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洪与沂南汉墓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10&rec=60&run=13

徐庆芳
沂南汉墓, 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沂南县城西4公里处北寨村,沂南汉墓博物馆
院内,是我国已发现的画像石保存最完整的、画像内容最丰富的汉代画像石墓,是东
汉晚期画像石墓中绘画和雕刻艺术的代表作。 该墓于1947被发现,1953年3月,由华
东文物工作队和山东省文管会联合发掘,1977年12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
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该墓由墓道、墓门和前、中、后三个主室及东三个侧室、西二个侧室组成,占地
面积88.2平方米。 墓门南偏西9度。墓室东西宽7.55米,南北长8.70米,墓室用石灰
石、砾岩、砂岩等石材建成,用石280块,其中画像石42块,画像73幅,面积44.23平
方米, 主要分布于墓门及前、中、后三个主室和擎天柱周围。画像内容可分为4组:
第一组为墓门画像,以门楣上的胡汉战争图为中心,衬托这一主题的是墓门两侧和中
间支柱上的东王公、西王母以及伏羲、女娲、羽人、异兽等。第二组为前室画像,以
刻于东壁、南壁和西壁三横额上的众人献祭、吊唁、祭祀的隆重场面为中心,其它刻
画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及奇禽、异兽、仙人、神怪等。第三组为中室画像,
刻于四壁、中立柱、斗拱、过梁,以刻在四壁上、横额上的生活内容的画像为中心,
如丰收宴享图、乐舞百戏图、车马出行图等。另有仓颉造字、尧舜禅让、完璧归赵、
荆轲刺秦王等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第四组为后室画像,主要是刻在南北两端承过梁
的隔墙上的家具、日用品、酒器、兵器架以及备马的仆人,捧梳妆用品及洗涤溺器的
侍女、驱邪逐鬼的方相氏等,表明后室为墓主人的寿藏之地。该墓画像的刻法有阴、
阳两种,刻工精细,生动形象。它集建筑、雕刻、绘画为一体,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它作为一个词条,被收入《辞海》和《中国大百科全书》。但关于墓主人的身份,至
今仍然还是一个迷。
该墓的建造年代,当时的《发掘报告》认为建于东汉末年。沂南县政协副主席李
遵刚先生在《阳都风物·汉墓拾遗》中认为,该墓墓主人应是东汉末年即和帝永元元
年(89年)以后的人物。临沂师院王汝涛教授则设想九江太守、阳都侯刘邈为该墓的主
人。
在沂南汉墓博物馆院内, 除编号为1号墓的画像石墓外,在其东南15米处,还有
一座编号为2号墓的砖石结构的墓葬,同样引人注意。该墓于1994年7月17日至8月3日,
由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沂南县文物管理所联合发掘。该墓由前、中、后三个主室
和东三个侧室、 西两个侧室组成。南北长9.10米,东西宽8.25米。墓室比1号画像石
墓室还要宽大。整个墓室是按地面、台子、立柱、墙壁、横额、券顶等顺序构筑而成。
所有的砖石构件都是按一定的尺寸预制的,然后安装成整个墓室。据考证,该墓的建
造年代也是东汉末年,和一号墓大体相同。从此墓的位置看,1号墓居上,2号墓居下;
再从其朝向和墓的规模、结构和建造年代看,该墓和一号墓应该是属于一个家族中的
两个主人的,亦或就是父子墓。
在2号墓中,出土了陶器、石器、铜器、银器等80余件,铜钱100多枚。其中,五
龙戏铢(珠) 三足砚和铜女俑,在汉代出土的文物中是极少见的,弥足珍贵。砚高7.4
厘米,直径19.7厘米,为石灰石质,圆形,子母口,由砚身和砚盖组成。砚身圆底,
饰三个熊足。砚首线刻莲瓣纹和旋涡纹,中部是一个椭圆形的墨池。砚堂平滑,子口
平直沿。砚外缘及子口上缘线刻莲瓣纹。砚盖呈圆形,中心突起成圆柱状,上刻五铢
钱纹,周围环绕五条透雕的龙,身体线刻鳞纹,龙头紧靠五铢钱,组成一幅五龙戏铢
(珠)的图案。盖的周边及外缘线刻勾连云纹。铜女俑高8.4厘米,肩宽3.7厘米。裸体,
扁胸,凸腹露脐,宽臀,双手微曲、下垂,手指并拢,手心外向,略屈膝,跣足。
从该墓中还出土了一枚铜质印章, 惜已经流入民间。印章印模边长为1.5厘米,
篆书,系“刘洪”二字。根据以上两墓的建造年代、墓的规模和此印章可以断定,这
里应该是刘洪刘氏家族的墓群。这是考古史上的一个重大发现,也为研究闻名全国的
1号画像石墓,揭开墓主人身份之迷提供了重要线索。
刘洪(约130~210年),字元卓,东汉泰山郡蒙阴(今山东省蒙阴县)人。东汉著名
的数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据《后汉书》载:“刘洪……鲁王之宗室也。”鲁王就是
刘秀的长兄刘的次子刘兴。刘洪是鲁王的宗室,所以有学习和仕进的条件。他自幼
“笃信好学,观乎六艺群书”,故有着渊博的知识。“延熹中,以校尉应太史征,拜
郎中,迁常山长史,以父忧去官。后为上计掾,拜郎中,检校东观。著作《律历记》。
刘洪任过多种官职,一度政绩显著,在任期间,“政教清均,吏民畏而爱之,为州郡
所礼异”。但他的成就主要是在数学和天文历法上。
刘洪精通算术,其善算能力被誉为“当世为偶”。175~177年,刘洪因父去世,
辞官在家守孝3年, 在此期间,他写成《九章算术》。这本书是对同名经典数学名著
的注释及他自己的研究心得。也许正由于这个缘故,守孝期满后,他被任命为上计掾,
主管财政事务。范文澜在《中国历史简编》中说:“汉末……郑玄、刘洪、王粲都精
通《九章算术》。”东汉时期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徐岳在其编著的《数术记遗》一
书中说:“余……备历丘岳,村壑必过,乃于泰山见刘会稽,博学多闻,偏于数术。
余因受业,颇染所由……隶首注术,乃有多种……其一珠算……”,刘会稽就是刘洪。
由此可见,徐岳的珠算理论和运用,是求学于刘洪的。刘洪是我国珠算的奠基者之一。
而刘洪在数学上的成就,是他在《乾象历》中创造的、为世人所公认的“正负数”。
其《正负数歌诀》曰:“强正弱负,强弱相并,同名相从,异名相消。其相减也,同
名相消,异名相从,无对无之。”
刘洪还精通天文历法。熹平三年(175年) ,刘洪作《七曜术》,引起了朝廷的重
视。汉灵帝特下诏派太史部官员对其校验。刘洪依据校验结果,对原术进行了修订,
写成《八元术》。可惜二术的内容均无法查考,从术名上看,应该是研究日、月和金、
木、 水、火、土五星运动的专著,这是刘洪关于历法的早期著作。178年,鉴于他在
天文历算上的深厚造诣,文学家蔡邕上书汉灵帝,请求由他和刘洪共同编写《律历记》。
由于“蔡能为文,清浊钟律;洪能为算,述叙三光”,二人优势互补,合壁而成《律
历记》,被“集录为上下卷,放续前志,以备一家。”其中的许多资料,又被《续汉
书·律历志》所采用。
汉灵帝光和年间(178~184年) 刘洪编纂了《乾象历》一书。206年,刘洪最后审
定完《乾象历》。《乾象历》于232~280年在东吴行用。刘洪的《乾象历》确立了很
多历法概念及经典的历算方法,是中国古代历法体系最终形成的标志,具有划时代的
意义。而他对月亮运动和交食的研究成果最为突出。
刘洪在《乾象历》中的天文学成就主要是:
首先,提出朔望月和回归年长度两值偏大。刘洪在研究中发现,根据前人所取的
朔望月和回归年长度值推得的朔望弦晦及节气时刻,总滞后于实测值。经过数十年研
究,他得出上了述两值均偏大的正确结论,并进行修正。《乾象历》中:
1、朔望月长度取为29×(773/1457)日,误差从东汉《四分历》的20余秒降到4秒
左右;
2、回归年长度取为365× (145/589) 日,误差从东汉《四分历》的660余秒降到
330秒左右。
其次,确立近点月概念和它的长度计算方法。刘洪在《乾象历》中对月亮近地点
的移动作了精辟的总结,给出了独特的定量描述方法。月亮的运动有迟有疾,其近地
点也不断向前移动。 刘洪经过测算得出:月亮每经一个近点月,近地点总向前推进
1825×(7/47) 分(约3.1度)。该值较东汉早期李梵、苏统的结果要准确得多。在此基
础上, 刘洪进一步建立了计算近点月长度的公式,并明确给出了具体数值。他推得
的1近点月长度为27×(3303/5969) 日,误差为104秒。中国古代的近点月概念和它的
长度的计算方法从此得以确立,这是刘洪关于月亮运动研究的一大贡献。
第三,解决了后世历法定朔计算的关键问题:月亮运动不均匀性的方法和月离表
推算法。刘洪长期坚持每日昏旦观测月亮相对于恒星背景的位置,获得了大量的第一
手资料,进而推算出月亮从近地点开始在一个近点月内每日实际行度值。刘洪把月亮
每日实行度、相邻两日月亮实行度之差,每日月亮实行度与平行度之差,和该差数的
累积值等数据制成表,即月亮运动不均匀性改正数值表。这就是月离表,为刘洪首创。
欲求任一时刻月亮运动相对于平均运动的改正值,可依此表用一次差内插法加以计算。
这定量描述月亮运动不均匀性的方法和月离表推算法,是我国古代历法的经典内容之
一,后世莫不从之。在乾象历中,该法仅用于交食计算;实际上月离表已经解决了后
世历法定朔计算的关键问题。
第四,黄白交点退行概念的确立和退行值的确定。刘洪还确立了黄白交点退行的
新概念,明确给出黄白交点每经一日退行1488/47分(约0.054度)。虽然他没有给出交
点月长度的明确概念和具体数值,但实际上已经为此准备了充分和必要的条件,为后
世发展奠定了基础。黄白交点退行概念的确立和退行值的确定是刘洪在月亮运动研究
方面又一重大进展。
第五,月亮运动轨道--白道概念的建立。刘洪对月亮运动研究的另一重大成就是
关于月亮运动轨道--白道概念的建立。这标志着自战国以来对月亮运动轨迹含混不清
的定性描述局面的结束。刘洪给出的黄纬值为六度一分,误差0.62度。刘洪还给出了
月亮从黄白交点出发,每经1日距离黄道南或北的黄纬度值(称“兼数”) 表格,可由
该表格依一次差内插法推算任一时刻的月亮黄纬。这就较好地解决了月亮沿白道运动
的一个坐标量的计算问题。研究表明,这一方法推得的月亮黄纬值的误差仅为0.44度。
这些表述和方法都对后世历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六,关于交食周期的探索。刘洪提出11045个朔望月正好同941个食年相当的新
交食周期值, 推得1食年长度等于3466151日,误差为370余秒。这一精度大大超过前
人及同代人。刘洪还正确建立了在一个交食周期内交点月个数、朔望月个数、食年个
数之间的关系。
在刘洪以前,人们已经知道只有在朔(或望)时,以及太阳和月亮正处在黄白交点
附近的特定条件下,才可能发生交食现象,但“附近”的确内涵不甚明了。刘洪最先
对此作了定量说明:在朔(或望)时,只有当太阳与黄白交点的差距小于14°33时,才
可能发生交食现象。 现代关于食限值的规定是:日食,18°31以上必无食;月食,
12°51以上必无食。 看来刘洪没有把日食和月食限区别开来,但如果把刘洪的食限
值作为折中值,其精确度还是不低的。刘洪毕竟提出了一个崭新而重要的研究课题,
使交食判断迈出了定量化研究这一可贵的一步。
刘洪还将食时预报精度大幅度提高,从日精确到时辰。这是因为刘洪提高了所取
朔望日、回归年、交食周期等有关数据的精度,特别是发明并应用了近点月长度的厘
定和月离表。此外,“消息术”的引入也使食时预报精度提高了很多。刘洪依《乾象
历》对一批交食时的预推和实测记录之间的时间差作了认真分析,发现时间差的正负、
大小与交食所发生的月份有较稳定的关系,并进一步归纳出在一年中各个不同月份应
加(或减)的各不相同的时间修正值,这就是“消息术”。在《乾象历》推得的食时的
基础上,加(或减)该修正值,如交食发生在十一月份时加一辰;发生在七月份时减一
辰, 等等,便可得出更准确的食时。依此法推算公元221至223年的5次日、月食食时
误差为0.6时辰, 精度明显提高。令人惋惜的是,刘洪没有对他的发现和方法的深层
含义作更多考虑。实际上上述发现和相应方法是太阳运动不均匀性对食时推算的影响
的反映。刘洪已经叩击了太阳运动不均匀性这一重大发现的门扉。
刘洪对交食分大小和交食亏起方法的预报也进行了研究,并发明了相应的预报计
算方法,只是没有记载入《乾象历》。除上述两大方面外,刘洪在金、木、水、火、
土五星运动研究上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他精确地推算出了"五星会合"的周期以及它们
运行的规律。他的数据与现代用精密的天文仪器测算的"差值"甚微,有的还完全相同。
唐代天文学家李淳风指出,《乾象历》是“后世推步之师表”(《晋书·律历志》)。
刘洪所发明的一系列方法成为后世历法的典范,《乾象历》使传统历法的基本内容和
模式更加完备,它作为我国古代历法体系的里程碑而载入史册。
本文主要参考资料:《后汉书》《沂南县志》《蒙阴县志》《沂南博览》《阳都
风物·汉墓拾遗》《沂蒙山区好地方》以及中华文化信息网海外版、卢仙文的《中国
古代天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