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增强年鉴实用性的思考与实践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10&rec=122&run=13

赵丹峰
近两年来,年鉴界讨论最多的话题,就是年鉴的改革与创新问题。其间,有的同仁在
理论上作了有益的探讨,有的同仁则立足实践,对年鉴的总体设计与内容记述作了大
胆的创新。基于振兴年鉴事业的责任感,笔者愿不揣浅陋,特围绕如何增强地方综合
年鉴(即由党委,政府主办的年鉴)的实用性问题,结合编辑《临沂年鉴》的工作实践,
谈点不成熟的意见,以与年鉴界的同仁们共勉。

一、实用性与实用主义
当前,我们之所以大谈年鉴的改革与创新,就是因为在目前的年鉴办刊工作中,
还存在着与时代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其表现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
就是不少地方综合年鉴的实用性尚不够强。实用性关乎年鉴的生命力,试想,一部让
读者嚼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式的年鉴,在当今“天时人事日相催”的变革大
潮中,是很难持久办下去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增强地方综合年鉴
的实用性,应是年鉴工作进行改革与创新的关键所在。所谓年鉴的实用性,是指一部
年鉴在本地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亦即在本地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
精神文明建设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的实际程度。这个程度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主观
意志为转移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实践也是衡量一部年鉴实用性的惟一标
准。但毋庸讳言,有些年鉴的办刊者,对年鉴实用性的内涵缺乏正确的认识与把握。
他们片面地认为,在商品经济时代,一部年鉴的实用价值应当体现在其作为本部门、
本单位创收载体的力度上。这种将实用性与实用主义混为一谈的糊涂认识,在客观上
将一些年鉴办刊单位的改革与创新工作引入了“误区”。其主要表现为:一是为了部
门利益,不适当地扩充年鉴广告的彩页与白页(即文字版广告)容量,以至读者在查阅
某些年鉴时,竟一时找不到年鉴的目录(因为目录已被前、后广告彩页所囿围),好不
容易找到要读的内容时,其文字又被一些目不暇接的广告彩页分割得支离破碎。这种
刊登广告由多到滥的现象,已引起广大读者其中包括一些党政领导同志的不满与厌烦!
二是有的地方综合年鉴办刊单位为了增加现金收入,不以政绩和贡献大小为依据,而
是按照“谁出钱就登谁”的思路,将一些虽然政绩平平但却乐于拿公款宣传包装自己
的部门负责人和亏损国企的头儿们,载入了年鉴的“人物”专栏,在社会上产生了负
面影响。需要指出的是,目前,由党委、政府主办的地方综合年鉴的办刊经费均由地
方财政拨付,而不少地方的财政基本上是“吃饭财政”,因此,在现阶段地方财政相
对较紧的情况下,综合年鉴的办刊经费不可能由地方财政全额包揽下来。在这种情况
下,利用年鉴,适当地、有选择地刊登一些广告彩页或文字广告白页,以解决办刊经
费不足的困难,适当改善一下编辑部的办公条件,这本是无可非议的事情。但任何事
情都有个度,过分而为,就会使事情走向反面。年鉴的创新,只能是不断增强年鉴实
用性(当然也包括可读性)的创新,只有体现了这一根本宗旨,各级地方综合年鉴才会
摆脱遭冷遇的尴尬处境。试想,一个拥有众多读者群的年鉴,其发行量还会小吗?可
观的发行量的背后不就蕴含着可观的经济效益吗?《上海年鉴》和《大连年鉴》的变
革实践已证明了这一点。因此,端正办刊指导思想,不断增强年鉴的实用性,应成为
年鉴界当前与今后开展工作创新的共识。

二、实用性与实际需要
所谓实际需要,是关于读者群这一客体在开展社会活动时对年鉴这个服务主体的
需求参数。年鉴满足读者的实际需要愈多,年鉴的实用性就愈强。可以说,年鉴的实
用性与读者的实际需要紧密相连,二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互为依存的矛盾统
一体。要实现增强年鉴的实用性这一奋斗目标,满足读者对年鉴的需求意愿,就编辑
部来说,确实需要解决好如下几个相互关联的问题:
其一,要对年鉴的读者群进行准确的定位。当我写下这个小标题的时候,脑子里
便不禁想起了这样一句在年鉴界颇为流行的话,即“要让我们的年鉴走入寻常百姓家”。
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曾记否?近一二年以来,一些年鉴同仁为了使自己那里的综合
年鉴“走入寻常百姓家” , 也着实动了一番脑筋。有的增添了“便民服务” (亦称
“服务指南) 专栏,刊登了诸如本地列车或汽车、航空运行时刻表、健身小常识、小
验方和购物指南等内容,还有的综合年鉴为了增强其可读性,还辟出版面,每期登载
几则民间故事和笑话之类等等。实践已经证明,这些煞费苦心的举措,却并未能扩大
年鉴的发行量,使其成为我们主观想像中的“抢手货”。原因很简单,在当今市场经
济的大环境中,稍有一点商品意识的人,大概不会为了了解本地的交通运行时间,或
为了阅读几则小故事等而肯花上一二百元钱去购买一部地方综合年鉴。看来,将地方
综合年鉴定位为机关干部和老百姓都爱读、爱购的全民性的普及读物是不科学、不准
确、不现实的。前不久,山东省年鉴学会邀请全省大部分市地和部分县区的综合年鉴
的主编们开了一次座谈会,所讨论的第一个话题就是如何定位综合年鉴的读者群。经
过研究,形成了如下共识。即,由各级党委、政府主办的地方综合年鉴是具有较强权
威性的政府“白皮书”,其读者群一为各级党政领导人和机关干部(统称国家公务员),
二为从事科研、教学和文化工作的“白领阶层”(在我国被统称为科技人员),三为企
业经营管理者,四为外地投资经商的工商界人士;五为上级机关莅临检查指导者和兄
弟省市区的来访者。 以上5个方面的人士,即是地方综合年鉴稳定的读者群。笔者认
为,年鉴的服务对象是读者,只有对读者有了科学、准确的定位,进而摸清读者的实
际需要,年鉴的改革、创新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增强年鉴在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中
的实用性,这一办刊目的才能得以真正实现。
其二,要围绕读者群的实际需要改革年鉴栏目的设置与包装。年鉴栏目的设置决
定着内容的收录范围。考虑到地方综合年鉴的主要读者是各级公务员这一现实,地方
综合年鉴的栏目设置首先要体现官办政刊的“资治”功能。记得在一年前,笔者到分
管史志工作的常务副市长那里汇报工作,当征求市长对年鉴工作的意见时,市长说了
下面一段话:年鉴办得不错,辛苦你们了。但我总觉得登载各部门年度工作总结性的
东西太多,而给人以启发、深思的东西太少。市长所说的这一多一少,切中要害,给
了我们以有益的启示。我们现在所办的综合性年鉴,基本上是按行业划分来设置栏目
的,受这一结构形式的制约,年鉴所收记的内容基本是市直各部门年度工作的汇总,
而由一些领导同志、党政调研机构和社会科学工作者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完成的调研
报告、专题研究文章和专项课题,由于不属于“行业”的范畴而不能载入年鉴。须知,
这类调研文章与专项课题成果,对兴省、兴市、兴县大业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前瞻性
和可行性,将这类文章有选择地载入年鉴,为领导层决策提供参考和借鉴,是增强年
鉴实用性的一个有效途径。在上述认识基础上,我们在2002年卷的《临沂年鉴》上专
设了一个“兴市文摘”栏目,将13篇当年发表的对促进本市三个文明建设具有指导和
启示作用的文章收入了新栏目之中。在这批文章中,既有原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张全
景同志来沂蒙老区进行深入细致调研后所撰写的关于加强新形式下党建工作的调查报
告,又有市委书记、市长对振兴临沂经济的战略思考;既有党政调研机构的重要调研
文章,又有专家学者对兴市强区的独到见解。内容涉及党建、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
农产品市场的开辟、农业产业化进程、城镇化发展、国企的改革、信息化建设、社会
力量办学和旅游业的发展等诸多方面与领域。年鉴出版后,引起了有关领导的重视和
读者的好评。受篇幅所限,我们在处理上述文章时采取了两种方式:一是对重要文章
予以全文刊发:二是对一些有见地有价值的文章做了摘编,在完整保留其论点、建议
的前提下,适当删削了文字。
其三,要突出特色,张扬个性。地方特色,即一个地方在自然环境、经济状况、
科教文化、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与其他地方对比中,所显示出的明显独特之处。这
些独特之处,既包括优势和长处(这是主要的),同时也包括劣势和短处(这是次要的)。
在吃透地情的基础上,突出自己的地方特色,张扬个性,是地方综合年鉴增强实用性
的重要一环。就临沂市而言,它居于鲁苏豫皖诸省的结合处,东临黄海,位于欧亚大
陆桥东方桥头堡三角区内,交通便捷,区位优越。改革开放后,临沂人充分利用这一
地理优势,抢占商机,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建成了闻名全国的商贸批发城,对加快临
沂的经济发展, 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了充分肯定临沂这一鲜明特色,我们从
2002年起,在《临沂年鉴》中专设了“临沂批发城”这一栏目,对商贸批发城的形成、
发展、经营状况、专业市场布局、经济效益等有关内容作了详尽的浓墨重彩的记述,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年鉴封面也是突出特色、张扬个性的地方。图腾崇拜是古代文化
的显著标志。众所周知,史前中原文化是以“龙”作为其图腾的,而遍及山东半岛并
辐射太平洋沿岸广大地区的东夷文化,则是以“凤凰”(有的部落也绘有其他鸟禽)为
图腾徽帜的。地处沂、沭河流域的临沂,是东夷文化的发祥地,为了突出临沂地区在
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张扬临沂文化的个性特征, 我们从2002年起,在
《临沂年鉴》的封面上设计了一个展翅飞翔的凤凰图案,从而使《临沂年鉴》打上了
地域文化的鲜明印记,既宣传了临沂,又提高了年鉴的文化品位,受到了广大读者的
一致赞扬。扉页前的封里是读者必翻之处,但多数书刊没有很好地加以利用,让其白
白空着。为了让其发挥作用,我们在2002年的《临沂年鉴》封里特意印制了“临沂城
市名片”,上面赫然写着“东夷文化发祥地”“山东历史文化名城”“革命战争年代
华东暨山东解放区首府”“江北水城”“全国著名商城”“全国著名双拥模范城”等
最能体现临沂特色的醒目内容,使读者特别是外地读者,一打开《临沂年鉴》就会对
临沂的地情特色有一个先入为主的清新感觉。

三、实用性与时空范围
之所以要讨论年鉴的时空范围这个问题,是因为这个问题已经和正在影响着地方
综合年鉴实用性的发挥。先看年鉴的记事时限问题。在年鉴初创时期,不少业内人士
片面地认为,年鉴只能记述一年之内的事情,因而使一些跨越年度的完整事物在年鉴
中得不到完整的反映,影响了资料的使用价值。在办刊实践中,不少地方的年鉴同行
从实际需要出发,对年鉴的记事时限作了必要的突破或变通处理。一种做法是在本年
度大事记之前增设“大事回放”类目,将本年度之外的若干大事重新刊载,以增加历
史的凝重感;另一种做法是在卷末附录中集中刊载本年度之外的若干年份的国民经济
与社会发展的统计数字,以便于读者查阅。这些做法,对增强年鉴的实用性无疑是有
益的。不足之处是过于分散、零碎,在吸收上述做法的长处、同时避免其不足的基础
上,我们在2002年卷《临沂年鉴》中新设了“信息回放”这一栏目,将临沂撤地设市
6年来的大事、 要事和这一时期全市国民经济、社会生活的主要指标数据,在这个栏
目内加以集中反映。我们打算,下一步将在这个栏目内再增辟一个名为“往事特写”
或“流金岁月”的二级专栏(或者类目),专门刊载记述某些已逝的确有存史价值的重
大事件或典型事件的专题文章,以飨读者。
再看年鉴的记事空间问题。众所周知,时下从事地方综合年鉴编辑工作的同志大
多是原先从事地方志编修业务的人员。从编修方志到编辑年鉴,工作对象变了,但不
少人的思维并未完全转变。受地方志“越境不书”的思维定势的影响,“史官”们也
自觉不自觉地将地方志这一原则移植到了综合年鉴的编辑之中。但我们只要稍微联系
一下实际加以思索,就会发现,各个地方的党政领导同志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决策时,
不仅要吃透当地的地情, 熟知本地的情况, 而且还要学习和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山之石,可以为错”。前不久,山东省委书记张高丽
和省长韩寓群为加快山东的发展,带领全省各市的党政一把手赴苏、浙、沪发达地区
考察学习,南方的发展速度和他们进行改革的举措,给了前去参观学习的领导干部们
以很大的震动和有益的启示。 6月初,当“非典”疫情刚刚减退,山东省委便将苏州
市委书记、温州市委书记和南京市江宁区委书记请到济南,让他们向出席省委工作会
议的省、市、县主要领导,并通过电视直播向全省广大干部讲述他们那里如何加快经
济发展的先进经验。会后,即在全省上下开展了一场解放思想谋发展,与时俱进建小
康的大讨论活动。现在,山东全省上下正在以南方三地经验为鉴,联系自己的实际,
谋划加快全省经济发展的大计。这个事例说明,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学习借鉴外地
成功经验,对促进本地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是多么的重要! 为了使地方综合年鉴更
好地发挥资政服务的功用,我们经过反复思考,决定突破年鉴只记本地之事的固有模
式,在2002年卷《临沂年鉴》中新设了一个“他山之石”栏目,刊登了27篇介绍外省
市在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中所实施的带有首创性、试验性但确已见到实效的经验之
谈。这些经验,涉及经济体制及管理制度的重大改革,反腐倡廉、保障下岗和特困职
工生活、农村土地资产改革、金融制度改革、增加决策透明度、推动舆论监督、群体
上访问题的应对、专业技术职称与医疗制度改革等诸多方面,为领导机关、领导干部
和有关界别学习、借鉴外地经验,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因而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好评。
以上是笔者结合自己那里的工作实践,就增强年鉴特别是地方综合性年鉴的实用
性问题,所谈的一些肤浅之见,其中,既可能有局限性,亦可能有片面性,其目的就
是想为新形式下的年鉴改革创新工作尽一点绵薄之力。相信通过年鉴界同仁的共同努
力,我们的各级各类年鉴定会在短时间内,以更加科学合理的构架,更加鲜活实用的
内容,为处在新世纪战略机遇期的改革开放大业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原载于《年鉴信息与研究》200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