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宁阳看党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与实践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10&rec=35&run=13

周东升
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非公有制经济(个体私营经济,或称民营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六大进一步强调,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
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近几年来,中共宁阳县委、宁阳县人民政府针对宁阳县是一个农
业大县的实际,制定了多种优惠政策,大力强化服务职能,学习借鉴外地经验,通过
扶持引导、培优扶强、典型带动、建场兴市、培育园区、招商引资等措施,非公有制
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截止到2002年底,全县个体工商业户达到9120户,从业
人员21263人;私营企业737家,投资人数1440人,雇工人数8011人,个体私营经济注
册资金总额达到3亿元。 全年实现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8.51亿元,占全县GDP的比重
为37.9%。非公有制经济的贡献率及重要性越来越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一、宁阳县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历程
宁阳县的非公有制经济自新中国成立后大体上经历了八个阶段:复苏期、改造期、
停滞期、取缔期、恢复期、衰退期、上升期、大发展期。呈现出波浪式前进、螺旋式
发展的态势。
1、复苏期(1949~1953年) 。旧中国,因国民党政府横征暴敛,苛捐杂税多如牛
毛,大部分个体私营业户停工歇业。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了恢复经济、发展生
产,采取休养生息、百业俱兴的政策,鼓励、扶持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1950年5月,
中财委召开全国七大城市工商局长会议,调整工商业政策。重点是调整公私关系,同
时调整劳资关系和产销关系。经过调整,各种经济成分开始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分工
合作,各得其所,初步改变了经济上的无政府状态。
为响应中央的号召,中共宁阳县委、宁阳县民主政府积极开展工作,及时在全县
范围内张贴布告,发放宣传单,安排干部走街入户,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同时,对
新开张业户、老业户分别实行减免税、缓缴税和降低税收等措施,调动个体私营业户
的积极性。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全县常年和季节性个体私营业户由1949年的853户增
加到1953年的10856户, 门类涉及锔锅、修秤、张箩、棉布商、百货杂商、盐商、小
农具商、 陶瓷商、饮食商、土产品收购商等40多个行业。从业人员达到20104人,实
现年产值431.4万元。
2、改造期(1953~1956年)。1953年6月,中央针对一些个体私营业户投机取巧、
欺行霸市、哄抬物价、囤积居奇、偷漏税款等现象,决定要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多
一些的时间内,基本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
改造。
宁阳县和全国其它大部分地区一样,根据“积极引导,稳步前进”的改造方针,
开始引导个体私营业户自愿组成生产组,合作社负责供应原料,推销产品。1954年,
部分生产合作组扩大成社,采取入股分红,统一经营,按劳分配的办法,进行集体生
产和经营, 对另一部分生产组进行整顿。1956年1月,根据“统筹兼顾,全面安排”
改造方针,分行业进行改造。但也在某些政策的贯彻实施中产生了一些错误的做法,
造成了部分失误,挫伤了个体私营业户的积极性,出现了个体私营经济锐减的局面。
到1956年4月基本改造结束时, 全县18937人参加了改造, 占个体私营业户总人数的
93.8%。仅存不宜集中的个体私营业户355家,从业人员1644人,行业仅有20多个。
3、停滞期(1956~1958年)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结束后,按照国家的要求,大部
分个体私营业户或入社、或停业。少数有手艺、有资金的人员又存有“怕富充公”的
消极想法,一段时期内也未再从事原先行业的生产。各级党委和政府又未及时采取有
效措施加以引导,再加上连年的自然灾害,个体私营经济基本上停留在1956年底的水
平。期间,宁阳县只新增业户6家,并且也是处于半公开状态,时干时停。
4、取缔期(1958~1960年) 。1958年,“大跃进”运动开始。国家推行“一平二
调”,取缔私人单干,个体私营行业被迫取消。这一时期,宁阳县并没有完全按照上
级的要求执行“偏左” 的政策, 而是吸取经验教训,因地制宜地确定“四路进宝”
(林、牧、副、渔)、“十方取财”(烧、运、养、编、造、加、种、栽、采、猪)的多
种经营措施,大力发展全县多种经济。在工作中,又及时地加以行业引导和技术支持,
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相对较好,新增业户378家,从业人员1000余人,实现年产值246.8
万元。
5、恢复期(1960~1966年) 。1960年和1961年,中共中央相继发出人民公社《十
二条》 、 《商业四十条》和《手工业三十五条》。其中《十二条》规定:彻底纠正
“一平二调”的错误,允许社员经营少量的自留地和家庭副业;《商业四十条》规定:
国营商业、供销合作社商业和农村集贸市场,是我国现阶段商品流通的三条渠道,要
有领导地开放农村集市贸易;《手工业三十五条》规定:个体手工业是社会主义经济
的必要补充和助手,应当积极地发展城市家庭手工业,允许个体手工业者自产自销,
自由支配个人的收入。
为贯彻落实中央《十二条》 ,宁阳县自1960年8月开始,至同年12月上旬,全县
共下放劳力19900人,占平调数的74%;下放土地10437亩,占平调数的68%;归还社
员自留地19225亩、房屋13635间、大型农具机械11856件、牲畜603头。为贯彻《商业
四十条》,宁阳县本着“管而不死、活而不乱”的原则,开放城乡集贸市场。至1961
年底,恢复了原有35处集贸市场。同时,采取收购农副产品、实行实物奖励政策,如:
每2.5公斤羊毛奖售粮食0.5公斤。为贯彻《手工业三十五条》,本着多劳多得、克服
平均主义的原则,采取改变手工业所有制、调整组织规模等措施,鼓励发展个体手工
业。至1961年底,全县日用小产品由1960年的103种发展到172种,新制各种小农具45
万多件,增添生活日用小产品38万多件。
1962年前后,中央提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开始走上了真正意义上
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道路。并着手对闲散个体私营业户进行统计登记和审核发证。
这期间, 宁阳县共完成审核发证2262户,从业人员5632人,实现年产值527.8万
元。行业涉及凉席编织、柳编、粉皮加工、黄烟种植、粮食、蔬菜制种、白铁加工、
林果业、养殖业、中药材种植、家具业、酿酒业、纺织业等近百个门类。
6、衰退期(1966~1978年) 。“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上下踢开党委闹革命,
个体私营经济也和其他各项工作一样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个体私营经济被当作“资本
主义尾巴”割掉。1976年上半年,全国又兴起学习“辽宁省哈尔套赶社会主义大集经
验”(不准私人经营),结果正常集市被取消,大部分商贩被取缔。
宁阳县根据上级要求,开始批判资本主义,尤其是那种打着“集体旗号”的资本
主义。如:外流的劳动力必须限期归队;分散单干的工匠必须限期组织起来;社员超
过规定多占的自留地、开荒地收归集体;纠正分配中不留积累分净吃光的错误倾向;
取缔无证商贩、整顿有证商贩;不准集体粮、棉、油上市;严禁私宰猪羊;严厉打击
投机倒把;严禁限制自留地与集体争水、争肥、争劳力;严格控制借欠公款;不准私
招临时工。尽管县委也要求要划清社员正当家庭副业与资本主义倾向的界限,合理的
分工报酬和工分挂帅的界限,集体经济内部正当的副业生产、多种经营和打着“为集
体”旗号的资本主义倾向的界限,但在实际的过程中犯了“过急”、“过左”的错误。
把发展副业生产、庭院经济和多种经营作为资本主义倾向进行批判,大搞割“资本主
义尾巴”活动,伤害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到1978年年底,全县个体工商户不到
50户,私营作坊仅存7家,并且也不都是常年坚持生产。
7、上升期(1978~1997年)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全会
制定的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方针政策。为了激活蕴藏在民间的巨大潜力,党中央首
先在舆论上创造良好氛围。1979年11月,批转中央统战部等单位的报告,恢复1956年
错误处理的70万小商小贩、 小手工业者及其他劳动者的合法地位和劳动者的身份。
1981年3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国家农委的报告,指出社员家庭副业是社会主义
经济的附属和补充,社会自留地是家庭副业的一个重要阵地。在党的政策的号召和引
导下,农村个体私营经济蓬勃发展。
在发展农村非公有制经济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中央决定,全面推开城市经济
体制改革。对闲置国有资产、负债经营的集体、国有企业实行个人或入股租赁、承包、
转让、兼并和收购的办法,发展私营企业;鼓励、引导和扶持城市无业人员、下岗职
工、 离退休人员走兴商办厂、勤劳致富的路子,积极从事个体经营。1981年7月,国
务院发布《关于城镇非农业个体经济若干政策性规定》 。1983年1月,中央印发了全
国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指出要稳定和完善农业生
产责任制,实行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发展多种多样的合作经济;
实现以国营商业为主导,多种商业经济形式并存等措施。为加快农村个体私营经济的
发展,198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
文件指出:改革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大力帮助农村调整
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多种经营;鼓励农民发展采矿和其它开发性事业;鼓励技术转让
和人才流动;放活农村金融政策,提高资金的融通效益;进一步扩大城乡经济交往;
发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等。
这个时期, 宁阳县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1980年3月中旬,在
全县范围内认真开展了区别“三小”(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工作。按照“实事求
是、从宽了结、简便易行”的原则,把本属于劳动人民范围的“三小”人员同原来的
资产阶级工商业者加以区别开来。据统计,全县共有“三小”人员292人。1983年3月,
县委、县政府结合农村改革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就进一步落实中央
政策,深化农村改革讨论制定了十项规定:1、集体所有的荒山、荒滩、荒水、坑塘、
苇塘、 疏林、残林等,可以承包到户、人、组经营,也可以适当扩大自留面积;2、
集体队办工副业, 凡适合一户或几户经营的项目都要承包到户、到组;3、积极鼓励
农民发展多种多样的合作经济; 4、对农村的工副业、商业与服务业可以集体经营,
也可以社队与户联营, 也允许一家一户或几户集资合股经营;5、大力支持社员搞好
家庭副业,积极发展自营专业户、重点户;6、允许群众之间的劳动互助和技术协作;
7、允许农民个人或联户购置农副产品加工机具,从事生产和运输;8、允许农民个人
或合伙长途贩运; 9、允许有专业知识和技术的个人或合伙开诊所、办剧团、放电影
等;10、放宽农副产品购销政策。这些规定,进一步放宽了农村政策,加快了农村经
济的发展。到本年4月下旬,全县有88000多亩荒山、荒滩等承包和下放到组、到户,
占80%;有6100亩荒水、坑塘等承包或下放到组、到户,占88%;个人或联户购买汽
车8部、拖拉机382部、电影机13部、其它机械6850部;全县“两户” (专业户、重点
户)已增加到54000多户,占农户的36%;有3404个生产队实行了农业大包干责任制,
占99.7%。
1987年1月, 中共中央针对农村改革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发出《把农
村改革引向深入》的通知。指出要继续改革统购派购制度,扩大农产品市场;搞活农
村金融,开拓生产要素市场;完善双层经营,稳定家庭联产承包制;发展多种形式的
经济联合,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劳动力转移;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有计划
地建立改革试验区。这时,我们党已开始注意在个体私营业户中加强党的领导。1988
年10月,国务院为了保护个体私营业户生产的积极性,针对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市
场波动等情况,发出《关于加强物价管理、严格控制物价上涨的决定》。
宁阳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定,到1992年,建立健全了“六大体系”,
稳定了物价市场。一是建立健全商品流通体系;二是拓宽服务领域,完善综合服务体
系;三是建立健全外贸多元化体系;四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运输、通讯体
系;五是深化农村改革,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六是建立健全社会事业服务体系。
“六大体系”的建立,促使新建商业网点22处,新建、改建农贸市场10处,新增个体
私营企业650户。
为加快宁阳经济的发展步伐, 县委、县政府于1993年6月又作出《关于进一步鼓
励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决定》。按照“放宽政策、放开经营、放手发展、放胆支持”
的原则, 根据交通、资源和地理条件,县政府规划出8个商业经济小区,作为个体私
营企业和第三产业的集中发展区。这些措施的出台,有力地促进了个体私营经济的发
展。年底,全县个体私营业户达到了3888户。
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较快发展,农村个体私营业户科技知识匮乏的缺点日益突显
出来。1994年11月,县委、县政府在全县开展了“科技迎春”活动。组织以县、乡下
派科技人员、科技致富带头人、农民科技“土专家”2000多名,编成20个宣讲团,通
过进村入户等形式,进行以农业、林业、水利、农机、种植、养殖五大类14项技术为
主的实用技术培训。受训人数达20万人以上。
经过各级党委、 政府近20年的不懈努力, 到1997年底, 全县个体工商户达到
24534户, 从业人员达到39016人,注册资金5630万元;私营企业发展到437家,从业
人员4969人,注册资金3555万元;实现个体私营税收977.32万元。
在此期间,由于放松了对执法、执纪部门和个体私营业户的法规、法纪教育和管
理,一些政府职能部门服务意识不强,开始暴露出吃、拿、卡、要和乱收费、乱检查、
乱罚款等不良现象。严重地挫伤了个体私营业户的积极性,影响了个体私营经济的健
康发展,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同时,因没有及时在私营企业中建立起党的组织,
党的方针、政策贯彻落实不到位,部分个体私营业户盲目上项目、投资金,缺乏科学
论证和有效监督,出现了经营不善和违法、违归、克扣职工工资等现象。这一时期虽
然个体私营业户在数量上有了较大较快的发展,但因管理不善、彼此间缺少协作、信
息渠道不畅、没有形成规模等原因,产值和效益并不高,对全县经济的贡献率低,上
缴利税基本上维持在1993年的水平。
8、大发展期(1997年至今) 。党的十五大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地位,肯定
了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全国上下形成了齐抓共管非公有制经济的
良好局面。中共宁阳县委、县人民政府牢牢把握这一历史机遇,一心一意谋发展,努
力实现非公有制经济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1) 优化环境,强化服务,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针对制约个体私营经
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县委、县政府多措并举。一是多方筹措资金,实施“四通一平工
程”(村村通电话、通闭路电视、通电、通水,平整道路);二是严厉打击执法、执纪
部门吃、拿、卡、要和“三乱”现象,为此,专门成立了“经济发展环境治理委员会
办公室”;三是创造优越的服务环境,积极为个体私营经济提供办证、律师、公证、
信息传递、社会保险、物业管理、人才招聘等多项服务。
(2)资源为题,经贸唱戏,打好优势攻坚战。县委、县政府因地制宜,发挥优势,
走出了一条资源为题、旅游铺路、文体搭台、经贸唱戏的路子。一是及时抓住万亩梨
花盛开的季节,举办“梨花会”暨春季物资交流大会;二是充分挖掘蟋蟀资源,举办
全国性的“中华蟋蟀友谊大赛”;三是利用传统制种大县的优势,建设了占地1000亩、
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的种子技术交易大厅。 每年秋季,全国各地客商云集宁阳,进
行捕蟋、斗蟋和技术交流,选购优质蔬菜、粮食种子;四是开发建设了神童山森林公
园,打造旅游品牌。这些举措,宣传了宁阳,提高了宁阳的知名度,带动了个体私营
经济的发展。
(3) 政策激励,挂牌服务,培植个体私营大户。为了实施“龙头带动工程”,县
委、县政府制定了优惠倾斜政策,培植个体私营大户。在资金上,设立县、乡个体私
营经济发展基金、建立银企联手制度、建立贷款担保公司;在政治上,根据贡献和表
现,明确个体私营大户享受一定的政治待遇、优先入党、免费进行健康查体;对有功
者实行重奖及挂牌保护,努力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
(4) 建场兴市,规模经营,培育个体私营园区。为了实现群体扩张,打好规模优
势战,县委、县政府加快园区市场建设。1997年以来,本着便于集中的原则,相继开
工建设了明天化学工业园区、罡城钢球工业园区、华兴纺织工业园区、八仙桥经济技
术开发区、磁窑经济技术开发区、磁窑个体私营经济园区、北关大市场、西关世纪城
等十大园区市场。极大地增强了商品的流通,加强了对外贸易。
同时,注重在个体私营企业中建立健全党的组织和工会组织,保证了党的方针、
政策的贯彻落实,减少了违法、违规经营现象,维护了社会稳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
促进了个体私营经济的健康发展。
这些措施的相继出台和落实,使非公有制经济焕发出无限的生机和活力,涌现出
大批个体私营大户。被誉为“泰山脚下的王廷江”的养殖个体工商户刘德平,山东省
人大代表、变荒山为“金山”的卢爱英,私营大户、泰龙软轴软管厂的赵传喜,圣殿
工贸公司的宁尚立等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他们的带动下,专业村、专业乡镇纷纷
建立, 如粉皮专业村-乡饮乡赵东村,蟋蟀专业村-乡饮乡崇化村,灵芝专业村-鹤山
乡安家庄村;花卉种植乡镇-东疏镇,白铁加工乡镇-泗店镇,生姜种植乡镇-蒋集镇。
截止到2002年底,全县非公有制经济注册资金总额达到29695万元,增加值达到18.51
亿元,占全县GDP的比重37.9%。
纵观宁阳县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
是否符合当时历史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基层党委是否结合本地实际灵活地贯彻
了这些方针、政策,党员的带头作用发挥如何,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和
关键性作用。

二、实现非公有制经济跨越发展的几点对策
1、 打破因循守旧的传统观念,牢固确立“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的胆略和
气魄。只要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只要有利于全县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人
民生活水平,增加人民收入,只要不是国家明令禁止的生产经营范围,非公有制经济
都可大胆试、大胆闯、大胆创、大胆冒,解决“怕”的问题。
2、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建立新的经济“隆起带”。宁阳县地处旅游黄金线泰安-
曲阜中间,京沪高速公路、104国道、津浦铁路、济(南)兖(州)公路纵贯南北,蒙(阴)
馆(陶)公路、朝(东庄)柴(城)公路、黄(茂)吴(村)公路横穿东西,地理位置、交通条
件极为优越。要发挥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地制宜地建立新的非公有制经济“隆起
带”。
3、 大力挖掘地方资源,实现非公有制经济的优化升级。宁阳县自然资源丰富、
传统优势产业广泛,山地、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有煤炭、铁矿、钾长石等资源,
自古就有种植中药材、黄烟、大枣、花生、生姜和制作蔬菜、粮食良种的传统,有凉
席编织、柳编、酿酒、陶瓷、小磨香油、犬肉煮制等传统产业,有蟋蟀、山鸡、汶香
伏、金银花等动植物资源。这些资源,要有计划地加以开发利用,进行精加工,精包
装,实现优化升级。
4、 采取抓两头带中间的办法,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全面协调发展。在非公有制经
济发展过程中,由于情况千差万别,不容易做到齐头并进,很可能出现各地区、各行
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这正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这就要求各级党委要有预见性,
要有这种思想准备,超前制定措施。按照解决事物发展不平衡的通常做法,应采取抓
两头带中间的办法。抓先进的一头,帮助他们总结经验,树立样板,宣传大户的创业
历程和业绩,引导和调动全民参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积极性;抓后进的一头,帮助
他们找准症结,制定相应措施,迎头赶上。通过这种办法,推动全县工作的开展。
5、 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培植大户。非公有制经济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牵
涉到方方面面,面对的问题和矛盾很多。各级党委要用弹钢琴的办法,统筹兼顾,既
抓面上,又突出重点,培植大户。结合地区和行业特点,需要认真进行梳理,分类排
队,区分主次和轻重缓急,把培植大户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倾注更多的精力,着力抓
好。通过这项工作,带动一般,保证非公有制经济工作顺利开展
6、 进一步优化环境,提高服务质量。一是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要落实优惠政
策,继续放低门槛,实行“先运作,再规范”的办法。要允许试营业,试营业期间,
可以免交所有税费。对骨干私营企业在土地使用、项目安排、资金融通、人才引进等
方面,给予最大限度的优惠,鼓励他们通过多种形式实现低成本、快速度扩张;二是
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要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尊重个体工商业户的良好氛围。要充分发
挥经济发展环境治理委员会的作用,严厉查处和打击政府职能部门执法犯法、以权谋
私等损害个体私营业户合法权益的行为。也可通过设立县长公开电话,鼓励举报执法、
执纪人员的违法、违纪活动,震慑顶风而上者;三是创造优越的服务环境。对从事个
体私营经济的人员,在就医、子女入学和就业,法律咨询、证件办理等方面提供全方
位服务。
具体地说,要做好以下十篇文章。一是引:引进资金、项目、设备、人才、管理。
二是联:横向联合,形成产业链条,实现优势互补;纵向联合,及时疏通购销渠道,
获得更多信息;三是多:多业并举、多人参与。四是优:优化政策、人文、服务、舆
论等环境。五是大:培植大户,实现规模经营。六是高:开发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
率的产品。七是广:广开门路、广辟渠道。八是强:强化管理、增强实力。九是外:
发展外向型经济、走向国外市场。十是特:开发特有资源、发挥特色优势。
只要各级党委、政府牢牢把握发展这一执政兴国要务,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方针、
政策,把非公有制经济放在突出的位置来抓,就一定能够开创跨越式发展的新局面,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