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与“和谐山东”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10&rec=14&run=13

张敬忠
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祥地,源远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昂扬刚健的人文气质是我们的传统
优势,也是重要的文化品牌。重新审视儒家思想文化的价值,从儒家文化中吸取精神
营养,培养具有山东特色的人文素质,建立起“近悦远来”的社会人文环境,应该成
为我省精神文明建设考虑的重要内容。
(一)“天人合一”与尊重自然。儒家学说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建立在文化与
自然共生互动的基础上的。这一思想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依顺与亲和的情感。
如孔子说“巍巍乎唯天为大”(《泰伯》)。他们把“上律天时,下袭水土”,“天地
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和谐共生状态,作为人生追求
的心智高远的境界(《中庸》)。孔子的“仁者乐水,智者乐山’(《雍也》),孟子的
“仁民而爱物”(《尽心》上)。荀子的“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
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王治》)等言论,都
体现了珍爱自然,维护生态的思想智慧。
儒家思想所包含的尊重自然、亲近山水、仁爱万物的生态伦理思想及“用养平衡”
的生态智慧,是一笔很有价值的精神遗产。对于山东这个人均资源相对匮乏的大省来
说,更应该汲取儒家的生态智慧,培养民众珍惜自然资源,爱护生存环境,建立美好
家园的公德意识和思想情感,继续保持和发扬山东人艰苦奋斗、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
追求“高品位、低消耗、低污染”的生活方式,抵制“高消费、高消耗、高污染”的
发展模式,减少对有限资源的消耗,减轻生存环境的压力。各级政府在制定发展规划
时,更要兼顾资源、环境、人口、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协调。
(二)“志存高远”与奋发进取。儒家学者讲求志存高远,勇当大任,注重公民个
体的修养和完善,把修己、养身作为立身处世的根本。孟子主张“乐以天下,忧以天
下”(《梁惠王》),“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滕文公》),为了实现政治抱负,注重培养“自强不息”的刚
健精神。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孟子说:“天将
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告子》) 。他告诫自己的弟子,社会人生往往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应该“善养我浩然之气”。大丈夫应有的品质是“富贵不
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滕文公》)。
孔、孟所追求倡导的人格精神,肯定做人的尊严,认为人生应该有所追求,通过
不懈地努力和奋发进取来成就一番造福天下的功业。正是这种刚健自强的精神,培养
了中华民族历代子孙公而忘私、克己奉公、服从大局、以民族利益、国家利益为重的
社会公德和人文气质。也是这种精神,成为全民族奋斗拼搏、不断前进的力量源泉,
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爱国爱民的杰出人物。正是有了这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
会责任感,才使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多次面临外族入侵而避免了亡国灭
种的命运。在近现代革命建设史上,山东也产生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
“胜利精神”等。这些地方特色的思想文化,也都蕴涵了儒家精神文化的基因。今天,
儒家学者倡导的人格精神仍可作为我省道德建设的资源,以唤起社会大众的责任感和
奋发向上的精神,使某些人脱离片面的物欲追求,树立志存高远、自强不息,以服务
社会为己任的“山东大汉”形象,以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的整体实力。
(三)“为政以德”与奉献社会。道德观念是全体社会成员和各类组织的领导者所
必备的素质, 重视道德的内在力量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孔子说:“政者,正也”
(《颜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孟子也说:
“其身正,天下归之”(《离娄》)。居民的道德观念和人文素质不仅衡量社会的发展
水平,也是民族竞争力之所在。古人说:“德,国之基也”(《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为政》)。孟子认为“得道
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公孙丑》)。
历史上众多民族兴衰起伏的规律一再表明,儒家的上述言论至今仍是经久不衰的真理,
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在社会历史的长河中,山东人素以善良正直、克己自律、奉公守法、诚实守信、
勤奋敬业等美好品德弘扬了中国人的正气,赢得了世人的信赖、信服与效仿,受到了
普遍的尊敬,始终是社会凝聚力的主要源泉。山东作为儒家文化的发祥地,具有得天
独厚的文化优势,在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发扬儒家重视道德的文化传
统,大力发掘儒家文化中的道德资源,在建立现代法制观念的同时建立现代道德观念,
树立执政为民,奉献社会的精神,增强内部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为建设“大而强、富
而美”的新山东,奠定深厚的人文基础。
(四)“成人之美”与和谐宽容。儒家思想在处理人际关系上特别强调以“和为贵”,
追求和谐宽容, 并把“和而不同” 作为社会管理和建立人际关系的最佳境界。所谓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公孙丑》);强调“推己及人”的处事原则,提倡“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雍也》),“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
等道德操守。1993年世界几千位宗教领袖和伦理学家在芝加哥签署的《世界伦理宣言》,
也将孔子“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确立为处理国家、民族、宗教、文化间关系
的重大原则。儒家学者还倡导建立“天下为公”、“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
及“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的社会风尚。反映孔子“大同”理想的名
言,“四海之内,皆兄弟也”(《颜渊》),更是体现了我们民族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
受到了世人的崇尚和景仰。
在今天,面对国内外市场激烈竞争的形势,我们要处理好自由竞争与整体规范的
平衡关系,在倡导市场观念、竞争观念的同时,还要继承和发扬儒家文化中的宽厚和
包容的精神,摈弃狭隘封闭的地域观念,以和谐、宽容、合作和双赢的现代商业精神
来对待外来人士和外来事物,将山东建设成一个“近者悦,远者来”,最适合投资、
创业和发展的地区。
(五)“见利思义”与以信取人。诚实守信是儒家传统所肯定和倡导的优良品质。
孔子认为:“民无信不立”(《颜渊》),主张“言必信,行必果”(《子路》)。“君
子爱财,取之有道”,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里仁》)。笃守信用永远是市场经济的道德前提,儒家思想中的诚信精神与现代市
场经济环境是完全吻合的。没有信用,交换就不能进行,劳动分工就会遭到破坏,社
会秩序就不能稳定,社会生活就不能正常运行。树立现代信用观念,建立社会信用机
制,汲取儒家价值观中以信取人的伦理资源是十分必要的。
在儒家价值传统的影响下,山东人信奉“买卖不成仁义在”、“诚交天下客,誉
从信中来”的处世原则,素以“办事实在”而名扬四海。在近代,我省章丘、桓台等
地的民族企业家“以诚信为本”的商业精神曾享誉省内外。在当前建立完善市场经济
秩序的过程中,我们在制止违法、违规行为的同时,还要大力发扬儒家学者所倡导的
诚信精神,做到诚实劳动、诚实交易、信守合同、忠于职守,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
尚,展现山东人的泱泱大方风范,建立有利于投资发展的社会环境。
(六)“处贫乐道”与追求内在价值。儒家学者认为,人生的快乐与否和物质财富
的丰裕程度并不成正比, 而精神上的追求与伦理情谊的关怀才是快乐的重要内容。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孔子十分赞赏弟
子颜回处贫而乐道的精神气质:“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述
而》) 。他一生淡化对物欲的追求,提倡在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中,感受人生的和乐
与舒畅。正是这种乐观与自信,使孔子在坎坷的人生经历中,始终保持了“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述而》)的积极进取精神。
在我国传统的自然经济环境中,社会节奏缓慢,物质生活匮乏,处在儒家的文化
背景下,人们的价值取向在于自在闲适的生活情趣和温文尔雅的个体气质。作为道德
价值的取向,这是传统文化的积淀,是民族精神的体现,也是个体心灵品格的写照。
在今天,这种价值追求对于调节人际关系、平衡社会心态、缓释个体身心、愉悦大众
人生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是值得重视的精神文化资源。在节奏快、压力大、欲望高、
追求广的现实社会里,适当淡化对物质财富的欲望,大力倡导对内在价值的追求,可
以防止道德滑坡、行为错乱、误入歧途,减少对自然生态和人际环境的压力,更有利
于天地人文的平衡与和谐。
因此,汲取儒家学者的生存智慧,大力涵养山东人的精神气质,不仅能为社会培
植一笔价值巨大的无形资产,也将为我省居民和中外人士提供一个适宜生活、创业、
发展的社会人文环境。
(原载于《春秋》200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