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勋传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9&A=2&rec=12&run=13

范明枢

范炳辰(1866-1947) ,字明枢,又名昌麟,泰安县元宝街徐家花园人。著名爱国
人士、教育家。
范炳辰出身贫寒, 7岁入塾,勤奋好学,1898年考取清秀才,1899考入泰山上书
院,次年肄业,1906年获清增生学衔。他受康有为、梁启超变法维新思想的影响,接
受西方资产阶级新学,树立救亡图存的爱国思想,后赴日本自费留学,他说服家中亲
属,卖掉家中大部分土地,并向亲友告借,去日本专攻师范,寻求教育救国的出路。
学成回国后,范炳辰积极提倡新文化新教育,志在振兴教育事业。他主张“废私
塾,兴新学”,倡导女子学习文化。他首先在泰城上河桥北头创办了女子小学,后又
在上高、山口、麻塔等地创办小学、劝学所、宣传所、教育图书社等。之后,去济南
创办模范小学校,后又任教于菏泽山东省立第六中学。范炳辰热心教育事业,与当时
的鞠思敏、于丹黻、王祝晨等被后人誉称为齐鲁四大教育家。
1919年,范炳辰应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聘请任学监。这年,暴发了震惊中
外的“五四”运动,范炳辰积极支持学生的爱国反帝反封建行动,使省立第一师范学
校,成为济南学生运动的中心。在反动军警武力封锁校门的严峻时刻,范老临危不惧,
毅然挽起长衫,直冲军警面前,向把门士兵的刺刀撞去,吓得士兵急忙退去,他带领
学生冲出校门,冲破武装军警包围圈,走上街头,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抵制日货、宣扬
爱国、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二十一条卖国条约的示威游行。
1920年春,山东省教育主管部门鉴于范炳辰的学识和声望,聘他任曲阜山东省立
第二师范学校校长。范炳辰到任后,就制订了“真、善、美”三字校训,镌刻在大木
牌上, 悬挂在学校大门口校名横额之下, 使学生出入瞻仰,照此做人。范炳辰推崇
“天下为公”的精神,常为师生说:“天下,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在下也。”教
导学生树立终生为国、为民、为公的远大志向。他还亲自书写“天下为公”四个大字,
挂在学校办公室的墙壁上,与师生共勉。范炳辰经常教导学生,要“养吾浩然之气”,
锤炼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他经常
重复的一句话是:“三军可夺帅,士不可夺志。”
范炳辰十分尊崇“五四”运动倡导的新文化精神,重视用新文化精神教育学生。
他除聘请了具有革新思想的进步教员任教外,还通过进步图书向学生灌输新文化思想。
他特意聘请早期共产党员辛成智等任学校图书馆管理员,并不顾当局禁令,大量购进
“五四”运动后出版的新书刊,供师生阅读。范炳辰还支持学生集资创办了“黎明书
社”,专门介绍、购售进步书刊。学生争相阅读《共产党宣言》、《向导》、《新青
年》等书刊,李大钊、鲁迅、瞿秋白等人的著作也广为流传,革命思想日浓,民主气
氛弥漫。康有为、梁启超、梁漱溟等名家学者,都纷纷来二师讲演。二师成为曲阜进
步势力中心,博得“红二师”之美称。
“红二师”引起了国共两党的注意,都派员开展活动,当时国共正进行第一次合
作,范炳辰坚持凡是反帝反封建、有利民族解放、有利于革命事业的活动,都予支持。
在中共党组织的领导和范炳辰的支持下,二师学生运动深入开展起来。
“五卅”惨案发生后,他组织二师学生停课半月,上街游行示威,散发传单,张
贴标语,抵制日货,声援工人斗争。1926年下半年,范炳辰在校内组织学生演讲会,
演讲《共产主义ABC》 ,“学生怎样读书救国”等进步思想,公开宣传反帝救国和共
产主义思想,校内革命气氛非常浓厚。
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二师形势逐步恶化,二师国民党右派头目把持了国民
党曲阜县党部,进行“清党”,20多名以共产党员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党员被开除。右
派国民党员还勾结张宗昌军阀政府迫害共产党员,以致有的学生退学,有的学生转往
外地,环境急剧恶化,进步力量受挫,革命处于低潮。范炳辰对此义愤填膺,然而无
力扭转危局。于1927年底,范炳辰愤而辞职。
1931年,范炳辰应聘到济南乡村师范任图书馆主任。同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九
·一八事变”,举国震惊。济南乡村师范学校的学生召开声讨大会,范老登台讲话,
他虽我是65岁的老人,但声音宏亮,讲话疾言厉色,怒斥日寇的侵略野心,呼吁全国
上下团结一致,奋发抗御外侮。并引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名言,以民族大义激
励人心。他的充满爱国激情的讲话,句句扣人心弦,激发着人们奋起抗日的热情。
1932年3月23日凌晨, 国民党省政府以“进行赤化宣传” , “共产党嫌疑”的
“罪名”给范炳辰扣上重型手拷投进入监狱,同时被捕的还有40多个学生,范炳辰一
进阴暗潮湿肮脏混乱的监狱,看到了徐步云(陶钝),徐步云感叹地说:“范先生这么
大年纪,也受这样的苦,我非常难过。”范炳辰却回答:“你别这样说,我能同这些
青年一起过过这样的生活,这是我的光荣! ”全监的青年听了都非常感动。范炳辰沉
默了一会儿,又以凝重的口气自言自语的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夜里,12个人睡在狭隘的斗室里,室外不时传呼“犯人”的名字,脚镣锒铛声响。
当想到这些人要受毒刑,或被残害时,范炳辰悲愤填膺,常常深深地叹气,特务们摸
透了范炳辰的脾性,就在精神上折磨他。当讯问范炳辰时,特务们把范炳辰在济南乡
村师范学校图书馆读书时所做的笔记作为是共产党的证据,范炳辰词严义正的予以驳
斥。特务们对他无可奈何,就想方设法折腾他。把济南乡村师范学校的青年学生提了
出来,要他们证明范炳辰是共产党员,青年学生严言拒绝,特务们用鞭子、棍子毒打
青年学生,打得血肉模糊,起初还听到叫喊,以后打得声息微弱了,放下来更生醒了
再打,让范炳辰在一旁看着,使他精神上受痛苦。范炳辰几次同他们争辩,要求不要
打无辜的青年学生。回到监房,范炳辰因受刺激太厉害,长时间恍恍惚惚。他清醒时
对同志们说: “我站了4个钟头,看这些青年学生挨打,每一鞭子一棍子,都打在我
的心上。我想还不如打我,那样痛苦或许轻些。”
1932年5月, 范炳辰被当时息影泰山的冯玉祥将军营救出狱。范炳辰出狱后,被
冯玉祥将军聘请为讲师,讲授《左传》、《春秋》和《易经》等经史,冯将军对范炳
辰的品质学识极为钦佩,情感友谊深厚融洽。但范炳辰时刻惦记着在济南监狱关押的
济南乡村师范学校学生。一天在讲完功课之后,范炳辰便向冯将军提出要营救在押的
无辜青年学生。冯将军几经周折,迫使省主席韩复榘释放了全部在押的青年学生,后
来这些学生大都参加了抗日战争。
冯玉祥将军为使泰山周围穷苦人家子弟受到教育,创办武训小学15处。范炳辰任
总校长,领导这15处武训小学,广施教化,造福乡里,办学经费,由冯将军和范炳辰
筹集和募捐。
1937年“七七事变”范炳辰不顾古稀高龄,毅然脱下长衫,投身于抗日战争的洪
流。先是在泰安组织抗敌后援会,支持抗日战争,接着成立泰安人民抗敌自卫军,开
展武装斗争,这支人民抗敌自卫武装,后来成为有名的徂徕山起义的重要力量。
1938年,泰安城被日军侵占,范炳辰从敌人的罗网中脱身,径往鲁南找到党的组
织。他以72岁高龄,不辞辛苦,不避艰险,四处奔波,做宣传鼓动组织群众等工作。
范炳辰用巨幅白布,请人绘制抗日宣传图画,固定在独轮车上,载着简单行李,走村
串户,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博得“革命老人”美誉。1939年在中共山东省委领导下,
范炳辰组建了国民抗敌自卫军,使鲁南抗日战争和根据地的建设,轰轰烈烈地开展起
来。
1940年七、八月间,在中共山东分局组织下,于沂南县召开了山东省第一次各界
人民代表联合大会,选举产生了山东省临时参议会,范炳辰当选为议长,1945年成立
山东省参议会,范炳辰仍当选议长。
1947年10月,范炳辰随解放军转战途中,在乐陵病逝,泰城解放后,范炳辰的遗
骨迁葬泰山普照寺下。

李鹤年

李鹤年(1895-1969),原名李传龄,又名李茂三,泰安县东向村(今肥城市边院镇
东向村)人。早期中共党员之一,职业革命者。
李鹤年出身贫苦农民家庭, 早年入武校学艺,16岁辍学务农。他兄弟5人,靠租
种十几亩薄田勉强糊口,后以微资做本钱开馍馍铺,赚取薄利,以补家用。
1916年春,李鹤年家境日艰,为寻生路,只身到淄博当煤矿工人。时值第一次世
界大战,旧政府招募华工输往欧洲,李鹤年应募去法国当华工。到法国后,在铁路做
工2年, 后干收尸、修坟等杂役。其间,他结识在法国勤工俭学的留学生郭隆真、赵
士炎(后为中共旅欧总支书记)等人。在交往中,李鹤年渐渐懂得打倒列强、打倒军阀,
建立新中国的道理,萌发革命的要求。他经常拿工资资助中国留学生和生活拮据的华
工工友,在旅法华工中享有较高威信。当时,法国当局歧视和迫害华工,华工的工作
条件差、工资少,生活水平低下。法国当局对华工的歧视和迫害,激起了华工的反抗,
多次举行罢工斗争。面对觉醒的中国工人,法国当局采取两面手法,表面答应华工提
出的条件,暗地里却秘密对罢工华工领袖进行迫害。在险恶的环境面前,李鹤年没有
退缩, 1921年前后,他和留法学生先后领导了3次罢工,并取得胜利。后为躲避法国
当局的迫害,他潜至里昂,在留法学生卢永秋的帮助下,改名李鹤年,领取中国领事
馆的护照。此后,他一直在里昂附近的一家工厂做工,并担负华工工会里昂分会的组
织领导工作。 在中国共产党旅欧总支部的培养下, 他进一步受到马克思主义教育,
1923年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4年6月, 旅欧党组织派李鹤年、罗觉、陈乔年等人到苏联莫斯科东方劳动大
学学习, 同年12月转为中共党员。1925年5月,国内工人运动高涨,急需干部,他和
陈乔年提前被派回国。他们乔装到达上海,与党中央取得联系,被派到北方区委工作。
后又和赵士炎、袁达时等去开滦煤矿领导工人运动。在赵各庄、马家沟、唐庄等矿区
发动煤矿工人起来进行斗争,成立矿工工会,公开悬起“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
旗帜,并组织声势浩大的罢工斗争。开滦煤矿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引起反动当局的恐
慌。一次,李鹤年等领导人正在召开工人领袖会议,军阀李景林派军警包围了会场,
袁达时当即被捕,李鹤年在工人的掩护下,化妆逃往唐山。在中共唐山地委书记阮章
荣处,与赵士炎研究决定,返回矿区秘密联络工人,再次发动罢工,以营救被捕的同
志。三天后,他们的活动被敌人察觉,受通缉。李鹤年被迫去北京,后转张家口隐蔽。
是年10月,党组织让他改扮成华侨商人回到家乡,待机开展革命工作。
李鹤年回到家乡后,仍与赵士炎保持联系。为掩护开展革命活动,他在东向镇中
心开办了“平民饭店”。当时这一带土匪活动猖獗,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受到很大威
胁,李鹤年以此为由,办起了“义武团”,自任团长,准备以此为基础开展党的地下
武装斗争。1926年,赵士炎在上海被捕牺牲,李鹤年一度和党组织失去了联系。
1927年夏,李鹤年任东向小学校董,他以学校为基顾,团结进步教员,开办夜校,
进行平民教育。7月,建立中共东向支部,李鹤年任书记。8月,根据中共山东省委的
指示,在东向建立了中共泰安县委,李鹤年任组织委员。
1933年7月, 临时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长宋鸣时叛变,临时省委遭破坏。12月,
原泰安中心县委书记曹福广叛变,带领捕共队来泰安,李鹤年等22名共产党员、共青
团员被捕。在敌人的法庭上,他大义凛然,慷慨激昂,始终未暴露党的机密。国民党
泰安县长周百煌暴跳如雷, 将李鹤年判刑5年,送往山东第一监狱关押。在狱中,他
团结战友,进行三次反虐待绝食斗争,均取得了胜利。到1937年“七·七”事变后,
在全国人民抗日高潮压力下,国民党当局被迫将他释放。
回到家乡后,李鹤年不顾虚弱的身体,立即投入到抗日宣传,发动武装起义的活
动中。他和武冠英一起,联络共产党员,动员进步青年,筹借一批枪支弹药。数月间,
在东向、武家、柳林一带,建立起一支50余人、40多支枪的抗日游击队。1938年1月,
举行泰西抗日武装起义,成立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游击队编入自卫团第五大队,
李鹤年负责五大队的后勤供应工作。
1938年5月,中共泰安(西) 县委成立后,为适应创建抗日根据地的需要,选派干
部建立各区区委和区公所。5月下旬,泰安(西) 九区(东向)区委、区公所建立,李鹤
年任副区长。1941年7月,日伪军加紧对泰肥山区“扫荡”,泰西形势严峻,泰安(西)
县将所辖5个区,划为10个区,李鹤年任五区区长。
1942年,泰安(西)县委书记邹靖国叛变,党组织遭受严重破坏,李鹤年置生死于
度外,深入敌人营垒做分化瓦解工作,并利用敌内部予盾,除掉了两个死心塌地为日
寇卖命的汉奸。12月18日夜,李鹤年正在于老庄家庙召开乡、村长会议,被一叛徒带
领日伪军包围。他临危不惧,对敌人大声喝道:“我是区长,会是我召集的,与这些
人无关,我跟你们走! ”日伪军抓住李鹤年,如获到宝,将他押往泰安日军宪兵队,
企图从他口中得到党的机密。敌人先是软化利诱,一无所获,随即灌辣椒水、坐老虎
凳等各种酷刑,他被拆磨得臂断、腰伤、腿残,几次昏死过去,但他宁死不屈。敌人
无计可施,只好将他关进木笼,长期折磨。后经县委千方百计设法营救,多方疏通,
以“只能在家,不准外出”为条件出狱。在家中,他受到敌人严密监视,没有活动自
由,但他仍然借机了解敌情,做分化瓦解敌伪的工作。
1945年10月,李鹤年病体稍见恢复,即长途跋涉到冀鲁豫一专署报到,请求工作。
组织上分配他在磨面坊工作, 翌年2月,又调他筹建聊城专署铁工厂,担任经理。他
带领工人自力更生,收集废旧铁器打造农具。一次拆卸旧炸弹,他怕出危险,让其他
同志躲开,自己拆卸,手被炸伤。工厂建设初具规模,他又主动提出让年轻有为的同
志担任经理,自告奋勇担任了营业股股长。
1952年5月, 党组织为了照顾他,将他调往北京,初拟任华北妇联处级干部,征
求意见时,他向党组织表示:“自己年老体弱,很难负此重责,不能为了照顾我而耽
误党的工作。”党组织接受了他的请求,任命他为总务科副科长。1966年因病离休。
“文革”中,李鹤年被污蔑为“叛徒”,家庭受株连,他积忧成疾,于1969年12
月病逝。
国家机关党委根据中共中央有关文件精神, 对李鹤年的历史进行了复查落实。
1986年7月4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在关于李鹤年党籍问题的批示中指出:“李鹤年同志
是我党早期的老党员,为革命做出了一定贡献。”1987年9月8日,李鹤年的骨灰安放
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于会川

于会川(1899-1946) ,原名于百恩,辽宁省黑山县人。早期著名抗日将领,肥城
县抗日政府县长。
1921年,于会川毕业于奉天(今沈阳)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接任省立第一中学教务
主任, 不久,因支持学生抗议日本资本家被撤职。1922年3月,考入东北军第八混成
旅, 先后任司务长、排长、连长等职。1927年2月考入东北陆军进武堂第七步兵科深
造,毕业后,任东北军第六教导队少校中队长、陆军讲武堂第十一期战术教官。九·
一八事变后,几十万东北军执行蒋介石“绝对不得抵抗”命令,撤退到山海关以南。
于会川随部队到达北平,整日为收复东北奔走呼号。后与抗日组织“东北民众救国会”
取得联系,毅然接受返回东北组织义勇军的重任。
于会川等回到辽宁省北镇、义县等地后,很快组织起辽西抗日义勇军独立第一支
队,于会川任支队长。独立支队不断袭击敌列车,破坏敌运输,有效地迟滞了日军西
侵。 1932年2月,独立一支队发展到3000余人,改编为辽西抗日义勇军第三路军,于
会川任司令。他在三路军树起了“不扰民,真爱民,时时救国”的军旗,得到了群众
的拥护和支持, 4月即发展到近万人,被编为东北义勇军第一军团第十二路军,隶属
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仍由于会川任司令。十二路军以闾山为大本营,转战北镇、盘
山、文县、阜新、黑山等地,多次重创日军。在闾山一带同清剿的日军浴血奋战一天,
击落敌机一架,俘驾驶员两名;在何家营子击毁敌汽车两辆,毙伤日军12人;在闵家
屯打败了伪警察部队,击毙警察局长单长柏。这些战绩被当地群众称颂为十二路军的
“十大战功” 。1932年7月20日,在《救国旬刊》上发表了他的《义勇军之苦斗对倭
奴侵略东北之影响》军事论文。
1932年冬,义勇军第十二路军奉命挺进热河,阻止日军对热河省的侵略。但蒋介
石仍然采取不抵抗政策,派其党羽解散关外义勇军,使长城各口作战部队孤立无援,
惨遭失败,十二路军亦在喜峰口被日军击溃。
义勇军失败不久,于会川归建东北军,任北平军分会差遣队少校队员。其间,他
结识了北大进步学生苏西林、杨雨民等,开始接触进步书籍,接受进步思想。经过两
年的探求及北平革命运动的影响,逐步认识到共产党人所做的事情真正符合国家和民
族的利益。
1935年夏,东北军奉命调入陕(西)、甘(肃)两省“剿共”,于会川随军入陕,任
上校咨议军事教官。此时正值“华北事变”,他通过对国共两党的反复比较,选定跟
共产党走的道路。
1936年秋,于会川专程到北平,与中共北平西区区委取得联系,区委派共产党员
杨西光随同于会川到西安东北军中开展工作。根据杨西光的建议,他邀请张炳南等爱
国军官,成立了读书会,以此加强同进步官兵的联系,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
推动东北军与中国工农红军的合作。12月12日,“西安事变”暴发,于会川任西安军
警督察处火车站检查所主任,为控制西安火车站,保证和平谈判的顺利进行,起了积
极作用。
1937年2月, 经陕北苏区派到东北军内的共产党员刘玉新等介绍,于会川加入中
国共产党。1937年“七·七”事变后,于会川辗转济南、徐州等地,积极参加“东北
救亡总会”的工作。之后,任聊城爱国将领范筑先的高级参谋,兼政治干校副训育长。
1938年3月,他以国民党一专署(泰西地区) 军事科长兼保官司令部参谋长的身份,到
鲁西区开展工作,积极支持山东西区人民抗日自卫团的斗争。
1938年6月,于会川任肥城县抗日政府县长。在中共泰西特委、肥城县委支持下,
组建由共产党和进步人士为主的县政府,组建500多人400余支枪的县保安大队,于会
川兼任大队长。其间,于会川主动与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密切配合,协同作战,
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之后,日军组织肥城、长清等县的日伪军,再次围剿和扫荡,当
时,于会川率部驻焦庄,得悉敌情后,军民坚壁清野,迅速转移,他带领部分战士留
在村内,待敌人围至焦庄队近时,于会川命战士向四面射击,然后趁夜幕从敌间隙撤
出,几县日伪军将焦庄围了个水泄不通,互相开火,自相残杀,到天亮方知中计。
于会川穿着朴素,以“布衣县长”载誉全县。他体恤民情,按国民党专署的规定,
各县要每月上交部分粮款给专署,但于会川觉得战时政府和军队无固定地点,走到哪
吃到哪,加上日伪军的横征暴敛,群众的负担已经过重,如果再按常规收缴赋税,群
众哪里还有生路? 因此一直没有向农民群众按例征收粮款。为此,引起了国民党专署
的强烈不满,将于会川撤职。于会川遂改用“山东第六专区游击司令部第十七支队”
的番号,与自卫团紧密配合,继续坚持抗日斗争。
1938年11月,自卫团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六支队,十七支队改编为六支队三
团, 于会川任团长。1939年5月,于会川调任六支队参谋长。同年10月,又被选为肥
城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兼) 。1940年1月,担任泰西抗日行政委员会副主任,后改任
鲁西支队司令员。1941年初,党组织派于会川赴延安学习,并参加整风运动。1944年
底,派往晋西北调查局做情报工作。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 于会川调中共中央东北局社会部工作。11月,任中
共大连市委社会部长,兼大连市公安总局副局长、大连市法院院长,集情报、肃反、
治安等重担于一身。时值大连刚刚解放,日伪残余势力猖獗,为争夺大连,国民党又
向大连安插派遣了大批特务, 社会秩序混乱,于会川此时却身患癌症,1945年8月和
11月两次大吐血,但他一心扑在工作上。1946年2月1日(农历年除夕),于会川为破获
日伪汉奸、法西斯特务隋云葑等策划的3000人暴动案而彻夜未眠,直到看到缉捕人员
将隋云葑带到法院时,才拖着沉重的身体休息了一会儿,这时他病情突发第三次大吐
血,持续高烧,医护人员郑重警告“再不能工作下去了,哪怕是一分钟也不行! ”,
但他身体刚一好转, 又开始工作。在他最后离开办公室的那天,凌晨5点批阅完最后
一个文件,他摇晃着不支的身体对工作人员说:“再不成了,支持不下去了,胃里又
好象有许多血,现在要吐了……”
1946年5月2日,于会川因操劳过度,在大连病逝。

武圣域

武圣域(1900-1952) ,原名武希贤,肥城县(今肥城市)人。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武
装领导人。
1925年,武圣域在北京朝阳大学读书,后应邀回乡任乡长。七七事变后,他凑集
400余支枪,动员500多人,建立抗日游击队。1938年整编为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
十三、 十四、十五3个大队,他任总指挥兼十五大队队长。11月,改编为八路军山东
纵队独立团, 任团长。1939年八路军一一五师东进支队挺进泰西,独立团和该部686
团合署办公,协同作战。其间,受到罗荣桓的关怀,被发展为中共特别党员。1939年
秋,先后任泰安(西)县各区联合办事处主任、抗日民主政府县长。1942年秋至12月,
任泰西专署副专员。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武圣域调任泰西专署财政科长,1946年任副专员。三
次回家乡,自动把土地、财物交给村农会,受到群众称赞。
建国后,武圣域先后任平原省财政厅秘书主任、财政部预算司秘书兼党组书记等
职。

石怀珠

石怀珠(1900-1971),人称“大老石”,新泰县(今新泰市)木厂峪村(今属石莱办
事处)人。抗日战争时期知名战斗英雄。
石怀珠幼年家境贫困,父亲闯关东一去不回。1918年,带着本族亲友凑的70吊钱
到关东寻父,得知父已去世多年,只得在东北流浪,后经人介绍到奉军张作霖部当兵。
1937年,部队南逃,他以买东西为由脱离部队,辗转回乡。
1939年,石怀珠和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封振武部取得联系,参加区中队。1941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被委派担任区长,但因文化水平低,任职半年,便改任区中队
长。1942年春,他带领区中队在石莱扳倒井村打伏击战,打死日军10余人,鼓舞了军
民的抗日斗志。同年秋,他带领区中队趁汉奸郗某(特务队长)在日军据点结婚之机,
夜袭据点,将郗某处决,打击了日军和汉奸的嚣张气焰。在他任区中队长期间,为八
路军主力部队输送了350多名兵员,仅木厂峪村就有24人。人们称赞他是“兵贩子”。
1945年4月, 他升任县独立营三连连长。后独立营改为特务营,仍任连长。他枪
法准,善打硬仗,威震敌胆,汉奸、“还乡团”一听到“大老石”,无不胆颤心惊。
1953年复员,还乡务农。

张耀南

张耀南(1901-1974) ,长清县纸房村人。早期农民运动领袖,泰山地区著名抗日
领导人,今泰山林场创始人。
1916年,张耀南考入长清县立第一高小,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启蒙,
立志以强国富民为己任。高小毕业后,为寻求学习先进思想和科学,考入济南济美教
会中学,不久,因在学校鼓动反对读圣经、做礼拜而被开除。次年,他考入省立第二
师范。校长范明枢倡导民主、自由、进步。学习期间,他广泛涉猎古今中外各种社会
科学学说,深感教育重要,1924年他毅然舍弃即将到手的毕业文凭,回到家乡,艰难
地说服父母,以家资和几十亩山地,办起农民义学,穷人家的孩子免费上学。白天,
师生一起学习劳动,晚上约请农民免费上夜校,学文化,讲科学,破迷信。由于经费
不足,全家人节衣缩食,苦心经营,坚持了近三年,欠债上千元破产。
1928年5月, 正是灾荒年景,国民党长清县政府横征暴敛,一年要山民缴两次花
果捐。张耀南目睹家民疾苦,以“取消山区花果捐”为号召,发动东南山乡两千多山
民,打着各色小旗涌进长清县城,冲进县衙,把县长边兰舫抓出来。在一片“取消苛
捐杂税! ”“打倒贪官污吏!”、“枪毙县长边兰舫!”吼声中,边兰舫被枪毙了。农
民代表一致推举张耀南为长清县农民协会主任委员。从此,张耀南四处奔波,鼓动农
民,倾听农民呼声。同年夏天,在欢迎国民党新任县长刘麟的大会上,张耀南提出两
点要求:一、要廉洁公正;二、答应农民的要求,取消苛捐杂税。张耀南不畏强暴,
敢于斗争的精神,当时在长清上上下下传为佳话。由于国民党新权贵无视农民疾苦,
对农民的要求上下推诿,使张耀南四处碰壁,他自感每月四十块现洋,不能为农民谋
利益,愧对父老乡亲,愤然辞职。
1928年秋,张耀南到长清县立第一小学当教员。不久,被推举为校长,直到1937
年10月。他推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提倡教学结合,学做结合,学生参与学校的监督
管理,学校事务和财务收支向学生公开,他经常对学生进行忧国忧民的教育。他聘请
进步知识分子张梦九、张子明、边鹏翔、臧恕廉等到本校当教员,聘请从苏联回国的
共产党员庄玉英给学生作报告,并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他们。一天晚上,张耀南听说国
民党县党部要逮捕庄玉英、张少辉、边鹏翔等共产党员后,立即派人星夜通知他们,
次日拂晓,国民党县党部的人扑了空。
“七·七”事变后,张耀南全力投入了抗日救亡运动,由共产党员董荣轩介绍,
参加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一些在一小毕业的学生,如魏金三等人已加入共产党,
并陆续回到长清,他们共同发起成立“长清县民众抗敌后援会”,张耀南被推举为主
任。1937年底,济南、长清沦陷。1938年2月4日,张耀南携带筹措的几支步枪和部分
捐款,连夜赶到南坦山魏金三家中,与共产党员万晓塘、袁振、冯乐进一起发动“马
湾起义”,拉起抗日武装,称山东抗日救国军,张耀南被推举为军事委员会委员长。
不久,这支队伍改编为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第四大队,后部队整编,张耀南先后
任十支队独立营连长、副营长、二团副团长。11月,被派回长清,担任长清县抗日救
亡动员委员会筹委会主任,为创建大峰山抗日根据地作出了贡献。
1939年1月, 张耀南加入中国共产党。3月,八路军115师挺进泰西,罗荣恒、陈
光签发命令, 任命张耀南为大峰山武装工作团团长。6月,张耀南任鲁西第一个抗日
民主县政府县长。11月,泰西专署成立,张耀南任专员,后调任冀鲁豫一专署专员。
1950年5月, 泰山与泰西专署合并为泰安专署,张耀南任副专员。1953年任山东
省卫生厅厅长兼党组书记,1957年,任山东省林业厅厅长。1957年“整风反右”中,
因对右派斗争扩大化的做法进行抵制而受到错误批判和处理,1959年10月到泰山林场
任场长。张耀南到泰山林场后,一心扑在泰山林业建设上,提出泰山的经营方针应由
造林为主转向经营管理为主,同时开展多种经营。他说:“泰山是风景山,树长大了
也不有砍伐,不搞多种经营,光伸手给国家要钱,国家的钱哪里来啊? 我们通过多种
经营,先争取部分自给,再自给有余,给国家做出贡献。”
1960年春, 他制订《泰山林场1960年-1967年八年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八年
内配合泰山周围其他建设,使泰山体现出雄伟、庄严、朴素、美丽、壮观的风格,把
泰山建设成一个四时有花、无时不绿、树种丰富的山岳公园,《规划》还提出引种药
材、养蜂、养梅花鹿及木材加工等多种经营项目。张耀南围绕八年规划,先后在泰山
上种苹果树、白腊、紫穗槐,养新疆细毛羊,喂鲁西大黄牛,引进东北梅花鹿,扩大
养蜂业,开办综合加工等。
1962年初,张耀南的问题甄别,中共山东省委决定恢复他的卫生厅长职务,省委
组织部负责人亲自来泰安请他复位,张耀南谢绝了。他说:“我在泰山工作刚开了个
头,不甘心丢下,我也年纪大了,就让我把余生献给泰山建设吧。”
1962年5月, 他创建山东社会主义劳动大学三分校,并兼任校长。他把家搬到龙
潭水库西坡,与师生同吃、同住、同劳动。组织指挥学生自己动手建校舍,在龙潭水
库周围栽植苹果对、桂花树等。经八年艰辛劳作,龙潭水库周围成为泰山绿化的样板。
1962年至1965年,他多方争取资金,主持修建了建岱桥和天外村至竹林寺的简易公路,
泰安城至岱阴佛爷寺的简易公路,以及泰山绿化等一系列项目,为泰山的建设做出的
巨大贡献。
1974年10月5日, 张耀南因癌症在泰安病逝。万里、段君毅、纪登奎、张承先等
领导人拍来唁电,中共泰安地委为其举行隆重的追悼会。

朱景璜

朱景璜(1902-1982) ,又名朱学宪。宁阳县土罡城北落星人。宁阳县抗日武装领
导人。
朱景璜20岁时投奔奉军,他有智有勇,得到上司的赏识,升为机枪连连长。1928
年返故里,时值宁阳境内的土匪猖獗,严重威胁着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县公署委任
他为剿匪稽查。“七·七”事变后,任曲(阜)、滋(阳)、宁(阳)游击第三总队支队长。
1937年末,宁阳沦陷前夕,国民党宁阳县长王耀璋逃跑,朱景璜认为狱中的大部分人
是无辜之民,有些是抗日勇士,于是,他带人砸开县衙监狱,放出被困禁的全部人员,
又撬开县库门,将钱物分给穷困民众,他的大义之举赢得百姓的信任。不久,朱景璜
离开宁阳城,带部队进驻五区前鹤山,利用地理优势,开展抗日运动。在添福庄,他
与中共党员肖传厚接触甚密,常促膝谈心,使朱景璜明确了方向,他说:“有对比才
有鉴别。我反复考虑,中国还得靠共产党来救啊。”
1938年2月2日, 山东省第六行政督察专员范筑先委任马继孔为宁阳县长。6日,
朱景璜在马继孔带领下,指挥游击队,袭击宁阳县城,消灭维持会,震动全县。6月,
朱景璜派陈国光赴泰西抗日根据地,与共产党联系,11月,由许国、卢濂介绍加入中
国共产党。
1939年1月, 朱景璜将部队带到葛石杏山庄,举行抗日誓师大会,发布《告宁阳
父老兄弟姊妹书》,宣布接受共产党的领导,部队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六支队宁
阳独立营,朱景璜任营长,在杏山创建抗日根据地,壮大武装和量,为中共宁阳县临
时工委的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4月18日,朱景璜指挥独立营,配合八路军一一五师
东进支队攻打葛石店。经过猛烈攻击,一举铲除伪军“王团”,从此,独立营声威大
震。 接着,一一五师政委罗荣桓命令独立营靠近司令部整训。7月,独立营编入一一
五师六八六团,留下朱景璜、于林甫等发展地方武装。朱景璜利用广泛的社会关系,
积极动员、发展武装力量,又重建独立营。国民党宁阳“抗日自卫总团”团长,张子
明企图挤垮独立营,朱景璜根据六支队司令员张北华的指示,揭露张子明假抗日真反
共的面目,进行有理、有利、有节地斗争。不久,独立营壮大为三个连。
1940年春,中共宁阳县工委遭汉奸袭击,损失较重。日伪悬赏捉拿朱景璜。朱景
璜奉命转移到大汶河以北,继续坚持斗争。伪县长王绍武企图使朱景璜就范,将其家
属母女4人逮捕入狱, 王绍武对其家属说:“只要你劝朱景璜脱离共产党,赶快归顺
我们,你全家确保安全。不这样,你们别想出狱,命也别要了。”家属痛斥王绍武的
无耻,王恼羞成怒,令手下用刑折磨他们。朱景璜得知后,捎去书信,说:“服人先
服心,心坚不移,折磨何用。人为真理活,亦能为真理死,无用之伎休也。”
1942年春,日伪联合“驻剿”,朱景璜奉命撤离宁阳,任齐禹县抗日民主政府秘
书。1945年8月,宁阳县民主政府成立后,历任秘书、主任、科长等职。
建国后,朱景璜历任平原省荣誉军人工读学校校长、荣誉军人教养院政委、第五
机械工业部二一一技工学校辅导室主任、东北第三工业学院、沈阳工业学校总务科长
和沈阳工业学院图书馆主任。1966年退休。

崔子明

崔子明(1903-1986) ,泰安县夏张(今岱岳区夏张镇)人。中共早期党员,泰西抗
日武装起义主要领导人之一。
崔子明幼时上私塾,因家境贫困缀学务农。1928年,夏张成立农民协会,崔子明
被推选为领导人。1933年2月,经县立师范王玉英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3年3月, 他被中共泰安县委任命为二区区委书记。重任在肩,他走街串巷,
翻山越岭,发动群众,组织暴动。半年后,由于叛徒的出卖而被捕。在山东省主席韩
复榘的大堂上,他义正辞严,使韩复榘无可奈何,以“共产党嫌疑犯”的罪名判刑15
年,投进山东省第一监狱。
在监狱里,他向狱友学习革命理论,与先后被押进同一狱号的三位共产党员组成
了党小组,领导了全狱的多次绝食斗争。当他知道所住的“育”字号牢房曾是当年关
押第一次党代会代表邓恩铭的牢房时,他再一次发出“为党的事业死而后已”的誓言。
1937年8月,党营救崔子明出狱。9月,与山东省委取得了联系,参加了中共山东
省委领导的山东抗日自卫团,任副主席。在津浦铁路以西的夏张一带组织抗日武装自
卫队,开展抗日斗争。
1937年12月31日,日军侵占泰城。1938年1月1日凌晨,崔子明带领10余人,在夏
张镇小学举行了抗日武装起义,当夜他把起义队伍拉到盘龙山的鹁鸽崖山洞,点燃起
泰西抗日斗争的星星之火。他发动群众有钱的出钱,有枪的出枪,有人的出人,起义
的第4天, 抗日武装就发展到了40余人、30多支枪,并转移到香水寺一带。他多次到
肥城、 宁阳、泰安等地四处奔走,发展抗日武装力量,1938年1月11日,各抗日游击
队汇集在肥城空杏寺,成立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
1938年1月16日夜, 他率部袭击肥城,俘虏了日伪“维持会”全部人员,处决汉
奸维持会长范维新。攻打肥城胜利后,他挑选60名精干队员,夜袭界首车站,用大刀
砍死七、八名日军,缴获两只日本三八式手枪,一只德国造马枪。这次战斗,打击了
日本侵略者嚣张气焰,振奋了泰西人民的抗战信心。庆功会上,崔子明用舌头舔着杀
死鬼子的大刀上的鲜血,慷慨激昂地说:“这就叫做‘饮血解恨’,饮民族之敌的血,
解亡国亡家之恨!我崔子明一天不死,就用它去砍日本侵略者!”
4月, 中共在夏张镇建立了抗敌自卫团驻夏张办事处,他任主任,指挥驻夏张镇
周围的自卫团几个大队,开展对敌斗争。这时正值日军在台儿庄地区与中国军队决战,
他率队星夜奔赴泰安城南黑虎泉,炸毁日军的列车,切断津浦铁路达一个星期,支援
了台儿庄会战。
1939年5月, 日军驻山东最高指挥官、第十二军司令官尾龟藏调集主力兵团8000
余人,分九路扫荡泰肥抗日根据地,崔子明带领泰西独立营参加了陆房战斗。
崔子明出色的完成了特委部署的各项重要工作。他刀劈宋继昌,枪杀杨正武,严
惩曹其焕,铲锄白龙河,处决毕克波,智取扇子崖,巧拔警察所,策反敌炮楼,砒霜
破据点,巧杀苏春秀,日寇对崔子明闻风丧胆,人民群众拍手称好。
这期间,崔子明在特委领导下,对统一战线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他不顾个人安
危,冒着风险,去做国民党二区区长和“光复军”、红枪会首领的工作。他亲率大队,
在夏张、东向一带,数次痛击反共不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武装“荣别队”。他的部队三
次编入主力部队,不断为八路军输送新的兵员,泰西干部群众称他是“抗日的英雄”、
“扩军的模范”,罗荣桓风趣地称他是革命的“兵贩子”。
1940年冬,他任中共泰西地委委员兼敌工部部长,泰西抗日根据地进入最艰苦的
时期。日伪到处安据点,实行残酷的“三光”政策,频繁地扫荡,搜捕抗日积极分子。
1942年初,中共泰西县委书记被捕叛变,全县的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在极其恶劣的
环境下,他和泰西各县委一起英勇战斗,杀敌除奸,发动群众,壮大抗日力量,沉重
打击敌人,为巩固和发展泰西抗日根据地做出突出贡献,多次受到地委专署的通报表
扬。
1943年9月,他率领泰西军区一团编入晋冀鲁豫野战军二纵队四旅,任旅副政委。
在二纵队司令员陈再道、政委宋任穷指挥下,参加上党战役和邯郸战役。之后,又调
任泰西军分区司令员、冀鲁豫军区独立一旅政委。
1947年10月,肥城布山战斗中,中共泰西地委、专署机关遭受严重损失,还乡团
趁机疯狂地向群众反攻倒算,捕杀干部群众,形势严峻。崔子明奉命率领部队重返泰
西扭转局面, 他亲自指挥部队攻打石横据点,经过两天的激战全歼还乡团600多人,
取得胜利,解救了大批干部和积极分子。
同年10月,国民党部队15旅、77旅向泰西地区进攻,冀鲁豫军区决定发起东进战
役。在军区司令员赵健民指挥下,他率一、二团参加战斗,经过数日激战,取得歼敌
4千余人的重大胜利。
1948年11月, 崔子明奉命率部队参加淮海战役。1949年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
第二野战军五兵团17军51师政委,同师长闵学胜奉命率部队渡过长江,进军赣浙两省,
追歼逃敌至福建省瓯南平地区,并担任建瓯市军管会主任,之后,51师从福建经江西
向贵州进军,解放贵阳。
建国后,崔子明任中共贵州省贵阳地委书记和遵义地委书记兼任军分区政委。在
三年多时间里,他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带领官兵和人民群众完成贵阳地区的剿匪反
霸、土地改革、发展生产等工作。
1952年10月后,崔子明投身到大西南的经济建设行列,历任西南建工局副局长兼
四川省重庆市建设局党委书记,西南地质局局长兼党委书记,云南省地质局局长兼党
委书记等职。为西南工业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受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
后崔子明任云南省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并兼任省委直属机关党委书记,他正确贯彻
党的干部路线,实事求事地平反、甄别了一批“整风反右”被错误处理的党员干部,
并恢复了他们的工作。1980年11月,他调任河南省政协副主席。
1986年1月17日,崔子明病逝昆明。

冯平

冯平(1903-1986) ,曾名冯广智、冯若愚,新泰市楼德村人。曾任山东省政协副
主席。
冯平童年时在家乡读书,1919年3月考入省立曲阜二师讲习班读书,1921年3月毕
业, 先后在楼德、封家庄、苗庄等地教书。1938年2月参加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并
加入中国共产党。3月,随省委书记黎玉赴延安向党中央汇报工作。6月,返回山东,
任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供给部长。 1945年8月,日军投降后,任山东省财政厅副厅
长。1949年6月,任山东省接管委员会生产部部长。
1950年后,冯平任山东省工业厅厅长,中共山东省委工业部部长。1957年,任淄
博市市长。1962年,任省委统战部部长。在任工业厅厅长期间,为山东省工业的恢复
和发展,经常深入厂矿一线,亲自调查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
1978年后,冯平任政协山东省委员会副主席、党组成员。曾当选为中共山东省委
员会第一届候补委员、第二届委员,是山东省第一、二、三届人大代表,政协第四届
全国委员会委员。

洒海秋

洒海秋(1904-1971),又名洒汝龄,泰安县(今泰山区)省庄许家埠人。
洒海秋泰安三中毕业, 后入山东商业学校学习。1938年2月,组织本村38人参加
徂徕山抗日起义部队, 后又发动泰安师范学生参加起义部队,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
党。历任四支队第三大队副大队长、独立营长、独立团参谋长,率部转战泰山周围地
区打击日伪,屡立战功。后调任山东分局财务会计训练班主任、山东一纵供给部科长、
办事处副主任。1941年9月,任北海银行总行副行长。
1949年2月, 接管上海中国银行总管理处,任军事代表。后任交通银行总管理处
总经理。1953年后历任公安部劳改局副局长,云南省计委副主任等职。

武大觉

武大觉(1904-1979),原名武家鼎,字振清,曾名武鸣家,肥城县(今肥城市)人。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投笔从戎,参加了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编入第
九大队,任指导员。1937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县联合办事处主任、组织部长、
泰安县九区区长等职。1941年后,历任齐河县区长、黄河委员会修防处科长,东阿造
船厂副厂长,徐翼县民政科长。
1949年4月, 奉命南下,历任干部大队中队长、石仟县县长、侗仁专署人民监察
处副处长、贵州省监察厅监察处长、贵州省卫生厅党组成员。1957年调任贵州省中医
研究所党总支书记、所长等职。

武冠英

武冠英(1904-1996) ,又名武之奎、武一民、王太乙,肥城县(今肥城市)人。早
期中共党员。
1926年12月,武冠英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7月任中共东向支部委员。8月,中
共泰安县委建立,任宣传委员,9月,任书记。1928年5月,县委与上级失去联系,他
以教学为掩护继续进行革命活动。
1937年七七事变后,在家乡组织抗日游击队。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成立后,
被编为第十五大队,任大队教导员。之后,历任中共泰安县委书记、泰西地委统战部
长、民运部长等职。1948年9月至1966年7月,历任冀鲁豫人民革命干部学校副校长、
总支书记,华北财经学校校长、总支书记,中央财政金融学院教务长、党委副书记、
监委书记、系主任等职。1979年任中央财政金融学院顾问。

梁竹航

梁竹航(1905-1985) ,名茂修,字竹航。新泰市南阳村(今属汶南办事处)人。早
期国民党地方负责人。
1918年,梁竹航入县立第一高等小学读书。1919年,受“五四”爱国运动影响,
他与同校师生一起参加抵制日货活动和新文化运动。1923年考入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1925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26年考入北京大学,翌年,因家贫休学回新泰。在此期间,
常与国民党左派人士及共产党人交往,受到革命思想影响,1928年12月,他与曹儒林
等人组建国民党新泰县党部筹备委员会,梁竹航任常务委员。之后,在他的倡议下,
以农民组织“红枪会” 为基础, 成立新泰县农民协会,在县城召开千人大会,号召
“打倒土豪劣绅”、“打倒贪官污吏”,举行游行示威。吓跑了贪赃枉法的县法院院
长冯振寰及一些土豪劣绅。1929年,去莱芜县筹建国民党县党部。期间,他与进步知
识分子、共产党人交往密切,被国民党省党部察觉并遭通缉,梁竹航被迫于1930年返
北大复学,半工半读。1934年毕业后,回济南任高中教员。1935年夏到北大历史系任
助教。他一面教书,一面参加革命活动。
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回山东省立第一中学任高中教务主任。10月,梁竹
航回到新泰, 参加抗日救亡工作。1938年2月,梁竹航等人在蒙阴县大庄创办“鲁南
抗敌自救学校” ,招收学生40余人,收集枪支20余支,组建抗日武装。7月,被石友
三委任为莱芜县抗日政府县长,到任后组建200余人的县保安大队,自兼大队长。8月,
鲁南民众总动员委员会(简称鲁南动委会)在莱芜成立,梁竹航担任武装部长。1939年
3月, 参加中共山东分局在沂水王庄召开的统战工作会议,会后到抗日根据地工作。
同年7月, 发动知识界、教育界爱国人士和国民党左派成立鲁南国民抗敌协会 (简称
“抗协”),任副主任。翌年2月,抗协组建鲁南国民抗敌自卫军,梁任自卫军司令。
自卫军响应共产党的“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
倒退”的号召,成为抗日重要力量。
1942年, 自卫军编入八路军115师。梁竹航任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民政组
长。1943年,任省临时参议会参议员、山东省战时行政委员会民政处长。
1945年5月,梁竹航成为中共候补党员。1947年1月,任山东省支前委员会副主任。
是年, 转为中共正式党员。1948年8月,梁竹航任济南战役支援前线委员会秘书长。
同年10月下旬,任华东支前委员会秘书长。淮海战役后,他又随支前委员会来到蚌埠,
支援渡江战役。
建国后,他历任华东粮食总局局长、财政部粮食总局局长兼农税司司长、粮食部
计划司司长、粮科院谷化科研主任等职。自1973年开始,参与编写《商业常用词词典》
和有关经济史料。1979年到粮食部任局长,后离休。

赵效三

赵效三(1905-1973),原名赵德立,东平县人。
1924年,赵效三由东平县书院小学毕业后考入济南中学。1928年,赴北平读书,
1933年, 他参加了北平青年学生南下请愿团。 1935年春,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
1937年9月返回家乡,在苇子河村参加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
1938年8月, 赵效三加入中国共产党。11月,参加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六支队任敌
工科长。1939年3月,任五区抗日动委会主任。5月,任五区第一任区长。1940年5月,
他说服其父亲积极开展“红五月” 借粮运动,将几百亩土地交给农会。1942年9月,
兼任一区区委书记。 1943年11月,兼任县大队政委。1945年6月,任冀鲁豫八专署一
办副主任。1946年任菏泽市长,1947年,任河南省蒙阳县副县长。
1949年夏,调到武汉接管市商品检验局,任军代表。后任广州市商品检验局局长、
广东省外贸局副局长等职。

金晓

金晓(1906-1994),回族,原名金东洋,肥城市人。
1919年,金晓在泰安乡村师范读书时,受“五·四”运动的熏陶和影响,积极参
加学生救国十人团,开展罢课抵制日货等活动。
1937年“七·七”事变后,金晓同同学好友米英俊、唐宗英、唐宗美等热血青年,
积极组织回民抗日游击小组,后编入回民抗日大队。八路军一一五师东进支队挺进泰
西后编入独立团回民连。1937年起,历任山东省泰西区回民游击队负责人,泰西区人
民抗敌自卫团十六大队指导员,泰西县自卫总队教导员,泰西县独立团游击大队副大
队长, 泰运分区回民基干大队大队长。1942年4月任泰西回民抗日救国会主任。在与
日伪军的多次战斗中,拔据点、毁公路、袭炮楼,多次荣立战功。
抗日战争胜利后,金晓历任冀鲁豫泰西分区独立旅一团一营政委,泰西县宣传部
长,回民部长,泰西县县长,泰西专署民政科长等职。1949年调中央民委工作,担任
民委回务处行政处,交际处科长、处长等。1958年调宁夏工作,担任中共宁夏工委驻
北京办事处负责人,自治区计委副主任,自治区人民政府秘书长。后调任宁夏大学总
务长,党委副书记。

马守愚

马守愚(1906-1977) ,又名云亭、励明。泰安县(今岱岳区)山角峪村人,早期中
共党员。
1924年,马守愚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1927年先后建立第
一个中共泰安县支部和县委,曾任县委书记,后到青岛、东北等地开展工作。1929年
在抚顺被捕, 出狱后赴日本留学3年,期间未与党组织联系,脱党。回国后在京、津
任教,抗日战争爆发后到国民党程潜部任职。建国后重新参加工作,先后当职员、工
人。

武蕴石

武蕴石(1906-1989),又名开如璞,肥城县(今肥城市)人。
1938年10月, 武蕴石参加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翌年2月入党,后调一一五
师三四三旅工作。1942年转地方工作,历任区长、县长、县委书记。
1950年后历任郑州市总工会主席、全国总工会常委、郑州市政协副主席等职。

张维之

张维之(1907-1988),原名张振钢,肥城县(今肥城市)人。早期中共党员。
1932年,张维之入上海大厦大学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任教于肥城
县第一高等小学, 因他在学校排演话剧《风波》,被逐出县境。1937年9月,他从巨
野回到肥城, 进行抗日救国教育和军事基础训练,并组织抗日游击队。1938年1月参
与组织了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6月任肥城县抗日政府教育科长。1939年5月,任
肥城县九区联合办事处主任兼抗日独立营营长。1941年后,在任冀鲁豫黄河北指挥部
政委期间,他克服重重困难,尽力保证部队的后勤供应和作战需要。在1948年整风中,
他受到开除党籍的错误处理。
1950年后,在国家林业部、农垦部和农业部从事天然像胶生产的领导工作,“文
革”中受迫害。1978年平反。

李浚

李浚(1907-1978),又名李振海,肥城县(今肥城市)人。
1930年,李浚从肥城师范讲习所毕业后,任小学教员。1937年七七事变后,积极
投身到抗日斗争中去。 1938年1月,参加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同年加入中国共
产党。1939年任一一五师教导三旅民运部长,负责培训抗日干部。1943年调任冀鲁豫
边区濮阳县抗联主任,带领群众开展“双减双增”运动,建立和巩固抗日根据地。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冀鲁豫四分区武装部长。1949年后任平原省中苏友好
协会秘书长。抗美援朝期间,他带领省慰问团赴朝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1952年后任
国家二机部工会主席、全国总工会青岛疗养院院长兼党委书记。

李介人

李介人(1907-1993),肥城市人。
1932年8月,李介人因共产党嫌疑被捕。1934年7月,李介人在益都县伪省第四监
狱加入中国共产党。 出狱后,于1938年5月任中共泰安县委书记兼县独立团政委。之
后,任鲁西区党委秘书长等职。1940年11月入延安马列主义学院学习。1945年11月,
任热河省热东地委委员、凌源县委书记。1948年10月,调任长春市工业局副局长。后
任鞍山市委农村工作部部长、 市基建交通部副部长等职。1964年1月任辽宁省委监委
专职委员兼鞍山市委监委副书记。 1980年5月任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经济办公室副主
任。

孟子明

孟子明(1907-1988),东平县人。
1937年,孟子明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历任中共东平县组织委员、湖边
地委工作队长、区委书记、八路军一一五师政治部教育干事、巡视团主任,赵县代县
长,鲁南三专署民政科长兼司法教育科长。鲁南三专署兵站站长、冀鲁豫二专署民政
科长、秘书主任、副专员。
建国后,先后任贵州省毕节地区专署专员、地委书记、第一书记兼军分区政委,
后历任省文教办副主任、贵阳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贵州省第五届人大常委会副
主任、省顾委常委,中共贵州省第一、二届委员会委员,贵州省第一、二、五届人大
代表、省三届政协常委。

张种玉

张种玉(1908-1980) ,原名张立田,新泰县(今新泰市)沈家庆乡杨家洼人。抗日
战争时期中共新泰领导人。
1926年春,张种玉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28年“五三”惨案发生后,转
入曲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1931年夏季毕业。他在曲阜求学期间,与中共地下党员鲁
宝瑛、薛次箫(后用名薛峨)交往密切,接触到先进的无产阶级革命学说。
1931年至1937年间,张种玉在新泰县立一、二、三小学等处任教员、校长。期间,
他支持和掩护从事革命活动的教师,保护了党组织的成员。抗日战争暴发后,他携带
家属, 撤往龙廷山区。1938年8月,中共新泰县委组建新泰县各界抗日动员委员会,
他任动委会总务部副部长。从此,张种玉投笔从戎,走上抗日救国的道路。
1938年底,张种玉任新泰县独立营经理部主任,负责独立营的物资供应。1939年
3月, 董琰李枚青介绍他加入中国共产党。自此,先后担任新泰联防办事处主任、新
泰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兼县大队大队长、泰南办事处民政科长、泰宁县抗日民主政府
县长等职务。 1940年6月,驻新泰、蒙阴日伪军千余人分四路包围土门村,张种玉带
领县大队和当地民兵, 配合八路军某部将敌击溃,毙伤敌伪160余人,缴获大批枪支
弹药,和其他军用物品。为此,张种玉受到泰山区专员公署嘉奖,其事迹登在《大众
日报》上。
张种玉任县长期间,根据地的民政、财政、建设、教育等项事业都是从无到有,
层层建立较实际、较完善的行政设施,为根据地的建设和巩固做出显著成绩。
在抗战艰苦岁月里,张种玉有着抗战必胜的乐观主义精神,以革命的乐天派闻名。
敌人为消灭抗日力量,凶残毒辣地对抗日根据地实行“三光”政策和轮番“扫荡”、
“蚕食”。在一次敌人对泰宁根据地进行“扫荡”时,发现了县大队,敌人在伪军指
引下,跟踪追击,县大队和五区区中队边打边退,和敌人周转了一天,直到天黑总算
摆脱了敌人。县大队、区中队经南北涝坡到达蒙山西的关山头村休整。经过一天奔波,
大家又累又饿,十分疲备。张种玉见此情景,风趣而又诙谐地说:“我已退避三舍,
敌人还不讲交情,明天再来侵犯,我将打他个落花流水!”这番话引得大家精神振奋,
疲劳之感顿时消失。张种玉又幽默而坚定地说:“敌来我跑,敌住我扰,敌疲我打,
这就是游击战术嘛”
解放战争时期,张种玉历任新泰县县长、鲁中行署战勤科科长、鲁中南行署民政
处处长、华东支前委员会秘书处处长、第一前方办事处人力部部长、浙江办事处运输
部部长、西南服务团大队长等职务。参加了济南、兖州、淮海、渡江等战役的支前工
作,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949年12月7日张种玉随军南下到重庆市。 历任重庆市北碚区行署管理处主任,
川东区北碚市市长,重庆
市北碚区区长、区委副书记,市人委农林办公室主任,中共重庆市委农村工作部部长,
襄渝铁路重庆民兵师副师长,重庆市农委副书记,市委党校党委书记兼副校长,中共
重庆市第一、二、三、四届委员会委员,四川省第四届政协委员等职。

程照轩

程照轩(1908-1966) ,又名程金鉴。泰安县山阳村(今岱岳区良庄镇山阳村)人。
早期中共党员,农业部副部长。
1927年, 程照轩入曲阜省立第二师范。1931年6月在泰安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
回曲阜二师重建党支部,任书记。11月,二师支部扩大为曲阜特支,程又任特支书记
兼学生会主席,领导进步学生开展革命活动。1932年5月,程照轩被国民党军警逮捕,
受尽苦刑,坚贞不屈。在狱中秘密组织党支部,开展对敌斗争。1937年“七七事变”
后,经党营救出狱。1937年12月23日,任泰安县六区书记。1938年1月1日参加徂徕山
抗日武装起义,历任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二中队指导员,山东抗日联军独
立一师二团政委,苏鲁豫皖边区部长,华东支前委员会财政部长,鲁中南专署主任。
建国后,先后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农村水力部副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工会助理、
副部长等职。

常润山

常润山(1908-1991),又名常秀岚,新泰市搬倒井村人。早期中共党员。
1932年3月, 常润山加入中国共产党。山东省曲阜第二师范学校毕业后,先后在
泗水县西盐店小学、泰安县石莱高小、泰安县良庄高小担任教员。
1938年,常润山参加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山东分局警卫
连连长、泰宁办事处石放华区区长、泰宁县政府民政科科长、县委敌工部副部长。解
放战争时期,先后任济南市委联络部科长、济南市第九区区委书记。建国后,历任济
南市总工会劳保部部长、市统计局局长、纺织印染局局长、工商局局长、劳动局局长、
基本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62年后,任政协济南市委员会常委、副秘书长。

梁坚斋

梁坚斋(1909-1989),又名梁立固,肥城县(今肥城市)人。
梁坚斋出生在一个比较富裕的书香家庭,幼时受到父母和学校的严格教育。1926
年进泰安萃英中学学习,中学毕业后,先在安驾庄高等小学教书,后到萃英中学任教。
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和胞兄梁杰三一起参加抗日游击队,同年加入中国
共产党。 1938年2月18日,参加截击国民党军谷良民部的战斗,缴获轻机枪一挺,步
枪50支。1938年12月,参加北石沟战斗,他冲锋陷阵,身先士卒,击退了日军的进犯。
1940年3月,他奉命转移到黄河西做抗日工作。
建国后,梁坚斋被任命为聊城专区专员,两年后调河南省新乡专区任专员。不久,
调北京财贸部工作。1960年调山东省供销社,后任商业厅副厅长。

王宪廷

王宪廷(1910-1991),新泰市西南关村人。新泰早期中共领导人。
1930年王宪廷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新泰党支部、新泰特支委员,1932年11月任
新泰县委书记。1933年9月组织发动龙须崮暴动,后组织领导过“教育反甄别斗争”、
“张庄煤矿工人罢工斗争”、响应“一·二九”运动、农民抗粮抗税斗争、“反官盐
斗争”、“索薪斗争”等。
1938年1月, 王宪廷参加徂徕山起义,历任连长、营教导员、团长等职。解放战
争中,担任师政治部主任、参加了孟良崮、淮海、渡江战役等。
解放后,王宪廷在中央军委、中央复员委员会任师职参谋。1953年任中央军委气
象台第一台长。后任甘肃省政协专职常委。

赵瑞林

赵瑞林(1910-1993),肥城市桃园镇人。
赵瑞林自幼父母早亡,寄居外祖父家生活。9岁上学,后因外祖父家境贫穷辍学,
开始务农打工。1937年初冬,和本村几个青年组织抗日自卫团。后该团改编为八路军
山东纵队第六支队三团, 赵瑞林任团参谋。1939年8月调任肥城县四区助理员、副区
长等职。1941年6月调任肥城交通站站长、冀鲁豫交通局副局长。
1947年至1950年在邮政干校和华北局党校学习。1950年调任平原省办公厅秘书科
科长。1953年后历任建工部设计局干部科科长、建工部综合勘察院人事室主任。1959
年调任建工部综合勘察院华东分院(后改名上海勘察院),历任副院长、院长等职。

武静安

武静安(1912-1977),原名武肇寅,肥城县(今肥城市)人。
1933年,武静安考入曲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1936年毕业后到高唐县任教。“七
七” 事变后,辞教回家乡参加抗日工作。193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任泰安
县独立团政治部主任兼副政委、县委委员、组织部长,泰西地委委员、组织部副部长。
他动员其母亲、 妻子、两个妹妹和11岁的女儿都参加了抗日工作。1942年1月泰安县
委书记被捕叛变, 县党组织遭受严重破坏。3月,他临危受命任县委书记,继续进行
对敌斗争。 1946年11月任泰西地委委员、社会工作部部长。1948年7月,调任中央组
织部组织处科长,1954年任中央农村工作干部处副处长。1958年从中央调回山东,历
任曲阜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山东医学院党委书记、曲阜师范学院党委书院兼院长,山
东大学党委副书记,当选为中共山东省第二届代表大会代表。

翟文涛

翟文涛(1912-1989),肥城县(今肥城市)安临站镇翟家杭村人。
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支书、区委宣传委员、区委书记、县委组织部长、
县委副书记等职,参与领导锄掉了罪大恶极的日本汉奸翻译官,威震敌胆,巩固了抗
日根据地。1947年敌人重点进攻山东,以一个旅的兵力反复清剿肥城,翟文涛带领干
部和群众就地坚持斗争,随后又进行了土改和土改复查,巩固了革命根据地。
1949年7月, 参加西南服务团,任晋宁县县委书记、溪县县委书记。1952年后,
任文山地委组织部长、文山地委副书记、书记兼军分区政委、省委农村工作部副部长、
省农业局革委副主任、省农科院党委书记兼院长、省农委副主任等职。

王炜之

王炜之(1912-1998),又名王世彤,新泰县(今新泰市)林后村人。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王炜之参加进步学生南京请愿活动,反对不抵抗主
义。 1933年,受到国民党政府的通缉。1938年5月,参加八路军山东游击第四支队。
1939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任四支队司令部秘书、侦通科长、鲁中行署秘书主任等
职。 多次参加莱芜、蒙阴地区的对日作战。1945年8月,日军投降后,任鲁中军区科
长、周村市副市长,鲁中军区泰山分区参谋长、副司令员等职,参加了集伍、杨庄战
斗和莱芜、济南战役。
1950年后,转入空军工作,任华东军区空军司令部作战处处长,空军第五预科纵
队纵队长,第五航空预科学校校长,空军第一训练基地第一副主任兼参谋长、北京军
区空军工程部副部长等职。

李文甫

李文甫(1912-1987)肥城县(今肥城市)人。
1932年,李文甫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北平“左联”工农兵通讯运动委员会历任主
席、部长、党团书记。
抗日战争时期,参与组织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先后任自卫团政治部副主任、
大峰山区独立营教导员。1938年底,自卫团编入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六支队后,任三团
政委。后调任肥城县、郓北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冀鲁豫五军分区十九团政委、第一
专署秘书主任等职。解放战争时期,任泰西地委副书记、书记,兼任军分区副政委、
政委。
建国后,先后任中共洛阳市委书记、地委副书记,中共郑州市委副书记兼总工会
主席,中共中央中南局城工部秘书长,中共本溪市委书记处书记。1980年后,先后担
任本溪市委顾问、市政协副主席、辽宁省政协副主席。

赵瑞甫

赵瑞甫(1913-1973),原名赵锡祯,曾用名马继光。东平县后埠子村人。
1935年,赵瑞甫考入省立第一师范。毕业后在三区尚庄小学任教。1937年冬,在
县工委领导下,参加组建东平县抗日救亡协会,任宣传部长。1938年参加中国共产党,
同于林甫去七、八、九区动员出长短枪30余支,组建了七、八、九区区队,在城西开
展游击活动。 12月,赵瑞甫任中共县委委员、宣传部长。1939年8月,任县动委会宣
传部长。 同年9月27日,在尚庄召开的各界人士代表会议上,当选为县抗日民主政府
县长,1940年12月,调阳谷县任县委书记。建国后,历任运城市委书记、山西省总工
会副主席、一机部教育司副司长、农机部动力局长、中国拖拉机内燃机工业公司经理
等职。

姜麟

姜麟(1914-1961),东平县州城文庙街人。
1932年,考入县立初级中学,1934年考入曲阜省立二师。1937年在本县初中附小
任教师,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10月,受党组织的指示,打入二区保安中队。
后与七、八区抗日武装合编,组成东平人民抗敌自卫团,任副营长。后又与山东西区
人民自卫团合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六支队, 先后任副连长、指导员。1939年5月,参
加了陆房战斗。1940年后任冀南军分区七分区副科长、科长、一七四师军政科科长。
建国后,姜麟任广西玉林军分区副司令员。1955年转入地方工作,历任玉林专区
副专员、广西机械工业厅办公室主任等职。

郑华

郑华(1913-1952),原名郇正华。新泰县(今新泰市)羊流村人。
1937年,郑华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后任
冀南主任公署视导员主任,1943年调水东地区,任地委委员兼副专员。1945年春任水
东军分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郑华历任水东地委书记兼水东军分区政委。在睢杞、淮海、渡江
等战役中,他参与指挥地方部队参战,动员组织群众支前。
建国后,任中共河南商丘地委第一任书记兼军分区政委。他在“三反”运动中受
到审查,由于对运动缺乏深刻的认识,于1952年1月29日自杀,同年2月被开除党籍。
1983年6月,中共河南省委批准撤销“开除郑华党籍的决定”,恢复其党籍。

董琰

董琰(1914-1968),新泰县(今新泰市)城关人。早期中共地方领导人。
董琰出生于书香门第, 父董植壮,是同盟会会员。董琰8岁上学,10岁父母先后
去世,在叔父、婶母的关照下,继续在县立第一高等小学读书。
1929年夏,董琰考入山东省立济南第一中学。读书期间,他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
特别是对日本帝国主义在济南制造“五三”惨案非常痛恨。对当时国民党政府丧权辱
国的政策极为不满。他除常向同学们讲些反帝救国的道理以外,还组织同学成立读书
会,讲解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抨击国民党政府的卖国政策,激发同学们的爱国
热情。不久他加入了党团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董琰积极投身反帝爱国运动。12月,当济南各校学
生参加全国各地掀起的学生“南京请愿”运动时,他是领导这次学生运动的主要成员
之一。他带领济南一中的同学冒雪赶到火车站,军警阻挡学生队伍,他大喊:“枪口
对外!一致抗日!”学生们怒火中烧,一拥而上,冲破了军警的重重防线,占满整个车
站站台。国民党省政府下令不给学生派车,董琰等组织同学带头趴雪卧轨,切断南北
交通,终于迫使省政府安排专列南下,学生请愿团直奔南京国民政府。
1932年春, 学校当局以“制造学潮”为名,开除董琰等7名同学的学籍。之后,
他秘密鼓动济南一中学生罢课,要求校长收回开除董琰等7名学生的决定,没有成功。
这年夏天,董琰经省立济南高中学生孙善帅介绍,加入共青团,后转为党员。受组织
之命暂时转移到家乡新泰。
1933年2月20日,董琰由新泰返回济南,租赁新东门外联升街1号房安了家。迅速
与团省特委代理书记孙善帅接上关系,省委便决定在董琰这所房子举办短期党团训练
班。从此,董琰的家便成了中共山东省委书记任作民经常出入的地方。不久董琰和借
住他家的沈钧奎一起被捕。敌人逼问董琰何时入团,何人介绍,现在的工作任务等等。
董琰只承认参加过反帝同盟,并说:“现在日寇侵占了我东北国土,又进犯热河,国
难当头,匹夫有责,我参加反帝大同盟,只要是中国人是不会反对的。”敌人面面相
觑,无话以对。
董琰为争取政治犯的合法权力,与看守所长进行说理斗争,带头参加省委书记任
作民领导的两次绝食斗争,迫使所长答应“取消打骂”、“改善伙食”等五项条件,
迫使高等法院撤换所长。
1935年7月,董琰转入山东省反省院。为粉碎“反省”政策,董琰与彭瑞林等5人
形成了领导核心,开展斗争。反省院加重判后转押他们至滋阳(兖州)等地方监狱。在
押滋阳监狱时,新泰县几个上层人物,联名官保释书,打算保释董琰出狱。他们托人
把保释书交董琰过目,董琰坚信自己无罪,气愤地撕碎保释书,决心与敌人斗争到底。
1937年9月,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11月,董琰等人被释放出狱。
11月中旬,董琰从济南回到新泰,适逢鲁中工委主要负责人孙汉卿在新泰帮助工
作,董琰把被捕、坐牢以及出狱的经过,向新泰党组织和孙汉卿作了汇报,党组织恢
复他的组织关系,并在孙汉卿主持下成立中共新泰县工作委员会,董琰任书记。
1938年1月1日,中共山东省委发动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成立了八路军山东抗日
游击第四支队。 3日下午,董琰在他分工的新泰县第三区董家庄、兴隆屯一带,与党
员骨干组织20余人的武装, 5日赶到起义地点徂徕山光化寺,加入了四支队。董琰在
四支队先后任排政治员、中队指导员和营教导员等职。
1938年5月, 省委把参加徂徕山起义的一部分党员骨干分别派往各地成立地方党
委, 创建抗日根据地,董琰和李枚青、周星夫等被派回新泰。6月,在南鲍村由省委
负责人主持组建抗战时期中共新泰县第一届县委(对外称八路军驻新泰办事处),董琰
任书记兼八路军新泰办事处主任。新泰县委贯彻党的抗战政策,团结、动员各阶层人
士共同抗日,成立“新泰各界抗日救国动员委员会”。为进一步扩大武装力量,县委
有计划地改编了岳柏良、徐芹荣等地方游击队为县独立营,董琰任教导员。经过短期
教育,整顿升级到四支队。半年时间,新泰县即创建以七区为中心的第一块抗日根据
地。
1939年1月, 董琰调任泰山特委委员、宣传部长。他根据地委决定,参与创立泰
山地委机关报-《泰山时报》 ,积极宣传我党抗日救国的主张和各项政策,对于动员
群众、武装群众投入抗日斗争,起了很大的作用。董琰特别重视根据地党员的思想建
设,热情支持县、区各种形式的党团训练班以及工、青、妇、小学教师等训练班,培
养了大批干部。
1940年11月至1941年8月,董琰在山东分局高级党校学习。1941年9月,为适应对
敌斗争需要,鲁中区党委从泰山地委划出部分地区,成立泰南地委 (即鲁中区党委三
地委),董琰任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
泰南地区位于莲花山南麓,柴汶河中上游两岸,堪称沂蒙山抗日根据地的咽候和
门户,战略地位相当重要。初辖新蒙、新甫、泰宁、泰南(泰安县南部)等县,后增费
北、新西等县。此时这一地区处在敌、伪、顽分割封锁之下,敌人频繁地进行“扫荡”、
“清剿”、“蚕食”活动。在“扫荡”中推行杀光、烧光、抢光“三光”政策,董琰
领导广大军民,利用本地区处数县边沿的特点,依靠小部队活动,在敌占区和游击区
有效地开展斗争。1944年春,为扩大根据地,地委研究决定,由董琰和军分区司令员
封振武指挥军分区部队,一举拔除星村、仲村、盘车沟等敌据点,争取了两个大队和
一个中队的伪军起义。把盘据在刘杜、岔河一带的敌人吓跑了,使泰宁县很快恢复和
开辟了100多个村庄的工作, 形成了七八个区相连,并与费北、泰泗宁抗日根据地接
壤。
1944年下半年到1947年7月,董琰任鲁中区党委委员、宣传部长(后又改任组织部
长) ,协助区党委和行署的其他领导,出色完成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的支前任务。
1948年春,区党委调董琰任沂蒙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那时沂蒙地区因国民党军事
重点进攻造成严重灾荒,董琰执行华东局生产救灾的方针,建立地委生产救灾委员会,
兼任主任,发动全体军民开展“救灾度荒、发展生产”的运动,带领全区人民度过灾
荒。
1949年夏,董琰调鲁南区党委,先后任常委、秘书长、副书记等职。根据中央和
华东局的指示,他参与组织数批成套的地委、县委领导班子随军南下,支援江南新解
放区。
1950年6月, 董琰由鲁中南区党委副书记调任济南市委副书记,建国后,协助谷
牧主持济南市委的工作,后任市委书记。领导济南市的土改、镇反、抗美援朝、“三
反”、“五反”、民主改革、整党以及恢复生产的运动中。
1954年10月,董琰任中共山东省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1955年,因受向明错案的
牵累,董琰被错误地批斗和长期隔离审查。1958年被错误地开除党籍,到青岛某国棉
纺织厂任副厂长。 不久,董琰又被下放济宁农场劳动改造。1962年5月,董琰得以平
反,恢复党籍。1963年调江西省任省委委员、副省长。
“文革”期间,董琰受迫害,1968年2月5日逝于上海市华山医院。1977年,中共
江西省委在南昌隆重举行了董琰骨灰安放仪式。国务院副总理谷牧送了花圈。

徐晃

徐晃(1914-1984),原名许焕国,曾用名许友三、许一民,回族,泰安中胜街人。
泰安早期中共党员,外交活动家。
徐晃幼年家贫,父兄鼎力供其读书,1930年考入省立泰安三中。“九一八”事变
后,他积极发动泰安学生组织南下请愿团,并任宣传队长。1933年考入北平西北高中,
结交进步师生,订阅英文报纸,了解红军动态,与同学组成社会科学读书会,阅读研
究进步书籍。
1935年参加中华民族武装自卫会, 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二九”运动爆
发,参加请愿游行,回校后进行抗日宣传并组织学生会,被推为主席,12月16日带领
300名师生参加示威游行。
1936年夏,徐晃考入北京大学,参与北大民先队和学生会活动。“七七”事变后,
返回泰城参加县抗敌后援会工作。10月去长沙复学,经党组织批准参加胡宗南部随军
服务团,不久打入国民党军队内部开展工作。后辗转陕西、四川,到昆明西南联大复
学,任联大群社社长和学生会主席。后到呈贡县教书,在当地发展党员建立地方组织。
1941年6月, 由呈贡去弥勒县建立地方组织,任县委书记。1942年由滇入川,翌
年在八路军重庆办事处工作,1943年7月赴延安参加整风运动。1944年8月调中共中央
社会部工作。1945年10月到东北地区工作,历任热河省委社会部秘书主任。1948年入
关,任冀东行署公安处副处长,1949年,任冀南省公安厅秘书长、长沙市公安局代局
长。次年任中南局公安部处长。1954年任湖北省公安厅副厅长。同年,调外交部,历
任情报司、新闻司副司长。1960-1961年,任驻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使馆参赞。回国后,
任领事司副司长、司长。1970年任外交人员服务局局长。
1977年徐晃任驻老挝大使。1981年任驻秘鲁大使。在任期间,广交各界朋友,积
极开展对秘鲁军政上层人物的工作,为发展中秘关系作出积极贡献。
1984年3月24日徐晃在利马病逝, 秘鲁总统、副总统、政府高级官员、议会和党
团负责人及各界人士到使馆吊唁。

王仲范

王仲范(1914-1991)肥城县(今肥城市)人,早期中共地方负责人。
1932年3月, 王仲范在曲阜明德中学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该校党支部书
记。因党组织暴露,他转移到家乡开展工作,根据中共泰安县委指示,帮助建立了中
共泰安县第九区委员会。1933年12月,因叛徒出卖入狱。
1937年“七七”事变后,获释出狱。他即与党组织联系,返回家乡,建立了宋王
庄党支部, 任支部书记,组建起40多人的抗日游击队。1938年1月,山东西区人民抗
敌自卫团成立, 他任除奸科长兼特务队长。1938年5月任泰西特委保卫部部长。1940
年后,任聊城行署警备大队长、东阿县副县长等职。1947年随刘邓大军南下,开辟新
区。
建国后,任河南省商水县县长。后调河南省检察署,先后任检察院科长、处长,
河南省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副所长、党委副书记等职。

徐麟村

徐麟村(1914-1996)肥城县(今肥城市)人。早期中共地方负责人。
1932年, 徐麟村参加北平反帝大同盟、左翼作家联盟。1933年4月,加入中国共
产主义青年团, 任共青团北平市西城区委书记,8月转为中共党员。10月被捕入狱。
1937年8月经组织营救出狱。
1938年1月, 徐麟村参加泰西抗日武装起义,任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总务部长
兼十七大队教导员。 1938年6月任中共肥城县委书记,后历任泰西抗日动员委员会主
任、冀鲁豫抗日联合总会宣传部长、中共杞县委书记、豫皖苏四地委副书记兼组织部
长、商丘市委书记等职。
1949年4月, 他随军南下,历任中南局驻武汉军管会干部工作组组长,广州干部
队大队长、广州市委企业部党委书记、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兼人事局长,1952年10月调
任广西农林厅长、 农村工作部部长、区党委调查研究室主任。1979年3月后,历任自
治区农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农业区划委员会主任等职。

赵惠卿

赵惠卿(1914-1987),肥城县(今肥城市)人。
1936年,赵惠卿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在肥城老城一带组织抗日游击队,并
争取了伪县政府保安队起义, 加入抗日行列。1938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山东
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第十一大队党支部书记,中共肥城县委组织部长,冀鲁豫抗联秘
书长。
1945年后,历任冀鲁豫边区第六专署财经主任、副专员兼战勤指挥长、边区工商
税务局局长等职。
1949年任平原省财政厅副厅长、税务局局长。1950年受到中央财政部和税务总局
的表扬。1952年后历任第二机械工业部行政司司长,第一、二、三、五机械工业部办
公厅主任等职。

王迫悟

王迫悟(1914-1977) ,原名王学荣。新泰县(今新泰市)西南关村人。早期中共党
员。
1929年秋,王迫悟考入县立师范讲习所,受到进步思想影响,1931年加入中国共
产党,任中共新泰城关支部书记。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王迫悟积极投入抗日救国宣传活动。1932年初夏,
中共新泰城关工委成立,王迫悟任书记。因共产党员身份已暴露,经党组织同意他转
移到济南,后考入山东省第一乡村师范。1936年夏,王迫悟乡师毕业,在党组织安排
下回到新泰。受聘任县立第一小学训育主任兼六年级班主任。他组织一百多名学生,
建立读书会,向青年学生宣传革命思想和抗日主张。
1937年“七·七”事变暴发后,王迫悟积极参加抗日宣传。7月9日平阳河滩搭台
唱戏,王迫悟跳到台上,大声说:“中国塌天啦!河北省宛平县的卢沟桥塌天啦!”接
着他历数了日本侵略军的罪行,号召全县人民动员起来,投入抗日救国斗争。随后,
有几位青年学生也做了慷慨激昂的演讲,引起很大的反响。其后,参与组织抗敌后援
会和抗日募捐活动,组建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新泰大队,王迫悟任大队长。
1938年1月1日,中共山东省委在徂徕山举行武装起义,1月5日,王迫悟与10余名
武装人员一起参加武装起义, 被任命为中队指导员。6月,任新泰县七区区委书记兼
动委会主任,后任县独立营代理政委。1939年10月,任抗日民主政府县大队中队长。
1940年5月任副大队长兼武装部长。 1944年秋,任新泰县独立营营长,率独立营配合
主力部队拔除了日军羊流据点。1945年春,他率独立营攻克敌翟镇据点。
解放战争时期,王迫悟先后担任军分区作战科长、副营长、副团长等职,参加了
莱芜、孟良崮、济南、开封、淮海等战役。
建国后,王迫悟先后任南京市公安二分局局长兼党总支书记,南京市建设局办公
室主任、建委办公室主任、秘书长,城建局副局长,交通局局长,市委交通部副部长
等职。

张泊源

张泊源(1914-1995),原名张会河,肥城县(今肥城市)人。
1938年4月, 张泊源加入中国共产党。弃学回家组织抗日游击队。历任山东西区
人民抗敌自卫团第十六大队副大队长、山东八路军第六支队民运科长、泰西农民抗日
自卫军总司令。
建国后,张伯源历任中共河南豫东地区睢太县、睢县、鄄城县县委书记,河南省
工会副主席、许昌地区铁路管理局局长、书记等职。

吴卓如

吴卓如(1915-1995),肥城县(今肥城市)人。
1938年,吴卓如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泰西抗日独立团宣传干事、中共泰西地委
教育干事、鲁西区委文书科长、平原分局秘书主任、冀鲁豫区委办公室主任、聊城地
委组织部长。
建国后,吴卓如历任中共菏泽地委组织部长、副书记兼专员、书记,中共山东省
立医院党委副书记、书记,中共山东省委监委会副书记,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党委副书
记、副校长、顾问,政协山东省第四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共山东省顾问委员
会委员等职。吴卓如多才多艺,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常务理
事。

韩毅民

韩毅民(1915-1987),原名韩吉甫,肥城县(今肥城市)人。
1932年2月,韩毅民考入济南正谊中学,1936年7月毕业于长清师范。1938年加入
中国共产党。 1939年4月调七区任抗日动委会主任, 1940年12月赴湖西抗大学习,
1941年先后任尚和县三区副区长、昆吾县四区区长,1944年任八路军一纵20旅59团营
长。1946年后,历任河南省白雀县余集区委书记,商河县长,中共淮宾县委书记兼县
长。
1949年10月, 韩毅民调任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劳动工资处处长,1956年8月调任
成都量具刃具厂厂长。 1960年7月调任青海第一机床厂党委书记兼厂长,1978年12月
任中共青海西宁市委副书记、顾问等职。

苑重新

苑重新(1915-1994),原名袁崇新,又名黎光,肥城县(今肥城市)人。
1938年,苑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泰安县第九区区委书记、泰安县抗日动员
委员会主任、鲁西日报社印刷部部长、鲁西日报社管委会副主任。后任冀鲁豫书店副
经理、冀鲁豫濮阳市委委员兼城关区委书记、冀鲁豫菏泽市委宣传部部长、冀鲁豫区
党委政策研究室组长、冀鲁豫区党委民运部副科长等。
建国后,苑重新任贵州军管会二矿处副处长、中共兴义地委委员、兴义行署副专
员兼地委统战部部长、省运输公司副经理、经理、省交通企业党委书记、省劳动局副
局长、代理局长、省计委负责人、省二交办党组副书记,省经委副主任、省五届人大
常委会委员、副秘书长。

夏辅仁

夏辅仁(1916-1964),原名夏天庚,泰安城永福街人。早期中共地方领导人。
夏辅仁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其父夏省吾在泰安省立三中任美术教师,是进步知
名人士。1928年,夏辅仁考入省立泰安三中。在学校,他不但刻苦学习,成绩优异,
而且如饥似渴地涉猎进步书刊。当时,日军侵占济南,制造了“五三”惨案,大批中
国军民惨遭屠杀,激起进步师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仇恨,也使年少有志的夏辅仁受到
很大震动。三中师生编排演出抗日话剧,向群众宣传抗日救国思想,揭露日军侵略罪
行,夏辅仁积极参加演出,他以真挚的情感成功地扮演了一个爱国学生,在台上他激
昂陈词,绘声绘色,把一腔爱国激情完全融入角色之中,使台下观众深受感染而声泪
俱下,义愤填膺。与此同时,他还积极参加抵制日货、反对封建迷信等抗日爱国的学
生运动。夏辅仁当时12岁,泰城的人们亲切地称他为“革命的孩子”。
1931年夏,夏辅仁考入曲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校长进步人士张郁光聘请许多进
步教师到二师任教,支持共产党在学校开展革命活动,该校党组织蓬勃发展,革命活
动十分活跃,有“小莫斯科”之称。夏辅仁积极参加二师党支部组织的各项活动,是
年,夏辅仁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转为中共党员。“九一八”事变后,积
极联络学生, 参与南下学生抗日请愿团等活动。1932年5月20日夜,夏辅仁等24名师
生被国民党军警逮捕。
夏辅仁等被捕后,被押送到济南第五监狱,判刑13年。夏辅仁在狱中,而对酷刑,
毫不屈服。对当局的“安抚”、“体恤”,横眉冷对,毫不动摇,并建立中共地下支
部参与领导狱中斗争。
1934年7月, 夏辅仁等20余名政治犯被押送到益都第四监狱。夏辅仁在坚持狱中
斗争的同时,利用一切机会学习马列主义,提高革命的理论水平。夏辅仁从政治上关
心狱中的难友,和程照轩一起介绍李介人入党。他从生活上体贴难友,他们还通过捐
资,使难友都能用上肥皂、牙膏和手纸,体弱者能吃到点营养品。夏辅仁的父亲到狱
中看他,父子相见,激动之情难于言状。父亲含泪说了许多心疼儿子的话。夏辅仁向
父亲晓以大义,说服了老人家,并向父亲表白了革命到底的决心。他的举动得到了父
亲的默认和支持,并深深感动了狱中的难友。难友们感慨地说:“我们要有天庚同志
的骨气”。
1937年10月,抗战暴发,夏辅仁获释出狱。出狱后,他带着被摧残致病的身体,
顾不得养病和体息,与中共泰安临时县委书记鲁宝琪取得联系,立即投入了抗日救亡
运动,他参加爱国学者范明枢先生成立的泰安县各界抗敌后援会,参与和组织泰安县
人民抗敌自卫团。动员各阶层参加抗日,广泛宣传:“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枪出
枪,共赴国难。”为宣传抗日,他参加泰安抗日救亡剧团的演出。夏辅仁在《青年游
击队》剧中扮演一名青年游击队员。他和其他团员们演得情真意切,激起观众特别是
青年们的抗日热情。演出过后,有不少青年要求参加到抗日的组织中去。他还经常到
群众中去,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启发群众拿起武器,同敌人战斗。经过宣传、发动,
参加抗日自卫团的人越来越多。
1937年10月,中共山东省委从济南转移到泰安,省委机关一度设在夏辅仁家。省
委书记黎玉和洪涛、林浩、景晓村等领导人经常住在他家里开会,部署发动徂徕山抗
日武装起义。夏辅仁全家对这些领导人的安全和生活备加关心。不久,中共泰安县委
成立,夏辅仁任书记。在省委领导下,夏辅仁和县委其他同志积极开展抗日宣传和抗
日武装起义的组织发动工作。10月22日,省委在泰城文庙召开紧急会议,要求各县发
动群众,筹备枪支物资,做好武装起义准备。根据省委会议精神,泰安县委决定在全
县分片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待命参加起义,由夏辅仁和县委组织部长鲁宝琪负
责津浦铁路以东地区。12月27日,日本侵略军占领济南,并轰炸泰城。此时省委已转
移到城南篦子店村。当天,省委紧急行动会议,决定在日军侵占泰城时,即在徂徕山
举行武装起义。 为保证省委起义计划的顺利进行,夏辅仁派夏天泰等5人首先上徂徕
山大寺,观察形势,了解情况。30日,省委机关撤离篦子店,赴徂徕山。与此同时,
中共泰安县委通知各地武装到徂徕山集合,夏辅仁带领县委和自卫团部分人员奔徂徕
山。31日晚,日军侵占泰安城。1938年1月1日,山东省委在徂徕山大寺举行武装起义
誓师大会, 宣布成立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首批起义部队共160多人,其中
泰安县赴徂徕山集合的就有110多人。
1938年3月,有民族爱国心的原国民党六区区长程子源(程鹏)在四支队的影响下,
率其部队百余人,从泰安取道刘杜去万寿宫加入四支队,编为八中队,程子源任中队
长,夏辅仁任指导员。
5月, 省委根据中共中央创建山东根据地的指示,决定从起义部队中抽调一批有
能力、有经验的当地党员干部,到地方开展工作,夏辅仁、朱玉干等被派回泰安。他
们首先在黄前村恢复建立了中共泰安县委,夏辅仁任书记并兼泰安县独立营政委。县
委成立后,很快恢复区一级党组织,建立各区区委,大力发展党员,到年底,全县发
展新党员200余名, 同时在县和各区建立了抗日动员委员会,成立青年抗日救国会、
妇女抗日救国会和抗日自卫团等群众抗日组织,10月,泰安县独立营编为泰安独立团,
程子源任团长,夏辅仁任政委。年底,该团调赴莱芜。编入主力四支队一团。
1939年1月,中共泰山特委成立,夏辅仁任特委书记。泰山特委领导泰安、莱芜、
新泰、泗水等地党的工作,在夏辅仁主持下,泰山特委大力开展泰山区根据地的建设,
特委设立了军事部,组建直属武装--四支队一大队。夏辅仁兼任大队政委,各县委也
相继设立军事工作部,地方武装迅速发展。1939年夏初,一大队所属各县地方武装发
展到12个中队,各县结合政权建设,层层举办各种类型的训练班,广泛发动群众,吸
收积极分子入党。在四支队的协助下,泰山区大部分乡村建立了党组织。
1939年3月, 特委在莱芜、新泰交界的莲花山区建立直属县委,在该地区发展党
的组织,扩大地方武装,建立区乡政权,使莲花山区成为泰山区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
分。同年5月,泰山区建立了泰(安) 莱(芜)历(城)章(丘)四县联合办事处,协调四个
县的抗日民主政权工作。这年夏,日军“六一大扫荡”后,泰山区的国民党各级政权
纷纷垮台。夏辅仁抓住有利时机,迅速建立起县、区、乡、村各级抗日民主政权,其
中淄川县是鲁中区第一个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的县。 特委于9月撤销四县联合办事处,
成立泰莱历章淄(川)博(山)新(泰)七县联合办事处(即泰山专署的前身)。
1939年10月,鲁南区党委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在沂水岸堤召开。夏辅仁被选为中
共七大代表。中旬,随郭洪涛、张经武赴延安。由于“七大”延期举行,夏辅仁留延
安在中央党校学习,期间,参加延安整风运动。
解放战争时期,夏辅仁历任黑龙江嫩江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内蒙古自治区党
委宣传部副部长。
建国后,夏辅仁历任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秘书长、中共中央内蒙古分局组织部
副部长、中共中央蒙绥分局组织部副部长。
1955年,夏辅仁调全国人大常委事务委员会办公厅民族室任副主任,主任、人大
常委会机关党组成员。期间,奉命出国一年,到越南协助土改工作,被越南共产党中
央主席胡志明授予“一级越南荣誉勋章”。
1961年3月, 夏辅仁赴西藏担任中共西藏工委副书记兼日喀则分工委第一书记。
在西藏,他坚定不移的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紧密联系和依靠兄弟民族群众,为建
设西藏忘我工作。
1964年11月23日,夏辅仁到基层检查工作,在波密地区通表县境内公路上,遇山
崩,不幸被飞石击中头部,以身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