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志与先进生产力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10&rec=82&run=13

蒋庆立
地方志作为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和建设阵地,是上层建筑的范畴,应始终把为发展先
进生产力服务摆在方志工作的首位,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到解放生产力、促进生
产力发展中去。应把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作为我们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
工作的根本标准,这样方志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及其创造的物质文化决定着地方志的发展水平
从历史上看,每次修志高潮都出现在新朝建立后或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时期。尤其是
成为官书以后,政府认同和物力支持成为地方志存在的一大条件。盛世修志已成为一
种历史现象。
盛世就是良好的物质和社会环境。而物质基础要靠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地区之间的交流增加,逐渐产生一些试图反映全国地理情况的著
作,如《山海经》《禹贡》;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杂述,使得史、地、传记相互融
合;隋唐两宋时期的统一融合、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繁荣,为地方志的成熟与基本定
型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改革开放作为解放生产力的一场新革命,使得社会主义生产力
得到了极大解放,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首届社会主义新方志事业能够健康起步、
发展,无不得益于良好的经济条件、稳定的社会环境、宽松的文化氛围。
同时,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与拓展的社会场景给方志带来了巨大、广阔的反映平台,
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对象。方志反映的是一个地方自然与社会各个方面的历史与现状,
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以生产力为主线的社会发展状况。要想表达客观的历史状况、反
映历史经验、体现客观规律,必须有历史与现实的信息,必须有劳动的对象。而这些
材料和信息都根植于发展生产力过程中一次又一次的生产实践。方志学家张国淦曾总
结说,隋唐以前,方志的门类“不过地图、山川、风土、人物、物产数种而已”,而
且是“分别单行,各自为书”,到了宋朝,“举凡舆图、疆域、山川、名胜、建置、
职官、赋税、物产、乡里、风俗、人物、方技、金石、艺文、灾异无不汇于一编”。
元明清的大一统,使得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封建社会逐渐走到了它的顶峰,古代地方
志随着社会的前行,也走向了鼎盛时期。如元代出现了第一批省志,有了大一统志;
明代则“天下藩郡州邑莫不有志”,还增加了边关志、都司志、卫所志、山水志、名
胜志等新品种;清代品类更加丰富,省府州县等无不有志,随着地方手工业和商业的
发展,集镇经济迅速崛起,与此相适应出现了乡镇志,其分类已达历史、政绩录、兵
事录、耆旧录、人类、户口、民族、宗教、实业、地理、山、水、道路、物产、商务
等15个目。晚清时期,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开展自强富国运动,为地方志反映内容
提供了新的资料,出现了《海国图志》《日本国志》等一大批介绍先进生产力内容的
志书。新中国建立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和社会行业愈来愈细,社会内
容越来越丰富,如农业这个行业,在历史上以及现在都是中国的立国之本,但今天的
农业和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农业已有了天壤之别,在当前生产力条件下,它拥有了更为
丰厚而崭新的内容:农业自然环境、农村社会经济条件、农业经济效益和产业结构、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种植业、农业技术与推广、农业机械化、农业教育宣传与科技、
农业国际合作、农业资源调查、农业区划、农业环保、农业市场体系、农产品质量标
准体系和农业管理等。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地方志的劳动对象
日渐丰富。首届社会主义新方志中,按照社会分工与组成,设党、政、军、团、经济
部门、社会部门、文教卫生体育、人物等卷。总之,生产力的发展结果都应在志书中
有所反映。另外,社会的发展也会不断给地方志的发展提出新的命题,如要求提供如
各种体制创新、科技创新、扶贫创新、文化创新、教育创新等方面的新材料;要求地
方志编纂在内容上不断推陈出新,如续志应开阔视野,全面记述各地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的情况,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和体制改革,改革开放的新发展、新突破、新成就,
新技术、新成果的运用,新部门、新行业的发展,等等。这些发展更新了地情的内容,
要求地方志在工作方向、立足点、编纂的指导思想、原则、结构、资料采集等方面做
相应变化,真正适应先进生产力需要。
作为生产力的重要要素,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地方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巨大
的技术支持,拓宽了地方志生存的空间。有人统计现存于世的中国地方志在万种左右,
但中国历代编修的地方志远远不止此数,还有更多的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流传到今天,
其中技术因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在造纸术发明之前,写在竹简等介质上的东西很难
广泛流传;在雕版印刷术广泛使用以前,书籍要靠手抄,也难以广泛流传,包括地方
志在内的书籍多数不能保存下来。即使印刷术发达起来以后,书籍也因技术的落后难
以保存下来。新编社会主义方志取得辉煌的成就,与科学技术 (印刷、编纂手段等方
面的现代化) 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计算
机技术、信息网络技术已经渗透到各个社会领域,对经济活动、社会结构以及人们的
工作和生活正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李铁映指出:“要尝试用现代化手段储存资料,如
计算机、磁盘、光盘、录像带等”,“要用现代化技术成果修志,除了出志书,还可
以出光盘,进行电脑联网。”当前,无论是设备还是技术,都具备了比较成熟的条件。
先进的技术将为地方志事业的生存空间的拓展、发展水平的提高、与时俱进的规划设
计的实现以及自我形象的重塑与展现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二、地方志应主动参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谁积极投身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谁就掌握了工作的主动权,就能打开工
作局面。结合自身特点,积极投身于经济建设当中,是方志的责任和义务,也是自身
发展的需要。
1.方志作为服务于物质文明建设的阵地,首先要全面客观、多层次、多侧面、多
角度记述和反映生产力的发展过程、发展水平、发展状况。
一方面,地方志反映一个区域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生产力在当时、
当地的发展状况无疑占有极大的比重。无论是革命、建设和改革,都是为了促进生产
力的解放和发展,这是历史的主线和脉络,志书应着力凸显。同时通过方志的记载,
大力宣传和充分论证改革开放的历史合理性,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就是代表了中国先
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新时代不是凭空出现的,它以旧时代所达到的物质的和精神的高度为自己的起点,
这个起点包括旧时代创造的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装备,即生产力,以及由生产力所
决定的生产和交换的方式、政治和法律制度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
取得了伟大成就。我们党不但经受住了一次又一次的考验,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
建设的航船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而且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前两步
目标,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应通
过志书的编写,既认清生产力发展状况、打下的基础,讴歌改革开放伟大进程,以提
高人民群众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和热情,又检讨生产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客观反
映每一地区、每一行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为因地制宜制定合理发展规划提
供帮助。
2.方志不能直接作用于生产力发展,但可以为生产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提供
必要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方志作为信息资源,是科学决策支持系统的组成--提供丰富的地情、国情资料。
毛泽东指出:“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
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
事实,详细的占有资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
确的结论。”而修志的过程就是一次最广泛、最深入、最全面、最大规模的地情调查
研究。形成的志书及其附属产品,是不同形态的、特殊的调查报告。这些专门性的记
述是对地情摸底,是领导决策的客观依据。方志工作不仅提供初级产品,更要积极参
与地情研究,提供深加工的产品--成熟的决策意见。地方志要发挥熟悉地情的优势,
立足当代,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研究回答具有前瞻性、全局性、战略性的热
点、难点问题,研究回答重大的实践问题,引导和拓宽决策者的思路,充分发挥认识
世界、服务社会的作用。
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建成思想工作的新阵地和对外宣传的新渠道。首先,通过
志书传达的信息,扩大宣传本区域的特色和优势,提高区域的知名度,让区域走向世
界,让世界了解自己。其次,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宣传社会主
义的优越性,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塑造美好心灵,倡导科
学精神。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遵循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
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原则,把体现党的意志和人民的心声结合
起来,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营造一个健康向上、奋发有为、干事创业、加快发展
的浓厚的舆论氛围。
营造奋进和谐的人文与社会环境。作为内引外联的桥梁,科学决策的参谋,信息
咨询的平台,文化建设的基地,地方志要以特有的知识性与地方性、资料性与全面性
提供亲切、生动、具体、感人的教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建设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要立足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实践,支持健康有益的文化建设;着眼主旋律,努力宣
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
建设的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
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要
以丰富感人的历史事实,宣传真理,揭示规律,使人们懂得革命胜利来之不易的道理;
要以各地人民自己走过的道路以及他们感受到的物质文化成果为依据,让广大群众在
对比中认识党的伟大,从而加深对党的热爱,坚定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引导人民树
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记述人物,
宣扬他们大公无私、无私无畏、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要
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形成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良好氛围。总之,在营造团
结奋进、稳定和谐的发展环境中,方志能成为传达正义与主流、有裨风教、“凛凛烈
烈,有声有色,使百世而下,怯者勇生,贪者廉立”的阵地,足可以称有为。

三、方志工作要顺应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与时俱进
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积极创新。要牢牢树立为发展生产力服务这
个大局观念,以主动的姿态投身到工作中去。无论是工作的指导思想,还是发展规划,
无论是一本书,还是作为先进文化传播者的载体,无论是具体的编纂工作,还是结合
特点服务社会与经济建设的工作,都应大胆创新,探索利于发展的新思路、新办法、
新机制,在服务现实中开拓工作新境界。要有一种忧患意识,向上的精神,否则事业
就会枯萎,更谈不上与时俱进。
2.加强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要激发做好地方志工作
的信心,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通过各种形式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不仅要有志书编纂
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还要拥有把握大局的能力,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既有
收集资料的能力,还要有研究资料、进一步升华的能力;既要有业务编辑能力,还要
有管理能力;既要有编书的能力,还要有较强的研究能力。
3.以建设“三个中心”为基点,作好地情研究、咨询工作,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
供服务。首届志书提供的地情资料是信息资源、经济资源、教育资源。如何结合时代
要求,选准结合点是我们应首先思考的问题。读志用志不是单单写几个具有时代性的
调查报告,从长远看,还是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对志书进行资源重组,盘活僵死的资
料,吸取其他文化形式的长处,推出特色产品,如地情书和简志,完成产品的升级换
代,建立省情网,专设经济网,以丰富多彩的信息产品参与竞争,向社会提供信息服
务和咨询。逐步实现方志事业的产业化,以自身的发展参与经济建设的大潮。在具体
工作中,要着眼于经济建设的资料;着眼于解放生产力的方方面面;要着眼于人的发
展指标;要着眼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等等。一旦有了重大的课题或资政需要,地
方志工作者能毫不犹豫地承担起来,并出色地完成任务。
4.充分利用先进生产力带来的技术方便,采用先进的科学方法和科技手段,逐步
实现方志工作的现代化,为生产力服务。面对新世纪,各地地方志机构都进行了新的
规划,如用现代化的手段建立地情资料库;实现信息网络化,互相交换信息资料,共
享信息资源;利用计算机来搜集资料,编纂出版志书,把各种数据、文字、图像等进
行存储、加工与处理;利用计算机的处理功能、网络的交流功能,加入到更广阔的服
务领域。这样,史志工作者从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从单纯的编书中解放出来,
以更大的精力思考中心问题、发展问题、服务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