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早期的海带养殖及发展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10&rec=18&run=13

王士鹏
海带俗称“江白菜”,是我国民间喜食和用作治疗甲状腺肿(又名大脖子病)的一种冷
水性大型藻类。
我国的海带本由日本移植而来。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烟台开埠后,国内市场出
售的海带(丝、卷、片)均系日、俄两国的进口品。据烟台东海关《海关关册》统计,
1866年,仅烟台一地海带(干品)年进口量就高达8800多吨。至20世纪20年代末,辽东
半岛(大连)浅海才开始发现小群落的海带,而山东半岛沿海一直到40年代依然没有出
现海带的自然分布区。
1941年12月7日,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加紧对胶东沿海水产资源的掠夺和渔
业经济的控制,于1942年8月1日在烟台海东街21号强制成立“芝罘水产组合”。翌年,
组合经理梅次、主事介口等人,在组合内增设浅海养殖部,聘早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大
学水产学部、一直在大连从事海带、裙带菜养殖实验的日本学者大洋四郎来烟充任
该部代理部长,主持海带、裙带菜养殖的技术工作。
大由大连只身来烟后,于1944年春,便雇用了吕登科等十几名工人,购置大量
竹竿、草绳、条筐等养殖物资,以备使用。其中,仅条筐一项就达两三万个 (时价每
个玉米3斤)。为扩大试验,还从济州岛雇用40名裸潜女,在崆峒岛等地采捕海参。同
年秋,大对芝罘岛沿海进行勘察。在芝罘岛东口村绳子圈处选址修筑海带自然育苗、
养育地,并先后两次从大连运来海带种苗,在池内敷设筏架试养。至冬季,遭风浪侵
袭,筏架与海带大部分被毁,所剩于1945年春季移至烟台港西浪坝内肥水区暂养,海
带长势良好。 同年7月,迫于战局动荡,大及40名裸潜女离烟返回大连,海带养殖
试验中辍。 8月23日烟台光复,芝罘水产组合及所附设的浅海养殖部均被烟台市政府
实业局接受,到12月1日,集资285.6万元(北海币),在海滨街32号成立烟台水产公司
(即现烟台渔业公司前身),设有保管课,残存的养殖物资等均由其保管。其后不久,
保管课课长薛中和在一次偶然机会结识了以前曾在浅海养殖部从事海带养殖试验的工
人孙义斋、吕登科等,得知懂得海带养殖的大已回大连,薛经请示胶东行署实业处
渔盐科科长孙更生和烟台水产公司经理徐棠,遂派牟永庆、孙义斋二人去大连聘请大
回烟,继续进行海带养殖试验。大欣然接受聘请,并于1946年春节过后,偕家人
6口一起来烟,化名杨殖昆(为养殖昆布之意) ,在烟台水产公司任技师职,继续从事
海带、裙带菜的试验。
1946年3月,烟台海产试验场(现名为烟台海水养殖试验场) 于海东街原水产交易
市场毗邻处正式成立,隶属市政府实业局。原烟台水产公司保管课的海带养殖试验工
作归并试验场,胶东行署拨10万斤小米充作试验经费。因种苗缺乏,养殖场先后两次
派技术人员牟永庆去大连向芝罘湾移植海带。 1946年3月,牟去大连,用一载重万余
斤的小船去大连老虎滩岩礁捞取海带122株, 回烟后,投放烟台山下和西浪坝里外浅
海区试养,当年,除留取少量种海带度夏外,还利用收获的海带参加了展览,引起了
政府及各界对海带养殖的重视。至秋季,该场在烟台港内又用一只破风船首次进行了
人工采苗及海底投石、 投绳和绑苗养殖试验。由于种苗不足,1947年5月12日,牟再
赴大连, 雇用辽宁省长海县海洋岛两名渔民驾一只载重1.5吨的渔帆船,乘夜偷渡到
大连寺儿沟“油缸”前(此为苏军管区)捞取海带千余株。启航时,风向突变,无法使
帆,牟等三人轮流摇橹,在海中颠簸三天两夜,于15日抵烟台港。由于沿途不断泼洒
海水,海带成活率达95%以上,投放海区试养后,当年就收获鲜海带1819斤。8月15日
《大众日报》载文:“胶东出江白菜了! ”从此,我国海带首次由高纬度区域南移取
得成功,海带在烟台“安家落户”。
同年秋, 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胶东,10月1日占领烟台。之前,养殖场人员已疏
散, 物资坚壁,所剩仅房屋躯壳而已。大全家6口人,在胶东行署党组织的精心安
排下,在蓬莱下薛家等地住了一年零一个月。
国民党军队占领烟台期间,养殖场遗留在浅海区的海带几乎被破坏殆尽。国民党
建设厅派员在烟台鱼市场内增设水产试验场筹备处,继又在新成立的烟台水产股份有
限公司技术室内设一名养殖技术员,意欲恢复海带养殖试验,终未见成效。
1948年10月,烟台(二次)解放,烟台养殖场重新恢复试验工作,改由胶东行署实
业处领导。大奉命从蓬莱赶回烟台,立即恢复海带养殖试验。由于采苗期已过,当
年仅收获了800公斤海底菜。
从1949年起,烟台养殖场的技术人员除大、牟永庆外,又陆续增添了夏振卿、
刘永胜及河北水专学生索玉瑛、张金城、刘德厚、邱铁凯、田畴平等人,技术力量大
大增强。在胶东行署及烟台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海带养殖试验工作产生了质的发展
和变化。1949年3月,烟台养殖场首先在威海(现环翠区) 设立了分场,并先后两次从
烟台港移植种苗两万多株到威海、荣成两地进行试验。同时,加紧向崆峒岛、养马岛、
芝罘岛、东炮台等地扩大移植试验范围。同年秋,烟威两地全人工采苗、筏式养殖试
验同时取得阶段性成果,对人工培育的海带苗进行分散养育,这在我国尚属首次。
1950年3月,烟台养殖场继又在荣成县俚岛、长山岛特区(现长岛县) 南长山岛分
别设分场和工作站,进行简易筏式养殖试验,但未取得理想效果。同年10月,山东省
水产养殖场(又称养殖总场)在青岛成立,烟台场及下属几个分场和工作站同时改为养
殖分场。大及索玉瑛、田畴平等一批技术人员调到总场工作,烟台分场的海带养殖
试验技术工作则由邱铁凯、牟永庆等人负担起来。全市海带养殖试验仍以筏式育苗、
海底投石自然繁殖为主要方法。
1951年2月, 山东省水产海带养殖技术人员汇集烟台,提出并通过了由大倡导
的“绑苗投石法” 作为全省海带养殖的发展途径,决定在各地全面施行。3月12日,
烟台港的海带南移青岛取得成功。五六月间,全省各地海带出现严重腐烂,并遭海胆
吞食,“绑苗投石法”实验彻底失败,仅烟台一地产鲜海带190公斤。
1952年,在总结试验失败教训的基础上,肯定以前采取的“水表面养殖和(肥)沃
区养殖移到(贫)脊区养殖”的方法,利用筏式和投石两种方法进行试验,从筏式育苗、
海底增养殖的发展方向,逐步摸索出筏式养育、度夏,并通过人工施肥向外海贫区过
渡的路子。1953年,烟台首次生产出达到商品标准的干海带27吨,“海带筏式全人工
养殖法”经过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长期不懈的努力和通力合作,终于发明成功。这一
科学成果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的海带养殖在经过一个长期摸索积累经验的阶段之后,
终于由试验阶段转入商品化的生产阶段,海带养殖工作达到一个新的起点。
在以后长达近50年的海带养殖发展过程中,烟台从事海水养殖的科技工作者,刻
苦学习,奋力攻关,与全国各地海水养殖科技工作者紧密合作,不仅在推广“海带筏
式全人工养殖法”这一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发明成果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而且
在海带育苗方式、养育技术以及新品种的培育等方面,又有新的突破,仅海带养殖水
域从狭小的内湾逐步扩大到二三十米、水深流大的近海水域;养殖面积由五十年代初
期的几十亩, 增加到十万多亩,同时出现了长岛县小浩大队亩产超3吨的全国高产典
型;海带养殖方式由单养发展到贝藻间养、轮养,养殖产量一直稳居全国前列,有力
地推动了我国海水养殖事业的发展。
1952年上半年, 大由于身体及其他原因,提出申请回国。同年9月,大回国
前,在青岛的全场工作会议上做了“山东沿海昆布养殖的研讨”报告,首先提出了海
带施肥的理论问题。1953年春,大偕全家人取道天津回国,1981年病逝于东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