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市北区志》的资料征集渠道及操作方法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10&rec=117&run=13

任宝华
资料性是志书的根本属性,必备的资料是志书的根本保证。但资料又是浩如烟海,其
来源极其广泛而充裕,如果心中无底,工作无序,漫无边际地搜集,既浪费时间,又
收效甚微,必须明确主攻方向,方能事半功倍。根据《市北区志》的篇目内容和编写
要求,笔者认为,承编单位必须首先掌握好资料来源的三个主要渠道:
一是查阅本单位档案资料。何谓档案?具体地说,就是在各级档案馆和本单位档
案室集中保管的文件资料。这是编写志书文字资料的主体,是第一手资料,它具有真
实、全面、可靠和便于查阅的特点,特别是各单位自己保存的档案资料,就更具有这
些特点。截止到2002年,仅市北区档案馆馆藏档案有104个全宗,31629卷(册);音像
档案136盘; 照片档案1733张。内容包括中共市北、台东区委,两区政府,区级机关
和群众团体等83个部门、单位及青岛市市内行政区划调整前22个街道办事处的档案。
这些档案资料为编纂《市北区志》将发挥重要的作用。编写志书应把着眼点首先放在
本单位、本部门,作为搜集资料的主攻方向。承编单位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保管的
档案资料方面,这是资料来源的主要渠道。可根据区志篇目所列之条目,进行具体分
解,列出资料提纲,做到心中有数,目标明确。从本单位档案室现有历史档案资料入
手,待搜寻殆尽后,方可外出查询,以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
二是参阅《青岛市志》各分志卷本。《青岛市志》是一部全面记述青岛自然和社
会的历史与现状的社会主义新方志,共69卷,其内容包括青岛市的历史沿革、自然地
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等诸多方面,是编写《市北区志》不可缺少的重
要参考书,也是《市北区志》资料来源的重要渠道。承编单位参阅《青岛市志》有关
卷本,一方面可学习借鉴其记述方法,这对于我们第一次参加地方志编修的人员来说,
无疑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十分必要的;另一方面亦可从中查阅到编写《市北区志》所
需的相关资料,取而用之,避免走弯路,确保收到一举两得之功效。
三是上下求索获取必需资料。《市北区志》是一部区级志书,且又是第一次编修,
其内容必然涉及到省、市驻区单位和各级部门的下级单位,因而就要根据区志篇目的
需要,到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和区属下级单位查找和索取资料。青岛市被列为全国第二
轮修志的试点城市之一,经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多次宣传发动,全面展开了第二轮
修志工作,各级、各部门领导高度重视,为广泛征集资料,编修好《市北区志》创造
了良好的氛围。各承编单位要抓住机遇,充分发挥资料共享,加快资料征集速度,便
会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果。如工业篇的省、市驻区工厂企业;教育篇的驻区中等以上学
校;体育篇的驻区场地、设施;文化篇的驻区文化场所、团体;卫生篇的驻区市级医
院等,皆须从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查找资料。这些部门都是第二轮修志的重要部门之一,
可以借鉴其收集的资料,为我用之;再如商业篇的各商店、商场、农贸市场等,由于
改革开放以来,进行过多次机构、体制改革调整,发生了很大变化,亦须深入到基层
单位,花大气力进行调查,广泛征集和索取详细资料,方能满足《市北区志》编纂工
作的需要。
当然,搜集资料的渠道很多,须从《市北区志》的实际出发,上述三个方面应视
为主攻方向和主要渠道。
明确了《市北区志》资料来源的主要渠道,还必须充分认识如何完成资料征集工
作。
资料征集工作要讲究操作方法,而操作方法又属于工艺范畴。归纳起来就是要把
握好搜集、整理、鉴别、保管和使用这五个环节。当然,资料工作的操作方法,也必
须与编写规模相适应,承编一部卷帙浩繁的志书与承编志书中的部分志稿,在操作方
法上不尽相同。就区志各单位承编的局部志稿而言,可采用以下操作方法。
资料要齐,提纲要细。资料是志书的基础,没有丰厚、真实的资料,就写不出高
质量的志稿。 资料不齐备,有客观原因。如市北区经过1994年5月青岛市市区行政区
划调整和1996年11月市北区街道区划调整,部分单位、部门档案资料丢失、缺漏,给
资料征集工作带来许多困难。搜集资料必须以《市北区志》篇目记述实体的条目为基
础, 逐条进行分解, 列出详细的搜集资料提纲。分解条目有四种方法:一为时序法
(即按时间为序分解) ;二为要素法(即以事物构成的基本要素分解);三为分列法(按
内涵或外延分解) ;四为三段法(起始、发展、现状)。对每个条目要根据其性质,用
不同的方法去分解,进而列出搜集资料的详细提纲,然后方可“按图索骥”搜集必需
的资料,并发扬沙里淘金、穷追不舍、竭泽而渔的精神。搜集资料提纲,既为参编人
员明确了搜集资料的方向和目标,也为撰写志稿奠定了基础和提供了依据。
四先三边,重在消化。何谓“四先”?即搜集资料要遵循先内后外、先急后缓、
先近后远、先活(活资料)后死(死资料)的原则。何谓“三边”?即在方法上要做到边
搜集、边整理、边考订。这是搜集资料的最基本的原则和简洁快捷的方法。搜集资料
过程中,要重在消化,即指要不断地消化资料。资料到手,要反复阅读和推敲,就像
老牛吃草,不断地“反刍”。只有这样,才能对资料的真伪、优劣、详略和如何使用
等有所了解。 志书不是罗列资料, 而是要著述资料,“资料无一语不出于人”,而
“志稿无一语不出于己”。资料考订工作要做到“七忌”。即:一忌以为旧志记载的
都是真实的,照搬使用;二忌以为主管部门提供的都是准确的,不加分析;三忌以为
档案记载的都是可信的,不再推敲;四忌以为当事人提供的都是对的,偏听偏信;五
忌以为人们共知的事都是真的,不加核对;六忌以为权威讲的都是正确的,照抄照搬;
七忌以为报章杂志上记载的都是可靠的,深信不疑。总之,对资料的考订必须持慎之
又慎的态度,方能做到对历史和后世负责.只有把资料消化了,求真存实,取舍适当,
考订准确,才能写出较高质量的志稿。资料犹如花粉,志稿好比蜂蜜,花粉不经过酿
造,是不会成为蜂蜜的。对搜集的大量资料,如何取舍,值得深究。许多资料为保证
其完整性,在取舍时可综合考虑采用述、表、录等方法取材,具体情况应灵活掌握。
所以,消化资料的意义就在于此。
先成堆,后成线,长编是关键。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先要将搜集到的资料按章、
节、目分成堆,不必忙于排列次序,待资料基本齐备之后,再以条目为记述实体,参
照列出的搜集资料的详细提纲,把资料按编写顺序排成一条线,这时,就要考虑如何
排列资料长编。资料长编是从资料到志稿之间不可逾越的一道程序,顾名思义,长编
是“编”,而不是“写”,是按照搜集资料的提纲,把已有的资料按编写顺序排列好,
并作一些技术处理(如订正、补漏、点校、摘抄和写明用途等),然后给每篇资料写一
个标题(简要概述资料主要内容),最后写出文序(即目录)即可。通过编排资料长篇,
可以使我们对资料的认识产生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做到全局在胸,心
中有底,不至于顾此失彼和挂一漏万。在编排资料长编的基础上,经过笔削成文和加
工润色,使之成为志稿初稿。在力量的分配上,列出搜集资料提纲、搜集资料和编排
长编、 撰写志稿初稿可分别占30%、50%、20%。所以说,搞好资料长编,就等于完成
志稿一半的编写任务。
内容求详,取材求精。在使用资料时,必须求详、求真。所谓求详,就是要做到
“文约事丰”,既要减字省句,又要增大信息量,二者要求统一。求详,不等于事无
巨细,眉毛胡子一把抓,将毫无历史价值大小事统统收入。所谓求精,就是要优化资
料, 要做到考订严谨, 选材精当,数字准确,典型突出,与主题无关的资料要舍得
“忍痛割爱”。千万避免记流水帐,分不清主次。考订工作可采用“书证”“物证”
“人证”“理证”四种基本方法。“书证”,就是用文字资料来考订文字资料;“物
证”,就是用实物来订正文献资料之误,因实物的可信程度大,它的证明力度也大;
“人证”,就是用口碑资料来考订文字资料。当然,口碑资料的准确度不如实物资料,
但在既无文字资料又无实物资料来进行考订时,只能用人证的方法;“理证”,就是
在什么证据都找不到的情况下,凭个人学识,以理来推断,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方法,
一般不用或慎用。因此,取材求精,需要花大气力,下苦功夫,绝对不能敷衍塞责,
应付了事。要发扬契而不舍的精神,挖掘具有代表性和历史价值的资料。只有这样,
才能撰写出精品佳志。
方法问题的实质,也是认识问题。只有进一步领会志书根本属性是它的资料性这
一要点,明确资料与志稿的关系,才会在操作方法上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