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状元焦竑与日照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10&rec=58&run=13

夏勇
焦竑(1540~1620年),字弱侯,号漪园,又号澹园。祖籍今日照市东港区西湖镇大花
崖村。祖上寓居南京。万历17年(1589年)会试北京,得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皇长
子侍读等职。他博览群书、严谨治学,尤精于文史、哲学,为明代晚期著名思想家、
藏书家、古音学家、文献考据学家。
著作家。焦氏一生执著于学问的探求,笔耕不辍,著述甚丰。他的著述卷目,笔
者搜集到八十部九百余卷。可划分为三大类:自撰类、评点类、编纂类。
自撰类。包括:《澹园集》四十九卷、《澹园续集》二十七卷、《国史经籍志》
五卷(附录一卷)、《焦氏笔乘正集》六卷、《焦氏笔乘续集》八卷、《笔乘别集》六
卷、《支谈》三卷、《俗书勘误》三卷、《养正图解》二卷、《墨苑序》一卷、《隐
符经解》一卷、《逊国忠节录》四卷、《易荃》六卷、《熙朝名臣实录》二十七卷、
《焦弱侯问答》一卷、《焦氏藏书目》二卷、《京学志》八卷、《金陵雅游编》一卷、
《东宫讲义》不分卷、《金陵旧事》十卷。
评点类。主要包括:《春秋左传钞》十四卷、《九子全书评林正书》十四卷 (续
集十卷、卷首一卷) 、《新铸翰林三状元会选二十九子品汇释评》二十卷、《苏长公
二妙集》二十二卷、《禹贡解》、《法华经精解评林》二卷、《园觉经精解评林》三
卷、《老子翼》三卷(考翼一卷)、《老子元翼》二卷、《新锲翰林标律判学详释》二
卷、《楞严经精解评林》、《楞枷经精解评林》、《东坡志林》五卷、《谢东乐集》、
《增纂评注文章规范正编续编》七卷、《道德经元翼》二卷、《庄子翼》八卷,附录
一卷、《荀子品汇解评》二卷、《墨子品汇解评》一卷、《绝句衍义》四卷、《庄子
品汇解评》、《列子品汇解评》、《注释列子》一卷、《注释老子》一卷、《注释庄
子》五卷、《苏老泉文集》十三卷、《太上老子道德经注解评林》四卷、《老子读注
评林》四卷。
编纂类。 主要包括: 《国朝献征录》一百二十卷、《南华经余事杂录》二卷、
《玉堂丛语》八卷、《历科廷试状元策》十一卷、《四书直解指南》二十七卷、《明
四先生文范》四卷、《词林历官表》三卷、《皇明人物考》六卷、《明世说》、《杨
升庵集》一百卷、《能文必要》四卷、《小学图注》九卷、《雨苏经解》、《释道精
解》十六卷、《新锓翰林校正鳌头合并古今家诗学会海大成》十八卷、《南华真经义
海纂微》一百零六卷、《中原文献》二十四卷、《汉魏诸名家集二十二种》一百三十
一卷、《考工记解》二卷、《闽忠传志》一卷、《庄子阙误》一卷、《焦氏类林》八
卷、《石室秘传》十卷、《战国策玉冰壶》八卷、《两汉粹宝评林》三卷、《通鉴纪
事本末前编》十二卷、《张子湖集》八卷附录一卷、《坡仙集》十六卷、《五言律细》
与《七言律细》各一卷、《明文珠玑》十卷等。
他现存的传世著作主要在北京国家图书馆,济南、南京、上海等图书馆及台湾、
香港,海外日本、韩国等地。并被翻译日、韩等多种文字出版。
藏书家。焦氏是明代著名的藏书家。《明史·文苑》载:“博极群书,自经史至
稗官,无不淹贯,善为古文,典正训雅,卓然名家。”《中国藏书家考略》载:“藏
书两楼,五楹俱满。”在今江苏省南京市珠江路同仁街,1994年前有一座坐北朝南的
双层木结构建筑,它就是南京地区传世最久的私家藏书楼建筑--澹园藏书楼。藏书楼
建筑面积达350平方米。在南京,民间俗称为“焦状元楼”。
幼年、成年家境并不富裕,使他形成了嗜书、集书、抄书及后来条件改善后刻板
印书的习惯。集腋成裘,使他成为晚明最大的私人藏书家,有“北李南焦”之说 (李
指齐东李开先;山东章丘人,明代戏曲家) 。他的藏书以抄本和宋明刊本居多,曾编
辑了一部两卷本的《焦氏藏书目》。
他把自己的藏书楼命名为“五车楼”,把书房命名为“欣赏斋”。他对收藏到的
每一部书,几乎都经过了亲自校勘,并盖有“澹园焦氏珍藏”“子子孙孙永保”“弱
侯读书记”等印章。他将读书札记和论文,汇集成为了二十卷本的《焦氏笔乘》,成
为研究他的学术思想的重要文献。他的藏书曾经代表着明代南京地区私家藏书的最高
水准,具有全国性的影响。
焦氏的藏书,在他谢世后,其出路为当时文人所关注。黄宗羲在《天一阁藏书记》
中写到“余在南中,闻焦氏书欲卖,急往讯之,不受奇零之值,二千金方得为售主…
…”,一方面,焦氏后人万不得已,还不想卖掉先祖珍惜了一辈子的书,所以惜售不
零卖;另一方面,黄宗羲拿不出“二千金”那么多钱来整状求购,后来虽托人求购,
但终至“余归而不果”。他辞世二十多年后,在晚明的兵火动乱中,其藏书最终还是
散失了;“焦状元楼”也在1994年春的南京同仁大厦工程中不幸被拆毁。这让国内外
众多有识之士人扼腕叹息!
思想家。焦氏承接与发展了晚明“泰州学派”的思想革新运动,打破了程朱理学
“圣人思想至上”对人们思想的束缚。他提出:“学道者当扫尽古人刍狗,从自己胸
中辟出一片天地。”“刍狗”,是古人扎制的用以祭祀的泥、木偶。祭祀时,作为神
圣之物,祭祀完,则弃之不用。他认为,古人的学说,作用如同刍狗,那是在当时需
要下杜撰出来的,随着事过境迁,而后人将这些无用之物当作宝贝,只能蔽固自己的
聪明才智。
泰州学派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第一个启蒙学派。它所倡导的“人皆可以为尧舜”
“人皆可为圣人”,把“百姓”和“圣人”放在等同的地位,维护大众利益 (“百姓
日用是道”说) ;尊重、重视人的价值,人人平等(“格物说”)……鸦片战争以后的
洋务运动、维新运动、改良运动,无不受到“泰州学派”思想的影响。
他以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与同一时代的海瑞、黄宗羲及其后的顾炎武、
蒲松龄等人齐名,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南京大学著名学者、民革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徐雁教授评价:“他是我国明代后期著名的学者,在理学、史学、文学、语言文字学、
文献考据学等领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建树,从而在中国思想学术历史上自成一家。”
(《明代南京学术人物传》)。
徐光启的恩师。在今上海市徐汇区南丹路光启公园内,有一座气势恢弘、庄严肃
穆的墓区建筑群--它就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代著名科学家、礼
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徐光启之墓。 上海《徐汇区志·徐光启传》载:“ (徐光启)
36岁应顺天府 (今北京) 试, 主考官是名儒焦, 从落卷中发现他的才识,认为是
‘名世大儒’,拔置第一。”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他受皇帝之命,为国选拔人才,任会试副主考官。他在
落选卷中得到了徐光启卷,“阅而奇之,拍案叹曰:此名世大儒无疑也。”毅然决然
将已名落孙山的徐光启拔至第一名。徐光启后来的成就,证明其眼光与胆识。徐氏官
至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毕生致力于研究天文、历法、水利、测量、
数学、农学等自然科学与技术,成为学贯中西、富于远见卓识的科学家、政治家。一
生著译达60余种,主要有《崇祯历书》《测量法义》《勾股义》《九章算法》《徐氏
庖言》等;总结中国历代农业生产经验,编撰了《农政全书》,成为中国近代科学的
先驱。
徐光启终生不忘其知遇之恩,终生尊为恩师。这在徐光启后半生及后人的著作中、
徐氏宗谱中,多次记载了这一旧事。值得一提的是,徐光启的后代人才辈出。其第十
三代孙是位军人,他有一个外孙女叫倪桂珍,便是名震中国现代史的“宋氏三姐妹”
--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的母亲。
中外学者的评价。焦氏在中国历史上享有“巨儒宿学,北面人宗”的学术地位与
社会声望,能够从史学家、同时代人乃至中外学者的评价中,可窥一斑,并得到了相
互印证:
--明末思想家、著名学者黄宗羲评价:“先生积书数万卷,览之略遍。金陵人士
辐辏之地,先生主持坛坫,如水赴壑,其以理学倡率,王州(明王世贞)所不如也。”
(《明儒学案》卷三十五)。
--清礼部尚书、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三朝元老”张廷玉,在《明史》中认
为他不仅是一位阳明心学的中坚,还是一位学识渊博的鸿儒,所谓“博极群书,自经
史至稗官、杂说,无不淹贯。”(《明史》二八八卷)。
--明末著名科学家、农学家、政治家徐光启在其《尊师澹园焦先生续集序》中说:
“吾师澹园先生,以道德经术表标海内,巨儒宿学,北面人宗”,其著述“无不视为
冠冕舟航。”
--意大利人利玛窦(1552~1610年)在回忆录中写道:“当时,在南京城里住着一
位显贵的公民,他原来得过学位中的最高级别(按:指中状元),中国人认为这本身就
是很高的荣誉……这个人素有我们已经提到过的中国三教领袖的声誉。他在教中威信
很高。”(《利玛窦中国札记》358~359页)。
情系桑梓。万历17年(1589年)春天,是明神宗己丑科的会考之年。焦氏风尘仆仆
赶到北京应考。 殿试下来,他被万历皇帝御笔钦点为第一甲第一名,成为明开科252
年来的第72位状元。喜讯传来,家乡金陵上元县、祖籍山东日照县,都为出了一位新
科状元,感到莫大的光荣。依照旧例,府、县分别拨出专款来为他建立纪念牌坊。
时江南与山东地区都在闹灾荒,灾民流离失所。焦氏得知两地准备各要给自己建
造牌坊,即刻带信给两地县令,加以劝阻,并建议将建造牌坊之款转作救灾之费,救
济当地灾民。他在信中写道:“前两得手书,具感垂念。周公建坊事,虽托张簿辞之,
还烦吾丈一行,盖他人不能言其曲折耳。仆虽不肖,然不能益于乡人,亦岂敢累乡人
乎?此不敢当一也;地方旱荒之余,有一金可活一人,乃以此不赀,费之无用,此不
敢当二也;古人不朽,自有所在,仆能勉强树立,异日或能彰一时相成之美,敢徒以
建造顿烦民力,此不敢当三也。幸以此离言之,纵工作已兴,必求罢免为望。” (见
焦氏《澹园集》卷十三)他坚辞了两地的状元坊。
面对家乡官员上奏朝廷的赈灾奏折,和主管衙门拖延敷衍,焦氏力向司农官员陈
情,终于为桑梓争取了5000两银子的款项。对故乡日照,他在《与日照宗人书》中,
袒露了眷恋家乡和千山万水阻隔,不能尽孝的歉疚 (见康熙十一年《日照县志》第97
页、《日照市志》第814页)。在焦氏的请求下,故乡日照县将状元坊银一部分转用作
救灾,另一部分,为其修缮了祖林,购置了祭田,除供岁祀外,周济同族贫困兄弟。
对日照文化的贡献。万历十八年(1590年),日照县由知县杜一岸主持创修了日照
有史以来的第一部《日照县志》。四百多年来,日照历遭兵燹,这首部县志至今还没
有下落,但所幸焦氏为这部县志所作的序言,在清“康乾盛世”中所修撰的康熙版及
光绪版的《日照县志》中保存了下来。
焦氏考中状元后,与家乡保持了密切的联系。除了在物质上力所能及帮助家乡外,
对家乡教育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 清代《日照县志》 在《乡贤·焦》篇中记载:
“公笃维桑,遥遥花崖里族党亲,问讯不绝,邑士员笈从游者,甚众。安公重、李公
蕃执经最久,用登甲第,得公甄陶之力居多云,余详儒林。”(见康熙版《日照县志》
第39页)在《日照县志》中,保存了焦氏的两篇关于记载、论述日照教育发展的文章。
一篇是《日照县重修庙学记》。他对日照县儒学的发展,尤其晚明日照县的发展
情况作了全面记载,并描绘了大力兴办日照教育,推动日照文化事业发展的前景。他
期望有一天,“余还故乡”,看到日照文化繁荣发展的景象。
另一篇是《日照县修尊经阁记》。写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是焦氏晚年应日
照的另两位学生申劝、牟国华的请求而作。他赞扬了明代李文星、陈如锦等开明知县
领导日照人民,通过修尊经阁、伦明堂等教育设施,兴办教育、教化民众、抵御倭寇
等政绩,记载了日照文化发展的脉络,同时也高屋建瓴指出了日照文化发展的浮躁与
陋习之处。
焦氏的《新修火神庙记》,写于万历36年(1608年),它一方面记载了这一年日照
火灾严重,损失惨重的史实。另一方面,颂扬了莫逆好友、仁人申公修庙、筑路,救
民于水火的一系列善举。字里行间,充满对善事善举社会风尚的颂扬与倡导。由于明
代《日照县志》的散佚,它成为人们了解明代风土人情、气候、价值取向等不可多得
的一篇史料。
(原载《日照时报》2004年1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