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传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9&A=2&rec=18&run=13

张西芳

张西芳(1906-1984),新泰县刘杜南横山村人。全国劳动模范。
张西芳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青少年时期给地主扛活,受尽地主的剥削和
压迫。积极参加党领导的反抗地主剥削的借粮运动。
1939年,为适应抗战形势,解决烈、军、工属的土地代耕问题,在抗日根据地,
人民政府号召组织换工组、变工组,开展生产互助。他响应号召,和村民马守勤带领
8户农民率先组织了新泰县第一个换工组,组织村民互助自救,帮助军烈属发展生产。
1943年,张西芳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马守勤调围山区抗联工作后,张西芳
接任换工组组长。其后换工组改为互助组,他继续担任组长。在当地党组织的领导下,
他带领全组在山岭地上精耕细作,粮食亩产比单干农民高出五成以上。他们种的高梁
亩产达125公斤,比单干农民增产55公斤;谷子亩产184公斤,比单干农民增产86公斤;
豆子亩产46.5公斤,比单干农民增产30公斤。同时,他还带领全组开荒地30余亩,种
植棉花,连年丰收。
建国后,张西芳历任初级社社长、村党支部书记。他保持了过去那股不怕吃苦和
带头苦干的劲头, 带动附近六个村开展封山造林,共造林1190亩,植树94918棵,河
滩插条3500棵。群众称赞他为“打鸣鸡”和“闲不住的人”。1954年,他被评为山东
省、华东地区和全国农业劳动模范。

胡丕生

胡丕生(1907-1973),肥城市新城西付村人。著名拥军模范。
胡丕生生于雇农家庭,生活饥寒交迫。他十几岁当长工,饱受剥削之苦。1946年
土地改革后,全家分到房屋和土地。他对全家人说:“咱翻身不忘毛主席,幸福不忘
子弟兵”。
1951年7月23日, 倾盆大雨下了两个多小时,康王河泛滥,洪水袭击了西付村。
村内房屋倒塌, 求救声四起。胡丕生家的3间小土屋面临倒塌之险,但他对爱人说:
“你先照料家里,我到烈属穆大娘家看看。”胡丕生冒雨赶到时,穆大娘家里的院墙
已被水冲倒,铁锅漂出门外,院内水深没过膝盖。穆大娘老少3口挤在床上嗦嗦发抖。
胡丕生跑进屋内,先后将大娘和一个孩子背到院子里,当背着第二个孩子跑到门外时,
“哗啦”一声,房子倒塌了。大娘紧紧拉着他的手,感动得不知说啥好。胡丕生赶快
把穆大娘3口安置好, 又急忙向一户孤儿寡母家跑去,刚将母子俩背出房门,几间土
屋又倒塌了。当他看到其余几户烈军属和老弱病残户安全转移时,才返身跑回家。这
时,家里的房子已经倒塌,檩梁横七竖八,衣服、家俱漂在水中,大人孩子淋着雨站
在院子里。胡丕生劝慰他们:“穆大娘的儿子流血牺牲为的谁? 咱几间破房子塌了值
几个钱?人怎能光为自己着想?”妻子点头称是。大雨过后,胡丕生和村干部一起发动
群众献工献料, 先将穆大娘的两间西屋突击改建成了3间堂屋,穆大娘一家很快搬进
新居。
同年,胡丕生作为山东省老革命根据地的代表,应中央人民政府的邀请,赴京参
加国庆观礼。9月30日下午7时,毛泽东主席在怀仁堂举行招待会,宴请了全体代表,
受到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首长的亲切接见。1952年,胡丕生作为拥军优属模范代表,出
席了全国优抚先进代表会议并受到嘉奖。1953年又参加了赴朝慰问团,回国后受到毛
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1954年,胡丕生被选为初级农业社社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成立高级
社,胡丕生担任高级社保管员,同年被选为山东省人大代表。1956年胡丕生进京开会
返回, 将剩余的路费买了200包缝衣针分给全村妇女,大家称赞他廉洁奉公,他说:
“我是大家的代表,路费是毛主席发给的,我怎能占为己有!”
1973年,胡丕生病逝。

戴玉兰

戴玉兰(1913-1996),女,宁阳县东疏镇大伯集人。全国“三八红旗手”。
1931年,戴玉兰嫁到东疏镇范庄村,在婆家非常勤快,什么活她都抢着干。收获
庄稼时,她甩起鞭子赶牛车,种麦时,她放下架子拉耧。她乐于帮助他人,谁家闹了
口角,她一到场,三说两劝,准把他们劝和说乐。
1947年10月,宁阳农村土地改革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戴玉兰成为本村土地
改革的积极分子,打土豪、分田地,没黑没白地向群众宣传土地改革的意义,把党的
政策编成快板形式,站在自家的屋顶上大声说唱,收到很好的效果。她村的土改在十
里八方最快最好,受到上级通报表扬。她在积级参加土改运动的同时,还积极动员妇
女向封建势力决裂,经常深入到妇女中去,讲封建势力对妇女束缚和压迫的大量事实,
使妇女们提高认识,自觉摆脱封建势力的禁梏,争取翻身做主人。
1954年,戴玉兰积极参加组织互助组、初级社。带头把牲畜农具等五大财产入公。
许多群众都向她学习,全村的改革工作走在全县前列。1956年,戴玉兰被选为东疏花
园乡妇联主任。在新的岗位上,她不骄不躁,更加勤奋地工作,积极参与各项工作,
经常走村串户,动员妇女解放思想,鼓励她们走出家门、走向社会,男人能做的事,
妇女也要抢着做。在农村扫盲运动中,她废寝忘食经常趁人家吃饭时去做动员工作,
全乡妇女都参加了扫盲班,掌握了一定文化知识。
1957年,全国掀起农村爱国卫生活动。戴玉兰动员家人、亲戚把自己的家园按卫
生标准整理,又把自家前后院的公益环境清理一新。群众看到后,都说搞好卫生确实
好,一带十,十带百,很快建成标准卫生村。她整天忙碌在全乡各村,缺材料,她就
行到十几里远的县城去联系。缺技术,她到县里有关部门求援,还选派有文化的青年
到外地学习。不到半月功夫,她的所在村被评为全国卫生标准村,戴玉兰被县、地区
评为卫生模范, 并被授予“三八红旗手” 称号。 同年8月,被省委评为省劳模和省
“三八红旗手”。10月,被全国妇联评为“三八红旗手”。
1978年后,戴玉兰走东家、去西家宣传改革开放的意义,消除人们的种种顾虑,
鼓励大家行动起来,发家致富。她带头搞经济作物种植,搞养殖,成了全区的万元户。
在她的带动下,范庄村成了蔬菜专业村,逐步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迈进。

陶传存

陶传存(1920-1996),宁阳县伏山镇陶邵村人。全国劳动模范。
陶传存出生在贫苦农民家庭。自幼聪明、勤快、好学。家里没有钱供他上学,他
随同龄学生旁听。时间长了,他掌握的知识比正式学生还多,塾师以他的学习精神鼓
励其他学生。他少时就帮父母料理家务,农活样样会,他常帮助孤老干些活,得到乡
亲们的好评。
陶传存饱受旧社会之苦,解放后深深体验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他带头组织互
助组,成立了红星初级农业社。1954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初级农业社社长。
任社长期间,他白天带领群众生产,夜里学习理论书籍,安排第二天的工作。
1955年8月, 伏山高级农业社成立,陶传存任社长。他始终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
格要求自己,使云山和伏山的农田综合治理达到较高水平,粮食产量持续上升,各项
工作均走在兄弟单位前面。1955年、1956年两次被中共宁阳县委、县政府授予“劳动
模范” 。1957年8月,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劳动模范”,出席了省委、省政
府召开的山东省群英会。
1958年8月, 伏山人民公社成立,陶传存回村,任陶邵村大队党支部书记。上任
后的第一步是带领群众治理云山。云山东北面是陶邵村人的衣食之本,但这里“旱了
硬梆梆,涝了水泥汤”,为此他带领支部一班人,统一思想,制定了“先治坡、后致
富”的长远规划,经过9个冬春的奋战,打出5眼20米的深井,块块梯田旱能浇、涝能
排,昔日的350亩不毛之地变成稳产高产田。
1959年,陶传存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参加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群英会,受到
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接见。之后,陶传存任伏山公社云山农场场长,注重
调整种植结构,科技种田,培育农作物新品种等。受到省市县农科所、山农大等部门
专家的赞誉。1985年9月,陶传存退休。

杜长武

杜长武(1943-1995),宁阳县伏山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人民教师奖章”
获得者。
1969年,杜长武毕业于山东师范学院英语系。先后在宁阳六中、宁阳四中和宁阳
一中任教。
杜长武工作不久,患上了“血栓闭塞性静脉炎”。他以顽强的毅力同疾病作斗争,
战胜常人难以忍受的病痛,二十多年如一日,斗病魔,洒汗水,辛勤执教,默默奉献,
做出优异成绩。“病魔可以摧毁一个人的肉体,但不能摧毁一个人的意志”这是杜长
武在日记中写下的座右铭。教师讲课,由于长时间站立,他的两条小腿患表浅静脉硬
化,五六处溃疡面长期不愈,两条腿无论冬夏都缠着绷带,针刺般疼痛,下肢屈伸困
难, 行走极其不便。他的住处离办公室有300多米,可是这短短的距离对他来说却是
一段艰难的路程! 每挪动一步,他都忍着巨大的疼痛。他怕领导和老师为他担心,便
每天上班时推着自行车,当作拐棍,脸上尽量显出轻松的样子,一步一步慢慢向办公
室走去。实在坚持不住,便靠在自行车上歇一会。就这样,他在宁阳一中担任高三毕
业班英语课10余年,从未耽误过一节课。
杜长武由于腿疼,时常站立不稳,上课时,他只好趴在讲桌上,双肘支撑在桌面
上讲课,两条腿交替抵在黑板下方的墙上,一节课下来汗水浸透了内衣,学生见了,
深受感动。在杜长武的办公桌下,有一个特制的木箱,是学校领导专为他设计制作的,
把腿脚顺放在箱子上,适当抬高下肢,有利于缓解病痛。工作一天后,晚上回到家里,
家人为他用药水冲洗肿胀的腿,把粘贴在疮面上的药布泡下来,换上新的。咬牙换完
药,他便侧身坐在写字台旁,双腿放在另一把椅子上,赶刻钢板,为学生准备自编的
练习题。
1984年,高中毕业班有些英语基础特别差的学生,为了加强辅导,尽快提高毕业
生英语水平,学校将这部分学生组成一个英语慢班。教好这个班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杜长武主动请战,挑起重担,在一年里,除了正常上课,他利用星期六晚上和星期天
为学生补课。教室三楼、四段楼梯52个台阶,象南天门下的十八盘,他双手扶着楼梯
栏杆,不让学生搀扶,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顽强攀登,他走上讲台,精神抖擞,一口
气讲两三个小时。辛勤的汗水终于换来丰硕的成果,经过师生一年共同奋斗,慢班终
于赶上来,考试成绩由建班时平均10分左右,到高考平均及格,提高了50分。
在杜长武2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送高三毕业班就有十年。他先后总结出“点面教
学法、“口诀记忆法”、“情趣注入法”、“课后回忆复述法”、“批阅作业赠言法”
等成功的教学方法,形成了知识题目化,题目系列化,系列规范化的教学特色,收到
显著效果。他所送的毕业班,英语高考成绩多次在全县夺魁,有5年在全市名列前茅,
为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航空学院等全国重点院校输送了一批外语尖子生,
外语成绩均在95分以上。
杜长武注重教研,先后编写《中学英语语法一览表》,《初中高中英语每课同步
训练》,《高中英语练习册》,受到师生欢迎。1987年他撰写《运用心理学原理搞好
高三外语教学》一文,获市教研论文一等奖。他先后两次荣获山东省优秀教师、模范
共产党员称号和富民兴鲁劳动奖章。
1989年,国家教委授予他“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荣获“人民教师奖章”。
1995年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