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爱国学者王懿荣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10&rec=57&run=13

王锡东
王懿荣(1845~1900年),字廉生,又字正孺,福山古现村人,清光绪六年(1880年)进
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官、会典馆纂修帮总纂官、磨勘试卷官、庶吉士教
习、翰林院侍讲、河南乡试正考官、翰林院侍读、南书房行走、汉日讲起居注官、国
子监祭酒、京师团练大臣,谥号文敏,《清史稿》有传。王懿荣是清末著名的金石学
家、收藏家、书法家、爱国志士,1899年首先发现了甲骨文,开辟了中国文字学、考
古学、史学研究的新纪元。
著名大学问家。王懿荣早年参加会试时,翰林院编修陈启泰对他的试卷即甚为推
许,认为“跌宕纵横,不可一世,信是才人之笔。……合观十四艺,于经学,史学、
小学、天文、舆地、金石均能通贯,非从摭拾得来,望而知为泽古之士”。王氏一生
编有《天壤阁丛书》《天壤阁杂记》《汉石存目》《南北朝石存目》《福山金石志残
稿》《翠墨园语》(古学会刊本)《求阙文斋文存》《正读亭诗》《正读亭文》《字学
三种》《晚清二十三家藏器目》(王兰西抄本) 《(王廉生)古泉精选拓本》(神州国光
社石印原拓本)《天壤阁瓦当》等,加上后人编辑出版的诗集手札,计有20余种。
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晚清政府允准各省督抚统筹外销闲款为京官津贴,有滥筹、
滥发之嫌。王懿荣认为这是关系到维护士风、端正政体的大事,上《京员津贴银两更
定名目疏》 ,要求更定名目,作正开销,这个奏折当天就被批转户部奏议。1884年3
月黄河下游水患,山东巡抚张曜筹办各项工程,情势仍颇为紧急。他上《请速开马颊
分减黄流以弥东患而卫畿辅疏》,从“古河未有不两行者”的角度,认为应兼用马颊
河以分其势,今天看来仍有不少启发。当他看到孔府田产混乱,被侵吞严重,书籍遭
火灾后散亡殆尽的情况后,上《训饬衍圣公向学并饬整理衍圣公府地产疏》和《重疏
前请整理孔子祀田并清查地产疏》。他根据文献记载,将历代朝廷恩赐孔府地产情况
列上,建议由官方出面清理,确定章程,责人管理,防止隐占私卖,升科加税,每年
年底由地方官详查结报。每当巡抚、学政巡视地方时,应专门查询,经管人再有前弊,
随时更换。他认为这不但可以使百姓减少承佃,还有利于维护儒学尊严。对于卷册调
补,要求各省督抚将新旧刻本图书备一份交山东巡抚转行曲阜,官绅家刻图书愿意捐
送的,也可送交。这些建议都被光绪帝逐项采纳落实。
爱国主义学者。 王懿荣出生、 成长在一个战乱频仍、 内忧外患交困的时代。
1894年,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慈禧太后却奢侈筹办60大寿庆典。他冒着风险上疏,
认为置此国家安危之际,庆典应当从简。此后又上疏力主抗战而反对议和。1895年,
战争形势发生逆转,日本军队进攻山东半岛,他认为“山东福山,地滨海疆,烟台即
其所属, 东据威海百八十里, 为渤海南路紧要关键。此地一失,大局瓦裂” (清国
史馆《忠义列传》) 。上疏请求回籍兴办团练,以御外辱。获准后,沿途急行,到达
烟台立即视察所属十县的团练情况,所招大户,皆声呼即至。战败后,他不仅花完了
部支银两千两, 自己还借贷了500余两,考虑到终未为国家出一力,征得母亲同意,
质售私物,把户部支出的钱全部缴还。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太后被迫下诏与侵略军开战,王懿荣受命为京师团
练大臣,办理京师团练事宜,负责京师防务。其时北京城的防御形同虚设,下属仅千
余人的团民, 并且武器极度匮乏。王懿荣勉为其难,“昼夜擘划,日无暇晷”。7月
21日巷战又败,见大势已去,归家携夫人谢氏及长媳一并投井而死,年56岁。
著名的收藏家。王懿荣为了收藏不惜借贷,并自称“十六年穷京官,八百金大债
主”(《致王守训》)。王氏收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西周青铜器。他的藏品编
入《日光室藏器目》,其中有辅伯鼎、偃侯旨鼎、叔向簋等。二是秦汉玺印、陶文、
瓦文。1873年,大收藏家、山东潍坊陈介祺编辑《十钟山房印举》,他曾支援过所藏
古印; 身后王汉章还曾编有《福山王氏劫余印存》,后秦汉玺印为刘鹗得500余方。
王氏所藏瓦文选印有《天壤阁瓦文》一书四册。他还收藏有一定数量的封泥。三是古
代碑版、字画。据《增补校碑随笔》记载,他曾藏有刘怀民墓志原石,宋拓本《九成
宫》《皇甫碑》《圣教序》《岳麓寺碑》《智永千字文》《道因碑》等,都是精拓。
另有苏东坡等墨迹数种。四是古钱。所藏古钱多为精品,甚至是孤品。如王莽十布、
卢氏金涅布等,身后编有《古泉精选》。他撰写的《古泉说》《说剂》等文章至今仍
为研究三代古币文字的重要参考资料。五是甲骨文,共集有甲骨1500余片 (也有2000
片一说),这些甲骨为刘鹗所得后成为《铁云藏龟》一书的主要资料。
甲骨文的发现者。由于王懿荣自幼对古文字的喜爱,其收藏主要偏重于承载文字
的古物、碑版等,且精于鉴定,眼界高古。其日后成为甲骨文的发现者,实非偶然。
1899年,他大病一场,因通医道,在检查家人为他抓来的中药中发现有一味“龙骨”
碎片,上有清晰的似篆似籀的象形刻画。他异常兴奋,便嘱咐药房掌柜,若再有送龙
骨商贩,请代为引见,龙骨务必不要捣碎。一连几日,他查阅了史料典籍,并从相关
资料得到启示,认为有刻画的“龙骨”就是古人用来占卜的龟版。当年夏天,潍县古
董商范维清携带甲骨被引至王府,王氏十分高兴,当场指认上面的一些近似钟鼎文的
字体给他们看, 众人这才恍然大悟,认识到甲骨是重要文物。他另交范氏600两银子
收购甲骨。王汉章《古董录》记载了当时情景:“取骨之稍大者,则文字行列整齐,
非篆非籀,携归京师,为先公述之,先公索阅,细为考订,始知为商代卜骨,至其文
字,则确在篆籀之前,乃畀以重金嘱令悉数购归。”王氏确定了甲骨上刻的是商代文
字,是商代用来占卜的卜骨文辞。第二年,范维清又持千片甲骨,到北京谒见王懿荣,
王见之惊喜不止, 言“君等真神人也, 何处得此?”他继续收集甲骨,并让孙桂澄
(金石收藏家)多搜集青铜器铭文拓片,准备将来仔细研究考证。几个月后,八国联军
入侵北京,他率众抵抗不敌后殉国,以至成为历史的遗憾。正是王懿荣把甲骨文从中
药铺里辨认出来,才使中国的信史上溯到商,使甲骨商代史研究成为显学,为文字学、
史学、考古学、古文献学,甚至甲骨书法艺术,都开辟了新的渠道,一百年来夏商研
究的进展和深化,无不以此为滥觞。
卓有成就的书法家。王懿荣的书法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同时代与翁同和、何绍基、
戴彬元并称为书法四家。他的书法作品包括行楷书和篆书两种。就现在发现的王氏行
楷书作主要分为三类:一是馆阁书。馆阁体是当时的官书,其主要特点是点画圆润厚
实,除横竖线条变化明显外,行笔变化较小,笔墨变化不明显。王氏的较大篇幅的行
楷书具有官体的一般特点。所不同的是,王书锋棱较为突出,转折顿笔处清晰可见。
行笔上提按变化较大,在中锋用笔的基础上显示出了较为灵活的特点。他作条幅、中
堂喜用大笔作小字,字体个个圆润饱满,又极为规整自然,没有逃笔现象。据族中老
人回忆说,他的行书被裱字者揭去一层后,依旧神采依然,真是“力透纸背”了。当
时清廷每有贴络, 多旨令王懿荣书。他为光绪帝书写的《起居注箴言》,至今还悬挂
在故宫养心殿里。二是充满隶意的小行楷书。这类书法一般见之于书信、题跋和御画
题诗中。此类书法下笔极为细致,字体求扁又长扁结合,充分考虑字划的特点又赋予
新意,用笔紧凑和舒展相得益彰,字面干净整洁,有兰竹之象。按风格演变看来,应
是中期的书作。 三是颇具气势的行楷。这类书法的特点是在用笔极为稳重的情况下,
重心左倾。李子丹言“行楷工秀,只时无两,抑其行间,含有一种严正不屈之气,为
尤堪宝贵也”(转引自郭兰雪《跋〈(王懿荣)与李子丹书札〉后》)。稳重与倚侧在较
高的境界上有机结合,这在晚清书法中是不多见的。
甲骨文、流沙坠简、敦煌写经和内阁大库档案,被誉为中国近代史上的“四大发
现”。为了宣传王懿荣在近代史上的巨大贡献,1989年,在发现甲骨文90周年之际,
烟台市福山区成立了王懿荣纪念馆。1999年,中国殷商文化学会成立王懿荣研究会,
全国政协副主席宋健指出:“要加快对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步伐,加快对王懿荣
这个历史人物的研究和宣传,王懿荣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甲骨文首先发现者、断代者,
其功绩是巨大的。 ”进入21世纪后,国家文物局将王懿荣书法作品列入1795~194 9
年间著名书画家作品限制出境名单。 山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也将《王懿荣志》 列为
《山东省志·诸子名家志》的重要组成部分,由烟台市地方史志办公室着手编纂,通
过整理他的事迹,来发扬光大他的爱国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