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与“冷板凳”精神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10&rec=142&run=13

冯熙伶
我曾收到过一位青年史志工作者寄来的几篇论文,要我“斧正”。并称,他要凭此成
果申报高级职称。翻阅之后,只觉得如坠五里雾中,实不知所云。我思考再三,实难
膺命,这事只好搁在一边。然而,一年之后,作者寄来登载其大作的省内某报纸复印
件,还附有作者介绍。对作者的学历,已发表的作品和获奖情况详加介绍,并说其论
文是“最新力作”云云。
这种令人啼笑皆非之事,也许是个别现象。但并不正常,而令人思考。
史志工作者,关键在于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离开实事求是编写的地方志,
将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劣作。但要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却并非那么容易。这首先要看史
志工作者本人的追求。应当追求什么样的效应和价值? 回答应是明确的,即忠实地继
承历史,诚实地传递后世,以“资政、存史、教化”。如此,建功于当代,不负于后
人。然而,有人在社会利益和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口号下,却把从事地方志工作作
为追名逐利的手段。这样,自然就无实事求是之意,而有哗众取宠之心了。哗众取宠,
目的无非是为了取得“轰动效应”,作者借此求得一时名声鹊起,旋即成为“著名人
物”。再就是为了取得某些经济价值。
坚持实事求是不容易,除了史志工作者追求的目标要正确之外,还有一个科学的
勇气和思想品德问题。要坚持实事求是,就要不随波逐流,不随风摇摆。要操“董孤
之直笔”,敢于直言,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要弃孔子之“春秋笔法”,不因爱
而溢其美, 不因憎而增其恶,秉笔直书。早在1987年5月,江泽民同志就指出:“修
志工作是一项不容易引起重视的重要工作”。史志工作既苦又累,必须有一种精神维
系着。如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摆正精神和物质的辩证关系就显得
尤为重要。编修地方志的人员被誉为“立言者”,古往今来被史家所敬重,为民众所
称颂。我们所从事的社会主义新方志编写工作,是党和人民赋于的历史重托。正如李
铁映同志所说:“编纂志书是为世修志,为业存史,为人写传,不胜光荣之至”。我
们应当具有这种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必须大力倡导“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
靠组织和集体力量去弘扬“求实、创新、协作、奉献”的敬业精神。
做到实事求是,还要求史志工作者在各方面具有相应的条件和素质。因为要做到
实事求是, 就意味着要深入到所编写的地方史志中去, 详尽地占有资料。对资料要
“删繁就简”、“领异标新”、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确保入志史料的真实可信,经
得起历史的检验。这就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追根求源,查清史实。为此,就必须
用脑子,花精力。还要注意逻辑,讲求辞章。这都是在默默无闻中进行的。这就需要
史志工作者历经艰苦的心性修炼。还要具有置身于利害之外的胸怀,树立“举大体而
不论小事,务实效而不为虚名”的风格,懂得“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道理。地方
志有“-方之全史” 之称,所以,史志工作者必须涉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市场经
济学等各方面知识,逐渐形成较为渊博的知识体系,才能触类旁通,旁证博引,使自
己拥有一支行文随心的生花妙笔。才能“亦编亦研”,为社会主义新方志事业做出应
有的贡献。投机取巧,只能事与愿违。前面提到的那位青年,其“力作”之所以不成
功,除了他追求的目标有误之外,也是因为各方面条件准备不足,并缺乏起码的文字
功底。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史志工作者生产的是精神产品,
就更要有一点精神。这究竟是什么精神? 姑且叫做“冷板凳”精神。《滕王阁序》中
有两句名言:“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著名历史学
家范文澜曾这样告诫:“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这里所说的坐冷板凳,
含有两层意思。 一是要耐得住清苦。 “冷板凳”就是清苦的象征。地方志工作素有
“三苦”(辛苦、艰苦、清苦)之称。如果你心想升官发财,搞史志工作恐非良策。官
是要有人去做的,靠诚实劳动而发家致富,是好事。既然皈依了史志事业,却耐不住
“三苦”,就难以有成。因为见异思迁,其心必躁。而浮躁是搞史志工作之大忌。正
因为十余万史志工作者不是那种好高鹜远的幻想派,而是扎扎实实的实干家,在十余
载的修志工作中,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清贫而不移其志,
终于培育出-株株鲜花, 结出一颗颗硕果,才有今天史志的荣耀以及在方志系统内外
所引起的轰动效应。也实现了史志工作者为之“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矢志。坐冷板凳
的另一层意思,是要有韧性,有钻劲,孜孜不倦,持之以恒。
有人说,现在有了电脑,有了因特网,操作起来,大感便捷。一部几十万、上百
万字的志书,唾手可得,一年半载足矣,何必五年、十年!确实电脑这一高科技产物,
对我们收集信息,整理资料,进行写作,是一大助手。可是电脑代替不了头脑的思维
创造和兢兢业业的敬业精神。
“实事求是”和“冷板凳”精神,实际上体现着一种工作、治学之风。这些,都
是老生常谈。在史志工作日益繁荣,大规模的续志工作全面启动和新人辈出之时,老
话重提,也许不是多余的吧。
(原载于《云南史志》200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