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山区志》资政之琐谈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10&rec=75&run=13

徐嘉涛
1990年12月,《福山区志》由齐鲁书社出版,发行30个省市自治区、32个国家和地区,
覆盖面居全国已出版志书前茅,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和知名人士的好评,赢得了巨
大的社会效益,尤其是在资政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一、《福山区志》为我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福山区志》载“早在1880年境内就有苹果和大樱桃栽培”,“水源累年平均储
量3.2亿立方米, 供本区自用有余。地下矿藏亦较丰富,已探明的矿有铜、铅、锌、
钨、钼、铁、锰等;非金属矿有水泥大理岩、花岗岩、透辉岩、玄武岩、陶土等。其
中铜金属储量26万吨,居全省首位,钼金属储量60万吨,系全国重点矿床之一。水泥
大理岩4000万吨,透明岩储量1200万吨”。又载“境内地质结构坚实,无大断裂带,
尤其城北部的广阔土地,地质情况良好”,突出“苹果之乡、华侨之乡、烹饪之乡”
的记述,等等。区政府根据本区的区位优势,以《福山区志》作为发展地方经济的科
学依据。围绕高效农业作文章,加大投入,发展多种经营,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帮助
农民发展经济。 全区每年高效农业投入300万元, 现已发展大樱桃53000亩, 苹果
71129亩, 草莓8000亩,并且引进了红富士1~6号、意大利枣红、佐滕锦、凤金等新
品种, 兴建了3个果品加工厂,康乐达食品有限公司加工的果脯和大樱桃罐头等直接
出口日本、西欧等国,畅销不衰,年可加工鲜果5000吨,直接创汇50万美元。1998年,
全区农村经济总收入76.6亿元,农民人均收入3100元。根据本区山多石头多的特点,
在张格庄、 门楼、高疃兴建了3个年生产能力60万吨的水泥厂,把农民组织起来,进
行矿业开发, 每年可开采700万吨石灰石和火山灰,供应水泥厂,当地农民年增加收
益1200万元。根据《福山区志》提供的地质资料,区政府把城区以北规划为“烟台市
福山区高新产业区” ,从1992年兴建,现已建成大厦林立、鳞次栉比、雄伟壮观的8
平方公里的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集金融、商贸、旅游、休养、娱乐为一体的,多
功能、多元化的现代化新型工业城区,现已拥有81个厂家,总投资20亿元。90年代以
后,区政府根据《福山区志》所载福山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变化和诸多经验教训,认
真制定了近期的经济发展规划,并大力推行经济体制改革,大刀阔斧地推进各项经济
发展,并且一年更比一年好。一是工业经济稳步发展,新增长点培植成效明显;二是
粮食获得丰收,农村经济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三是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取得新成绩,
以筹备参加第二届APEC交展会为契机,积极转变对外经贸工作策略,拓宽招商引资领
域,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大力开拓欧美市场,努力化解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四是财政
收支平衡,金融运行稳定。全区连续11年实现财政收支平衡。《福山区志》记载:福
山人善经商、会管理,福山厨师遍天下,中国有“十大名厨”之一北京的王义均,国
外有旅日华侨郭光甲开办的“八仙阁”、潘仕义的“锦程阁”等,皆名闻天下。本区
的“吉升馆”等也名噪一时。福山堪称“烹饪之乡”。改革开放以后,我党鼓励走多
种体制共同发展的道路,勤劳淳朴的福山人民继承和发扬过去的光荣传统,积极响应
政府的号召,纷纷行动起来。一时间,本区的个体私营经济象雨后春笋般出现,尤其
是党的十五大召开以后,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更是突飞猛进,截止到1998年底,全区个
体户共发展到10833户, 从业人员32079人, 注册资金11708万元; 私营企业发展到
1473户,从业人员6088人,注册资金16045万元。其中当年新发展个体工商户520户,
新发展私营企业188户,同比增长79%,专业村达到74个,产业镇1个,私营经济园4个。
全区个体私营经济营业收入10.3亿元, 同比增长21.4%,入库税金1609万元,同比增
长26.4%,占地方财政收入的20%,成为全区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福山区志》在政治上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40年代,本区地下党组织由于受党内“左”的思想干扰,一些为党忠心耿耿,为
革命出生入死的革命者蒙受了奇耻大辱,有的被戴上激进分子的帽子,有的被一些莫
须有的罪名毁了一生。到90年代初,区政府有关部门根据《福山区志》记载,进一步
落实了党的政策,尤其是福山县第一任县委书记李善本等戴了一辈子的叛徒帽子,死
后多年,也彻底平反了。在世的老干部也都办理了离休手续,沐浴着党的光辉。《福
山区志》对海外华侨的影响更是不可估量的。我区地处沿海,清末明初即有人到海外
谋生,或经商,或做工,或种植,或从事文化教育事业。40年代以后,多因战事所致,
外流人数剧增, 迄今福山华侨达5000户、20000多人,分布于31个国家和地区。建国
后,因政治运动接连不断,阶级斗争愈演愈烈,国内人心惶惶,经济发展迟缓,海外
侨胞顾虑重重,特别是有点历史问题或家庭出身不好者,不敢回国返乡,连写信都要
慎之又慎,生怕惹是生非,连累亲属。“文革”中,个别冒险回乡者,受到折腾,不
是被审查监视,就是逼迫背诵毛主席语录,作“三忠于”,弄得他们啼笑皆非,提心
吊胆。打倒“四人帮”,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实行改革开放,海外广大侨胞欢欣鼓舞,互相串连,逐步解除疑虑,渐有回国返乡探
视祖先的。1990年《福山区志》问世,出版发行,飞过苍穹,跨过浩瀚的大海,送到
福山游子手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收到1000多封洋溢的信。澳大利亚的勘培拉--太
平洋研究院远东历史系研究中国历史的研究员吴华来信说“我很高兴地收到贵国寄来
一本《福山区志》,精读该志,倍感亲切,独具特色,不辙旧规,专立侨编,家乡人
想着我们,祖国未忘海外赤子,我们的腰杆也硬了,老骥颇感动”。旅居加拿大华侨
王泽生在信中写道:“我很高兴收到贵室寄来一本《福山区志》,这本书是无价之宝,
她使我这个从小就流浪异乡将有六十年之久的游子,引起无限幽思。吾一生依人作嫁,
于国无光,于家有愧,子女学有所长,望他们有日能将其所学贡献于祖国人民与社会,
为此老朽聊可自慰”。旅美侨胞姚殿江在信中讲:“收到《福山区志》,全家人高兴,
这不是一部平常之著,是家乡父老的一份亲情关怀,金钱难买,我也让子女当成爱国
爱乡立业瑰宝,精读珍藏,业成后回国为民效力。”很多华侨看了《福山区志》记载
的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的历史和发展状况,打消了重重顾虑,更加热爱伟大的祖
国, 思乡之情更切。因此,华侨探亲、回国观光的一年比一年多。1998年达160次,
并且华侨踊跃捐款、投资,支援我区的经济建设和发展社会文化事业。到1998年底,
海外同胞已捐款1500万元,汽车20部,拖拉机15台,彩电20台,冰箱18台,收录机25
台, 影印机8台,计算器50台。1991年11月,区领导带领外经委和部分企业负责人赴
韩国考察,在汉城召开了华侨企业界座谈会。会中以《福山区志》资料为依据,介绍
福山区的投资环境,与华侨攀亲结缘,宣传优惠政策。烟台渤海联合有限公司,当即
与韩国联合电池株式会社签订合同, 外商投资82.56万美元,共同开办烟台渤海联合
高能蓄电池有限公司。 1992年3月, 烟台发酵厂与居美华侨签订合同, 引进外资
297.32万美元, 成立烟台星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1992年8月,东陌堂福利服务公司
总经理与台商谈判时,把《福山区志》赠给台商,让他了解全面情况后作实地考察。
台商掌握了各方面资料后,很快与台湾文渊工业公司签订合同,引进外资125万美元,
成立烟台福阳食品工业有限公司。《福山区志》是部地方百科全书,“侨”编记载了
侨胞基本情况,引针牵线,使全区引资工作逐年增加。1991年是7个企业,1个项目,
合同外资企业842.26万元, 项目550万美元;1992年是31个企业,合同外资2175.7万
美元;至1993年7月,全区合资企业已投入23个,产值6496.8万元,利税173.8万元,
出口收入735.2万美元;1994至1998年,全区三资企业已兴办81个,合同外资额1.5亿
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额0.52亿美元,开工企业26家,销售收入19亿元人民币,出口创
汇7.9亿美元,纳税3020万元人民币。

三、《福山区志》对我区文化教育和社会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福山区志》 记载了甲骨文的发现者国子监祭酒南书房行走王懿荣传记, 并记述了
1983年《红旗》杂志第四期发表的评论员文章《从爱国主义到共产主义》。文中写道:
“陈天华、王懿荣为了向外国侵略者表示抗议,不惜蹈海坠井而尽,显示了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的决心”对两位爱国者给予高度评价。区政府为了纪念王懿荣,建起了纪念
馆,并于1989年举行正式开馆仪式,国家领导人、全国政协委员、天津民进主委、天
津教育学院教授、王懿荣的嫡孙王福重,美国国会图书馆馆员王福庄、嫡孙王福埏,
以及著名学者100多人参加了隆重的开馆仪式。 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中国书法家
协会主席启功分别题写了馆名。几十名著名书法家为纪念馆写楹联和匾额。王懿荣纪
念馆开馆后, 每年有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和人民群众3万多人前来参观,本区中
小学定期参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今年烟台市委、烟台市人民政府作出了纪念王懿
荣发现甲骨文一百周年纪念活动计划,计划邀请全国政协副主席宋健等国家领导人、
著名学者,甲骨文大师季学勤、王宇信、田长五等参加活动,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文
化。《福山区志》记载了福山籍在全国著名的书画家王重年、权希军、胡铁生、王华
南、邹德忠、吴鸿清、王廷风、周世纯等的艺术作品,在全国县级辖区首屈一指,展
示了福山灿烂的文化和宝贵的艺术财富,激励着后生锲而不舍,孜孜不倦,向着艺术
殿堂迈进, 不断涌现艺苑奇葩。到1998年底,全区已有8名具有较深造诣的书法家加
入了中国书法家协会,还有一大批书画爱好者在茁壮成长。1995年,区教文委以《福
山区志》为依据,将本区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物产资源、名胜古迹、人物传记和
风土人情等摘录编辑, 出版《可爱的福山》一书,印刷2.5万册,全区中学生人手一
册,成为学生接受爱乡教育,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的好教材。广大中学生以甲骨文的发
现者王懿荣为榜样,勤学苦读,到1998年,全区高考录取总人数为4667名。全区各级
各类学校96所,其中,完全中学2所,在校生3765名;初中15所,在校生12465名;小
学76所,在校生21436名,职业学校3所,在校学生2700名。《福山区志》记载了全国
著名武术家、三皇炮捶大师徐德良等,激励青少年一代振兴中华的尚武精神。90年代
后,在区政府的倡导下,成立了螳螂拳研究会。区体委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全
区成立5所武术学校,拥有学生3800人。各项体育活动蓬勃发展,并有很多项在国家、
省市获奖。1998年是福山区体育取得突出成绩的一年。一是竞技体育。坚持“强项更
强、弱项变强、空项补上”的竞技体育发展思路,坚持以系统训练为基础,强度训练
为重点,针对性训练为突破口,不断增加科技投入,努力提高整体竞技水平。在山东
省第十九届运动会上,福山区体育健儿不畏强手,顽强拼搏,奋勇争先,在摔跤、赛
艇、 田径、散手、举重、自行车、篮球、帆板等项目上,共获金牌25枚、银牌9枚,
铜牌8枚, 为烟台市夺得省运会金牌总数第二、团体部分第三的优异成绩做出了突出
贡献。 9月份,福山区还成功承办了第十九届省运会赛艇决赛。福山区荣获烟台市政
府颁发的“参加山东省第十九届运动会贡献奖”,实现了体育事业新的突破。二是群
众体育。 以实施全民健身工程为中心,建设群众性健身场地6处,辟设城区晨晚练点
20余处, 培养健身辅导员百余名,上万人参加了群众性体育比赛,全区有5万人达到
国家体育锻炼标准。4月份,区体委被国家体委授予“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
三是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400米标准田径场地建成竣工,结束了福山区无专用体育训
练场的历史。以体育事业向市场化转变为突破口,利用社会、单位、个人资金30余万
元,建起了武术训练馆,推动了体育事业向社会型、经营型转变。
《福山区志》一面世,就受到志界专家、学者的青睐,《成武县志》主编卞文成
曾撰文赞扬道:“福山经济上有苹果之乡、政治上有华侨之乡、文化上有烹饪之乡,
可谓《福山区志》定出了地方特点,妙到极处”。的确,近十年来,《福山区志》时
刻都在发挥“资政、存史、教化”的作用。而今,《福山区志》已成为全区各级领导
制定经济计划,学习知识,了解掌故的“良师益友”,已成为海外侨胞的“无价之宝”,
已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上有识之士来宝地福山投资兴业的指南。《福山区志》必将为福
山今后的发展、振兴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