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志书的应用功能加快“花城水邑”名城建设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10&rec=21&run=13

乔方辉
古人云:史重在鉴,志重在用。编修地方志的目的,就是为了经世致用。
新编《菏泽地区志》汇集本地区自然、人文、社会经济的历史和现状,它所提供
的全面系统的地情资料,已成为地方党政领导制定工作规划、进行有效决策的重要依
据。例如该书对菏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形成及特色作了翔实的记述,从中体现了历
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城市规划发展的关系,这就为当地领导就如何加快历史文化名城
的保护、利用与发展制定相应的决策,从而发挥地方优势,促进经济特别是旅游事业
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花城水邑”名之由来及特色
“菏泽”, 是伏羲之桑梓,尧舜之故里,先为商汤之京畿,继属曹国之疆土,后
建曹州之区域。见于文字记载,最早在《书·禹贡》:“导菏泽,被孟潴”。此为济
水所汇,菏水所出,连通古济、泗两大水系的天然湖泊。唐代更名为泷池,又名九卿
波,清称夏月湖,今湮。遗址在菏泽市牡丹区东南15公里处。以菏泽作地名称县,始
于清初。据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本《曹州府志》记载:雍正十三年(1735年),曹
州升为府,设附郭县,疆域仍州之旧,赐名“菏泽”。至此,“菏泽”作为一个县、
区、市的专名一直沿用至今。
菏泽位于山东省西南部,鲁、苏、豫、皖四省交界处,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三位部
落首领尧、舜、禹主要活动在这一地区。春秋战国时期,曾被史学家称为“天下之中”,
是齐、秦、赵三国长期激战争夺的战略要地。这里交通便利,美丽富饶,商贾云集,
货流其畅。境内经济、文化的繁荣历经汉、唐而延至北宋,到金、元时由于经济文化
中心南迁,黄河泛滥而日渐衰落。明初从山西绛、潞等州大量向境内移民,随着运河
的通航,引种棉花的成功,手工纺织业的发展,形成了经济的第一个繁荣期。只是到
了清朝后期,由于黄河改道,运河航运中断,加之沿海建成铁路运输,经济中心工业
基础差,与东部地区差距才日益加大。
历史上的菏泽,沼泽遍布,水域众多。直至建国初期,菏泽城内仍然存在着72个
坑,并且坑坑相通,水水相连,古泽国的痕迹还清晰可现。
另一方面,菏泽又是种植牡丹历史悠久的地区。在隋代,曹州就已经出现了著名
花师齐鲁恒,明代已负盛名。《曹州牡丹谱》载:“至明,而曹州牡丹甲于海内”,
清蒲松龄在其《聊斋志异》里就有“曹州牡丹甲齐鲁”之说。在清道光年间,菏泽牡
丹就曾作为贡品运送京城。改革开放以来,富有历史传统的曹州牡丹进入一个全新的
发展时期, 现在菏泽牡丹已发展为9大色系,10大花型,800多个品种,栽培面积8万
余亩,是全世界最大的牡丹观赏、生产及输出基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菏泽成立
了牡丹研究所,天下第一香学会、国花研究会,系统研究开发、利用牡丹资源,服务
于当地的经济建设。自1992年起,菏泽举办了“以花为媒、广交朋友、文化搭台、经
贸唱戏、开发旅游、振兴经济”为宗旨的菏泽国际牡丹花会,至2004年已成功举办了
十三届。每到谷雨时节,“一城绿色半城水,牡丹花开满城香”。届时,各种商贸活
动、文艺活动珠连璧合,游客如织,商家云集,带来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牡丹产业已成为一方经济支柱产业。牡丹远销世界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成为菏泽
人的骄傲,并为菏泽的经济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如此等等,我们已出版的《菏泽
地区志》、《菏泽年鉴》、《菏泽牡丹志》等都将这些如实地记入志书,载入了史册。

二、旧城的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旧城的保护和城市的规划发展成为较突出的问题。
建国初期,菏泽旧城区不到6平方公里,人口不过7万,最宽的街不过20米,城内硬化
道路长度不足30公里, 人均道路面积不过4平方米。为了保护古城风貌,菏泽在制定
第一个城市规划时就作出了远离古城区、在原东部空旷地带发展新城的决策,尽可能
地保留古城格局。使古城风貌和古城格局得到较好的保护。
改革开放以来,菏泽的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城市建设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尤其是近些年来,菏泽抓住京九铁路通车、东西结合帮扶、撤地设市、“突破菏泽”
等一系列重大发展机遇,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城市面积由1997年的20平方公里扩大
到现在的40平方公里, 市区人口由25.6万多人发展到现在的38万人。城区道路达158
条, 总长度340公里,面积302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近10平方米。排水管道100余公
里, 直通周边辐射的8条防汛排污干渠。几十座坑塘、护城河、环堤河及提排泵站,
形成了较完整的防汛排水体系。与此同时,路灯建设快速发展,装灯总量达23786盏。
夜晚华灯初放,灯火辉煌,一片不夜城的景象。城市日供水能力15万吨;拥有公交车
辆140辆, 出租汽车近5000辆;垃圾无害化处理厂一座,垃圾发电厂一个。随着交通
状况的改变,以及省委、省政府对菏泽倾斜政策的逐步落实,使菏泽城市建设有了突
飞猛进的发展。 2003年投资1.5亿元重点实施了开发区路网、牡丹工作园区路网等85
公里主干道的建设。新区路网建设,投资数额之大,建设标准之高,开工面积之广,
堪称菏泽之最。也同样大大缓解了老城区的压力。如今的菏泽,基础设施配套齐全,
路网四通八达,道路宽广,交通便利,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一派欣欣向荣的新都市景
象。花城水邑的灵秀,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使菏泽焕发了青春。

三、发挥志书资政优势,构绘城市规划蓝图
2001年,菏泽撤地设市为菏泽市的城市建设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特别是近年来,
随着省委、省政府“突破菏泽”战略的进一步实施,菏泽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
变化,他们走出菏泽看菏泽,立足全国重新审视城市的规划建设,构画菏泽的宏伟蓝
图。
2003年6月,我国城市规划界权威,同济大学陈秉钊教授率同济大学专家组抵菏,
亲自为菏泽编制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我们的《曹州府志》和新编《菏泽地区志》
等地方志成为他们首先借阅的资料。同时,菏泽市规划局也多次召开了由史志办人员
参加的护城河和环城公园建设规划研讨会及城市规划研讨会,为菏泽市的城市建设献
计献策。2004年10月,专家组以满腔热情向菏泽人民献上了他们的杰作。
菏泽的城市规划强调“以人为本”、“环境也是生产力”、“经营城市”的观念,
立足实际,定位为鲁、苏、豫、皖交界处中心城市,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以能源为
基础,以花城水邑为特色的现代化生态园林的城市;城市建设目标确定为将菏泽建设
成鲁、苏、豫、皖交界处最大的物资集散中心、批发市场和历史文化名城。城市总体
布局按照组团式结构,规划了“二蕊四瓣”的牡丹花特色形态,构成既相对独立,又
有机联系的六大功能区。一是老城组团,即环城大堤以内区域,建设成有地方传统特
色的商业中心和生活居住区;二是新城组团,即大堤以东、京九铁路以西区域,规划
形成全新的经济、政治、商贸和文化中心,新老城区相互辐射,形成一主一次的双核
心结构;三是牡丹园组团,以牡丹园为主,古今园、百花园为辅的旅游观光区;四是
以京九线以东组团,以开发区为中心,形成城东部新型工业区;五是城南组团,将主
要作为远景发展备用地,大型仓储中心,物流集散地;六是城西组团,以牡丹区工业
园12.1平方公里的区域建立工业园区,主要发展以纺织、医药化工、食品加工等为主
的西部工业区。六大组团之间以风景园林绿化带相分隔,以便捷完善的交通相联系,
形成功能完善的城市体系。
围绕“花城水邑绿都”的特色,菏泽市规划8个景点区域。一是古城旅游区,称之
为“古城夕照”。主要修复黄巢点将台、扩建曹州书画院,开发青年湖水面,完善城
墙、大堤两条“绿化项链”。二是牡丹综合旅游区,称之为“国色天香”。开发以牡
丹为主要特色的集休养、度假、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风景旅游区。三是新城商务旅游
区,略称之为“兴菏旭日”。四是古园林旅游区,称之为“花海凝香”。对何家花园、
冉祠等古园林和古建筑物进行恢复重建,形成古式风景点。五是果林生态旅游区,称
之为“桂陵柿叶”。沿万福河生态林带种植特色植物,进行野生展示,形成生态旅游
景观。六是沿赵王河,利用水面和水利工程所造成的景观,设立各种水上娱乐、餐饮、
运动等设施,形成水上游乐区,称之为“双河晓月”。七是在城东南高科技农业示范
园区,建成高科技农业旅游区,称之为“平湖春雨”。八是在赵王河沿线,以天香公
园为龙头建成九大公园, 成为一条绿带上的九颗明珠, 形成赵王河游览带,称之为
“赵王秋风”。公共广场是城市空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市民开展文化活动
和休闲娱乐的场所。新一轮总体规划在市区安排了十大广场,将使市区的建设品位有
一个新的提高,为市民精神文化生活提供更加理想的空间。目前,所有规划已通过菏
泽市人大立法,正待省委、省政府批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