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岛“三年大发展大变样”发展定位研究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10&rec=27&run=13

梁科峰李景民
2002年8月, 山东省政府在长岛县召开省长现场办公会,研究解决长岛县的二次发展
问题(长岛县1992年成为山东省第一个“小康县”),据此,拉开了长岛“三年大发展、
大变样”的序幕。长岛大发展首先要解决的是发展定位问题,准确确定长岛经济和社
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取向与目标,这是一个十分紧迫而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本文试从
历史的角度,对发展定位在长岛发展史上所产生的影响,作一轮廓式的勾勒。
长岛县由32个岛屿组成,南邻蓬莱、北衔辽宁,西背京津,东与朝鲜半岛、日本
相望,素有京津门户、海上锁匙之称,有悠久的社会经济发展历史。长岛这一特殊的
区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府决策中有不同的定位。定位的变化,确定了整个长岛历史
发展的基本轨迹。
其一,军事要地的特殊性,曾对长岛发展产生冲击。长岛位于黄、渤海交汇处,
系渤海咽喉,京津门户,历来被定为军事要地,肩负着特殊的国防重任。自唐代起,
历代均有屯兵,新中国建立后辟为要塞。长期以来,长岛经济受战争局势影响较重,
发展时断时续。其中仅明清两朝因战事,就出现了岛民两次外迁而岛空的现象。中共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发展的各项政策,长期的和平稳定局面,为长岛经济的恢
复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长岛经济也达到了有史以来最为繁荣的时期。但不可忽
视的是,在全国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的形势下,作为军事要地,长岛一直对外不
开放,丧失了许多发展机遇,在外向型经济发展等方面渐渐落后。在今后一个较长历
史时期,长岛辖域内重要区域不开放的政策还将延续。
其二,国家决策性定位的转换,曾使长岛发展几度繁荣。明朝,中央政府大力发
展海运事业,长岛成为重要的海运枢纽。明洪武和清顺治年间,因战事岛民奉旨两次
外迁而空岛。清康熙年间,注重海疆建设,官府鼓励外迁岛民回岛开垦土地,海岛经
济始有发展。新中国建立后,中央政府采取支边扶困政策,海岛经济恢复且发展迅速。
改革开放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逐步提高,特别是航海事业的发展和海洋意识的逐步
增强,长岛逐渐摆脱了单纯军事要地的定位。特别是1984年,全省第一次海岛工作会
议后,海洋开发被提上战略议程,海岛建设受到了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
海岛经济发展的政策。长岛县把握住了这次难得的机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经济
与社会各项事业都有了飞跃发展,至1990年,长岛主要经济指标与“六五”末的1985
年相比,国民经济总产值增长78.6%,国民收入增长113.2%,工农业总产值增长143.9
%, 乡村经济总收入增长196.3%,财政收入增长340.3%,外贸出口商品收购总值增长
224.5%,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97%,城乡居民储蓄余额增长5倍。经济指标的增长速
度,在烟台市处于领先水平。1992年,成为山东省第一个“小康县”。
其三,生产方式的变革与定位,推动海岛经济跨越式发展。1958年,长岛开始工
人筏养海带,生产方式由“猎捕型”向“牧渔型”转变,掀开了新的发展篇章。特别
是1982年县委、县政府提出“以养为主,养捕结合”的方针,坚持走“一养二捕三加
工”的路子,以海带和栉孔扇贝养殖为主的海水养殖业迅速崛起,全县国民生产总值
达到6.7亿元, 人均1.56万元,城乡储蓄总额3.73亿元,人均8888元,成为山东省第
一个小康县,1994年跨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行列,1995年被确定为“国家社会
发展综合实验区”。1997年后,栉孔扇贝生产连年受灾,县委、县政府大力调整产业
结构,努力构筑多品种养殖与加工业、旅游业共同发展的新格局,生产方式实现了再
次变革,经济得到恢复性发展。
2002年8月, 省长现场办公会后,长岛开始了“三年大发展、大变样”的重要发
展时期,养殖业按照“品种调优、规模调大、效益调高”的要求,养殖规模迅速膨胀,
产业效益日渐明显;以风能开发和水产品精深加工为龙头的海岛工业迅速崛起;以旅
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蓬勃发展。长岛经济进入加快发展的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