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兴小戏奏响发展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10&rec=39&run=13

马光俭
小戏相对大戏而言,是某一地区或地域的特色文化标志。博兴小戏就是指博兴吕剧而
言。博兴吕剧既是当地丰厚文化底蕴的重要体现,更是山东地方特色剧种的重要组成
部分。数百年来,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成为人们格外钟爱的小戏艺术。
近年,博兴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小戏艺术资源潜力的挖掘和利用,与中国戏剧
家协会及省、市有关部门,携手全力打造小戏艺术文化品牌,取得了丰硕的艺术成果
和社会效益。

一、小戏艺术悠远厚重而鲜活
《博兴县志》记载:“吕剧作为博兴小戏,起源于1870年,发生在当地闫坊、纯
化等镇一带。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吕剧自十九世纪形成以来,很受广大人民群众欢
迎,发展较快,流传迅速。1918年至1928年,吕剧先后传遍了黄河下游诸县。二十世
纪四十年代,吕剧在山东省北、东部的广大农村和城市享有相当高的声誉,发展成为
剧目繁多、内容丰富、深受群众喜闻乐见的剧种。1951年,博兴县成立了第一个农村
业余吕剧团,把吕剧送到千家万户,广泛进行演唱。1952年山东省著名吕剧艺术表演
家郎咸芬等百余文艺工作者专程到博兴县闫坊镇一带,历时百余天,挖掘出众多吕剧
传统剧目。1953年,山东省成立了吕剧团。这一年,吕剧作为地方剧种的优秀剧目,
进京到中南海演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观看
了吕剧的演出,并给予了高度赞扬和评价。“文革”期间,吕剧与其它优秀剧种一样,
也遭到严重的破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吕剧才得以重登舞台,恢复了她原有
的精神风貌。目前,博兴县百余村有农民业余吕剧演出团体,近万余名吕剧业余爱好
者经常以各种形式登台演出,每年群众自创吕剧剧目近百个。闫坊镇从几岁的娃娃到
白发苍苍的老人都会唱会表演吕剧。1995年,闫坊镇被山东省文化厅命名为“吕艺之
乡”,2004年更名为吕艺镇。
吕剧在演变过程中,不断赋予新的内容,留下了一批力作和鲜活的剧目。从1876
年以后的《画扇面》,到1890年至1930年的《王华买父》《王天保下苏州》等剧目,
都为群众所公认,并一直沿续发展不衰,特别是五六十年代的《李二嫂改嫁》轰动全
国,至今已演出2000场。《滩回水转》《圣贤楼》等一批优秀剧目,产生了较大影响。
实践证明,吕剧确有强大的艺术魅力和自己的独具特点。
近年来,博兴县委、县政府把弘扬传统戏曲文化,挖掘小戏艺术资源,作为振兴
博兴的一项重要任务。 2002年3月28日与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戏剧家协会艺术发展
中心及省、市有关部门联合签署了《博兴国际小戏艺术节合作协议书》和《博兴国际
小戏艺术节实施备忘录》。初步拟定,以吕剧发祥地--博兴县为基地,创办“博兴国
际小戏艺术节”,设立“博兴奖”。这是中国戏曲界继“梅花奖”之后推出的又一国
际性品牌大奖,其权威性已得到戏曲专家、参赛剧团和社会的公认。

二、聚首湖畔争纷呈
目前,博兴国际小戏艺术节在博兴县的自然风景区麻大湖已举办了两届,艺术节
组委会从每届报名的3000多个剧目中,遴选出一定优秀剧目,进行小戏演出评比。首
届艺术节为49个剧种的64个优秀剧目, 共评出“博兴奖”,有集体奖项8个,集体奖
76个,个人奖项11个。其中,博兴吕剧团演出的《圣贤楼》。艺术节期间,博兴县被
中国戏剧家协会授予“中国戏曲之乡”荣誉称号,并授予“振兴民族文化突出贡献奖”。
2004年5月, 举办了第二届博兴国际小戏艺术节。小戏艺术节期间,来自全国各地以
及越南的27个剧种的49个优秀剧目齐聚博兴。参加评比的剧团演职人员达1290人,累
计演出120多场次, 观众达30万人次。艺术节期间,许多没有参加过首届小戏艺术节
的地方剧种纷纷慕名而来。特别是越南青年剧院首次前来参演,使本届小戏艺术节的
“国际性”,得以初步显现。
博兴国际小戏艺术节的特点是:(一)充分展示了中国小戏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巨大
的艺术潜力。中国小戏发源于民间,散见于历史的不同时期,剧种繁多,遍及大江南
北,语言唱调各不相同,融合了不同地域的乡土气息。她与民间风俗、社会风貌、民
间文学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多方面反映了社会的世态人情和生活漫卷。各类小戏记
载着中华民族的文明史,融汇着劳动人民创造历史的辛勤奋斗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博
兴国际小戏艺术节的成功举办,继承和发扬了这种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和高尚精神。
(二)全面提升了小戏的创作和表演水平。两届博兴小戏艺术节期间,参评的地方剧种
的精彩剧目,内容新颖,题材广泛,除了传统的孝文化,多数是反映“三贴近”内容
的剧目,而且大部分是新创作的作品。在参演剧目中,无论是古装戏还是现代戏,都
在继承剧种原来风格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人的欣赏观念进行了改编,对原有小戏艺术
节奏缓慢、语言拖沓、信息量小等弊端进行了改编,进一步提高了可视性、观赏性,
整体效果上了一个新台阶。淄博市的五音戏约有100年历史,流行于济南、淄博一带,
主要从秧歌、花鼓演变而来。淄博市五音戏剧院在继承创新发展的基础上,仅第二届
博兴国际小戏艺术节期间,就有《王小赶脚》《拐磨子》《亲家婆顶嘴》等剧目参演,
成为参演剧目最多的单位。具有300多年历史的江西采茶戏,第二届小戏艺术节期间,
就派出了来自九江市会昌县、 南昌市和瑞昌市的4个剧目,分别带来了风格各异的采
茶戏,充分反映了各地地方文化特色和当地群众的精神风貌。(三)找准了小戏发展的
根本方向。从各地参演的小戏看,努力实践“三贴近”,集中反映先进文化的前进方
向,是小戏发展的根本出路。小戏源于生活,篇幅短小,舞台布景相对简单,制作费
用不高,创作周期较短,形式上的简洁便于基层剧团创作演出,是接近基层民众最好
的表演形式;小戏常常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短小平快”,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因
而特别受老百姓的欢迎,故事完整,切入快,一针见血,易于接受。客观地讲,戏曲
在全国处于低潮,博兴小戏艺术节为各地中小戏剧团体搭起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
提供了展示价值,相互学习的机会,有助于促进戏曲艺术特别是中小型剧种的全面繁
荣。

三、打造“小戏品牌”求发展
各地小戏如何在低潮中求生存,在困境中求发展,博兴小戏艺术节的成功实践,
正确回答了目前这一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小戏是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的艺术形式,不能因其规模小,篇幅短小,舞台形式简陋,艺术水平就难以得到发挥。
实践证明,只要能反映时代精神,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小戏同样可以达到大
戏的价值,也会有广阔的发展天地。可以说,观众需要这样的小戏,群众需要这样的
精神食粮。博兴小戏艺术节,本着“三小”(小剧团、小剧种、小剧目)的宗旨,按照
四项基本原则,把打造“小戏品牌”溶于当地董永文化繁荣之中。一是倾斜于观赏性
强、有趣味性的、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村群众喜爱欢迎的剧目。二是倾斜于富有地方特
色的地方剧种,尤其是来自偏远山区的中小型和濒危剧种。三是倾斜于那些演出在一
线的中小型剧团。四是倾斜于思想内容积极,娱乐形式健康的,由中青年演员担纲演
出的剧目。全力打造“博兴小戏与董永文化品牌”,从而全面激活了博兴县文化旅游
立业和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博兴(国际)小戏艺术暨董永文化旅游节期间,累计客流
量达100万人次。 同时,老粗布、腊染布、草鞋、柳编等产品深受游客青睐,销量大
增。 据不完全统计,各类企业及工商业户实现直接经济收入达1.2亿元,工艺品销售
收入达9900万元。特别是麻大湖风景区游船发展达近1900只,单船平均收入达4000元。
小戏艺术节期间,共有百余家跨国公司和外地企业,数千名外地客商,到博兴县进行
经贸洽谈, 签订投资、技术合作项目28个,协议引进资金总额达233.8亿元人民币。
同时,山东大学、曲阜师范大学、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青岛广豪国际贸易公
司等近30家企业和客商,到博兴县签订了涉及冶金机械、生物化学基础设施建设、粮
食加工等行业的技术合作和投资协议,其产品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由于小戏艺术节
的吸引,美国、日本、韩国、菲律宾等外商也纷纷到博兴县洽谈投资项目。目前,博
兴县委、县政府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确立政府主导、市场运
作、社会参与、部门承办”的工作机制,充分体现出小戏艺术节的国际性、娱乐性、
参与性,努力把博兴小戏艺术节办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