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运河的变迁看谷亭的历史兴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11&rec=101&run=13

明亮

提 要: 谷亭镇,隶属山东省鱼台县,在元明清时期,北接京师、南达江浙,西通汴梁,为
漕运咽喉、京师门户,是当时重要的漕运重镇、粮食集散地,然随着黄河泛滥、运河的改道,
渐渐萧条,是一个因运河而兴,因运河而衰的城镇。笔者在编修《鱼台县志》的过程中体味
到一个城镇的兴衰变迁,通过对运河发展历程的研究来探寻谷亭镇由盛而衰的原因。
关键词: 谷亭镇 兴衰 运河 变迁
一、谷亭镇简介及历史兴衰历程
谷亭镇, 隶属山东省鱼台县,现为县政府驻地,历史悠久,因境内有“宁(尼)母亭”
而得名, 春秋时为宁母邑, 鲁僖公七年(公元前673年) ,鲁僖公曾在此会盟;北魏时称
“谷庭城”,元世祖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开济州河。南来漕船由淮溯泗经此而北上,
改称谷停站,明永乐九年(1411年) 复开元末淤积的会通河 ,谷亭成南北交通要津,始称谷
亭镇,一直沿用至今。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京杭运河改道昭阳湖东岸,鱼台境内南阳
-谷亭-湖陵城航道渐废,谷亭镇日渐萧条。建国以后,设谷亭港,谷亭依然是鱼台的航运中
心。
二、运河的开凿与谷亭镇区位优势的确立
古运河的开凿多为军事、 政治需要,纵览两千多年的运河发展史,每一条运河的诞生都
包含了一个政治强人的野心,而运河开通之后,往往给沿运的地区带来了经济、社会、文化
等一系列的变迁,交通的便利给沿运地区带来了重要的区位优势,大量的商贾往往在沿运的
大型城市、中等市镇中交易、居住,不同文化间的碰撞、摩擦、融合带给沿运地区充沛的活
力,有的地区从默默无闻到名震全国,再到萧条衰落,谷亭就是这样一个随着运河的变迁而
命运沉浮的沿运古镇。
(一)春秋时期,区位优势的初立
春秋时期谷亭属极国, 后被鲁国所灭,由于一条运河的开通,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吴
王夫差征服齐国后,为进一步问鼎中原,攻打晋国,在勘探了鲁西南的地纹水系后,吴国水
工利用开挖邗沟的老办法, 公元前484年,“阙为深沟,通于商、鲁之野”,在今山东鱼台
和定陶之间开出了一条运河,古时称之为“菏水”,即现在的万福河,菏水与泗水的交汇处
就是谷亭,菏水的开通,使得古代四条能够通海的河流江水、河水、淮水、济水连接在了一
起,而泗水是山东境内通往淮水的重要河流,因此,作为泗水和菏水的交界处,谷亭成为了
重要的中枢之地,由于历史上水运是重要的军队、粮草运输方式,因此,谷亭作为两河交接
的中转站就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谷庭城、湖陵城爆发了多次战役,尤以项梁大破秦
名将章邯、汉光武帝讨伐庞萌最为有名。
(二)、宋元明时期的军粮运输仓储之地。
宋代官府为了运输江南的军粮, 采纳了汴河堤岸司的进谏:“京东地富,谷粟可漕,独
患河涩。若因修京城,令役兵近汴穴土,使之成渠,就引河水注之广济,则漕舟可通,是一
举而两利也。”疏浚西起定陶,东经金乡、鱼台,到泗水的古菏道,接通了汴京(今河南开
封)与江南的水运要道。这条古老的运河承担着山东地区的漕粮运输,并补充汴水漕粮运输
的能力不足,菏水虽不是漕粮运输的主河道,但每年依然运输漕粮62万石。菏水入泗之地谷
亭自然成为了重要的军粮中转之地。明代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增建广运闸,使黄河水
由曹州双河口东来,再经菏水入运河。这样汴梁、洛阳的船只可顺流东下,江淮一带的船只
就可逆流而上,往来如梭。从谷亭远远望去,白帆点点,近看樯桅如林。县令马得祯曾赋诗
一首感叹菏河归帆的美景,“盛王明德远,菏泽自悠悠;一水通京国,千樯乱画楼。凭虚移
眼疾,破浪和心柔;影落疏林外,闺思应已收。”到明朝成祖朱棣靖难之役,为打败南军,
建文三年(1401)五月,朱棣遣都指挥使李远率骑兵六千断德州粮道,南军积储在济宁谷亭
的粮草尽被焚。运河中的粮船数万艘、粮数百万石被焚,河水尽热,德州坐困。自此,朱棣
一路攻城拔寨, 打败了南军, 成为了明朝第三位皇帝,可见当时谷亭作为军粮的仓储之地
在战略上的极端重要性。
(三)明朝中后期的漕运咽喉
元朝在运河的发展历史上是一个关键时期, 隋唐时期运河从浙江杭州出发,北上入泗水
后,再西去开封城,然后转道东北,通往北京。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是经济中心不断
南移,元代的都城设在北方,到了明朝,朱棣夺取政权之后,又把都城设在了北京,政治中
心的北移与经济中心的南移造成了粮草供应的不足,京城的粮草供应“无不仰给于江南”。
漕运能力与京城地区粮食的供求矛盾凸显,加之当时航海技术的落后,海运的损耗率达到了
17%, 因此运河成为了漕运的主要力量。1279年元朝开国,朝廷即决定将运河改道,以便把
江南的“漕粮”由扬州、徐州、济宁、临清、天津,直线运抵北京。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
开挖会通河,北京至杭州大运河全线贯通,运河由鲁桥,经南阳而至谷亭,由谷亭东去湖陵
城出鱼台境。谷亭时为两京漕运咽喉,每年过往粮船12100余艘,运量约2亿公斤。鱼台有句
谚语叫“北京到南京,谷亭在当中”,说的是元明清时代,谷亭作为一个漕运的中转站,上
达北京、下至杭州,西通东京汴梁,处于中心的地理位置。明永乐九年(1411年)复开会通河
,运道更为畅通,而海陆运全部都废止,运河成为唯一的漕粮运输力量,谷亭成为南北交通
要津,始称谷亭镇。
二、运河的畅通与谷亭镇的繁荣
从明代永乐年间开始, 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而谷亭则达到了历史上的繁荣顶峰,运河
穿城而过,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汇集于此,粮食、茶叶、瓷器、铁器、棉花、纸张、丝绸、
烟叶、油、麻等大量物资在此交易,明朝政府也在此设立了管理机构,工部管河主事长期驻
扎在谷亭,菏桥水驿、遁运所等水运中转机构也设在谷亭。由于运河水源不是很充分,宋朝
开始设置船闸,以保持通航的水位稳定,一般得积聚几百条船才能开闸,明朝时期鱼台共设
四闸,为别为谷亭闸、八里湾闸(今谷亭街道八里湾村)、南阳闸、孟阳泊闸,为了等待开
闸,客商就在谷亭安置等待。一时间官员、客商、小贩、农工、船工、挑夫汇集于此,每至
薄暮,下鞍停轺,呼舟竞渡,好一派繁忙景象。据乾隆版县志记载,镇内“街市逶迤,而列
者万家” ,“士商辐辏”,“人马蚁集”,“篙橹鳞交 ”,“不亚大都会”。此时谷亭的
人口已远远超过鱼台县城人口,根据史料记载测算,谷亭镇当时的常驻居民超过2000人,加
上等待开闸的船只几百艘,周边地区的商贩,务工人员,船工。谷亭镇聚集的人口超过5000
人。按照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著名农村研究学者丛翰香的研究成果来看,符合“居民繁盛,
商贾辐辏”,“往来要津”“水陆要冲,货物云集”标准的为商业重镇,山东省符合这一标
准的只有6个镇,谷亭便是其一。
三、清朝以后运河的变迁导致谷亭镇的逐渐衰落
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 ,京杭运河改道昭阳湖东岸,鱼台境内南阳-谷亭-湖陵城航道
渐废,南阳镇代替了谷亭的位置,工部管河主事、水驿、递运所、闸官都迁移南阳镇(今属
微山县),谷亭镇日渐萧条,但只是“市里之业亦稍替矣”,虽然仍是鲁西南较大的粮食集
散地,但已不具有全国性的战略位置。19世纪开始,由于生态、经济、政治等多种因素的影
响和制约,导致运河功能逐渐衰退,黄河几次改道造成京杭运河的淤积,加之乾隆末年朝政
混乱、吏治败坏,河工松弛,河道长久失修,至道光年间,大运河已千疮百孔,很多航段已
不能通航,漕运转走海路,谷亭等靠运河兴盛的城镇渐渐没落,清朝末年,北洋政府统治时
期、 民国时期曾几次重新疏通运河,都因战乱、资金问题半途而废,2007年3月,在双韩村
老运河南岸50米处农田中发现民国时期南运筹办处界碑一块,上刻“33分理处”。现如今鱼
台界内古运河航道由西渡口-越河头段航线依旧繁忙;临河-双韩村古运河道约两公里废弃,
古河道水面遗址依旧,已不能通航;蒋庄-江苏沙河段河道现已被掩埋。
四、运河的变迁对谷亭经济、文化的影响
沿运河而兴起的城镇在建立之前往往是一片荒芜之地, 鱼台,泽国也,地势低洼,坑塘
遍布,大量的河流、沼泽。谷亭在运河开凿之初不过是“一聚落也”,但是随着运河不断的
开通、疏浚,成为连接全国南北的交通线,谷亭从一个小村落变成了“不亚都市云”的地区
性城镇,大量的外来人口对当地民俗文化的冲击非常巨大,
(一)重商轻农的思潮
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 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
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到汉文帝的重农措施,直到清初恢复经济
的调整,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底层社会形成了以士农工商为基础
构建等级分明社会体系,然而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活跃使得士农工商体系遭遇最大的挑战,
尤其是谷亭这种靠近运河的城镇,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使得来自全国各地商贾在此停留歇息、
交易、娱乐,谷亭作为鲁西南最大的粮食集散中心,交易量巨大,大量的货币、利润刺激着
读书人、 农民、劳工神经。在《初刻拍案惊奇》卷八中,苏州王生 “先将几百两银子,置
了些苏州货物。拣了日子,雇下一只长路的航船”到南京销售;第二次打算“松江置买了布,
到扬州,就带些银子,汆了米豆回来”往返运销,不放空船再到南京出售,这两趟船就让他
赚得了上千两银子。如此高的利润让哪一个人不眼红心热。按理说,读书人是平民阶层最高
的一族,自古就清高,视金钱如粪土,书中自有黄金屋,对于商贾逐利往往非常之唾弃,然
而就是这些读书人也忍受不了利益的诱惑,《醒世姻缘传》第三十三回为穷书生设想做生意
门径:“拿上几百两本钱,搭上一个在行的好人伙计,到苏杭买了书,附在船上。一路看了
书来,到了地头,又好赚得先看,沿路又不怕横征税钱。到了淮上,又不怕那钞关主事拿去
拦腰截断了平分。”康熙版《鱼台县志》风土卷中曾这样感叹“地近邹鲁,民沾圣贤遗化,
礼尚让,务耕读,犹有古风。郡县而后,风随时易。若民俗,逐末轻农,寡积尚浮,是在转
移世风者之一变云。”说的是鱼台的人民沾圣人遗风,自古民风淳朴,然到了近代,轻视农
业转而去追逐利润高的商业,这不仅反映了当时谷亭商品经济的发展,也隐含着资本主义萌
芽蓬勃发展的趋势。
(二)经济中心与政治中心的关系
运河的南北贯通使得促进沿岸城镇经济的繁荣, 大量商贾的聚集,交易量的增大、城镇
规模的扩大都大大超越了本来的政治中心,逐渐成长为区域性的经济中心,尤其体现在鱼台。
鱼台多水患,县置几次被洪水淹没而被迫迁徙,几千年来没有形成一个固定的政治中心,而
谷亭在建置上虽然只是一个镇,但是担负着巨大的漕粮运输、客货卸运的功能,经济地位十
分重要,不仅在上文提到的人口数量方面,在政治、经济影响力方面,谷亭也远远超过了鱼
台县城。一些中央政府的管理机构如工部管河主事、水驿、闸坝、递运所等都设在了谷亭,
这些中央管理机构不仅品级高,而且能够对朝廷的信息及时反馈,最关键的是传说中皇帝下
江南要路过谷亭,因此鱼台的县令总是要在县城与谷亭之间修一个陆上便道,能够让他及时
快速的到谷亭。这充分说明了当时占据区位优势的乡镇影响力以超过了行政级别高一级的县
城。这一现象在明清时期沿运古镇中比较普遍。这一现象也预示着资本主义萌芽较中国封建
社会的优越性。
(三)宗教信仰的变化
鱼台的传统宗教以道教、 佛教为主,运河的贯通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同时,来自四面八
方的客商为了寻求心灵上的安慰,保佑生意兴隆,纷纷求神拜佛,给鱼台的宗教带来了一些
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天妃信仰。天妃娘娘,亦称“天后娘娘”,简称“天妃”,俗称“妈祖”。盛行于沿
海地区保佑渔民海上的安全的女神,随着漕运的兴盛,来自南方的客商与本土的泰山奶奶信
仰相融合,对天妃的崇拜带有了功利色彩,崇祯年间曾封天妃为“天仙圣母青灵普化碧霞元
君”,山东地区运河沿岸则大量修建“碧霞行宫”,鱼台的莲台寺就是为了这一信仰而为来
往客商上香拜佛而修建的,又称“碧霞行宫”。
2、金龙四大王信仰,明清时期盛行于大运河区域及黄河下游一带以“捍御河患、通济漕
运”为中心的民众信仰。信仰于明初随漕运的兴起而产生, 最早在兖州、徐州、淮安三府的
运河及黄河一带形成中心祭祀区。国家敕建庙宇集中于徐州至张秋间受黄河干扰严重的运河
地带。清代,大运河祭祀带庙宇更为密集,中心祭祀区南扩至扬州府。为治理黄河、保障漕运,
清代国家以敕建庙宇、撰写祭文、颁发匾额、赐予封号等形式祭祀金龙四大王, 皇权与神权
结合, 通过祭祀向下灌输祭祀理念。嘉靖年间,鱼台奉旨修建庙宇以供奉金龙四大王,隆庆
年间,兵部侍郎万恭致祭,封金龙四大王。明清时期的官方祭祀和漕运官军、商人、文人、
谢氏宗族等社会群体的祀神活动推动了信仰的地域扩展。信仰扩展强化了明清专制制度, 影
响了明清社会文化及风俗。
结 语
历史上, 谷亭的兴盛得益于当时曾具有全国性战略区位优势,这是历史留给现代人的宝
贵遗产。笔者在撰写此文时,常感叹史料的匮乏,毕竟一个偏远地区的城镇史料留存不多,
当代史学的一个发展趋势是逐渐细化,逐渐深入到社会底层,而古代史书大部分都是对政治
事件的记述,对于经济史、社会史的研究带来很大的阻力,王云教授在撰写《明清时期山东
运河区域社会变迁》之时,走遍了运河沿岸所有的乡镇,并进行了访谈,所以她的资料非常
的充实,地方史志的编纂是否可以接受访谈、口述的资料是摆在目前的一个问题,在国际史
学界,口述史已经发展的比较完善,我想,根据我跟目前的体制,留存后世的史料在志书上
显得过于死板、教条,探讨如何将生动的口述史料编入志书将是以后志书发展的方向。

(作者单位:鱼台县史志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