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臣传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9&A=2&rec=5&run=13

王章

王章(生卒不详),字仲卿,西汉泰山郡钜平(今宁阳县西)人。官至京兆尹。
西汉宣帝神爵元年王章生于一个世代儒学之家,他自幼深受家学的熏陶,对儒学
五经研讨很深,12岁时已闻名
百里。黄龙元年(48),其父王成为他选聘了名门夏侯建的玄孙女夏侯凤为妻。夏侯凤
温良贤淑,志存高远。她日夜
督励王章刻苦读书,相学相爱。王章14岁时,在钜平内外成了学识渊博的名士。
汉元章永光元年,京城科考,王章同妻夏侯凤商定赴长安科考,其父母准许后,
夏侯氏也请求同行。可在当时
社会环境里,公婆不允许儿熄到处抛头露面。夏侯凤长跪公婆面前,一席感人肺腑之
言深深地打动了二老的心,同
意让他们夫妻结伴赴西京求学。从钜平到西京足有二千里路遥,夫妻二人跋山涉水,
日夜兼程,但到洛阳时也误了
科考的日子。王章悔不欲生,其妻好言劝慰。她说尧30岁时才被仁德王舜起用,成了
一代明主,王章听后,渐渐回
心转意,又拜山东琅邪(今临沂)人谏议大夫贡禹为师,再攻儒经及阴阳五行学说,学
问大有长进。不久,王章染上
了瘟疫,又加上所带钱两用尽,生活困难,夫妻俩退去租房,到一座破庙栖身,靠乞
讨度日。贡禹深受感动,决意
将二人接入府中,早晚督促学习。这时,王章得遇名师,又有贤妻,学业日精,成为
闻名京都的优秀学子。元帝初
元五年(前44),科举入仕,任文学官。元帝永光五年擢升曹吏部将。因政绩突出,成
帝已丑二年,迁升怀隶校尉,
授实职京兆尹。
王章为官刚正直言。汉高祖刘邦曾封刘姓诸王,成帝刘骜想通过任外姓为京兆尹,
用以削弱诸王的权力,才接
受权臣王凤推荐任命王章为京兆尹。当时的大将王凤为辅政大臣,王氏家庭从宣、元
二帝时就世代为官,权倾朝野
。王凤见王章才华出众,又为同姓,就想培植为羽翼。当时成帝膝下无子,身体状况
欠佳。定陶王刘歆赴京朝见时
,成帝意将其留在宫中立为嗣子,定陶王早晚陪待在成帝身边。这时,阴谋篡政的王
凤把定陶王视为极大障碍。正
巧这年发生了日食,王凤借机蛊惑成帝说:“日食是阴气太盛的征兆,定陶王虽然亲,
但按礼仪他应该守在定陶封
国。现留在京都,违反常理,是镇主压上,所以上天才用日食警告皇上,应让他立即
返回。”成帝软弱,只好让定
陶王回国,两人哭别。王章站出来说:“哭有何用,要振作精神,励精图治才能避祸
于未然。”这席话对王凤甚为
刺痛。虽然王凤极力推荐王章为京兆尹,有恩于他,但王章早就从王凤言行中看出其
阴谋,一直寻机揭发。老师贡
禹再三劝王章慎重,注意时机。王章向老师表明了为国尽忠,为民请命,誓死如归的
决心。经过周密思考后,密封
奏书给成帝,说:“日食的发生,完全是由王凤专权,蒙蔽君主造成的。”成帝诏见
王章,进一步询问因由。王章
答:“天道有常,而又无常。天象聪明,保佑好的,惩罚坏的,以详瑞、灾异为征兆。
现在陛下因没有儿子,亲近
定陶王,目的是承嗣宗庙,安定国家,上顺天意,下安民心。这是一件真正的好事,
理应有详瑞出现。为何反而出
现变异? 灾异的发生,是因为大臣专权引起的,王凤就是罪魁。王凤用邪说排挤定陶
王,是想孤立天子,自己独擅朝
政。王凤是大逆不道的奸臣贼子。”成帝听了王章肺腹之言,对王章说:“没有京兆
尹的直言,我无法了解国家大
计。唯有贤良最了解贤良。望你试着为我寻找可以辅佐朝政的人。”王章再上密封奏
折,推荐琅邪太守冯野王。
王章揭露王凤险谋的过程被侍中王音探去后,告诉了王凤,王凤非常惧怕,便寻
机加害王章。成帝阳朔元年十
月,王凤制造了王章同冯野王结成死党图谋不规、蛊惑圣听等罪名,唆使尚书靳申上
书弹劾王章。太傅贡禹看势不
妙,劝王章快写辞官表,以免灾祸。王章对老师说:“大丈夫敢说敢为,为取仁而死
虽死犹生。”他的妻子夏侯凤
也说:“好男宁做人杰狱中鬼,不在卑鄙小人檐下栖。”王凤把王章投入大狱后,指
使爪牙用尽人间酷刑,逼王章
招认谋反。王章历数王凤种种罪恶后,触柱殉国。
王章死后,洛阳城庶民沿街张贴写有“王章怨,王凤毒,除阴毒,昭血案”的条
幅。黄门侍郎李寻上表奏章,
揭露王凤迫害王章的罪恶目的,褒扬王章为国为民的高尚品德,请求为王章平反昭雪。
后哀帝采纳奏议,便明昭全
国,为王章平反,谥忠烈侯。

高堂隆

高堂隆(生卒不详),字升平,泰山郡平阳(今新泰市)人。生活在东汉末年至魏景
初年间,官至太史令。
高堂隆年轻时便不畏权势,敢于直抒己见。泰山郡太守薛悌任命他为督邮 (郡守
的佐官,代掌督察纠举所属县违
法之事) 。有一次郡督军和薛悌争论,呼唤着薛悌的名字呵叱,这无疑是对薛悌及属
下的侮辱。高堂隆怒斥督军:“
昔鲁定见侮,仲尼历阶;赵弹秦筝,相如进缶。临臣名君,义之所讨也。”使督军大
惊失色,薛悌也惊起而制止。

建安十八年(213),曹操征召高堂隆为丞相军仪掾,后任历城侯曹徽的文学专吏,
高堂隆以义正谏,使曹徽“甚
得辅导之节”。魏文帝黄初年间,任高堂隆为堂阳长,选为平原王曹睿太傅。曹睿即
位,是为魏明帝,任高堂隆为
给事中、博士驸马都尉,后迁陈留太守,征散骑常侍,赐爵关内侯。又迁侍中、领太
史令,再加赠光禄勋。
曹睿是有名的庸主昏君,当时三国鼎立,战乱不休,他却大兴土木,淫侈无度,
致使国库空竭,民不聊生。高
堂隆身为朝廷重臣,“志在匡君,因变陈戒,发于恳诚”,多次上疏切谏。仅《三国
志·高堂隆传》所录奏疏就达
五篇。其胆识和进谏艺术堪称罕见。
青龙年间,曹睿大修宫室,欲动用民夫,西取长安大钟安置在洛阳。高堂隆上疏,
怒斥“今之小人,好说秦汉
之奢靡以荡圣心,求取亡国不度之器,劳役费损,以伤德政。”阻止了这次行动。他
以太史令的身分,多次利用灾
异,进谏曹睿。有一次崇明殿失火,高堂隆引《易经》“上不俭,下不节,孽火烧其
室”的话,巧对曹睿,称“此
人君苟饰宫室,不知百姓空竭”之故。筑陵霄阙,有喜鹊在上筑巢,高堂隆以《诗经》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的
诗句,发挥引申,称“此宫室未成身不得居之象也”,建议“休罢百役,俭以足用,
增崇德政”,“兴兆民之所利
”,曹睿为之改容动色。这一年,哈雷彗星出现,高堂隆再次上疏,说“将营宫室,
则宗庙为先,厩库次之,居室
为后。”可曹睿“崇饰居室,士民失业,外人咸云宫人之用,与兴戎军国之费,所尽
略齐”,致使“民不堪命,皆
有怨怒”,劝谏曹睿“不宜有忽,以重天怒”。高堂隆针对当时“军国多事,用法深
重”的现实,上疏“移风易俗
,宣明道化”,提出“崇礼乐”、“尊儒士”、“布恺悌”、“尚俭素”等建议,以
缓和矛盾,但曹睿确为扶不起
来的“天子”,“愈增崇宫殿,雕饰观园,凿太行之石英,采谷城之文石,起景阳山
于芳林之园,建昭阳殿于太极
之北,铸作黄龙凤凰奇伟之兽,饰金镛、陵云台、陵霄阙。百役繁兴,公卿以下至于
学生,莫不展力”。高堂隆上
疏切谏,疏中说:“士民者,乃国家之镇也,谷帛者,乃士民之命也……今上下劳役,
疾苦凶荒,耕稼者寡,饥馑
荐臻,无以卒岁,宜加愍恤,以救其困。”还说:“暗君荒主,不崇先王之令轨,不
归正士之直言,以遂其情志,
恬忽变戒,未有不寻践祸难,至于颠覆者也。”并以秦始皇筑阿房、修长城为鉴警告
曹睿:“今天下凋弊,民无儋
石之储,国无终年之蓄,外有强敌,六军暴边,内兴土功,州郡骚动,若有寇警,则
臣惧版筑之土不能投命虏庭矣
。”曹睿看了这篇奏疏,非常震惊,对人说:“观隆此奏,使朕惧哉!”
高堂隆虽官高爵显,但一生廉洁清正。病危之时,仍不忘国事,口述上疏,再谏
曹睿:“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犹缘木求鱼,煎水作冰,其不可得,明矣。”并称:“天下之天下,非独陛下之天
下也!”死后,留下遗嘱,要家
人薄葬,以时服入殓。
高堂隆清正忠直,深得世人敬仰。连曹睿都称他“廉追伯夷,直过史鱼,执心坚
白”。高堂隆“天下之天下,
非独陛下之天下”的观点,上承孟子,下启黄宗羲,表现了进步的“民本”思想,称
得上是一位进步的思想家。在
自然科学领域的历算方面,高堂隆也很有造诣,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
技术史》中曾两次提到他的贡
献。
晋代著名史家习凿齿说:“高堂隆可谓忠臣矣。君侈每思谏其恶,将死不忘忧社
稷,正辞动于昏主,明诫验于
身后,謇谔足以励物,德音没而弥彰,可不谓忠臣且智乎! 《诗》云:‘听用我谋,
庶无大悔。’又‘曾是莫听,大
命以倾’,其高堂隆之谓也。”高度称赞其忠心、智慧、胆识。

崔文奎

崔文奎(1450-1536) ,字应宿,号松溪,明代新泰县(今新泰市)龙廷苗庄人。成
化丁酉(1477)举人,甲辰(1484
)进士,授刑部主事,官至南京工部尚书。
崔文奎幼年时聪颖好学, 胸怀大志。 其母刘茂华为供其读书,长年操作纺绩,
“虽在寒暑不辍”。为“资求师
问道之费”,她卖掉自己的全部首饰。崔文奎去县城求学,离家二十五里,跋山涉水,
但无论严寒酷暑,从不懈怠
间断。成年后,他更加致力求贤之道,且生性纯朴,不尚言谈,才学名冠一时。登科
后,被授刑部主事,以直言清
正著称。
弘治十一年(1498),崔文奎由刑部主事升任河南按察司副使。到任后,他体察民
情,关心百姓疾苦,兴利除弊
。 当时封丘县田地被黄河冲毁3万多亩,已经60多年了,当地仍照原地亩缴纳赋税。
崔文奎经过考察后,上奏朝廷,
免除了这笔赋税。中牟县原本土田贫瘠,再加上每年夏季排水不畅,田中积水,秋季
常颗粒无收。崔文奎经过勘察
,见中牟南部可挖渠排水,便带领百姓开凿渠道,使积水流入黄河,“田用有秋”。
当时河南官府还有一种定例,
即追罚大户纸张,供官府使用。崔文奎废除这一定例后,属吏向他报告缺少办公纸张,
崔文奎让拿过去不用的废旧
册簿反过来作稿纸, 这样便节纸十分之七。 崔文奎不仅自己节俭,而且精通计算,
“吏胥以售奸,日夕祝其迁去,
而不怒其严”(《广舆记》卷六《河南名宦篇》)。由于他“守宪不阿”,“父老为之
树碑立祠”(《新泰乡土志·明
大司空康简公传》)。
弘治十六年(1503),崔文奎转任山西布使司左参政。正德元年(1506),崔母刘茂
华病故,终年83岁,崔文奎异
常悲痛,由山西回籍奔丧服阕。除服后,正德帝下诏起复,但崔文奎见宦官刘瑾和焦
芳浊乱朝政,祸国殃民,便辞
以疾病,没去就职。正德五年(1510),刘瑾伏诛,朝廷言官一致举荐崔文奎为光禄寺
卿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当时
刘瑾虽已除去,但朝政仍掌握在宦官手中,不少权贵依附宦官,成为阉党。而崔文奎
正道直行,刚直不阿。正德九
年(1514),宦官张永等人痛恨崔文奎直言进谏,便左右正德帝调崔文奎为南京都察院
右都御史,巡按南畿。职务虽
然都是都察院右都御史,但已远离朝廷。正德十二年(1517)。朝廷任崔为南京工部右
侍郎,不久又升任仓场总督兼
工部右侍郎。嘉靖元年(1522),任南京工部尚书。
嘉靖帝未继位时封为兴献王世子,曾以崔文奎为师,故初继位即进崔文奎为尚书,
位列六卿。但嘉靖皇帝亦非
贤君,当时两京、山东、湖广、江西等地连年灾荒,饿殍遍野,嘉靖帝笃信道教,不
听大臣劝谏,建醮于宫中。继
位之初,即下诏议生父兴献王典礼事。嘉靖宠幸的权臣张璁、桂萼又借典礼事,排挤
正士。崔文奎与其意见不合,
且进谏不听,决意辞官归隐。崔文奎慨叹道:“人臣以进贤斥倭,不能者止。焉有党
奸固位,而毁其臣节者耶?”坚
决不和张、桂同流合污。嘉靖四年(1525),遂上疏请求辞官回归田里。崔虽因兴献王
典礼的事多次上疏,触犯嘉靖
,但嘉靖知其忠直,看到崔文奎的辞呈,知道已不可强留,便予以照淮,并特赐五时
朝服,晋阶为一品。
崔文奎回到故乡后,优游山林,兼事农稼,教育子弟,乐为乡里做事,深受人们
尊敬。他曾出资修建故乡安平
桥,支持兴修学校,安平桥至今犹存。县学八树,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仍“八树并存,
竞秀齐发,古木参天,气势
雄壮,苍老翠郁,形若龙虬。亭亭如盖,浓荫满庭。”(《康简公手泽遗迹》),可惜
1948年与文庙一起毁于兵祸。

崔文奎致仕之后,嘉靖帝多次派人到新泰向他询问时政得失,但崔均以年老志昏
为托辞,一无所对。嘉靖十一
年(1532),崔文奎生日,嘉靖帝还特命臣下制寿联并颁表率卿相匾额于崔府致贺。嘉
靖十五年三月,崔文奎病逝,
终年86岁。嘉靖帝闻报后,“辍朝,遣使谕祭,谥‘康简’(《明大司空康简公传》),
并在新泰城敕建‘司空坊’
,旌表褒扬。”
崔文奎历事四朝(成化、弘治、正德、嘉靖),位列六卿,刚正不阿,“守身清约,
精于吏事,居官所至有声”
(《明世宗实录》卷135) ,“清洁恪厚,天下推为长者”(《新泰县志·人物》),也
深获故乡人民尊敬。

尹庭

尹庭(1513-?),字子绍,明代肥城县(今肥城市老城镇尹庄)人。著名诤臣。
嘉靖二十九年(1550),尹庭中进士,初任河南省郏县知县。任职期间,体恤民情,
廉洁奉公,政绩卓著。后升
任湖广道监察御史。时值奸相严嵩当权。尹庭对严嵩奸党深恶痛绝,连续七次上疏朝
廷,弹劾严嵩,声震朝野。皇
帝偏信谗言,将尹庭从朝中乱棒打出,令返原籍,永不录用。
尹庭生前倡导资助修建许多公共设施,与李邦珍共同捐资,在肥城城内十字路口
兴建“四牌楼”,嘉靖三十三
年(1554),撰《重修驾家寺、福建寺碑文》,嘉靖三十五年(1556),撰《重修肥城县
城隍庙记》,嘉靖三十七年(1
558),撰《重修肥城北门迎恩桥记》。

杜三策

杜三策(生卒不详),字毅斋,明代东平府(今东平县)三旺人。天启壬戌年进士,
琉球册封使节。
当时,魏忠贤擅权乱政。都御史杨涟以二十四大罪状劾魏,受到皇帝朱由校的斥
责,杜三策不畏权势,上疏陈
明利害:“举国上下,都知道魏忠贤奸,而独皇帝不知道,这正是魏忠贤的狡猾之处;
举国上下,都认为魏忠贤可
逐可杀,而独皇帝认为可用,这正是魏忠贤的奸术高明。杨涟是顾命大臣,能容忍大
逆不道的人在皇帝身边吗?方今
国家形势如横流激湍,动荡不安,这样的中流砥柱正不可少,怎能让他告老还乡? 魏
忠贤作威作福,在这以前如果他
还有所惧怕而不敢把坏事做绝的话,那么从这以后,他还害怕什么呢? 诸位大臣受害
不要紧,殃及皇上怎么办?殃及
国家怎么办?殃及二祖十宗呕心沥血治理的天下怎么办?”上疏后,杜三策被削职遣回
故里。后,魏忠贤假旨要逮捕
三策,兵马行到德州,魏忠贤伏法归案,杜三策得以获免。
崇祯初年,起用杜三策为户科给事中,奉命册封琉球(今日本琉球群岛),力拒重
金,不辱使命。后任大理卿、
天津巡抚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