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武传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9&A=2&rec=7&run=13

于禁

于禁(生卒不详),字文则,东汉泰山郡钜平(今宁阳县磁窑西太平)人。官至虎威
大将军。
东汉中平元年,于禁投奔东郡太守曹操,因他弓马娴熟,武艺出众,谈吐不俗,
任为点军司马,领兵镇守兖州。
汉献帝建安元年,曹操从山东奉诏入京都洛阳,歼围李催、郭汜等。沿途大小数
十战,于禁随军而行,建立不少战功,同吕虔、李典、乐进、徐晃同封为校尉,位仅
次于曹洪、曹仁、夏侯淳等曹氏宗亲。之后,于禁为都伯属将,乘车往拜司徒王朗。
朗以为于禁是异人,奏明献帝,封禁为大将军。曹操把于禁召回,拜为司马。曹操在
河南濮阳大破吕布时,于禁乘胜请缨,独率一支劲旅夜袭高雅,斩首万余。班师后,
随曹操大军进攻寿张、定陶,攻离孤围张超,克雍邱,招降敌将几十人。征伐黄巾军,
斩杀了张角的军师,招降了刘辟、黄邵及数万部卒。因战功卓著,曹操奏请献帝,封
为平虏校尉。
后不久从征国桥蕤, 在若城斩4将,至宛城征张绣。张绣在谋士贾诩的建议下先
降曹操,后因曹操掠张济之妻在营中作乱(张绣是张济的侄),张绣愤怒反曹操。张绣
用贾诩之谋,二更起兵,典韦战死。曹操从营后门上马逃跑,其长子曹昂、侄曹安民
均被砍成肉泥。曹操仓惶率残兵败将奔青州,而张绣率大军紧迫。这时于禁协夏侯淳
镇守青州,夏侯淳赖同曹操是同姓兄弟,纵兵借袁军之名,掠劫民家。于禁将本部军
沿东部剿杀扰民之流兵散勇,安抚众民。这时曹操已败回青州,扰民之兵哭拜于地,
说于禁造反,赶杀青州军马。曹操大惊,命夏侯淳、李典、许褚等,整兵迎击于禁。
于禁见曹操及诸将整兵俱到,如临大敌。有人劝说于禁:“青州军在曹丞相面前
诽谤,说将军造反,今丞相领大军已到,显然是听信了谎言,将军不前去向丞相分辩,
为什么又安营扎寨呢? ”于禁坦然说:“张绣贼兵追赶在后,立即就到,若不先准备
迎敌而自己人先分辩是非,怎样拒敌? 分辩事小,退敌事大。为将者应先公而后私,
处政则宜先敌而后己。”于禁的营寨刚刚安顿完毕,张绣的追兵即两路杀到。于禁率
兵乘敌远道疲惫而至,大举迎头痛歼,张绣兵败而逃。左右诸将见于禁身先杀敌,各
奋勇向前,追杀百余里。
于禁收军点将,安顿好士兵,只身入见曹操,详细禀明青州兵肆行乡里,掠夺财
物,大失民望。以致流民占山为寇,致袁残余与流民汇合,破坏了魏军青兖根基。曹
操反问于禁:“不先向我禀报,先安营下寨,怎样解释?”于禁把前番话又申诉一遍。
曹操这才下座,牵其手,绕帐一周,对众将说:“于将军在匆忙之中能整兵坚垒,任
劳任怨,反败为胜。虽古之名将何以加兹! ”封于禁为益寿亭侯,又责夏侯淳治军不
严之过。于禁复引兵攻张绣,战于南阳,再随曹操鏖战于下邳,共擒吕布,并于白门
楼将其处死。
在奠定汉魏决胜基础的曹、袁官渡大战中,于禁率部再建大功。建安四年,袁绍
率精兵70万杀奔官渡,曹操发兵7万迎敌,这时曹营将领畏惧,文官则认为以卵击石,
而于禁不信邪, 他进帐见曹操,愿做先锋,曹操嘉许之,马上派遣乐进率400步骑相
助,又选2000步骑让于禁带领,到延津渡口布阵拒敌。于禁和乐进率兵5000余人袭击
袁绍的兵营周围,从延津西南到嘉、汲县30余里内,与袁绍两翼军激战。斩首、生俘
各数千人,降袁绍的偏裨将20余人。又攻击袁绍右大营,在杜氏津破之。这时,正面
战场上袁绍用审配的谋策,让左右翼万驽齐发,曹军大败。曹操因右前锋于禁大胜而
加于禁为裨将军,接着调于禁至官渡,留在身边参赞军机。审配建议袁绍筑土城居高
临下射曹营兵,于禁会同诸将率军以盾牌遮蔽。袁军又暗挖地道偷袭,于禁率军绕营
掘壕截之。在危难中,于禁督军并亲冒矢石而战。破绍之后,曹操迁升于禁为偏将军,
官渡之战,曹军共歼敌7万余人,而于禁率部歼敌占1/7以上。官渡战后,于禁的一个
好友叛曹,于禁又挥泪将好友斩首。曹操之更加敬重于禁,于是封禁为虎威将军,与
同宗亲信大将同待。
曹操派张辽讨伐陈兰,张辽缺粮,于禁领命押运粮草。他同张辽、乐进、徐晃等
并称为魏五虎名将。 后于禁迁右将军,假节铖,增邑500户,其食俸1700户。又封于
禁为列侯,位同曹操诸兄弟。
建安二十四年,曹操命于禁为征南将军,统领七路大军15万人解樊城之围。关羽
利用秋八月大雨,襄江水涨之机,在罾口川筑坝,待于禁安营在口中,决坝水淹樊城,
众兵大部被淹死,于禁被擒降蜀。后来关羽败于东吴,而于禁转被吴将所获。因孙权
惧刘备报仇,就将关公首级和于禁转交魏文帝曹丕。后于禁卒于魏国。

鲍信.鲍勋

鲍信(151-192),字元诚,东汉泰山郡平阳(今新泰市)人。东汉末著名将领。
史称,鲍信“少有大节,宽厚爱人,沉毅有谋”。汉灵帝时,鲍信受知于大将军
何进,官拜骑都尉。何进因与袁绍谋诛宦官被杀,后董卓进京,京都大乱。鲍信料定
董卓必定图谋不规,便劝中枢尉袁绍,趁董卓刚入京师,立足未稳之际,马上发兵,
除掉董卓。但袁绍优柔寡断,以“朝廷新定,未可轻动”为辞不敢发兵。鲍信去见司
徒王允,王允也犹豫不决,鲍信便毅然率领本部人马,回到泰山平阳老家。在乡间,
鲍信“招徒众三万,马匹七百,车五千余辆”,组织起一支规模庞大的军队。
初平元年(190) ,曹操矫诏发檄讨伐董卓,时任济北相的鲍信与弟弟鲍韬立即率
军响应,起兵讨董的十八镇诸侯中,第九镇即鲍信。各路诸侯推勃海太守袁绍为盟主,
聚集洛阳,后因各路诸侯心怀异心,讨董失败。
当时袁绍势力最大,天下豪杰多归附之。鲍信深知袁绍为人,他料定成大事的不
是袁绍而是当时势力较弱的曹操。他对曹操说:“大略不世出,总揽英雄,拨乱反正
者,君也。”而袁绍“苟非其人,虽强必毙。。”因而深得曹操敬重。
初平三年(192),青州黄巾军百万人马攻打兖州。鲍信看到义军众多,百姓震恐,
汉军无斗志,认为不可强敌,便建议兖州刺史刘岱蓄积兵力,坚守城池,伺机破敌。
但刘岱不听,战败被杀。鲍信便和州吏万潜到东郡迎接曹操,拥戴曹操为兖州牧。后
来,鲍随曹操进军寿张,大战黄巾军。在寿张战役中,曹操被围,鲍信殊死以战,救
曹操突围脱险,自己则在乱军中被黄巾军杀死,时年41岁。鲍信死后,部下到处搜寻
他的尸体,但没找到。只好用木头刻出他的形状祭奠。建安十七年(212) ,曹操为追
录鲍信功绩,封其长子鲍劭为新都亭侯,加拜骑都尉。
鲍勋是鲍信少子,字步业。史书称他:“清白有高节,知名于世。”他守正不挠,
被曹操封丞相椽,建安二十二年(217) ,拜为侍御史。建康元年(220) 曹丕代汉称帝
(即魏文帝),鲍勋以驸马都尉兼侍中。由于他严格执法,受到朝廷大臣们的敬重。
在曹丕为太子时,曹丕妻弟犯法,被鲍勋治罪。曹丕前去说情,被鲍勋拒绝,曹
丕怀恨在心。曹丕即位后,鲍勋又多次直言规谏,更加触怒了这位皇帝。而鲍勋仍进
谏不辍。黄初初年,曹丕不顾百姓死活,大兴土木,修建宫殿庙宇。鲍勋谏道:“国
家的当务之急是加强军事力量,发展农业生产,修建宫殿庙宇是次要的事情。”文帝
听后很不高兴。有一次,大臣刘晔在广众之下曲意逢迎曹丕,丑态令人作呕。鲍勋不
顾曹丕面子,当众斥责刘晔是阿谀之徒,理应严惩。但曹丕不但不听,反而把鲍勋降
为右中郎将。
黄初四年,尚书令陈群、仆射司马懿推荐鲍勋为御史大夫,曹丕不得已而用之。
黄初六年(225) ,曹丕欲出兵伐吴,鲍勋谏道:“吴蜀联合一致,伐吴恐难取胜,如
果劳兵袭远,使国库消耗空虚,得不偿失。”曹丕不仅不接受劝谏,反而借口鲍勋动
摇军心,贬他为治书执法的小官。
因为鲍勋直言敢谏,多次触怒曹丕,终被曹丕逮捕下狱。尽管朝中钟繇等大臣多
次求情,曹丕均不应允。
鲍勋最后死于狱中。死后,人们发现鲍勋家无余财,生活十分贫苦,无不为其清
风高节感动。

张邈

张邈,(生卒不详),字孟卓,东平寿张(今东平县西南)人。东汉陈留太守。
张邈少时轻财好义,赈济贫困,为“八厨”之一,“厨”指能散财救人危急。东
汉末年,军阀混战,国无宁日。中平六年(189) 。董卓引兵入京,废少帝刘辩,立刘
协为汉献帝,初平元年(190) ,张邈、曹操、袁绍、袁术、韩馥、孔亻由、刘岱、王
匡、桥帽、鲍信联合起来讨伐董卓,并推袁绍为盟主。袁绍为人浅薄,主盟之后,目
中无人。张邈便责备袁绍,袁绍大为恼火,想借曹操之手杀死张邈,曹操不同意,并
且劝谏袁绍说:“张邈是我们的好友,不管他的意见正确是否,都应当宽容他。况且
天下未定,不应该自相残杀。”张邈知道后,非常感激曹操,曹操对张邈也颇信赖。
初平四年(193) 秋,曹操东征陶谦,临走时对自己的家属说:“如果我战死了,你们
去投靠张邈。”曹操东征回来,见到张邈,两人相对而哭。
初平三年(192) ,曹操被鲍信等人迎到兖州,做兖州牧,从此势力不断扩大,位
居张邈之上,而关东联军讨伐董卓时,曹操实际上是张邈的部将。因此,张邈内心便
有些不满,张邈手下的谋士陈宫因曹操杀了兖州的名士边让,也对曹操不满。此时正
值曹操二次讨伐陶谦之机,兖州境内兵力空虚。陈宫趁机对张邈说:“现在雄杰并起,
天下分崩离析,你拥有千万之众,广大的土地,挥剑天下,可谓人中豪杰,为什么受
曹操的约束呢?现在曹操东征,兖州空虚,我们占领兖州就可以称霸天下,此时不干,
等待何时?”张邈非常赞同,便派人劝迎吕布到濮阳来,并推吕布为兖州牧。
张邈和吕布在兖州统治十多年,有深厚的地方势力,因此,他们带头反曹,应者
甚众。不料鄄城留守派人将张邈反叛的消息迅速通知曹操,又把大将夏侯忄享调回鄄
城。兴平二年(195) 春,曹操回师打败吕布,占领定陶,吕、张逃往徐州,张邈的弟
弟张超保护家属逃往雍丘(今河南杞县)。八月,曹操兵围雍丘,十二月破城,张超自
杀。九月间,张邈得知雍丘被围,向袁术求援,路上被手下人杀死。

羊祜

羊祜(221-278) ,字叔子,泰山郡平阳(今新泰市)人。西晋政治家、军事家。新
泰地名来源,即是羊祜取新甫山、泰山合意,上表晋武帝所改。
羊祜的祖父曾任南阳太守,父曾任上党太守,外祖父即东汉著名学者、中郎将蔡
邕, 我国古代著名女诗人蔡文姬是其姨母。 西晋开国皇帝之一司马师的妻子羊徽瑜
(景献皇后)即其胞姐。其前母又是三国时名儒、北海太守孔融的女儿。羊祜出生在这
样一个显赫的贵族家庭, 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 为他后来建功立业打下了基础。
“及长,博学能属文,身长七尺三寸,美须眉,善谈论”,有“今日颜子(颜回)”之
美称。
曹魏末年,羊祜任相国从事中郎,与荀勖等共同参与司马昭的机密大事,在策划
以晋代魏中立了大功。司马炎称帝后,即被封为中军将军加散骑常侍,不久就提升为
尚书右仆射,成了西晋朝重臣。
随着西晋王朝的建立,灭吴统一全国,已摆到晋朝统治者面前。泰始五年(269),
晋武帝司马炎令羊祜坐镇襄阳,都督荆州军事,羊祜成为对吴作战第一线的主要将领。
羊祜到了襄阳以后,为准备灭吴,统一祖国,经常身着便服,只带少数部下,到
下边视察。他不仅整顿和加强了边防,而且对当地的农业和地方政权建设也极为重视。
“开设痒序,绥怀远近,甚得江汉之心”(《晋书·羊祜传》)
初到荆州,军无百日之粮,羊祜为解决部队粮食问题,大力发展生产。他垦田八
百余亩,几年之内就积存了可供十年食用的军粮。在政治方面,羊祜重视地方吏治,
改革旧俗,提倡教化,对吴人从政治上做争取工作。当时襄阳一带,存在一种陋习,
前任地方官死后,继任者认为官府不吉,多毁坏重建,劳民而伤财。羊祜到任后立即
严加禁止,认为“生死有命,非由居室”,深得士民欢迎。
羊祜对东吴吏民也实行招抚的政策,注意收买东吴民心。泰始二年(266) ,吴派
张俨使晋,受到晋朝大臣贾充、荀勋等人不礼貌的接待,羊祜对此很不赞同,他认为
双方迟早要统一,对来使要襟怀宽阔,友好接待,便和张俨结成好友。到襄阳后,他
更注意从政治上争取吴人,对东吴来降的人给予奖励,而且来去听便。“每与吴人交
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之醇酒,使不得言”。
有一次,他的部下贪功,抓了两个东吴的牧章作为俘虏献了上来。羊祜了解情况以后,
派人把牧童送还吴国,当面交给他们的父母。牧童的父母高兴极了,到处称颂羊祜的
恩德。又有一次,东吴将领陈尚、韩景进攻西晋被打死,羊祜认为两军交战,各为其
国,他们对东吴是尽了忠心的,因此“美其死节而厚加殡敛。”陈尚、韩景的子弟来
迎接,“祜以礼相待”。东吴的将领邓香曾率兵攻打西晋的夏口,兵败被俘,羊祜将
其放回,邓香被羊祜的恩德感动,不久即率领部众归降。羊祜的部下过境割了吴人的
稻谷,羊祜都叫人计算数量,用绢偿还粮价。羊祜率领部下到两国边境打猎,如果遇
到禽兽为吴人所猎而掉在晋境的,都让部下包好送还对方。羊祜的这些作法,得到吴
国军民的赞扬,他们提到羊祜的时候,都不叫他的名字,而尊称为“羊公”。在不知
不觉中,羊祜就把吴国的人心收买过来了。
羊祜镇守襄阳的第二年,东吴名将陆逊之子陆抗受命为吴军都督,率军与羊祜对
峙。当时,两人既是对立双方的军事统帅,又互相敬重,彼此成了好朋友,成为中国
古代战史上的佳话。陆抗曾派人赠酒给羊祜,有人怕酒中下了毒药不敢喝,但羊祜很
相信陆抗的为人,饮之不疑。陆抗生病,羊祜给他送了药去,陆抗也毫不怀疑地服用,
其部下怕药有问题,一再劝说,陆抗却说:“羊祜岂鸩人者! ”在和羊祜的交往中,
陆抗十分敬佩羊祜的为人,认为即使乐毅、诸葛孔明也不能超过他。
在收买人心的同时,羊祜也加紧进行灭吴的军事部署,他积极训练士卒,并用计
谋将骚扰西晋边境的东吴石城守将调走,然后攻占了石城以西吴国的五个城,建立了
对吴作战的前沿阵地。他推荐已调任大司农的益州刺史王氵睿任龙骧将军,在长江上
游督造战船,训练水军,准备顺流而下,灭掉东吴。东吴探知王氵睿训练水军的消息,
暗中在长江中的要害处,设置铁链、铁椎等障碍物。羊祜了解情况后,随即通知王氵
睿,并研究了相应的对策。因此,王氵睿督水师顺流东下时,能及时清除东吴在江中
设置的障碍物,保证了水军的顺利进军。
咸宁二年(276) ,羊祜在荆州已七年,伐吴工作已作好充分准备,并且这时吴国
陆抗也已病逝。羊祜计为伐吴统一全国的时机已经到来,便向晋武帝提出灭吴的建议。
他分析说:“吴主荒淫无道,又非常残暴,已经失去了民心,趁着这样的时机攻打吴
国,吴国纵然有长江作险,也无济于事,灭亡吴国,统一天下就在眼前了。”晋武帝
正准备接受羊祜的建议出兵灭吴,不料秦、凉二州的少数民族发生叛乱,把此事耽搁
了。不久,羊祜又一次上表,认为灭吴统一天下是大事,秦凉二州动乱是小事,“吴
平则胡自定,但当速济大功耳。”但由于朝中多数权臣的反对,羊祜的主张虽得到晋
武帝的赞许,还是被搁置了下来。羊祜对此仰天长叹:“天下不如意,恒十居七八,
故有当断不断,天与不敢,岂非更事者恨于后时哉!”
其后,晋武帝因羊祜功大,以泰山郡的南武阳、牟、南城、梁父、平阳五县为南
城郡,封羊祜为南城侯。南城郡郡治南城(今山东费县),这便是一些人误认羊祜为费
县人的原因。南城侯设置相,与郡公等同,官高爵显,但羊祜固辞不受。史称:“祜
每被登进,常守冲退,至心素著,故特见申于分列之外。是以名德远播,朝野具瞻,
缙绅佥议,当居台辅。”而晋武帝“方有兼并之志,仗祜以东南之任”,也就答应了
羊祜的请求。
咸宁四年(278) ,羊祜因无法实现祖国统一事业忧郁成疾。他要求带病进京,当
面对武帝和朝廷群臣陈述灭吴计划,晋武帝见他身患重病,让他坐车子上殿,还免去
了朝见的礼节。羊祜在朝廷上谈了自己的意见,晋武帝对羊祜为统一事业操劳的精神
非常感动,怕他累坏身体,加重病情,便让他回家休息,专门派了中书令张华向他询
问灭吴大计。羊祜对张华说:“今主上有禅代之美,而功德未著。吴人虐政已甚,可
不战而克。混一六合,以兴文教,则主齐尧舜,臣同稷契,为百代之盛轨。如舍之,
若孙皓不幸而没,吴人更立令主,虽百万之众,长江未可越也,将为后患乎! ”张华
向晋武帝详细报告了羊祜灭吴的谋略,晋武帝很高兴,准备派羊祜带病领兵出征。羊
祜鉴于身体状况,辞谢说:“取吴不必须臣自行,但既平之后,当劳圣虑耳。功名之
际,臣所不敢居。若事了,当有所付授,愿审择其人。”后来,羊祜病情越来越重,
他觉得自己再也难以完成统一大业了,就向晋武帝郑重举荐杜预接替自己的职务。
咸宁四年(278) ,晋武帝接受羊祜的建议,拜杜预为平东将军。正当杜预接受任
务,招集兵马,准备粮草的时侯,羊祜病情恶化,带着伐吴未竟的终身遗憾,与世长
辞了,年仅58岁。晋武帝听到羊祜去世的消息,“素服哭之,甚哀。是日大寒,帝涕
泪沾须鬓,皆为冰焉”。消息传到羊祜生活十年之久的荆州一带,“莫不号恸,罢市,
巷哭者声相接,”“吴守边将士亦为之泣”。
羊祜虽身居高位,但立身清俭,死后也没给后代留下什么资产。去世前二年,他
的女婿曾请他置备一些产业,他说:“人臣树私则背公,是大惑也”,没有听从。生
前的俸禄,也都赡养了家庭中的贫穷者,或奖赐给将士,所以家无余财。他曾经跟堂
弟羊王秀说:“既定边事,当角巾东路,归故里,于坟墓侧为容棺之墟。”羊王秀向
晋武帝陈述羊祜“求葬于先人次”的遗愿,晋武帝没有答应。“赐去城(洛阳)十里外
近陵葬地一顷”,故回葬新泰的遗愿没有实现。
襄阳的老百姓,为纪念羊祜,在他生前经常游览休憩的岘山立碑建庙,岁时飨祭,
“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预给该碑命名为“堕泪碑”。荆州的百姓尊敬羊祜,甚至
“为祜讳名,居室皆以‘门’为称,改‘户曹’为‘辞曹’”,表现了人民对这位杰
出政治家的由衷热爱。
羊祜死后的第二年(280) ,杜预按照羊祜原来进军计划,分兵六路讨伐吴国,几
乎没遇大的抵抗,很快灭吴,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当灭吴的捷报送到晋武帝手上
时,晋武帝流着眼泪说:“此羊太傅之功也。”派人到羊祜庙,以这一胜利消息祭奠
羊祜。 为了表示不忘羊祜的功劳, 晋武帝还特地封他的夫人夏侯氏为“万岁乡君”
(万岁乡在今肥城东南境)。
唐代诗人孟浩然在《与诸子登岘山》诗中,热情赞颂了这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
家。诗曰: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巾。

毕众敬

毕众敬(?-491),小名奈,东平郡须昌(今东平县)人。北朝著名武将。
少好弓马,以猎为业。北朝宋孝武帝时,历任兖、徐刺史、部从事、泰山太守。
宋明帝时,出任兖州募人,刺史薛安都改变任命,让其行兖州事。皇兴初,向魏献城
投降,遂拜散骑常侍、宁南将军、兖州刺史,赐爵东平公。皇兴二年,与薛安都去京
师朝见,赐甲第一区,后复为兖州刺史。不久,调回京师。
毕众敬很讲究饮食起居,年七十发皓白,气力不衰,跨鞍驰骋,犹若少壮。始终
与妻相敬如宾,有国士之风。众敬与咸阳公高允虽文武奢俭好尚不同,但最相善,常
促膝长谈,相见恨晚。后乞还桑梓,朝廷应允。众敬回乡,献真珠王当四具,银装剑
一口,刺彪牙一枚,仙人文绫一百匹。文明太后与帝在皇信堂赐酒馔、车马、绢匹。
卒于乡。

毕祖朽

毕祖朽(生卒不详),东平郡须昌(今东平县)人。北朝著名武将。
毕祖朽身材高大魁伟,喜读书,好吟咏,为人宽厚,善友。梁将萧及先率步骑二
万人侵犯兖州,魏以祖朽为统军前去讨伐。祖朽诱敌深入,大破敌兵,追击百余里,
俘虏斩首四千余人。因战功显赫,封南城县开国男、中书侍郎,加龙骧将军衔。延昌
末,改任司空长史。孝昌初,授安东将军、瀛州刺史。敌鲜于修礼率众围攻,祖朽拒
敌有方,大破敌军。卒后,赠吏部尚书、兖州刺史。

羊侃

羊侃(495-548) ,字祖忻,泰山郡梁父(今山东新泰西)人。南北朝时代的著名将
领。
羊侃为北魏平北将军羊祉之子,魁伟雄健,酷爱文史,博览群书,尤好《左氏春
秋》和《孙吴兵法》。泰山地区自汉末以来,习武成为社会风气,高手辈出,世称为
“泰山武艺”或“青兖气力”。羊侃自幼便随父习武,身手超群。他曾在兖州尧庙作
蹋壁的游戏,直窜到墙壁九寻高的位置,又横行走了七步。泗水桥上有数石人,长八
尺大十围,羊侃两手各执一石人,相互撞击,石人尽碎。羊侃成年后以武功被任为尚
书郎。在郎官之中,他也是有名的大力士,臂力过人,能开二十石(约合今六百斤)的
硬弓,骑在马上也能使六石之弓。有一次,魏宣武帝见到羊侃,有意考验他的本领,
便说:“郎官们都说你力大如虎,谁知道你是不是一只披着虎皮的羊呢? 你可做卧虎
状让我们一看。”羊侃闻言,当即身伏于地,双手猛一用力,十指顿时全部插入土中。
宣武帝对他的神力大为赞赏,赐给他珠剑嘉奖。
魏孝昌三年(527) ,秦州人莫折念生起事,并命其弟莫折天生率军进攻雍州。羊
侃身充偏将,随同萧宝夤前往征讨。两军鏖战之际,羊侃藏身堑壕,弯弓一箭射去,
正中天生。主将落马,莫军顿时溃散。羊侃由于从征之功,升任征东大将军、东道行
台,领泰山太守,进爵钜平侯。羊侃之父羊祉虽腾达于北方,但常以先人为南朝世臣,
每有南归之志,因常对诸子说:“人生安可久淹异域,汝等可归供南朝。”羊祉贲志
以殁,羊侃便尊父志,积极密谋叛魏附梁。及至朱荣入据洛阳,大杀朝士,更触怒羊
侃。大臣徐纥投奔羊侃,亦极力劝他起事。梁大通二年(528) ,羊侃决定起兵,他的
堂兄兖州别驾羊敦闻报告后,率军阻击,羊侃以三万精兵攻袭兖州,未能攻克,便环
城扎营十余座,加以围困,并遣使报梁,梁武帝派遣大将羊鸦仁前往助攻。魏廷闻变,
急忙遣使笼络羊侃,许诺他任司徒,泰山郡守,兖州刺史。羊侃不为所动,斩杀魏使,
魏帝大惊,令仆射元晖率众十万并高欢、尔朱阳都等部,合力攻打羊侃。羊侃被围在
瑕丘(今山东兖州北),寨中矢箭已全用尽,梁朝的援兵却始终未敢北行。羊侃只得奋
力杀出重围,经过一日二夜的急行军,脱离魏境。军次渣口(今山东枣庄市东南),此
时有部众万人,战马二千匹。由于大军将开入南朝,山东士卒留恋故土,整整一夜,
悲歌不断,令人伤感,于是不少士卒遂向羊侃拜别而去。大通三年(529) ,羊侃率余
部到达建康,梁武帝授为安北将军、徐州刺史,和他一同南下的羊默、羊忱、羊给、
羊元兄弟,四人也皆授以刺史。
梁武帝因北方来归之人,只有羊侃衣冠旧族,对其宠幸有加,中大通四年(532),
梁武帝以羊侃为军司马,让他与太尉元法僧一同北伐,武帝对羊侃说:“军司马废除
已久,今特为卿置之。”班师后,武帝擢侃为侍中,翌年又封为高昌县侯,邑千户。
中大通六年(534) ,羊侃出迁云麾将军、晋安(今福建福州)太守,平定了当地陈称、
吴满的起事。后复被征召入朝,任太子左卫率。
大同三年(537) ,梁武帝驾临乐游苑大宴群臣,羊侃亦在坐中。恰好少府工匠新
制成一柄双刃长矛肖,其长二丈四尺,粗一尺三寸。武帝特赐羊侃河南国紫骝名马一
匹,令他骑马试矛肖。羊侃应诏执矛肖上马,左右击刺,充分展示了其高超武艺。乐
游苑旁大树一株,众人竞相攀树观看,梁武帝远远望见,道:“此树必因羊侍中而压
折。”话音刚落,大树果被众人压断。于是人称羊侃此矛肖为折树矛肖。梁武帝观武
之后,即席赋《武宴诗》三十韵赐予羊侃。羊侃即兴应对,赋诗进呈,武帝展读连声
称赞:“吾闻仁者有勇,今见勇者有仁,可谓邹鲁遗风,英贤不绝!”
羊侃此后历任司徒左长史、都官尚书。太清元年(547) ,梁武帝举兵北伐,拜贞
阳侯萧渊明为元帅,羊侃为冠军将军,监作寒山堰(在今江苏铜山境内)。大堰功成,
羊侃便劝萧渊明趁此时机用水攻彭城,未被采纳。不久,东魏大将容绍宗率援军赶到,
羊侃又劝萧渊明乘其远来疲惫而击之,又不被接受。羊侃知萧渊明必败,便率所部出
屯堰上。结果,将军果然大败,萧渊明等将领均被魏所俘,唯有羊侃全师而退。
太清二年(548)八月,南梁爆发了震惊朝野的侯景之乱。降将侯景攻陷历阳(今安
徽和县) ,兵临长江,羊侃就在此风雨仓皇之际,登上军事舞台,展示了他卓越的军
事才能。
当侯景叛军初起,羊侃请派二千人连夜拒守采石(今安徽马鞍山市江东),另令邵
陵王袭寿春,使侯景既不敢前进,退军又失巢穴,其乌合之众自然瓦解。可是朝中众
臣都认为侯景未敢进逼京师,梁武帝遂将羊侃的画策搁置,而让临驾王萧正德担任都
督京师诸军事,负责江防事宜,又调走了率领水师驻防采石的王质。羊侃见大错铸成,
不禁仰天长叹:“今日之事必败矣!”
战况如羊侃所料,萧正德为夺皇位,暗中与侯景勾结,接应叛军渡江,使叛军迅
速包围京师。梁武帝任命宣城王萧大器为都督,城内诸军事先是羊侃已遵诏率千骑驻
扎望国门,这时为挽危局,急命羊侃入城,任副教督,协理城防。当时梁国建立已四
十七年,境内素无战事,故叛军猝至,举国震骇,城外百姓竞相入城,城内混乱不堪。
士卒争相进入武库,自取武器衣甲,长官不能禁止。而此时建康城内,宿将凋零已尽,
少数新进将领又驻防在外,京中几乎无将可用,整个城防,几乎全靠羊侃一人,他凭
胆识和勇力,积极筹划守城。不料萧正德又开宣阳门引侯景军进入外城,羊侃被迫退
守台城。侯景纵火烧大司马门及东华、西华诸门,羊侃在城上浇水灭火,又于城头引
发弓驽,射杀纵火之寇。侯景又命士卒执长斧砍东掖门,羊侃便令在门上凿洞,用长
槊刺死砍门之卒。侯景无奈,只得暂退却。武帝晋羊侃为侍中、军师将军,又送金五
千两、银一万两、绢一万匹犒劳,羊侃一概不受,只以私财赏其部曲千余人。不久,
侯景又作尖顶木驴数百,用以攻城,能避城上矢石。羊侃命制作一种带刺的雉尾炬,
灌上膏油,点燃后集束投掷,顷刻间便将木驴烧毁。侯景又起东西两座土山,以便居
高临下,逼迫城内。羊侃便命士卒挖掘地道,暗中将土运走,使土山始终无法堆城。
侯景接着制作登城楼车,高十余丈,想凭高向城中放箭,羊侃道:“车高堑虚,楼车
开动后必倒,可不必在意,高卧而观其失败。”楼车一动,果然坠地,部众无不惊服
羊侃预见之确。
侯景连日攻城,均遭挫败,便筑起长围,将台城围得水泄不通。梁将朱异等人皆
建议出城进击叛军,梁武帝征询羊侃意见,羊侃进言:“此议绝不可行。若出击人少,
不足以破贼;若出人多,一旦失利,门桥隘小,难以退却,必多致伤亡。”梁武帝不
从侃议,遣千余人出击,尚未与敌交锋,众兵便望风溃退,果然因争着过桥,落水死
者过半。
侯景因台城久攻不下,便心生一计,把早先俘获的羊侃长子带到城下,要挟羊侃,
羊侃义正辞严说: “我已将全族人交给国家, 又岂在乎一个儿子。”他对儿子道:
“我以为你已尽忠,没想到还苟活世间? 我已经以身许国,誓死行阵之中,决不会为
你而有所改变! ”说罢弯弓搭箭,要射死长子。叛军深为羊侃忠主义行感动,竟未加
害。
侯景一计不成, 又生二计, 派遣部将傅士哲到阵前向羊侃劝降,傅士哲言道:
“侯王远道而来问侯天子,为何不让入城觐见?尚书为国家大臣,理应向朝廷启奏。”
羊侃厉声驳斥士哲:“侯将军奔窜亡命之余,归顺我朝,镇守重地,倍受信任,为什
么竟举兵反叛?将箭逆,决不会妄信你的谰言,开门揖盗!”傅士哲被驳得哑口无言,
便一再恳求说:“在北方时,久仰将军,常恨无缘相识。今日惟求将军解去戎装,让
我一瞻丰仪。”羊侃听了,便免去甲胄,士哲仰望良久,才怅然而去。
侯景劝降不成,再次举兵攻城。两军激战,昼夜不息,适逢一场大雨,城内恃以
拒敌的土山崩塌,叛军乘机攻入。羊侃命士卒多掷火马,筑成火墙,阻住敌军,然后
突击筑城,终于解除危险。
是年十二月,羊侃由于积劳成疾,病逝军中。梁廷赠其侍中、护军将军。柱石一
失,梁军阵脚顿乱,不久台城即沦陷于叛军之手。后世著名诗人庚信在《哀江南赋》
中悲慨地写道:“尚书(指羊侃)多算,守备是长,云梯能讵,地道能防。有齐师之闭
壁,无燕师之卧墙。大事去也,人之云亡!”
现代史家陈寅格在回顾这段历史时论称:“台城被围时,守御的良将,唯羊侃一
人,可以证知。”(《陈寅格魏晋北朝史讲演录》)高度评价了羊侃守城却敌的伟功。

程咬金

程咬金(? -665),后改名知节,唐初济州东阿(今东平县斑鸠店镇)人。隋唐时著
名将领。
程咬金少年骁勇,善用马矛肖。隋末天下鼎沸,咬金聚众数百,共保乡里。后归
附瓦岗起义军,李密待之甚厚,拜为内军骠骑。瓦岗军败,咬金任王世充将,于阵上
弃王归唐,为秦王李世民所礼遇。咬金追随李世民破宋金刚,擒窦建德,降王世充,
每战擎旗先登,屡建战功,被封为宿国公。
唐立国之初,太子李建成与李世民争夺王储激烈。程咬金力劝世民先法制敌,在
此后“玄武门之变”中,咬金奋戈驱马,佐世民击杀建成等人。事平,拜太子左卫率。
唐太宗贞观年间,累官镇军大将军,封卢国公。太宗诏命将咬金及其他宿将共二十四
人同绘像于凌烟阁,以彰其功。
唐显庆年间,咬金任葱山道行军大总管,率军征讨西突厥,连破葛逻禄等部,惟
因疏忽致使沙钵罗可汗逃遁,班师后被削职。不久起为岐州刺史。卒赠骠骑大将军、
益州大都督,谥曰襄(据《广平公程伯献墓志》)。陪葬太宗昭陵。
程咬金为灭隋兴唐,屡建伟功,其故事被采入《响马传》、《说唐全传》、《隋
唐演义》等,成为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
清《泰安府志·古迹》载东平县斑鸠店镇有程卢公衣冠冢。斑鸠店村还有程咬金
庙,庙前楹柱镌联云:“偕叔宝翼秦王,悬甲军摧锋陷阵冠诸将;先世南次公仅,凌
烟阁图功画像照千秋。”

刘海东

刘海东(1088-1125) ,郓州平阴县衡渔村(今肥城市石横镇前衡渔村)人。北宋末
抗金英雄。
刘海东颇有谋略、处事谨慎。成年之时,正值金兵入侵,骚扰百姓,天下大乱。
刘海东学练武术,聘为平阴都统。就职后,招兵买马,操演军队,赏罚严明,军纪井
然。刘奉命带兵北上,与金人遇于黄龙岗一带。他带将士奋勇杀敌,大破金兵。在战
场上,他身经数战,屡建功劳。后在1125年一次激战中,刘海东杀敌数名,自己亦多
处受伤。因敌众我寡,牺牲于乱军之中。

李通李成

李通(生卒不详),京东路新泰县(今新泰市)李家楼人。南宋著名抗金将领。
李通自幼习武,颇知兵法。北宋末年,金兵入寇中原,李通曾协助太原太守张孝
纯抵御金寇。太原城陷后,李通和弟弟李山(即李成)回到家乡,广募乡勇,举起义旗,
自号“忠义社”,奋起抗金。宋军南撤,两河及晋地相继沦陷,李通眼看大好河山遭
受金兵蹂躏,悲愤不已,联合各路义军在敌后给金兵以沉重打击。
绍兴五年(1135),著名民族英雄岳飞派遣梁兴招集两河豪杰,李通兄弟率众万余,
冲破金人的重重阻截,转战千里,投奔岳飞。当时和李通一起投奔岳飞的义军领袖有
胡清、李宝、李兴、张思、孙琪等。李通等大批农民义军归宋,壮大了南宋的武装力
量,同时也震慑了金兵,鼓舞了北方人民的抗金斗民。致使“金人动息,山川险要,
一时皆得其实。尽磁、相、开德、泽、潞、晋、绛、汾、隰之境,皆期日兴兵,与官
军会,其所揭旗以‘岳’为号,父老百姓争挽车牵牛,载糗粮以馈义军,顶盆焚香迎
侯者,充塞道路。”(《宋史·岳飞传》)。当时,燕京以南,金朝的号令不能通行,
兀术想征兵抗拒岳飞,河北一带竟没有一个响应的。连金军元帅乌陵恩谋都对其部下
说:“不要轻举妄动,等岳家军到来就投降。”金军统制王镇、统领崔庆、将官李觊、
千户高勇等都自北方投降岳飞,金将韩常以五万兵约作岳飞内应。看到这大好局面,
岳飞曾高兴地对部下说:“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宋史·岳飞传》)。
归宋后,李氏兄弟竭智勇,尽忠直,誓以报国,多立奇功。据《汤阴志》和二李
碑记载,绍兴十年(1140),在解救颖昌时,李氏兄弟与张宪、姚政等将领,直冲敌阵,
杀得金兵尸横遍野,狼狈溃散。郾城之战,岳家军大破金兵拐子马,乘胜飞夺朱仙镇。
几次战斗中,李氏兄弟战功显赫,李通因军功授镇抚,守鄂州,李山(成)被授统制,
镇守东淮山阳郡。为收复北方失地,李通还派遣其长子李顺德到金军占领的新泰、蒙
阴一带,秘密招募抗金志士,暗地组织义军,结“忠义社”以抗击金兵,并准备宋军
北伐时接应官军,李顺德被推为社长。李成之子李兴、李彦、李来,自幼追随李通,
投宋后,战功卓著,李兴以军功授左军统制、迁右武大夫,擢河南安抚使,李来官至
都统。宋宁宗开禧年间(1205-1207) ,四川宣抚副使吴曦勾结金兵,叛乱我王。李彦
之子李王圭率兵平叛,授行军万户,守崇庆、成都,后镇洪州,被称为“国家长城”。
李来之子李珍,也才兼文武,有儒将风度,授西浙宣抚使,后调两河宣抚使,官至行
军万户。兄弟二人,同封侯爵,并立于朝,时人羡而敬之,称李氏为“元帅李家”。
绍兴十年(1141)十二月,岳飞被害于大理寺狱。岳飞被害后,李通目睹朝廷昏庸,
报国志向难酬,便含恨避祸隐退,于次年携家眷来到其子李顺德招募义军的新泰汶南
太平山下隐居,后在此筑楼,村名遂为李家楼。李山(成)暮年,也追随其兄,携眷北
来,在李家楼附近之麒麟庄(今南鲍庄)隐居。岳飞冤案平反后,李通、李山(成)屡获
褒典。据二李碑记,宋宁宗嘉定四年,赠谥李通“忠通”、李山(成)“忠成”。李氏
祠堂前原有楹联: “一生忠义扶社稷, 风烈如存;万古流芳昭日月,盛名不泯。”
(李通)“才兼文武保宋祚,忠尽方略镇江宏。”(李成)高度赞颂了李氏兄弟丰功传绩。
今新泰李家楼、南鲍一带有不少李通、李山(成)及其后人的遗迹遗物。李家楼东
原有李氏墓园,碑碣林立,古柏参天。李通、李山(成)、李顺德、李兴、李彦、李来、
李珍等均安葬在这里。原有明隆庆五年(1571)的《李通碑》、《李成碑》、《李顺德
碑》及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著名学者、书法家孔继涑撰文并书写的《李王圭碑》、
《李珍碑》,弥足珍贵。可惜毁于“文革”,唯元至正二十一年(1284)的透明碑一通
尚存。

石王圭

石王圭(生卒不详),泰安州新泰县(今新泰市)人。宋元著名将领。
石王圭是北宋泰山学者石介的后裔,体貌魁伟,臂力过人,倜傥不羁。贞礻右兵
起,他率领家乡子弟据险自保,后投入红袄军的行列。《宋史·李全传》载:“刘二
祖(红袄军领袖)起泰安……霍仪继之,彭义斌,石王圭等附之。”石王圭曾联合滕州
陈敬宗军,大破张都统、李霸王于龟蒙山(今新泰市东南)下,又败宋将郑元龙军于亳
州(今安徽亳县)。虎踞山东,称雄一时。
偏安江南的南宋政权,看到山东红袄军力量日益强大,便想利用这支力量来抗衡
金国,不断派员同红袄军各路将领联络。其时,“楚州守应纯之……(令)季先招石王
圭、葛平、杨德广”,石王圭遂率部投宋,驻扎涟水,“号忠义军”。
但是当时南宋一些官员对石王圭等红袄军根本不予信任,视为异己。梁丙接任楚
州知州后,因其时宋金局势有所缓和,便大力排斥忠义军,拒绝发放粮饷,“欲省其
粮自溃”。忠义军将领请“预借二月,然后……往密州(今山东诸城)就食”,又被梁
丙拒绝。这引起了石王圭等人的强烈不满,石王圭向部众言道:“朝廷欲和残金,置
我军何地? ”(《宋史·贾涉传》)于是夺取运粮船只,并在此年二月,率兵二千,渡
淮大掠。梁丙派高友等镇压,而高友“遇王圭,下马作山东语,皆不复战” (《宋史
·李全传》)。宋廷与忠义军矛盾日趋激化,形势十分危急。
南宋大臣贾涉看到这一情况,立即向朝廷上疏,揭露金国此时请和,是挑起宋廷
与忠义军内讧的诡计,主张安抚忠义军。宋廷采纳其议,任命贾涉为淮东提点刑狱,
节制本路京东忠义军人马。贾涉到任后,对忠义军采用招抚手段,“谕王圭等顺逆祸
福”,自以轻车到忠义军大营进行安抚,忠义军诸将多向贾涉请罪,“誓以自新”。
宋嘉定十二年(1219),宋金战争再次爆发,金军兵分三路侵宋。忠义军与宋军联
合抗金,展开反击。贾涉派石王圭率军赴濠州(今安徽凤阳东),石王圭“屡破金军”,
与李全、季先诸将乘胜进击,解安丰(今安徽县南)之围。金兵大败,“从此不敢窥淮
东者六七年”(《宋史·贾涉传》)。
忠义军的节节胜利,却引起南宋朝廷的不安,史称“忠义诸将在涟水山阳者众,
贾涉虑其思乱,”于是故意挑动派系的斗争,制造摩擦。贾涉下令“分王圭、夏金军
为两屯”,以削弱其势力。杀死季先后,又“欲收其军”,季军抗命,“潜迎石王圭
于盱眙,奉为统帅”(《宋史·李全传》)。贾涉一计不成,又生一计,谋分王圭军为
六,任命裴渊等六人为京东路钤辖,各统其军,六将接受任命,贾涉大喜过望,即向
宋廷奏报:“六人已顺从,王圭无能矣。”但贾涉不久发现六将暗中“犹主王圭”,
更加惊惧,日夜密谋消灭石王圭这一隐患。
石王圭看出南宋不能容己,便准备另谋出路。元太祖十三年(1218),蒙古成吉思
汗遣使葛不罕与宋通好,石王圭看到蒙古国势强大,便密遣其部将刘顺觐见成吉思汗
于塔什干城(今乌兹别克共和国)。成吉思汗敕王圭曰:“自今以往,吾与尔共为一家”
(《蒙兀尔史记·石王圭传》)。石王圭得谕,感激涕零,日夜伺机投奔蒙古。
嘉定十三年(1120),贾涉以李全军布南淮间,移淮战舰于淮安,“招王圭军,来
者予粮”,王圭军溃散。石王圭弃妻孔氏、子金山,率谋士数人仗剑渡淮,投奔蒙古。
宋将追之曰:“太尉还,完汝妻儿。”石王圭不顾,宋将遂沉杀王圭妻子于淮水。
是年十二月,蒙古木华黎属下探马赤军统帅孛里海正活动在山东、淮北一带,石
王圭与其取得联系,投降蒙军。翌年五月,木华黎还军野狐岭,任命石王圭为济、兖、
单三州兵马都总管,予绣衣玉带。佩金虎符,便宜行事。并慰劳曰:“汝不惮跋涉数
千里,慕义而来,增当列奏,赐汝高爵,尔其勉之。”(《元史·木华黎传》)。
元军攻克东平后,石王圭与严实分守此城,并收辖济、兖、沂、滕、单诸州。成
吉思汗十八年,蒙廷下召:“石王圭弃妻子提兵归顺,战胜攻取,加金紫光禄大夫,
东平兵马都总管,山东诸路元帅”。
成吉思汗十八年(1223)七月,石王圭攻曹州(今山东菏泽),与金将郑倜(从宜)连
战数昼夜,粮尽援绝,临阵马仆,为郑从宜所擒,押送金都汴京。
金宣宗看重石王圭为人,便想以官爵诱他投降,石王圭言道:“吾身事大朝,官
至光禄,复能受封他国耶?假我一朝,缚尔以献!”(《新元史·石王圭传》),金帝大
怒,下令将石王圭蒸杀于市,石王圭面不改色,慨然赴难。石王圭死后,归葬新泰。
《新泰县志·邱墓》载:“石王圭墓,东都西南有碑”。

时珍

时珍(1182-1252) ,字国宝,泰山郡平阳(今新泰市天宝镇时家庄)人。元初著名
将领。
时珍为人性情温和敦厚,处事明识果断,受到同乡人的爱戴和信任。一次,村民
王信有事去石莱村,过了好多天没有回来。其父去寻找,在路边草丛中发现王信的帽
子,上面有血迹和刀斧痕迹。认为是村里某某所害,于是找到时珍陈述。时珍询问某
某后认为他没有杀人。这时,乡里有两位妇女,死后又醒,说:“我是王信,是某某
杀了我。”王信家里人更加相信自己的判断,要抓某某送官服罪,时珍不准,他确信
王信没有死。不几天,王信果然回来了,大家都佩服时珍判断高明。
金末,地方大乱,匪患四起,官吏逃走,百姓惶惶。时珍自告奋勇,率领青壮年
坚守天宝寨。起初,天宝寨居民在寨外设置大量鹿寨,时珍来到后,命令烧掉。大家
问其原因,他说:“这些鹿寨连老鼠都挡不住,现在土匪将要来了,如果点火,烟焰
四起,他们再乘机擂鼓呐喊着冲上来,那么我们人心就会畏惧,形势就危险了。”土
匪见天宝寨有防,未敢进攻。天宝百姓平安无事。宝庆元年(1225),元兵南下。翌年,
元将严实在东平开府,时珍率众人投归,被授予昭勇大将军、泰定军节度使、兖州营
内观察使、元帅左监军。是年,率兵攻益都城,封镇国上将军,右副元帅,镇守兖州。
绍定六年(1233)改封左副元帅、陇西郡开国侯,食邑千户。嘉熙二年(1238年),辞官
还乡。东平路万户总管府参议宋子贞对其评价:“草昧之初,海内豪杰疾策诡遇,以
趋功名者为不少,而珍独盘恒后尘,不失其正,可谓厚德君子者矣。”

王宪

王宪(生卒不详),字维纲,明代东平府(今东平县)梯门人。明代著名将领。
弘治三年(1490),王宪中进士。先后任阜平、滑县知县、御史、大理寺丞、右佥
都御史、右副都御史。奉旨巡抚辽东,在应州抗敌有功,封户部右侍郎,赐其子锦衣
世百户。又改抚陕西,回朝任兵部右侍郎,后因战功,又赐锦衣。武宗朱厚照南征,
令王宪率户、兵、工三部郎各一人,筹措军需。南征凯旋回京,王宪升为兵部尚书。
嘉靖四年,任邓廷璋、王宪为三边总制,谏官持异议,皇帝用王宪部将王宰、史
经领兵御敌,接连获胜,皇帝下诏嘉奖。吉囊数万人马渡河,从石臼墩深入,王宪指
挥总兵官郑卿、杭雄、赵瑛等把守要塞,分兵出击,指挥卜云断其归路,在青羊岭大
败敌兵,五日四捷,斩首甚众,获马匹、粮草、兵器无数,皇帝大喜,封王宪为太子
太保,又赐王宪子锦衣世百户。至此,王宪三次受锦衣百户隆恩。
嘉靖十一年(1532年),升兵部尚书兼都团营。王宪奏请皇帝,在京都卫军中实行
分伍操练法,诸将不得借口在宫廷供事而逃避操练。嘉靖十三年,加封柱国太子太保。
大同兵变,王宪提出,首要必杀,胁从必散。而大学士张孚敬、总督刘源清力主
用兵,结果大同屡攻不下。这时,北敌入侵,战事加紧,皇帝认为,大同是一重镇,
不能破坏,于是采纳王宪建议,不久兵变平息。
数年后,王宪因老辞归。卒赠少保,谥康毅。明世宗下谕致祭:“卿以高年夙望,
台省元老,出入累朝,险平一致,嘉名茂绩,简在联心。兹焉云然,倏临首七,追惟
往勋,谕祭载颁,灵爽如存,庶克歆享。”

张登云

张登云(1553-1639) ,字攀龙,别字宇浩。明代宁阳县(今宁阳县)葛石庄人。明
中期著名将领。
他是元朝亳州都统张用的第八代嫡外。元世祖忽必烈因其父有功,封于宁阳葛石
社马家庄,后迁至古葛盘石。万历九年(1581),张登云中进士,,并先后任凤阳知府、
辽海道台及辽东巡抚副使、汉中观察史、陕西参政使等。
1581年,张登云首任凤阳知府。当时凤阳皇族亲王众多,因苛捐杂税、徭役繁重,
社会危机四伏,民不聊生。面对这复杂的局势,他选择了以民生为已任,坚定地支持
了潘季驯治理黄河。因治黄河占用了朱姓王族的部分土地,朱潘禹诬陷潘季驯欺皇灭
祖。登云不理诬陷之词,只顾及治黄大事。并把勘测河图上奏皇帝,为潘季训辩驳生
效,黄河治理工程才能顺利进行。朱翊钧对张登云仗义直言、忠心爱民的品德给予褒
奖。
万历二十年(1592),日本发动侵朝战争,进而侵扰中国沿海,辽东半岛、胶东半
岛的防守成为保卫北京的重要一环。神宗选中了文武双全的张登云任辽海道台,并委
以东征经略副使的重任。 1594年,丰田秀吉派2万倭寇突袭了辽东半岛的西宁城,形
势十分危机。张登云临危不惧,在西宁城门下单骑立马,将长柄大刀横在腰前,怒责
日倭首领, 日倭不知城内虚实,以为明军早有准备,便仓皇而逃,张登云单骑退敌2
万的战绩载入《明史》。进士松江通判周绍业作诗《西宁歌》赞曰:“铃阁重瞻颇牧
才,湟门阃令肃风雷,片言气压三军锐,单骑风尘万虏摧。即有犬羊惊且起,更无孤
兔渡河来。长裾抉佩封侯印,黄光郎勋名照台。”张登云因此被封为西宁侯。
张登云不但是政坛贤吏,而且是当时的文坛名士,好为诗,古文词规,抚汉音节,
他常与宁邑名流张同历、吴崇礼一起对咏。精熟古文,其诗格调清新,气势磅礴,文
体具汉唐风骨,他最得意的当数七言绝句及律诗。辞官回故里后,著述甚丰,《葛石
山房诗集》由兖州知府出版,诗11首载入清代《宁阳县志》。诗编有《鲁雅副使》,
明朝著名诗人戴景为之作序。最著名的传世之作有《重修儒学记》、《徐公生祠碑》,
分别收入《芝楼草》中。作品主要歌颂秀山丽水、田园之美。在葛石店“日涉园”内
写道:“山花水漫抱危台,朵朵商量次第开,聒耳正嫌百舌鸟,驯鹂恰就主人来。”
张登云不仅是文武双全的良吏,而且是一个建筑艺术高超的设计师。他结合南北
建筑风格设计建造了日涉园,内有湖、池、亭、楼、桥等,其布局、结构、配料、涂
色等方面十分考究。还建有鲁南第一坊,名为紫诰重封坊,其势巍峨壮观。惜毁于十
年内乱。

张遇留

张遇留(生卒不详),字封留,明末新泰县(今新泰市)人。抗清民族英雄。
张遇留胸怀大志,目睹国家衰微,时局动荡,为了保家卫乡,他发起在新泰组建
民间武装,共立民军十三营。其中张遇留出资招募家乡弟子五百余人,自为一营,号
称“知方军”,“义勇甲于诸营”。
崇祯末朝,山东“旱荒大饥”,“千里白骨纵横”(《明史纪事本末·中原群盗》),
民众纷纷揭竿反抗,张遇留出于阶级局限,曾率兵剿杀起义诸军。崇祯十四年(1641),
张遇留同“犯城”的泰安“土寇”史东明作战,击破史军。崇祯十五年(1642)正月,
“李青山聚众数万,据梁山泊,……陷张秋、东平”(《明纪》卷五十六)。并一度攻
入新泰,张遇留再次纠众顽抗,“摧败”李青山所部。
张遇留之所以为后世称颂,是因他参加了抗击清兵的正义斗争。据《新泰县志》
卷十六《人物》记载:“崇祯癸未,城中有难,(遇留)与弟志颜率众赴敌,众寡不支,
全军覆没。”
所谓“癸未城难”,实际上指的是崇祯十六年(1643)初清军攻掠新泰之战,因县
志修于清代,故不得不作此隐讳之语。崇祯十五年“十一月,清兵大举入塞” (《明
季北略》卷十八) 至十六年六月退兵,“所过畿辅、山东、应天、及山东北还,凡克
府、州、县八十八”(《明通鉴》卷八十九)。
清军进入山东后,连破沂州、蒙阴、泗水等地,崇祯十六年初,又进兵新泰。明
军退守县城,清兵日夜猛攻,新泰危在旦夕。为了挽救新泰危亡,张遇留毅然提兵援
城,面对十数万凶悍的八旗军,张遇留毫不畏惧,与其弟张志颜身先士卒,冲入敌阵,
五百“知方军”所到之处,清军人仰马翻,纷纷溃退。新泰民军虽奋力作战,但因力
量悬殊,终于不幸战败。张遇留手刃清军数十人后,慷慨殉难,张志颜亦战死于乱军
之中。“知方军”将士拼死抗敌,全军尽没。
张遇留之妻王氏(教谕王之辅女),闻遇留捐躯战场,“欲自缢以殉,为家人所阻”,
遂绝食自杀,堪称一门忠烈。

刘虎

刘虎(?-1704),字辅臣,清初宁阳县(今宁阳县)泗店人。曾任拱极城游击将军、
蔚州参将、石匣副将。他引领土尔扈特人回归华夏民族,成为中华民族万古流芳的一
名虎将。
刘虎生长在武术世家,祖上因武功高强闻名于宁阳、汶上、曲阜一带,他三岁时
跟父学马步、站裆等基本功。18岁时已长成姿貌雄桀的魁伟壮男,武功高强,闻名四
方。
康熙十八年(1679),两任山东提督的昭武将军杨捷在福建平叛,刘虎徒步到福建
投军,在杨捷帐下效力。杨捷知他有奇才大勇,把他安排在身边做亲随校尉,每次作
战,他总是冲锋在前,撤退在后,不久就因战功提升为守备之职。杨捷率兵重新占领
惠安,选派刘虎奇袭山坝夺下江东桥、万安桥,打通了清大队人马与漳州守军的联系,
解漳州之围,挽救了数万清军的生命。在攻克金门诸岛和海澄的大小数百次战斗中,
刘虎率队每战必为先锋,屡立战功。初破乌屿岛时海浪滔天,船无法靠岸,刘虎乘巨
浪涌动,纵身跳上关隘,力杀守军,抛绳索拽船靠岸,敌方以为是天雕相助,无人敢
同刘虎对击。夺取海澄诸隘时,两岸崖限如壁,中间海峡浪急,敌方用弓箭、驽、火
炮封锁狭道,刘虎督船用火炮向敌方守军攻击前进,敌军惊慌散去。抢攻海上沧寨时,
他力杀6名偏裨将官, 挫动敌军中坚。接着在夺取陈州、马州、观音狮子二山的战斗
中,连拔19座山寨,所向披靡。军中因他的名字叫刘虎,尊称他“虎将军”。
福建战事结束时,总督幕府记录下刘虎的历次战功,写成快报专报朝廷,康熙帝
见到边报十分高兴,于是,接连给刘虎擢升九级,破格加封为左督都。依左督都之衔,
把拱守京城的重任交给他,封实职为拱极城游击将军,到离北京城仅40里的芦沟桥镇
守京西门户。不久,擢升为蔚州参将,又迁升为石通副将。
康熙二十九年(1690),漠西厄鲁特蒙古噶尔丹不顾清政府的禁令,自立为准噶尔
汗,不久又吞并了厄鲁特部,出兵打败了喀尔喀诸部。然后进一步加强攻势,妄图自
立为王,分裂祖国,这时的沙俄也竭力暗中怂恿,挑起民族事端。康熙皇帝决心御驾
亲征,亲点刘虎随军西征,刘虎率军于古北口连营出塞,数为前锋,又立战功。
康熙三十四年,刘虎奉命引还土尔扈特部,为中华民族又建奇功。土尔扈特部属
于漠西蒙古厄鲁特蒙古的四部之一,早在明末,土尔扈特部因与准噶尔不和,被迫迁
西亚额尔济勒河下游地区,但他们一直怀念着祖国。是年,他们听说皇帝御驾亲征,
到达新疆西部,于是派使者致书康熙,请派人导引他们回归祖国。随军的文武大员谁
也未去过那地方,面对数万里路途,又有动乱险情,都感到为难。这时,刘虎慨然领
命,带几名武功高强的随员向西部进发,经过千辛万苦,来到伏尔加河下游地区找到
了土尔扈特首领乌巴锡,代表康熙皇帝表达了祖国对他们的关怀之情。去回历时10年,
终于圆满完成引归之使命。在承德“普陀宗承之庙”乾隆皇帝撰写的《土尔扈特全部
归顺记》里,记下了刘虎在民族团结史上的壮举。
康熙三十六年(1697),刘虎因军功,升南部右翼总兵官,镇抚东粤。他编查保甲
户籍,在黑落、徐员关两地擒拿挑拨民族关系的肇事者,澄清谣言后腰斩于市,对胁
从者则以抚慰为主,南韶之地重获安宁。不久,他念及家中老母而辞官归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