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展菏泽旅游业的几点思考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10&rec=19&run=13

张清芳
市委、市政府立足菏泽旅游业实际,顺应时代潮流,高瞻远瞩,作出了编制《菏泽市
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战略决策。这一重大举措,对于启动菏泽旅游业的发展,推动
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提升在省内位次,极具战略意义。笔者做为一名文物和史志工作
者,就所掌握的历史资料和现实资料,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以企有助于菏泽旅游事业
的发展。

一、紧紧围绕加快旅游业发展,在认识上再统一、再提高
1、 要认识到旅游业已成为最具生机活力的新兴产业之一。根据世界旅游理事会的报
告, 旅游收入占世界GDP的比重、旅游消费占全世界总消费的比重、旅游投资占全球
总投资的比重, 都已达到10%以上,旅游业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业之一。改革开放
以来,我国的旅游业发展很快。2003年,旅游入境人数达9901万人次,是1978年的49
倍; 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77.92亿美元,是1978年的350倍。国内旅游收入3522亿元人
民币, 国际国内旅游业总收入达4995亿元人民币,高于国民经济增长率3个百分点,
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之一。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
将成为世界第一位旅游接待大国,第四位客源输出国。
2、 要认识到旅游业是关联带动功能很强的产业。根据世界旅游业组织的资料,
旅游行业每直接收入1元,相关行业的收入就能增加4.3元;旅游行业每增加一个直接
就业人员, 就能为社会提供5个就业机会。在当今下岗职工较多、就业压力很大的情
况下,这个功能颇值得重视。
3、 要认识到旅游业不仅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它还是联带产业,在对
外开放中具有先导作用。当年,深圳、珠海成为经济特区,也可以说是大开放、大开
发。初期,前来投资的外商没有地方住宿,晚上还要返回香港和澳门去,很不方便,
因此,一些旅游住宿设施和旅游业就应运而生。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广东已成为旅游
大省,不但旅游创汇名列全国第一,而且已成为全国主要的旅游强省。实践证明,旅
游业的发达程度,往往不是与旅游资源的拥有量成正比,而是与开发、开放的程度成
正比。只有把旅游资源加工转化为旅游产品,并把旅游产品促销到海内外旅游市场上
去,旅游资源优势才能转化为经济优势。旅游业搞上来了,有了人流,才有相应的物
流和资产流,这是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经验。
二、紧紧围绕着菏泽资源优势,深层次、多角度开发
1、菏泽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而菏泽正处于摇篮之底。
中华民族的上古精英尧、舜、禹、汤都在这块土地上引导先民们与大自然拼搏、繁衍
生息。 《史记·五帝本纪》载,帝尧8岁封于唐,12岁封于陶,即今定陶;死后葬于
谷林,即今鄄城县富春乡西北,现有尧陵。“舜耕历山,渔菏泽,陶河滨”,即今鄄
城县历山、牡丹区胡集东、南、西一带及定陶西南古陶之地。大禹治水,三遇家门而
不入,而菏泽是黄河、济水反复改道之地,正是大禹治水重点区域。公元前20世纪,
商汤部落就定居在今河南商丘、虞城以北至山东曹、单等县一带的孟潴泽畔,不断开
发这一薮泽地带。汤革夏命,建立了商朝,定都于亳,即在今曹县城南土山集至王黑
楼一带;死后葬于土山之阳,现曹县有汤陵。据考古发现,全市各县有数百个古人类
生活的堆遗址,密布程度为全国所仅有。可以定论,菏泽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
是当之无愧的。围绕着尧舜禹汤的发祥地,是能够做出旅游文章的。
2、菏泽名胜古迹遍布全市。定陶仿山墓群,总面积3.8万平方米闻名遐迩;成武
县的“庙堂碑”和巨野县“三绝碑”当属稀世珍品;巨野金山大洞,阴凉宜人;郓城
观音寺塔和巨野永丰塔,牡丹区的冉庙,单县的狮坊、百寿坊,庄子钓鱼台,曹植读
书台,李白、杜甫,单父琴台等,都有相当的文化价值。另外还有城濮之战遗址、桂
陵之战遗址(今牡丹区东北)、巨野教案遗址等等。目前,全市有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
位179处,其中,国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7处。
3、 菏泽人文资源丰厚。古往今来,菏泽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造就一批杰出的
历史人物,诸如商代宰相伊尹,春秋时名列孔门高足“十哲”的冉耕、冉雍、冉求,
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和政治家吴起、孙膑,哲学家和文学家庄周,西汉开国元勋陈平、
彭越,西汉末期的农学家汜胜之,三国时期魏国文学家吴质,北魏文学家温子升,唐
朝名将李,唐代理财家刘宴,北宋政治家张泳、张齐贤,文学家王禹、晁补之等,
都出在这块风水宝地。隋末农民起义的领袖孟海公在这里揭竿而起,唐末黄巢领导的
农民大起义在这里发起,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水泊英雄在梁山聚众起义,明末徐鸿
儒领导的白莲教农民起义威震四方。这些历史人物,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
献,有的名载史书,有的口碑民间,他们是丰厚的人文资源,大有文章可做。
4、 菏泽特有的黄河文化。滔滔黄河,对菏泽来说,一直裹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对它或喜或悲,褒贬不一。黄河湿润着这块沃土,哺育着这里的炎黄子孙,菏泽人民
离不开它;它善决善泛,永无停止,侵扰了人们的生活,菏泽人民又惧它恨它。是利
河?是害河?谜底难解。在这里,黄河古老而又神秘,文化韵味极深,理应重点研究、
开发、利用。
5、 一马平川的大平原蕴藏着极其深厚的旅游资源,万亩牡丹、丰富的地热、矿
藏资源及种类繁多的生物资源等,都可供我们开发利用。
6、 戏曲、书画、武术、剪纸等民俗文化绚丽多彩,博大精深;牡丹文化独具特
色,更具有不可多得的地方优势。若加大开发力度,也可开发出传统文化的旅游产品。

三、紧紧抓住旅游资源优势,做文章,出精品
对菏泽旅游资源的分析,要“跳出菏泽”,从全省、全国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
角度去审视自己的资源优势,并找出突破口。菏泽旅游资源优势何在?笔者看来:首
推的当是牡丹。菏泽是我国最大的牡丹生产、观赏基地,牡丹资源得天独厚,牡丹与
武术、书画、戏曲合称“四乡文化”,“四乡文化”已很有名气;其次是历史文化资
源。这部分资源内涵丰厚,闪光点颇多,诸如堆文化、鲁文化、水浒文化、革命历
史文化及名胜古迹等;三是自然资源。它包括黄河旅游资源和土地自然资源,其中东
明黄河旅游区、曹县生态农业区、南华温泉最具有开发价值。
了解了菏泽发展旅游业的优势,下一步要做的工作就是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优势,
规划和组织开发好旅游产品,使整个菏泽这个旅游板块活起来。具体怎么干?笔者认
为,在工作思路方面应坚持一点两线,即以牡丹为基点,带动历史文化资源、自然旅
游资源两线的开发。
牡丹是菏泽的王牌,是目前旅游产业的“龙头”。下一步,要继续抓住这个“龙
头”,加快牡丹园的改造和景点建设工作,运用高技术控制、延长牡丹的开花期,高
质量地举办“菏泽国际牡丹花会”,把牡丹充实好、宣传好,打造好牡丹牌。同时,
也要注意避免“单打一”地发展牡丹文化旅游的作法,忽视了对其他旅游资源的综合
开发。要坚持以开发牡丹旅游与开发历史文化资源、自然旅游资源相结合的原则,重
点对堆文化、水浒文化、巨野金山旅游区、鄄城孙膑旅游城、定陶仿山旅游区、东
明黄河旅游区、单县百狮坊、百寿坊、曹县五里墩冠华生态农业区、南华温泉度假村
等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形成点、线、面结合的旅游拳头产品,发展壮大菏泽的旅游
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片古老的菏泽大地上,画出旅游业全面大发展的最新最
美的图画。

四、着眼于科学的管理和运作机制,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旅游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要提高旅游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还需要政府
依法管理,科学决策,搞好组织引导。在这方面可以概括为“依法管理,科学筹划,
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十六个字。一是依法管理。严格依照法律法规管理旅游行业。
菏泽市境内旅游市场存在无证经营、超范围经营、发布虚假广告等现象,旅游景区存
在着经营不统一、管理不统一、环境脏、乱、差等问题。对此,要严格依法行政。对
违法违规和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要清除出旅游市场,对景区(点)管理混乱、脏乱差问
题集中进行治理,限期整改,以净化全市的旅游行业。二、是科学筹划。聘请国内优
秀专家和市内专门人才组成工作班子,对全市旅游资源进行考察、评估、论证,在此
基础上,编制出《菏泽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做到高起点起步。突出做好城市建设
规划与旅游发展规划的协调与衔接,要把城市中心地区、城市标志区、商务区、重要
街区,与强化旅游吃、住、购、娱功能一并考虑。三是政府主导。充分发挥政府在旅
游业发展中的领导和协调作用,如对市、县区确定的重点旅游建设项目,要按照“一
个项目,一名市、县区领导,一个部门,一套工作班子,一种建设机制”的原则,进
行分工,有关人员和部门应各负其责,各尽所能,确保重点项目的按时完成。四是市
场运作。 旅游部门和企业, 应当通过市场机制,在政府的引导和政策支持下,本着
“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大力倡导面向社会的民办旅游。对一些重点旅
游资源,可以竞标、招标、租包,招商兴办,也可挂靠企业兴办,吸引外资兴办,采
取各种方式,走市场化经营、低成本运作的路子,最终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
(原载于《菏泽通迅》200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