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方志馆开馆寄语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10&rec=127&run=13

刘秋增
山东省方志馆自1996年批准成立以来,经科学规划设计、精心施工建设、统筹安排准
备,已经正式开馆。该馆藏新门户的建立,是山东省方志建设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为
我国方志馆园地又增添了一朵新奇葩。
纵观我国馆藏业的历史,方志馆建设是一个新生事物。它已成为全国各地的一种
普遍的诉求和实际行动。面对世纪之交的新形势,在新中国建立以来的首届修志基本
结束、第二轮修志已经全面启动之时,“方志馆”在我国诸多省、市、县相继建立,
并面向社会开放。方志馆集志书之大成,为地情信息的整合、辐射、传承发挥了独到
的作用,并业已成为我国图书馆藏业的一枝新秀,引起了馆藏业乃至文化界的瞩目。

一、社会发展的新阶段为方志馆的诞生和面世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中国地方志体现着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特质、特色和个性,“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是我
国历史文化的优势,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经世致用的价值”。“志者,记也。”
地方志、地方史志、方志、志书,泛指“记载某一地方的地理、历史、风俗、教育、
物产、人物等情况的书”。地方志以特殊体例的著述,汇集各地自然、人文、社会、
经济的历史和现状,是全面、系统、准确的国情书、地情书,是传统思想文化、当代
思想文化的共同载体,早已成为图书馆藏的主要组成部分并广为流传和普遍利用。新
中国成立以来的新编地方志,以先进思想为指导,所反映的区域内各行各业、各个界
别的整体情况,内容丰富新颖,资料翔实可靠,是其它图书难以比拟和替代的。伴随
着我国近二十多年来改革开放的浪潮,新的地方志的编修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从上
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开始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大规模的修志,现已
基本结束,新一轮的方志编修正在兴起。新编地方志书将不断涌现、层出不穷。方志
的集结、收藏、研究、推广之“方志馆”的形成,便为水到渠成,事物发展规律之使
然。

二、千年的方志文化遗产和新志续修的普及为方志馆的产生和发展孕育了充足的条件
我国修志传统源远流长,历代编修志书纷繁。对于方志起源,方志界认为:“周初”
的“古国史即古方志”,地方志已有三千年的历史。如按从汉代的“图经”算起,至
今也有两千年的历史。即使从地方志成熟期的宋代计算,地方志亦有千余年的历史。
数千年间,代代赓续,撰修出的方志著作难记其数,虽历经劫难遗失,幸存数量仍令
人叹为观止。据诸葛计所著《中国地方志五十年史事录》介绍,至今我国大陆仍存有
通志、府志、州志、厅志、县志、乡土志、里镇志、卫所志、关隘志、岛屿志、盐井
志等近万种共11万余卷,占我国现存古籍的1/10。另有山水志、寺庙志、名胜志、书
院志等超万种,其卷部也难记其数。
地方志是把一地断限时间内最重要、最值得留给后世的东西记载下来的书。它断
面地、横切地透析社会,是当代人记当代事的文化,完全反映当代人的思想认识,对
当今、对后世都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新编地方志,更是以特殊体例的记述,汇集自
然、人文、社会经济的历史和现状的全面、系统、准确的国情书、地情书,是百科全
书。它真实地记载了中国发展的历史脉络。中国方志导源于国别史、地理书和地图,
它经过了漫长岁月的发展、演变和互渐,到宋代已基本定型,此后作为一种权威著述
代代相传。方志体例独特,纵及千年,横及百科,是一个地区上至天文,下至地理,
从自然到社会,从政治到经济,从历史到现实,从人物到风貌,一应俱全的,全面、
系统、准确的综录。一部方志在手,便知一地的历史兴衰、经济枯荣、社会变迁、政
权隆替、民族分合……历来被称之为“博物之书”的方志,在我国浩瀚的史籍中独树
一帜,有着独特的文化地位和历史地位,是一笔丰厚的人文遗产。丰富的方志资源不
仅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独特的资治通鉴的作用,而且为方志
馆的产生和发展孕育了充足的条件。
千百年以来,如此浩瀚的历代各类志书,早已被分散的收藏于各类书馆,成为馆
藏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构筑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必不可少的基石,成为推动和振兴
中华民族大业发展进步的有力支撑。当代建立方志馆,将零落在各地、收藏在各类图
书馆、分散无序的大批志书,搜集、整理、集中,不仅为研究和开发利用方志宝库,
为弘扬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提供了服务,也确实是益于当代、惠及后世的创始之举。
因此,在1996年全国地方志第二次工作会议上,“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筹建方志馆”的
倡议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并逐步得以实现。

三、新志续修和方志研究的累累硕果为方志馆的建设积累了丰富的方志书刊和信息资

新中国建立以来,修志工作以“文化大革命”为界分为两段。前一段是上个世纪五六
十年代之交,后一段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前一段,据国家档案局1960年的统
计, 时有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530多个县开展修志。据1960年的不完全统计,全
国有250个县完成了志书初稿。 至1966年,又有多部志书成稿问世。台湾省亦于1960
~1970年完成《台湾省通志稿》、《台湾省通志》,还普遍编修了乡镇志和市县志。
并规定“省志20年一修,市及县志10年纂修一次”。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至世纪之交的后一段修志,是有史以来的最大规模的一次。
先后形成了省市县三级常设机构,“专兼职修志人员可达11万人以上”。“从新中国
建立到2000年的51年间,共修成志书5039种(实际比这一数字大得多),平均每年修成
志书(稿) 100种以上。”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也是最广泛、深入的一次地
情、国情的大调查。
社会的实践,使人们从旧方志中认识到,民俗学、历史地理学,以及古代农业生
产、明清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自然灾害、各地教育史的第一手资料都可以从
方志中获得。于是,开始整理方志。“从清代著名史学家顾炎武开始至今,对方志的
研究与利用进入繁荣时期。”通过社会实践,人们还认识到,分散、零星的志书不利
于对方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便借鉴对古籍进行整理的办法整理方志。
面对浩如烟海、源远流长的志书资源,当代史志工作者想到的是对以往的成果进
行总结、进行积累、进行梳理,决不能重编轻藏再让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淡忘、被
流失。于是,建立方志馆,成为广大方志工作者的共同心声,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也
十分重视这项工作。目前,各级政府对方志工作相当重视。很多地方政府已把方志馆
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设施来抓。

四、地方志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经世致用的使用价值为方志馆安身立命拓展了广阔
空间
地方志编修千年而不衰,其自身的文化传统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其功用得到了社
会的认可,赋予了它应有的社会地位。社会地位取决于被社会需要的程度。志书的作
用决定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志书可资治。古人云:“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宋代真德秀
说:“为此郡之吏者不可无此书。”清朝人编的《史志悬镜》中讲:新官上任后一定
奉行的“莅任初视”第三项就是览“志书”。毛泽东在战争年代每解放一个县城总要
找当地的县志看。 1958年3月的成都会议期间,他不仅自己调阅了大量的四川方志,
还辑选了部分方志推荐给与会同志,倡导利用方志提高领导水平。
志书可教化。方志对人们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所发挥的作用,产生于宋代
突破地志、地记形式,将记地与记人、自然和社会结合,由地理范畴迈向史学领域之
后。《弘治句容县志后续》写到:“志之为书,有关志体,有补风化,其为益大矣。”
当今,古老方志摒弃其糟粕之后,更大有作为,它与正史相得益彰,显现出无可替代
的德育教化作用。
方志可存史。它将一区域内自然和社会、政治和经济、历史和现状的兴衰起伏、
发展变化详实录之,供当代和后世之人查阅参考,是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不可多得的
珍贵历史典籍。
方志,有编修国史之用,治国兴邦之用,鉴真览正之用,攻守韬略之用,国计民
生之用,社会教化之用,古为今用,为当代和后世共用。
方志,早已是构筑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必不可少的基石,是推动和振兴中华民族
大业发展进步的有力支撑。在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现代化的今天,人们对信息资料
的需求量大增,使用更为纷繁,从而也促使信息资料的储存分类更加细化、查询的针
对性更加强化、传播手段和查检速度更加快捷。

五、省方志馆的开馆为方志走入社会、鉴览交流、共谋发展搭建了新的服务平台
方志作为一种地方文献,其核心就是保存地方资料供社会各界及后世利用。而社会各
界和后世对地方志的利用和需要则是多种多样、多角度的。因此,需要系统地认识地
方志、揭示地方志、宣传地方志。方志馆随之由此诞生、生存和发展起来。
方志馆是独特的专业、专科,具有专门性和权威性。它以征集、收藏、利用、开
发、编辑地域、地情资料为主业,兼顾历史、兼顾外地和其它。它以服务现实为方针,
以开发为己任,以优质服务求生存,以快捷高效求发展,在当地的社会、经济的发展
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它的作用是一般公共图书馆、档案馆及其它文化机构和设施无
法取代的。有些方志馆收藏的主要是本地方志、年鉴以及其它文献等,条件比较好的
也收集和保存外地方志和年鉴及其它史料,同时收藏未刊和内部方志资料。方志馆独
特的收藏,特别是未刊和内部出版的地方志资料的收藏,使方志馆具有了图书馆所没
有的资料特色和资源优势。可见,馆藏新秀--方志馆的建立堪称为中国方志事业发展
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
山东省方志馆,为省地方史志办公室所属全额预算管理处级事业单位,内设行政
科、 业务部、 理论研究部, 现有工作人员6名。方志馆楼位于济南市千佛山南麓,
2003年交付使用, 2004年3月28日正式开馆。 总投资1000万元,占地4亩,建筑面积
5000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四层。有藏书库、阅览室、办公室、会议室、展览室、
接待室、多功能室等,集志书收藏、机关办公、学术研究、展览交流于一体。投资20
万元,建成机关办公局域网,初步实现文字处理电脑化、信息传输网络化、机关办公
无纸化。 馆藏志书、年鉴及地情资料类书刊4万余册,旧志130种。2002年5月出版的
《山东省新编地方志目录》 , 收录了馆藏新编志书、年鉴及地情资料类书目5036条
(种)。截至2004年3月,全省新编128部县(市、区)志、14部市(地)志、84部省志分志
已全部出齐并收入馆内。同时收入馆内的还有省级专业志43种、企业志88种,市(地)
级专业志438种、 企业志105种,县级专业志1759种、企业志75种,乡镇志324部,村
志51部。 还存有未刊行的各类志书的写本、 抄本。从省地方史志办公室到省属各市
(地)、县(市、区)以及部分乡镇和各级志书承编单位和学校、医院、科研单位、厂矿、
企业、事业等单位,以连续出版、不定期出版形式,或者以资料丛书、专题汇编、类
编等单独出版印行的大批资料类书籍,其中仅《山东史志资料》(1982~1986) 就有9
辑,每辑10万余字,发行42550册;省志承编单位相继出版的《山东省出版志资料》、
《山东省教育志资料》、《山东省人事志资料》、《山东省军事志资料》、《山东省
文化艺术志资料》,以及粮食、报业、体育、劳动、水利、水产、交通、邮电、煤炭、
农业、卫生等部门的资料类书;修志部门为现实服务所编印的大批专题资料及著作共
1000余种;地情类著作如《山东风物大全》、《山东各地概况》,及各市地、县区编
辑出版的诸如《概况》、《市情》、《县情》、《便览》、《综览》等各类地情资料
类著作944种; 方志刊物如《山东史志丛刊》、《志与鉴》等42种,方志理论著作49
部。存有全省出版的各级各类年鉴157种、573卷,其中《山东年鉴》已连续出版17年,
省属17个市及40余个县(市、区)的综合年鉴;正式刊出的《山东冶金年鉴》、《山东
工会年鉴》等专业年鉴27种。
山东省方志馆不仅拥有各级各类志书,而且尽可能地征集和收藏了党政机关及相
关部门的内部刊物、文件汇编和区域内著名人物的著作、文集、手稿、族谱、家谱等
地情资料;通过各种渠道大力收集国内外、省内外各类志书和史类书籍。由于山东省
方志馆已建有现代化信息设施,其地情信息含量已大大超出上述的范围,可谓山东省
信息资料的全方位、系统的收藏和服务大观。
山东省方志馆以其区域资料齐全、完整和开放性服务,使古方志贴近了社会公众,
走进了百姓现实生活。它从建立之日起,便开展了阅览、外借、咨询、专题文件输出
等多种方式的服务,赢得了各界的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通过馆藏曾为省委
书记出访朝鲜找到了抗美援朝中山东省在人、财、物三方面的支援数字资料;通过新
编《水利志》和相关资料归纳出全省旱涝灾害每30年一轮回的自然规律;威海范家埠
金矿、泰山碧玉、蓬莱金矿的开发均是在史志资料中首次发现了历史记载之后开始的。
此类例证不胜枚举。另外,为国外华人、华侨后裔来省寻根问祖也提供了许多及时有
效的咨询服务。这不仅深受他们好评,而且扩大了对外影响。
(原载于《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报》2004年第3期)。

参考文献:
①诸葛计:《中国方志五十年史事录》。北京:方志出版社,2000年版。
②山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中国方志通鉴》(文稿)(山东省部分).志与鉴.2003
年版。
③山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方志学基础教程》。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
④山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史志工作者对振兴山东的思考》。呼和浩特:远方
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