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文化对平度经济的影响和借鉴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10&rec=24&run=13

徐明堂陶瑞法刘敏松
齐文化,顾名思义是指一种主要由齐人创造的齐地文化,而如今的平度之境,历史上
便是齐国的属地。因此,从创造主体看,平度先民直接参与了齐文化的创造;从地域
范围看,齐文化也是平度人的文化。
和所有的文化一样,齐文化也有自己特定的历史时空。从时间上看,主要是指从
公元前1045年姜子牙封齐到公元前221年田齐为秦所灭这段时间。 如果考虑到文化影
响的因素,可下延至西汉武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止。而就在这一历史
时段,现今平度的东南部崛起了一座名城--即墨,并在战国时期发展成齐国东部也就
是胶东半岛地区最大的城市,秦和秦汉之际以及西汉前期的胶东郡、胶东国,均辖胶
东半岛全境,自战国迄新莽,长达四五百年,一直是胶东半岛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不仅如此,齐文化还有自己特定的历史渊源,那就是先后经历了后李文化、北辛
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五个相连历史阶段的东夷文化。现今平度境
内发现的韩村、三埠李家、冯家等遗址,就属于“大汶口文化”;戴家庄、沙梁、五
甲、逄家庄等遗址属于“龙山文化”,而1960年发现的“岳石文化”则更是地地道道
的平度先民创造的文化。这进一步说明了平度与齐文化的关系是何等之密切,而贡献
又是何等之巨大。
说到齐文化,必然要提到鲁文化,这不仅仅是因为齐、鲁文化同属一个时期的特
色区域文化,源头同属中华文明,而且从齐、鲁文化的对比中,我们更能发现齐文化
的丰厚底蕴和独特风采。 在800多年的漫长岁月中,齐鲁两国独立发展,各领风骚,
但由于两国的生存环境、传统承继和文化政策的差异,从而在文化上表现出不同的乃
至相反的特点:
1、 在文化构成上,齐文化更多地保留了东夷文化的成份,而鲁文化更多地吸收
了宗周文化的内容。齐国的姜太公不是强制地推行周朝的制度和礼仪文化,而是“因
其俗,简其礼”,采取了保留和因袭的政策。而鲁国的伯禽则“变其俗,革其礼”,
强行推行周人的制度和文化,对东夷的传统风俗完全革除,采取了移风易俗的政策。
2、在经济政策和经济思想方面,齐国重视发展经济。尤其是在重视农业的同时,
非常重视商业和手工业,“劝女工,极技巧,通鱼盐”,制定了“通工商之业,便鱼
盐之利”的发展经济的方针;而鲁国没有把发展工商业经济放在治国的战略位置上,
并且较为单一地重视农业,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3、 在政治文化方面,齐国礼法并重,尤重法家行霸道;而鲁国则倡王道,反对
霸道。齐国政治文化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点,它“不摹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
化”,紧紧联系现实变化,制定政策,以图富国强兵。在官吏选用上,唯才是举,不
讲门第。而鲁国在政治上主要考虑的是维持自西周以来延续下来的政治制度,缺乏灵
活性和现实性。在用人上,实行“尊尊而亲亲”,讲求门第。
4、 在思想和学术方面,齐文化兼收并蓄,实行学术自由。这一点,齐国的稷下
学宫体现得最清楚。学宫不定任何学说为一尊,而是将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名
家、阴阳家都包纳其中,从而为齐国招揽了各方面的人才。而鲁文化则比较正统单一,
意识形态性很强,缺乏自由的学术气氛。
总之,齐学尚功利,鲁学崇仁义;齐学重革新,鲁学尊传统;齐学兼收并蓄,鲁
学以儒家为宗;鲁文化比较厚实,体现了民族文化的气魄;齐文化比较开放,体现了
民族文化的活力。它们以不同的文化精神和丰富的内涵,共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
秀代表。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是最具活力的一个国家,先后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和“战
国七雄”之魁。齐国之所以能成为霸雄之魁首,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它有雄厚的经济基
础做支撑。从现存史料看,齐国有三大主导产业。
1、 丝织业。齐地自远古时期就是中国丝绸文化的发源地。从东夷族至於陵侯国
到姜尚封齐,丝绸文化都有迹可寻。齐建国之初,“人民寡”“少五谷”。针对地广
人稀的国情,齐国统治者鼓励人民大力发展桑蚕丝织业,对桑农和丝织业户给予贷款
和奖励,使齐国的丝绸生产垄断了中华大地。经过长期的积累,到先秦时齐国的丝绸
已经拥有精湛的工艺技术和比较先进的设备,著名产品有绫、罗、帛、纱、绢、绮、
缟、锦、绣等,致“天下之人冠带衣履,皆仰齐地”。时至今天,齐国故地仍然是我
国的丝绸主产区。平度的蚕茧业仍是全市的一个重要产业,店子、蓼兰、同和、崔家
集、白埠、万家、兰底等不少镇处的农户仍保留着植桑养蚕的传统。
2、 盐铁业。盐和铁在古代的经济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齐相管仲首创盐铁
专卖理论,制定了“官山海”大计。所谓“官山海”就是对山海所产之盐铁实行“官
办民营”,即由民间生产,官府统购统销,从而保证了国家财政的充足来源,成为齐
国迅速崛起的主要支撑。
从盐业看,当时的各诸侯国很少产盐,而齐国三面环海,有着取之不竭的盐业资
源。如今平度周边的莱州、胶州、昌邑等地,当时都设有专门的盐官,每年的冬闲之
际组织民众“伐菹薪,煮沸水为盐……”,然后出口到各内陆国,换得“成金万一千
余斤”。平度历史上到底有没有生产过食盐特别是土盐(盐碱地所产的碱盐),尚有待
于进一步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管仲向大海要粮食要财富的思想和实践,定然对平
度先民的工商观念产生过不小的影响。
从铁业看,《后汉书·地理志》载,胶东国所属八县之一的郁秩 (今平度中部及
偏东一带) ,在汉代设有铁官。近年来在平度铁岭庄发掘出土了大型汉代冶铁遗址,
可以断定就是当年的“郁秩铁官”之所在。它的规模之大和出土的冶铁工具之多,足
以证明这里曾是汉代一处非常重要的冶铁和锻造兵器以及制作农具的地方。当年,大
批工匠和民工聚集此地,昼夜劳作,这里绝然是一个繁忙噪杂的工矿区。后来陆续出
土的资料进一步显示,这里的冶铁很可能始于先秦,或者更早。铁业不仅给平度的先
民带来了滚滚财富,更给他们带来了观念的更新和文明的进步--经贸思想的确立和实
践。
3、 农牧业。农业在古代的经济中处于决定性的位置。齐国不仅重视工商业的发
展,对农业的发展也一直没有放松。特别是管仲为相以后,针对当时铁器、牛耕带动
农村生产力迅猛发展的实际, 提出了“均地分力” 、“与之分货”的土地政策,将
“共养公田”改为分户单干。同时,实行了“相地而衰征”的农业租税制,促进了农
业生产的极大发展。到战国中期,即墨城已成为半岛的第一大城,与临淄相比肩,被
称为“齐有临淄、 即墨之饶”。公元前279年,田单大摆火牛阵,从即墨城里临时调
集了1000多头体健骁勇的耕牛参战,可见当时的畜牧业已有一定的规模。汉宣帝时,
胶东相王成妥善地安置处理了附近郡国前来就食的8万流民, 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当
时胶东国农业生产的发达。
历史是无法割断的。齐文化作为历史的存在,已经深深地沉淀在平度先民的血液
灵魂、心理结构、价值体系和行为模式之中,其中的精华,对于今天的改革开放和三
个文明建设,具有良多借鉴价值和启迪作用。
1、 因循齐文化的变革性特点,进一步求新、求变、求活,敢于超越前人,敢于
突破自我,敢于打破常规。姜太公封齐时的“因其俗,简其礼”“尊贤尚功”等社会
变革举措,使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桓公称霸时的“相地而衰征”、“均田分力”、
“四民分业”、“几而不征”等一系列系统而深刻的变革使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
天下”,成就霸业;威王时一改旧法,重赏严罚,开门纳谏,结果使齐国大治,一举
成为“战国七雄”之首。可以说,正是齐人有强烈的变革意识,运用变革性思维方式
处理国家和社会事务,才使齐文化常变常新,使齐国成为泱泱大国,雄距东方。
2、 因循齐文化的开放性特点,进一步开阔视野,纵捭阖,积极开展对外交流。
众所周知,齐国从太公开始就“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大搞开放型经济。到了
管仲相齐时,这种开放型经济有了长足进步和更大发展。管仲不但积极利用本国自然
资源的优势,通过向梁、赵、宋、魏等国出售食盐以赚取丰厚利润,还“因人山海假
之”,大做转口贸易,从中牟利。甚至为“聚天下之财”,管仲竟创造性地构建起了
颇具现代经济雏形的“吸引外资”模式,充分利用齐国优质的服务和优惠的税收政策,
使“天下商贾归齐若流水”,纷纷到齐国来做生意。齐国丝绸业发达,有“天下之人
冠带衣履,皆仰齐地”之说,丝绸成为齐国扩大出口贸易的重要物资。张骞通西域,
开辟丝绸之路的壮举,人皆知晓。而齐国早在战国之前就已经开始了东方“海上丝绸
之路”的开辟和海外贸易了。这条丝绸之路,开辟于战国时的齐国,发展于秦汉,盛
行于唐宋,繁荣于明清,是中、朝、日人民自古以来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见证。
3、 因循齐文化的重商特点,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把弘扬齐文化的重商
传统和当前壮大民营经济、优化发展环境、扩大招商引资工作结合起来,做重商、亲
商、安商的模范。齐文化的特点之一就是重视商业,善待商人。这在先秦诸国“重农
抑商”的氛围里独树一帜,特色鲜明。姜太公“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大农、
大工、大商,农工商并举,齐国才由地薄民寡的小国一跃而成为东方经济富庶之大国;
管仲“四民分业”,把商人提高到与士、农、工同等重要的社会地位,并且推行了一
系列诸如“关市几而不征”的轻税免税措施和为外地客商修道建驿,免费提供食宿等
服务措施,使齐国出现了“来天下之财,致天下之民”、“商贾归齐若流水”的经济
局面。 其他象宽以待民, 省刑罚,薄赋敛的贤相晏婴;一鸣惊人,使齐国一跃而为
“战国七雄”之首的威王无不是重商、亲商、安商的典范。以古论今,今天我们应摒
弃“无商不奸”、“小人喻于利”的轻商思想,大力倡导“投资者是上帝,引资者是
功臣”的理念,真正形成尊重投资者,尊重纳税人的良好舆论氛围,努力营造亲商、
安商的人文环境,促进工商业的快速发展。
4、因循齐文化的多元性特点,在商业活动中进一步兼容并蓄,注意吸收和容纳,
既要尚利,也要崇德,大力倡导商业诚信,做到“诚信无欺”、“君子爱财,取之有
道”。这个特点在齐文化中尤为明显。与其他诸侯国相比,齐国的经济、政治、文化
形式表现得更为多样,更为全面丰富一些。别的国家大多以农业为主,惟有齐国大农、
大工、大商,讲究农工商并举,协调发展。在处理“义”和“利”上,其他诸侯国或
崇义,或尚利,都很一元化,只有齐国既坚持仁礼义,又高度重视物质利益和物质需
求。“国之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涨,国乃灭亡”。齐文化中的这种崇德思想,形
成了齐人诚工、诚农、诚贾、信士的职业道德,造就了一批大商人。如《史记·货殖
列传》就载有“逐鱼盐商贾之利”的齐人刁间;“富至巨万”,经营铁业,兼营贳贷
业、贩运业的曹邴氏;善于预测市场行情,经营致富的子贡;到齐国经商,后“之陶
为朱公”,经商“三致千金”的越国大夫范蠡等。今天我们在商业活动中倡导优质服
务、礼貌待客,实际上是对儒家“礼”的批判性继承;所讲的信用、公平、兑现的观
点,实际上是儒家“信”的体现。不少经济学家认为,市场经济是讲货真价实的经济。
与此相对应,对我们提出的要求就是要在商业活动中讲诚信。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
展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一些奸商成为过街老鼠,文化层次较低的“暴发户”逐渐在竞
争中被淘汰,只有仁者风范的儒商最有竞争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在21世纪里,诚信
商业、儒商时代必将是中国的大趋势,今后的商战也必将是一场文化大战。
综上所述,齐文化是一种崇尚改革开放,追求务实创新,崇德尚利的先进文化。
这些特点,与当前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等有较多
吻合之处,完全可以把齐文化拿过来,结合现实,加以整合借鉴,扬弃改造,为今天
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原载于《志鉴工作》200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