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地方志事业数字化建设进程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10&rec=83&run=13

张敬忠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
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这是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社会各项事业和产
业加快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新形势,中国地方志事业如何应对挑
战,抓住机遇,突破瓶颈,加快发展,是各级史志机构面临的新问题。本文试图结合
山东省推进“三个中心”的建设和地方志产业开发的初步实践,深入探讨如何借助数
字化技术,开拓推动事业发展的新途径,并以此就教于全国地方志界的同行们。

一、地方志事业发展面临的瓶颈
社会主义新方志工作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编修以来,20多年中取得了丰硕的
成果。“本届修志结束之日,就是下届修志启动之时”,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组长李
铁映同志的指示,又为我国社会主义方志事业的长期发展指明了方向。目前,各省市
自治区在结束上一轮修志之后,续修新志工作又陆续启动起来。从全国来看,地方志
事业仍然呈现着向上发展的态势。面对新世纪、新环境,地方志工作者还应该树立新
观念,采用新手段,开拓新局面。但从各省市自治区地方志工作的实际来看,进一步
发展所面临的瓶颈问题却不容忽视。这主要表现在:
一是思想观念滞后。国务院办公厅在通知(国办发[1996]46号文件)中规定,省、
市、县各级地方志要20年编修一次。按照传统的修志观念,方志机构的职能一般是设
定在对一部志书的编修上。从各地领导层的一般共识来看,除了省级志书较为复杂,
编修时间长,需要常设机构之外,对于编修地级志或者县级志而言,设个临时机构,
借调几名业务人员,突击上几年就可以了。在志书出版之后,即机构裁并,人员调走,
资料也随之散尽,一切又回复到原点。这种格局,使地方志事业很难实现有形资产的
积累和无形资产的打造,既打不下事业的基础,也形不成发展的后劲。在当前一日千
里、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下,如果设一个部门,只是为了几年编一部书,20年续修一
次,从现实角度看,这种单位也确实没有长期存在的价值。所以在不少地区,地方志
机构不是建了又裁、裁了又建,就是分了又合、合了又分,始终处在不稳定的状态,
这就是某些地方的领导对地方志机构职能的传统认识造成的。 所以, 被我们称之为
“一本书主义”的陈旧观念,是地方志事业发展面临的一大瓶颈。当前,我们就是要
尽快破除陈旧的观念,把地方志工作定位为一项社会事业,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内容,
扩充品类,才能在社会领域和市场领域迅速扩大影响,占领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二是技术手段滞后。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伴随着IT产业的迅猛发展,电脑、
数据库、互联网等数字化技术迅速武装了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出版、广告等资
讯产业及社会各行各业,大大提高了信息的采集、处理、贮存和传输功能。这使众多
行业的服务手段越来越高,反映速度越来越快,信息产品越来越丰富,市场竞争也越
来越激烈。我们的地方志机构,特别是在市县两级,技术手段大多数还处在原始手工
状态。由于技术手段落后,人们的思维方式还处在旧的时代,志书的编纂周期偏长和
志类产品单一,在地方经济和文化领域难以形成引起社会注目的亮点。如果设想,地
方志工作也能像其他媒体一样,借助于数字化技术,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
势,面向社会提供丰富多彩的、具有行业特色的服务项目,就可以产生广泛深远的影
响,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就目前情况看,各级地方志机构则还存在着
较大的差距。
三是产业开发滞后。因为地方志工作是一项公益事业,所需经费由政府全额拨付,
出版的志类产品也大都是送给各级领导机关使用。地方志工作者缺乏事业生存的压力,
不需要去思考品牌、市场等开发、发展问题,致使全行业的产业开发一直处在滞后的
状态。多数地方志机构的经济实力比较薄弱,技术手段相对落后,人员队伍的知识结
构和整体素质尚不适应开展产业开发工作的要求。在目前社会飞速发展的历史时期,
地方志工作者应该树立危机意识、发展意识、创新意识和产业意识,跟上时代步伐,
抓住发展的机遇,重新设计自己的业务定位,加快数字化建设,用新技术手段武装、
拓展产业开发的领域,一举突破地方志事业长期发展所面临的瓶颈问题。

二、以数字化建设带动“三个中心”的建设
山东省地方志事业“三个中心”建设的奋斗目标是:到2010年,将省内各级史志
机构建成立足于当地的地方文献中心,地情资料中心,区域研究和课题咨询中心 (见
《山东省地方志工作“十五”规划》) 。完成这项奋斗目标,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的支
持,依靠数字化建设来带动“三个中心”的建设。
一是以方志馆为依托,建立数字化管理的地方文献中心。省级方志馆应该打破传
统观念,拓宽收藏范围,其业务定位应该是:文献内容涵盖全省的自然与社会、历史
与现状,包括省内各级各类地方志、地方年鉴、政府公报、年报、报纸、期刊,图书
类出版物、电子类出版物,各类普查资料、统计资料、汇编资料、区域研究专著、古
籍和旧志资料等等。收藏和管理的文献类型应逐步形成以下几大系列:1.省内新编地
方志系列;2.省外新编地方志系列;3.省内古籍旧志系列;4.省内年鉴系列;5.省外
年鉴系列;6.省内报刊系列;7.省内内部资料系列;8.地情出版物系列;9.地情多媒
体系列;10.区域研究专著及文集系列,等等。
对所藏文献要首先实现数字化检索,再进一步推进网上方志馆建设,逐步实现馆
藏文献资料的数字化管理和服务,提高检索的效率,扩大服务的半径。
二是以省情网建设为龙头,建立地情资料中心。省情网建设要立足于地方志事业
的发展和产业的开发,不断提升全行业数字化水平。在现有的基础上,省情数据库建
设的方向应该是:有计划地安排资料数据化,内容要涵盖全省各市、县、部门、行业、
大企业,连续积累日、月、季、年或一个时期内的动态和静态资料,包括文字、图片、
声像等信息载体。其资料来源主要是:第一、二轮修志中形成的志、鉴类电子资料;
省内各行业、部门,各市、县行政区形成的资料;从各媒体、单位网站下载的资料等。
规划建设中的地情资料中心,要逐步积累形成以下几大资料系列:1.地情历史资料;
2.日、月、季地情动态资料:3.年度地情资料;4.区域地情资料;5.专题地情资料;
6.部门、行业、企业资料;7.区域研究论著资料;8.网上方志馆,等等。
三是以区域研究的论著、课题剪辑、专题和长编资料为依托,以数字化服务为手
段,逐步形成课题咨询中心。其基本资料类型如下:1.省内部门、行业和市、县完成
的调研成果;2.省情数据库中整理形成的专题或长编;3.组织系统内人员和社会专家、
学者完成的区域研究成果;4.从省内外网站下载的与本省有关的专题;5.从媒体上剪
辑的研究成果。
山东省建设“三个中心”的业务定位,为地方志事业设计了广阔的发展前景,搭
建了长期的经营舞台,使地方志机构真正成为在新时期参与发展地方经济和繁荣地方
文化的重要角色,彻底摆脱建了裁、裁了建,分分合合、合合分分的命运怪圈。

三、地方志事业数字化建设的方向
以省情数据库、省情网为依托,全面提升地方志事业的数字化水平。具体步骤是:
1.建成地方志机构办公区局域网系统,完成机关办公和编修业务的自动化、无纸化,
实现网上处理稿件、编辑书刊、传输文稿等功能;2.完成省情网络建设,实现部门、
行业网站与市、县地情网站联网运行,实现网上日、月、季、年动态和静态资料的搜
集、贮存、积累;3.实现省情数据库和方志馆的网上咨询服务。
数字化建设达到一定水准之后,依托省情数据库、省情网站、地情网、局域网系
统,可以开展以下地方志业务:1.新方志编纂工作(含资料搜集、传输、积累、加工,
志稿撰写和总编) ;2.年鉴编纂工作(含资料搜集、稿件传输、稿件处理和总编);3.
专题资料或资料长编的编纂工作;4.编撰各类专题志和特色年鉴;5.推进地方志产业
开发,等等。
总之,地方志机构数字化建设的原则是,提供开展地方志业务的最新手段,提供
地方志产业开发的最新手段,提供地方志事业服务于社会的最新途径。

四、以数字化建设提升产业开发水平
地方志产业开发,可以依托地情数据库、地情网系统进行。初步设想产业开发的
手段有:1.网上直接发布各类广告和企业、产品信息;2.支持志类产品的开发,编纂
礼品类、收藏品类志书(将原版贮存于数据库中,限量出版发行);3.支持年鉴类产品
的开发,编纂综合年鉴或特色年鉴(将原版贮存于数据库中,限量出版发行);4.制作
志、鉴、省情类多媒体光盘;5.提供省情课题及区域课题咨询服务;6.提供网上方志
馆借阅服务。
具体说来,地方志产业开发,在立足于整合自身资源的同时,巧借社会资源,综
合开发,齐头并进。产品和服务项目大体应分为以下几个层次:1.年鉴、地情类出版
物的插页广告、文字信息;2.志、鉴类多媒体光盘发布的声、像、文字广告、信息;
3.省情网站主页及各栏目发布的声、像、文字广告、信息;4.限量发售的收藏品志书、
年鉴;5.限量发售的志、鉴、省情系列收藏品多媒体光盘;6.地情资料网上咨询;7.
地方文献网上借阅;8.创建地方文献出版社,经营出版业等等。
总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机制的变革,思想观念的更新和技术手段的改
进,地方志产业开发的舞台将会越来越宽广,产品和服务种类会越来越丰富,产生的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会越来越显著,中国地方志事业将会呈现更加繁荣的局面和越
来越广阔的前景。
(原载于《中国地方志》200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