马光将十七史编纂为《资治通鉴》时,为突出主题,面对浩瀚丛
书,遍览之余,惟有遍删;后者如司马迁作《史记》,因秦焚书坑儒,大量珍贵文献泯灭,
故司马迁追述自黄帝至三代以来之事时,便深感史料有限,惟有靠大加推测加以弥补。例如
《史记·封禅书》中关于远古之时的泰山封禅,只能引管仲之语“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
二家”云云。至于除此之外的各种误传误信、传抄错误更是防不胜防,更遑论那些存心篡改
历史真相的情况了。
因此, 研究运用各类史料文献进行泰安城市研究、辅助城市规划工作、推动富民强市目
标时,务必要做到谨慎从严。要小心求证,广征博引,谨慎推断,慎重使用;注意史料对比,
旁证互证,去粗存精,去伪存真。按照“六经皆史”的思想,除各类正史和地方史志之外,
要充分研究各类载体文献,包括《诗经》、《周易》等古代文化典籍,《水浒传》、《老残
游记》等古代小说,描写吟诵泰山等的诗词文章,还要注意加强对散佚在民间的文献资料包
括各类碑文拓片的收集研究。
(二)要重视开展对近现代泰安城市历史及优秀建筑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泰安在悠久历史长河中所形成的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 吸引了国内外方方面面的研究者
和爱好者。但是,从总体上看,长期以来我市对历史文化名城的史志研究及城市历史文化名
城保护规划,比较偏重对从远古到明清等古代各历史时期的研究和保护工作,而对近现代的
研究开展力度似嫌不足。实际上,我市在城区及近郊区,拥有大量反映典型历史时代风貌、
具有较高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的近现代建筑,保护和合理运用这些建筑,对提升我市名城风貌、
展示丰富历史文化内涵,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例如城区老火车站德式站房楼、宾馆,青年
路一带的教堂、万字会所和原教会学校建筑,满庄镇驻地现存完好的教堂等等,甚至应包括
建国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典型建筑,如农大一号教学楼、红门附近现地震台招待宾馆楼、工
人文化宫、泰山饭店、华侨大厦、市政大楼等,都应该建立完善历史档案,纳入名城风貌保
护之中。这些建筑,有的反映出近代中西文化交融的时代特点,有的体现了一定历史时期的
设计思想、建造技术水平和所处时代的典型风貌,是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承的见证。随着时代
的发展,这些典型建筑对泰安名城风貌和历史文化传承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此,
有必要借鉴史学界“断代为史”的传统,重视和加强开展对近现代城市历史及优秀建筑的研
究和保护工作,避免为今后留下遗憾。

(作者单位: 泰安市规划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