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故里在山东济宁考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10&rec=49&run=13

杨亦农邵鸿志
梁祝故里在山东济宁(今微山县马坡一带),笔者早有耳闻。随着梁祝故里之争的热浪
掀起,我们查阅了一些旧志,反复研读了新近出土的梁祝墓碑,联系有关的民间传说
和风俗,对梁祝故里在济宁有了进一步认识。

一、梁祝墓碑-说服力较强的文物证明
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为配合宣传新婚姻法,梁祝故事以各种艺术形式广为传播,
对梁祝文化的发掘与考证也引起有关专家、学者的关注。郭沫若根据清人焦循《剧说》
中有“嘉祥县有祝英台墓碣文,为明人刻石”的记录,曾派员来济宁嘉祥了解情况,
但因《剧说》中所记的祝英台墓地点不准确,故未找到。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尚未设
置微山县,今墓碑所在地属济宁县与邹县交界带。1952年,修浚白马河工程中,梁祝
墓碑始见天日,并由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在当地保存。1976年,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时,
梁祝墓碑再次被深埋地下。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又一次复出。梁祝墓碑立于明正德
十一年(1516年),现将碑文摘录如下:

梁山伯祝英台墓记
外纪二氏出处费祥。迩来访诸故老,传闻:在昔济宁九曲村,祝君者,其家钜富,
乡人呼为员外。见世之有子读书者,往往至贵,显耀门闾,独予无子,不贵其贵,而
贵里胥之繁科,其如富何?膝下一女,名英台者,聪慧殊常。闻父咨叹不已,卒然变
笄易服,冒为子弟,出试家人不认识;出试乡邻不认识。上白于亲毕,竟读书乃振门
风以谢亲忧。时值暮春,景物鲜明,从者负笈过吴桥数十里柳荫暂驻,不约而会邹邑
西居梁大公之子,名山伯,动问契合,同诣峄山先生授业。昼则同窗,夜则同寝,三
年衣不解,可谓笃信好学者。一日,英台思旷定省,言告归宁。倏经半载,山伯亦如
英台之请,往拜其门。英台速整女仪出见,有类木兰将军者。山伯别来不一载,疾终
于家,葬于吴桥迤东。西庄富室马郎亲迎至期,英台苦思:山伯君子,吾尝心许为婚,
并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以成室家之好。更适他姓,是异初心也。与其忘初而爱生,
孰若舍生而取义,悲伤而死。少阒,愁烟满室,飞鸟哀鸣,闻者惊骇。马郎旋车空归。
乡党士夫,谓其令节,从葬山伯之墓,以遂前之愿,天理人情之正也……
上述文字比较平实地记载了梁祝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既无夸张修饰之语,
又少浪漫虚构气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故事的发生地正在今济宁境内,“济宁九曲村”
“邹邑”“峄山”“吴桥”“西庄”这些地方,都是要么至今尚存,要么有据可考的。
“九曲村”早在汉代就已存在,位于今微山县马坡乡境内的泗河南岸,因泗河从兖州
至此有九处弯而得名,现已演变为东九、西九两个村;“邹邑”,即今邹县;“峄山”,
在邹县城东南20余里处,有“岱南第一奇观”的美誉;“吴桥”,明嘉靖年间戴光修
《邹县地理志》“邹县图”中对其所处方位绘制清晰,清《邹县志》(娄一均修)也有
记载: “吴桥-在邹城西60里,跨白马河上,隆庆年间被水湮没”;“西庄”现仍沿
用其名,在今马坡北。
墓碑还比较清楚地透露出这样两点信息:一是梁祝墓为重修。明正德年间“总督
粮储新泰崔公讳文奎,道经顾兹废圯,其心拳拳”,遂萌发重修梁祝墓意图,经过近
一年的筹划运作,终使其“四界竖以石,周围缭以垣,阜其冢,妥神有祠,出入有扉,
守神祠有役。昔之不治者,今皆治之;昔之无有者,今皆有之”;二是梁祝墓为官修。
碑文前后刻有“丁酉贡士前知都昌县事古邾赵廷麟撰文林郎知邹县事古卫杨环书亚圣
五十七代世袭翰林五经博士孟元额时南京工部右侍郎前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奉敕”等字
样,说明此事经过皇上准许,由当时知名文人和权威官员共同参与完成。由此可见,
距今近500年前, 粱祝墓就已存在于此;济宁为梁祝故里的事实,为上至朝廷下至黎
民百姓所认同。

二、旧志记载-参考价值较大的历史资料
历史上邹县与曲阜并称“邹鲁” , 是著名的孔孟之乡,读书风气悠久而浓厚。
“断机教子”、“凿壁偷光”等关于读书的典故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据专家推
测,梁祝故事发生的年代应为汉代;今马坡一带,汉为山阳高平,有着丰厚的文化积
淀,诞生了诸如文学家王粲、思想家仲长统等历史文化名人,也是目前山东出土汉碑
较多的地区之一。梁祝故事产生于汉时的该地,有比较坚实的文化基础。梁祝家乡距
峄山仅五六十里,梁祝到峄山读书求学,从地理上分析也绝非无稽之谈。据清同治年
间所修《峄山志》记载,峄山自古就有多处私学;早在元至元年间(1264年),峄山就
建立了梁祝祠,内供梁祝汉白玉雕像。
现存旧志《邹县志》 和《峄山志》 亦有不少关于梁祝遗址的记载。康熙十二年
(1673年) 朱承命修《邹县志》记载:“梁山伯祝英台墓-在城西六十里吴桥地方,有
碑。”这正与新出土的梁祝墓碑地点吻合。20世纪90年代后期,济宁市有关部门正是
根据史志记载和走访当地老人,查找到了梁祝墓的具体位置,发掘出了梁祝墓碑。清
同治年间所修《峄山志》有多处记载梁祝遗址,如“梁祝读书洞,在至圣祠祠右,相
传梁山伯、祝英台读书于此”;“万寿宫,在仙人宫西一百余步,殿三楹,南向,旧
与仙人宫为一,内有梁祝像”;“梁祝泉,在梁祝读书洞右,泉侧石上刻‘梁祝泉’
三字”。文人墨客,每每到峄山游览,也留下不少对梁祝故事的吟咏感怀。如,清代
邹人陈云《题万寿宫梁祝像》:“信是萦情两未终,闲花野草尽成空,人心到此眼偏
酸,小像一双万寿宫。”这些诗作,《峄山志》中均有收录。

三、风俗传说-可信度较高的文化传承
笔者都有在微山马坡工作和生活的经历,对梁祝故事发生于此并不陌生,但由于
观念等方面的原因,当地人们不愿过分宣扬,甚至有些讳莫社深。据专家考证,梁氏
从马坡附近村庄迁出后,定居于一二十里之外的两城等地;祝氏因避水灾,后迁济宁
任城宅河村;梁祝墓记中所说的“西庄富室马郎”,其后裔于明代从西庄迁出,即今
日马坡之马氏。上述地方,“梁、祝、马”三姓至今禁婚,有关的梁祝戏曲、电影等
在“梁、祝、马”三村历来禁演,他人在当地“梁、祝、马”三姓氏之人前也避而不
谈梁祝。这种奇特的文化现象,恰恰证明了梁祝故事发生在当地的真实性。梁祝故事
很早就以各种形式在鲁西南等地流传。宋元之际,被改编成戏文、元曲。明清时期,
又有多种版本的传奇问世,山东琴书《梁祝下山》在民间流传最广,其中的唱词明确
指出了梁祝在峄山就读这段历史事实。唱词写到:周公之理定纲常,文东武西列两旁,
万岁爷闪开龙目看,武多文少为哪桩……,就在那红萝峄山立下学堂……,梁山伯祝
英台就在那红萝峄山念文章”。济宁南路琴书传人杨芳红唱的《梁祝下山》唱词中也
有关于梁祝在泗河岸边活动的描述:弟兄两个下了高山,梁山伯送祝英台把家还……,
哥儿俩正想往前走,不多时来到泗河沿上,来到泗河沿上仔细看,何日大水白茫茫,
山伯说“叫声小弟河里没船怎么过……”。
综上所述,梁祝故事发生在济宁佐证比较充分,从梁祝读书处到梁祝墓,形成了
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链结,可以说今微山马坡--邹城峄山一带就是上演这幕中外闻名
的爱情悲剧的舞台。由于梁祝故事与生具有的平民性质,主人翁不可能载入正史,这
就决定了它在民间流传的历史命运。因而,对其真实的发源地长期以来语焉不详。其
实,对济宁而言,梁祝籍贯的探究已不再那么紧迫,重要而紧迫的是如何保护和开发
好现存的梁祝文化遗产。
(原载于《中国地方志》2004年第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