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续修自然地理志编纂的几个问题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10&rec=97&run=13

苗丰麟

一、首轮自然地理志的回顾
首轮修志,一部分地理学的专家、学者介入了地方志工作。他们从地理学学科理
论的角度出发,结合新方志的编纂实践,提出了“自然环境”(也称地理环境)的编写
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自然环境要素;2.自然资源;3.自然灾害;4.自然环境
演变。 其中,自然环境要素包括地质、地貌、气候、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植被7
项。它们的排列顺序是依据各要素之间互相作用的地位来确定的,反映着一种内在的
发生学的相互关系。
首轮修志,大多数方志编纂者接受了地理学学科理论的指导,在自然环境编的章
节设计上, 基本上以自然环境的7项要素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为
主要记述内容。只是在有关“自然环境演变”内容的归属问题上,曾经引起过一些争
议,但最终都在方志编纂理论与方法的探讨中,得到了比较合理的解决。自然环境演
变的内容大体可分两类:一类是自然界本身由于内部的原因而发生的变化。如内力的
升降作用使地形发生隆起和沉降,形成高山和凹地,而外力作用则力求夷平内力作用
所形成的高山,填平内力作用所形成的凹地;再如气候的变化引起海平面的升降及海
陆变迁等,这种变化一般来说是缓慢的。但局部地区也有短暂时间内发生的剧烈变化,
如地震、山崩、海啸、山体滑坡、泥石流、洪水、干旱、冰雹等。总之,自然环境的
这些变化,无论是缓慢的还是急剧的,它们都是由于自然界自身的原因而引起的,所
以理所当然的归属于自然环境的记述范围。另一类是由于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生
产、生活活动所引起的自然环境变化。总之,新方志在编纂实践中接受地理学学科理
论的指导,在系统性、科学性方面较之旧志有了飞跃和提高,同时也反映了时代的特
色。

二、第二轮修志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笔者最近阅读了部分续志篇目和志稿,认为在自然环境志编纂方面存在以下三方
面的问题: 1、续志篇目设计照搬首轮志书的篇目,有的志稿在记述内容上也与首轮
志书基本相同,个别的还进行了归并压缩,变成了简况。2、市志与县志的篇目雷同,
记述内容也没有什么差别,体现不出市志与县志的记述内容各有侧重。这一问题在首
轮修志时已经存在,但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也是第二轮修志需要重点解决的问
题之一。 3、城市自然环境的记述重点不明确,没有反映出自然环境对城市的形成与
发展的作用。笔者拟就以上三方面的问题略抒浅见。
(一)运用最新的调查研究成果,充分反映时代特色与区域特色
第二轮修志出现自然环境志篇目设计照搬首轮志书篇目的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部
分编纂人员认为自然环境是“静态”的,十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都不会有什
么大的变化,因此在篇目的设计与记述内容上只能是“继承”,谈不上有什么新的记
述深度与广度,这是一种片面认识。尽管大多数自然环境要素的变化是缓慢的,不明
显的,但也有一些变化是明显的,是短时期可以观测得到的。如地貌动态变化中的海
岸侵蚀和堆积引起海岸线的后退和延伸;河流摆动造成的侵蚀、淤积状况;黄土地貌
区疏散岩层的变化等现象。凡是第二轮修志时限范围内的,都应予以记述。
上面提到的内容仅仅是自然界由于自身的原因引起的某些变化,只是记述内容的
一个方面。而更重要的是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满足经济建设高速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
与自然环境各要素密切相关的区域调查研究资料,诸如各种比例尺的地质普查、水灾
地质工程地质调查、矿产资源调查、断裂带调查与地震区划、区域地貌调查、农业地
貌调查、土壤普查、近海海洋调查、海岸带调查、港湾调查,等等。第二轮修志应充
分收集上述有关资料,以最新的调查研究成果取代或更新首轮志书的内容,有的还要
设计新的章节予以记述。只有这样才能加深记述深度,拓展记述广度,以全新的资料
反映这一时代断面的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这是编修续志自然环境志的重点。
(二)市志与县志的记述内容各有侧重,要掌握两者的区别
市志与县志自然环境的记述内容有着明显的差别,这是它们自身的特点决定的。
市志记述的重点是城市的市区。城市自然环境的记述通常以地质、地貌、气候和水文
为重点,它们主要与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密切相关。县志通常以地质、地貌、气候和土
壤为重点,它们主要与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密切关联。即便是同一自然环境要素,两
者记述的侧重点也各有不同。下面以自然环境的三项基础要素地质、地貌、气候为例
作一比较,从中可以看出两者的区别。
县志地质要素的记述内容通常包括地层、构造、岩浆岩等项。由于地质构造决定
地貌格局,地貌形态影响着气候变化,地质、地貌、气候又结合为一个群体合力影响
着水文状况、土壤的形成以及植物群落的分布,因而也间接地影响着一个地区的农业
区域结构和产业结构。作为市志自然环境要素的地质,其记述内容包括工程地质、水
文地质和地震等项。由于它们关系到整个城市用地、各种建筑物的稳定性以及工程设
施的经济性等,所以是城市建设发展的基础条件之一。
县志地貌要素的记述内容通常包括地貌特征,地貌类型的划分以及各种地貌类型
的分类记述。由于地貌要素直接影响着气候、水文、土壤与植被等自然要素,制约着
一个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成为划分各种农业类型区的主导因素。所以在县志中,
常见到农业地貌类型及其特点的记述。作为市志自然环境要素的地貌,从城市选址、
城市形态。城市布局,到各项工程设施乃至每一具体建筑物的布置都与其有关,它的
影响远比地质要素更为直接、广泛和深刻。主要记述内容包括:地貌类型、地面形态、
地貌动态等项。
县志气候要素的记述内容,通常是在记述总的气候特征之后,分别设节记述各项
气候要素。由于气候与农业关系密切,所以在县志中常可见到有关农业气候以及气候
与农作物相关性的记述。市志气候要素的记述内容,通常是与城市用地 (特别是污染
性企业用地) 布置,建筑物的结构、朝向、排列方式,以及道路走向、市政工程设施
状况等相关联,特别是与地方气候和城市小气候各要素密切相关。主要记述内容是风、
气温、日照和降水等各项数值、变化、频率和影响。
此外,关于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无论是市志还是县志都应予以重视。有些城市
周围的矿产资源条件对城市发展的意义远远超出自身的范围,而是与一定区域的经济
发展和生产力布局密切相关,当然也关系到一个城市的功能和特色。如鞍山、抚顺、
大庆等工矿城市就属于此例。一些著名的旅游城市也往往与当地的自然景观资源密切
相关。总之,有关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的记述,市志比县志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三)市志要重点记述自然环境要素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作用
城市自然环境不仅影响、制约着城市的性质、功能和发展,而且还影响、制约着
城市的分布、城市自身布局、城市景观和城市内部各要素的构成。因而城市自然环境
志应重点反映自然环境各要素对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的作用。其记述重点是地质、地貌、
气候和水文四项要素。
地质要素主要包括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和地震等部分,应重点记述下列内容:
1、地基地质:城市是一个物质实体,是由坐落在地表(部分在地下) 的各种建筑
物组成的。工程地质条件所要记述的是各类建筑物承载体的地基地质,其中包括:(1)
各地质年代的地层(包括第四纪松散沉积层)及其岩石特征,如承压性、透水性、含水
性、抗蚀性与可溶性等,特别是地表组成物质是各类建筑物的地基基础,其物质组成
状况关系到地基承载力。(2) 地质构造特征,如各种褶皱、断裂构造形态及其分布,
特别是大断裂带的分布位置、性质、走向、宽度及其活动特征;近代地壳运动,特别
是现代构造的活动性质及其强度和频率。
2、 水文地质:地下水对城市建设发展程度和建筑物的稳定性影响很大,主要反
映在地下水的地质条件、水量、水质、出露位置和埋藏深度等方面。其记述内容主要
包括:(1) 地下水的地质条件,如地下水的成因、埋藏条件及分布。对城市用水有意
义的主要是潜水层和承压水层。(2) 地下水的水量及其补给平衡状况,它往往影响到
工业项目的选择以及城市的发展规模。(3) 地下水的水质(矿化度)状况,它影响到对
用地的选择,地下水氯离子和硫酸离子含量过高会侵蚀建筑物的地基,影响其稳定性。
(4) 地下水位变化与地表水动态的关系,地下水埋深及其季节变化,它影响建筑物的
建筑,从而影响到城市用地和建筑物的具体分布。
3、地震:其内容主要包括:(1) 地震活动与区域地质构造的关系。(2)地震的强
度与频率。目前我国已新编有地震烈度分区图,在旧志中也有大量的有关地震的资料。
近几年来,个别地区还进行了断裂带调查,并编写了地震区划。对上述有关资料我们
均应收集、整理、系统记述以反映其规律性,为地震预测预报和城市建设发展服务。
地貌要素主要记述地貌类型、地面形态和地貌动态对城市建设和发展产生的影响。
1、 地貌类型:主要包括山地、丘陵、山间盆地、阶地、平原等各种地貌类型对
城市分布位置、城市结构和总体布局的影响。如河流阶地、山间盆地以及平缓的丘陵,
在其他条件配合下,往往是城市选址的理想地点。由于地貌形态及其组合的差异造成
用地组合的差异,这种差异不同程度的影响到城市结构和空间形态。因此,要重视地
貌的平面几何形态及其分布面积的记述。
2、 地面形态:主要包括地面起伏形态特征,如地面绝对高度、相对高度、地面
坡度及切割程度等,它们影响着建筑物的用地布局和工程施工的难易。城市建设需要
有一定合乎要求的平坦地段,地面坡度过大,需要进行大量开挖,增加工程量。地面
坡度过缓则不利于排水,或增加排水设施的投资。
3、地貌动态:主要包括:(1) 海岸的侵蚀和堆积引起的海岸线后退或延伸。(2)
河流的摆动和侵蚀、淤积的特点。(3) 黄土地貌区松散岩层的结构,活动性冲沟的发
育与分布,地表破碎程度。(4)可溶性岩石地区的喀斯特现象引起的地面陷落、变形、
崩坍,等等。
气候要素气候要素是影响城市建设发展的最敏感因素之一。要在记述好城市气候
特征及其形成因素的基础上,记述与城市功能用地密切相关的因素,如风、气温、日
照和降水等。
1、 风:主要记述风向、风速在时间上的分布;全年各风向频率,累年各月风速
平均值和最大风速平均值的变化;历年风速极值的出现时间等。一年中的最大风频是
确定盛风向的依据,一般污染企业布置在盛风向的下方。风速关系到污染物的扩散与
集聚,也影响污染工业的布局。
2、 气温:主要记述气温的年际变化;年内季、月、旬、日平均值的变化;极值
出现的时间以及初霜和终霜的日期;结冰初期和终冰期等。城市气温关系到城市规划
布局,所以要尽量反映气温的变化规律,以便结合地形进行合理布局。
3、 日照:主要记述年平均日照时数及日照百分率;年内日照的季、月分布等。
日照条件对确定建筑物的朝向、间距以及建筑群的组织和布局以至道路的方位和宽度
等都有一定的影响。
4、 降水:主要记述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别是年际变化,年内季、月降水量的
分布以及降水强度等。它影响城市的防洪和排水设施以及工业和居民的用水等。
水文要素水文要素对城市的分布位置、用地安排、市政工程设施及环境景观方面
的影响,主要取决于河川湖海的分布、水量、水质以及洪水状况等。河川湖海等地表
水体的分布,是城市形成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对灾害性天气也应予以记述,如暴雨、
干旱、飓风、冰雹及霜冻等。
1、临近江河的城市,主要包括:(1) 河流的分布及河流水量的补给方式。(2)河
流的水位、流量、水深、流速、含沙量在时间上的变化,极值出现的时间及其变化。
(3)最大洪水水位。洪水频率、淹没范围、最低枯水水位以及它们发生的原因。(4)河
流的水质状况等。
2、沿海城市,主要包括:(1)沿岸潮汐现象,如潮汐类型、潮差、平均高潮间隙、
平均水位及最高最低水位,沿岸涨落潮流的流速和流向等。(2) 沿岸海浪状况,如浪
向的分布、平均波高的分布、大浪频率与最大波高的分布等。(3)对较大的入海河流,
要记述河口的变迁,与河流密切相关的海岸蚀退及航道洄淤等内容。因为岸滩的稳定
性是港口选址的重要因素。
3、滨湖城市,主要包括:(l) 湖泊的面积、湖水的补给与排泄。(2)湖面涨落在
时间上的变化。(3)湖水的水深与水质等。
总之,自然环境是各自然要素有机结合的综合体,地理环境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既有某一要素对城市某一部分的影响,又有多要素结合在一起给城市以整体性影响,
如生态系统的平衡、自然景观的塑造等等。所以,城市自然环境志对上述内容的记述,
既可以反映自然环境各要素对城市的局部影响,又可以反映自然环境综合体对城市整
体性影响。
(原载于《中国地方志》200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