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文化在新方志中的体现与记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10&rec=110&run=13

张建国
编修社会主义新方志,是一项巨大的文化建设综合性工程。“古语云,治天下者以史
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志书是地情百科全书。一部方志在手,便知一地之历史兴
衰、经济枯荣、社会变迁、政权隆替、民族分合……这对于总结历史经验,汲取历史
教训,发挥区域优势,振兴一方经济,繁荣一方文化,都是宝贵的信息资源和知识财
富。”(《方志学基础教程》) 笔者有幸参与了《沂南县志》和《沂南年鉴》(1990~
1999年卷) (以下分别简称《县志》《年鉴》)的编纂工作,现就对沂蒙文化的发掘、
研究和理解,结合沂南的修志实践,探索整理如下:

一、广泛、全面地搜集资料,加强对沂蒙文化的发掘与研究
《县志》从编纂到出版先后经历了16个年头,《年鉴》也经10个年头。县志办先后搜
集到1500万字的县志资料, 300余万字的年鉴资料。在占有翔实资料的基础上,我们
认真对沂蒙文化进行发掘、研究。一致认为:沂蒙文化在沂南有丰厚的底蕴,突出的
表现。沂蒙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若干不同的阶段,形成了不同的形态,并曾出
现了两次影响整个民族文化发展的高峰:一次是在两汉时期,另一次是在现代抗日战
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文化在沂南的体现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丰富的文物资料表明,沂南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名人辈出,是沂蒙文化在
沂南的早期体现。
从建置讲,沂南历史悠久。查阅二十五史等资料得知:沂南夏属东夷,商属人方,
周朝在此设置阳国,秦设阳都县,先后存在近千年。见之于史书,最早记载是《春秋
左传·闵公二年》“二年(前660年)春王正月,齐人迁阳”“齐人利其地而迁之者也。”
阳国立国时间大约在西周前期(前十一世纪),春秋时为齐国所灭,秦代在阳国故地设
置了阳都县。故新编《汉语大辞典》中有“阳,沂水西南有阳都城,故阳国”的解释。
阳都在西汉时分属城阳郡(国)、琅邪郡(国),故《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有:“诸葛
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的记载。阳都城被毁时间,《十六国春秋》载:“东晋
永和十二年(356年)徐州刺史荀羡攻阳都,克之。”阳都城被攻破后,不久县即废。
从文物资料看, 沂南文化发达。沂南现已查明的古遗址173处,其中旧石器时期
遗存1处,大汶口文化遗址6处,龙山文化遗址44处,商周文化遗址32处,汉文化遗址
90余处。其中青驼镇仁义庄旧石器点出土了140余件旧石器,距今约5~10万年,填补
了县内无旧石器的空白;砖埠镇西岳庄发掘出土的西周古墓群内有殉葬人和马等,对
研究鲁东南方国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铜井镇三山沟村的凤凰石刻,是西汉
元凤(前80~75年)时期的作品,距今2000余年,为全国最早的纪年画像石刻。
1947年发现、1954年经华东文物工作队和山东省文管会联合发掘清理的北寨汉画
像石墓, 1956年8月由南京博物馆和山东文物管理处编著出版了《沂南古画像石墓报
告》。该墓规模宏大,墓室结构复杂,画像雕刻精美,内容极其丰富。全墓共有画像
石42块,画像73幅,总面积44.227平方米。是我国现已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汉画像石墓,
受到中外学者的高度关注。此墓作为一词条,已收入《辞海》和《中国大百科全书》,
并将其中《收租》画像选入中学课文。1994年夏,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对该墓进行
重新清理、开发,并建成汉墓博物馆对外开放。2001年该墓已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史籍、家谱、碑碣等资料得知,沂南地灵人杰,历代名人辈出。沂南属于齐鲁
交界处,葛沟镇葛沟街南首曾有“齐鲁分疆”石阁存在,说明沂南地域受齐文化、鲁
文化影响较深,且孕育了历代名人,尤以汉代至魏晋时诸葛氏最为突出。仅《三国志》
中就有近30名诸葛氏名人出现。这充分说明阳都诸葛家族为三国时代有名的显赫家族。
其中诸葛亮,在家乡阳都度过了14个春秋,后随叔父先后赴豫章、襄阳,在隆中躬耕
陇亩10余年,27岁受刘备三顾之托,先后辅佐蜀汉先主、后主27年,“鞠躬尽瘁,死
而后已”,成为“大名垂宇宙”的一代贤相。抗日战争前存放在临沂普照寺右军祠内,
现安放在临沂市博物馆内6通碑上,记载北朝及隋代历史名人,其中诸葛氏就有31人。
说明南北朝及隋、唐时期,诸葛氏仍是当地名门望族。
明末清初的大庄高氏,考取进士者多人。其中高名衡,崇祯辛未(1631年)进士,
官至河南巡抚、兵部右侍郎,清军攻破沂州城,夫妻双双殉难,后被乾隆帝谥为“忠
节”。其妹妹在文学方面造诣颇深,现存诗词40余首。进士高大化、高名图、高淑曾
等也很有名气。(详见《大庄高氏族谱》)
清末民初,大庄镇刘家店子民主人士刘佛缘一家,忠厚传家,诗书继世,曾祖、
祖父、父子、兄弟等多人仕进,其父刘策先,曾任湖北省按擦使、湖北布政使司布政
使。其兄刘恩驻曾任山东机器局总办,后创办济南电灯公司,为山东电力创始人。刘
佛缘曾任山东省临时参议会驻会参议、省文史馆员。(详见《沂水东流庄刘氏族谱》)
(二)沂南在革命战争年代是一片奉献的土地,沂南人民英勇奋斗,谱写了壮丽的
革命颂歌,成为沂蒙精神的重要发源地,是沂蒙文化在革命战争年代的体现。
沂南地理位置优越,处鲁中地带,有沂、汶、蒙三河六岸,大青山、北大山、孟
良崮等山岭占60%以上, 是沂蒙山区最好的地方,这里的人民勤劳、朴实、忠厚,具
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1927年就有共产党的活动,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参
加革命的刘鸣銮、徐相南、秦鸿钧、徐凤泰等都为国捐躯,成为著名烈士。抗日战争
时期,山东党政军进驻沂蒙山区,许多领导机关设在沂南,领导和指挥山东抗日。老
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徐向前、罗荣桓、朱瑞、郭洪涛、张经武、黎玉、谷牧等都曾经
在这里战斗、工作过。1940年7、8月间,山东省各界代表联合大会在青驼寺召开,成
立了山东省临时参议会和省战工会及工、农、青、妇、文等省级群团领导机构。1947
年5月, 陈毅、粟裕等首长指挥华东野战军,在这里进行了震惊中外的孟良崮战役。
许多中华民族优秀儿女,如省战工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陈明和夫人辛锐,山纵宣传部长
刘子超及德国友人汉斯·希伯等在这里献出了热血和生命。
在革命战争年代,沂南各级党、政、群组织带领全县人民踊跃参军,奋力支前,
先后有1.4万余人参军、 从政,30万人次支前,并涌现出了大批英雄模范,如民兵英
雄徐敏山、爆破英雄高运成、神枪手金维三、劳动英雄朱富胜、学习英雄高洪安、小
车队长李家才、“活烈士”韩成山、“沂蒙母亲”王换于、“沂蒙红嫂”明德英等,
他(她)们为中国革命胜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成为人们赞颂和学习的榜样。
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沂南有万余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革命烈士3300余
名。为缅怀先烈、激励后人,境内先后建立了鲁中、大青山、沂东、孟良崮等烈士陵
园(孟良崮烈士陵园于1956年划属蒙阴),青驼寺战工会、岸堤抗日军政干部学校、东
高庄抗大一分校等革命纪念地。这些既是谱写沂蒙文化的实物见证资料,也是进行革
命传统和沂蒙精神教育的最好场所。
(三)新中国成立后,沂南人民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为革命和建设做出了新贡献,
使沂蒙文化得到新发展,具体形成“沂南精神”,这是新时期沂蒙文化在沂南的体现。
新中国成立后,沂南人民在党的正确领导下,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自力更生,
艰苦创业,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千方百计恢复和发展生产,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
都有了较快发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尤其是1985年
开发扶贫以来,始终不渝地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立足本县实
际,发扬沂蒙精神,实践总结出“团结务实、艰苦创业、拼博奋进,争创一流”的沂
南精神,使沂南走上了全面振兴之路。九十年代以来,全县人民紧跟党中央的战略部
署,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大力弘扬沂蒙精神,实践沂南精神,进一步治理整顿,深
化改革, 全面放开搞活, 各项事业得到长足发展。 至2000年, 全县农业增加值达
18.89亿元,工业增加值达15.5亿元,分别比1952年增长42.3倍和129.2倍;农民人均
年纯收入2283元,城镇职工人均年工资5742元,分别比1952年增长28.5倍和29.9倍。
全县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治安良好,为沂南有史以来最好的时期之一。

二、沂蒙文化在新方志中的体现与记述
选取恰当的体裁和表述方式,全面记述沂蒙文化在沂南的体现,是我们修志实践
中注意解决的重要问题。而方志的基本特征具有区域性、资料性、综合性、连续性和
编纂体例的独特性。因此,编纂志书,记述沂蒙文化也要保持其特征,采取恰当的表
述方式。志书的体例采用志、述、记、传、图、照片、表等,以志为主。文体采用语
体文、记述体,坚持横排竖写、详今略古、述而不论、秉笔直书、存真求实等原则。
遵循上述要求,我们在编纂《县志》《年鉴》中,对沂蒙文化在沂南的体现进行
了较为恰当的处置和记述。
《县志》共35篇、178章、511节,近120万字,《年鉴》分24个栏目,80余万字,
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概述进行全面总结、概括。《县志》概述6000余字,全面而系统地总结了沂
南有文字记载至1989年的历史,突出了沂南人民创造、继承和发扬沂蒙精神,实践沂
南精神的光辉历程和可歌可泣的业绩;《年鉴》概述了20世纪90年代沂南改革开放的
创新精神和突出成就,突现了沂蒙文化在新时代的影响和作用。
(二)大事记利用编年体和记事本末体的优势,突出大事要事。《县志》大事记重
点记述了战争年代“山东的中心在沂蒙、沂蒙的中心在沂南”的事例。其中八路军山
东纵队、第一纵队、一一五师,山东党、政、军,沂蒙区党、政、军等在沂南活动作
了重点记述。下限至1996年,主要记述沂南改革开放新成就。《年鉴》把县委、县政
府领导主要接待活动放在专目中记述外,又在大事记内作为重中之重记述,这既突出
了重点,又起了纲举目张的作用。
(三)恰当设置专篇。《县志》在正常篇目设置中经提练加工,增设了《文物名胜》
《诸葛亮》和《艺文》三个专篇。《文物名胜》是从《文化》篇分出来的,主要内容
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含石刻、碑碣) 、革命纪念地、文物、名胜等7章。其
中北寨汉墓用专节记述。《年鉴》中专设《文物古迹名胜》专栏, 对1990年以来有关
材料予以记载,突出了沂蒙文化在沂南的开发利用,为振兴沂南,发展旅游业提供借鉴。
《人物》 专篇,《县志》记述了59人的传略,把3356名革命烈士和208名副高职
称以上的知识分子列名录。 《年鉴》把8名县级主要领导人、2名全国人大代表、2名
正高职称知识分子、7名地级拔尖人才、8名百岁老人、14名各界英模、14名去世人物,
用传略记述,35名地市以上劳模、700余名先进工作者列名录。在此基础上,《县志》
把诸葛亮由人物传略升格为《诸葛亮》专篇,聘请临沂师院王瑞功教授编辑,主要分
诸葛亮生平、功业举要、著作、影响(附历代赞颂诗文) 等四章,3.5万字。该篇全面
记述了诸葛亮的生平事迹和后世影响,对沂蒙文化的发展和提高沂南知名度是很有裨
益的。
《艺文》 篇分古今诗词、历代碑文辑要、阳都考证文选等三章,近4万字。为沂
蒙文化在沂南的发展提供部分可靠佐证。
另外,在照片的选取上也注重突出沂蒙文化。《县志》70余幅照片,直接表现沂
蒙文化的照片30余幅。 其中有江泽民总书记1992年7月28日在沂河宾馆接见临沂地区
老党员、老红军、支前模范、战斗英雄、劳动模范时与“活烈士”韩成山亲切握手的
照片, 1996年10月14日全国政协副主席胡绳及夫人来沂南考察北寨汉墓的照片等。
《年鉴》照片除了选取上级领导来沂南考察、指导工作等内容外,重点选取了90年代
创出突出成绩的县直、乡镇等20余个单位的活动内容。
《附录》 部分,《县志》选录了在沂南工作、战斗过的老首长回忆文章4篇,孟
良崮战役战例一则共3万字。 《年鉴》的《特载》中选取了90年代县党代会、人代会
上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报告6篇,突出反映了沂南的新成绩、新风貌。
总之,沂南《县志》和《年鉴》为沂蒙文化的发掘、研究采取了尽可能的方式、
方法,予以全面具体记述,增强了可读性和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