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道传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9&A=2&rec=10&run=13

僧朗

僧朗(生卒不详),京兆(今陕西西安)人。泰山佛教的传入者。北朝高僧。
据载,朗“少而游方问道”,“硕学渊通,尤明气纬”。前秦符坚皇始元年(351),
移居泰山传经,他在泰山北麓金舆谷昆仑山“别立精舍,犹是泰山西北之一岩也。峰
岫高险,水石宏壮,朗建筑房室,制穷山美,内外屋宇数十余区,闻风而造者万有余
人”。僧朗广收门徒,“孜孜训诱,劳不知倦”,在泰山地区影响越来越大,并得到
北朝历代帝王的重视。
前秦符坚曾遣使到泰山,请朗公出山。北魏太武帝“遣使致书,以僧、素、银钵
为礼” 。 南燕帝则对朗公假号“东齐王,给两县租税”。在统治者的支持下,朗公
“大起殿舍,连楼叠阁”,创立了海岱间第一座佛庙,后寺庙改称灵岩寺,成为唐宋
间国内四大名刹之一。
《高僧传》载,朗公“称善无极,故奉高人至今犹呼金舆谷为朗公谷。”朗公寺
“威声振远,天下知闻,……诸国竞送金铜像并赠宝物。”朗公寺的开拓,一度带来
泰山佛教的兴盛,谷山玉泉寺、神宝寺、普照寺等大多在北朝后期相继建立。

张忠

张忠(生卒不详),字巨和。中山(今安徽境)人。北朝泰山著名道士。
《晋书》载,张忠因永嘉之乱隐居泰山修行,“恬静寡欲,清虚服气,餐芸铒石”,
达四十余年。他冬天穿麻袍,夏则以小带束下身,端坐拱手若尸,以形示人,择穴而
居,食用瓦器,凿石为釜。他继承老庄“清静无为,恬静寡欲”思想,“独善之美”。
将导行气功与服食芸草结合,做为修炼的基本内容。
史载,前秦苻坚曾授他为“齐尚父”,他坚辞不授。并说:“昔因丧乱,避地泰
山,与鸟兽为伍,以全朝夕之命。山栖之情,情存岩岫,乞还余凿,归死岱宗。”但
他云游华山时却命归黄泉,临死叹道:“我东岳道士,没于西岳,命也,奈何! ”苻
坚遣使致祭,并谥号“安道先生”。
张忠属早期神仙型道士,云游名山,苦行修炼,与后来的道观道士不同。他代表
了道教史上一个时期的修行标准。

张志纯

张志纯(1220-1316) ,字布山,号天倪子,又号布金山人,有张炼师之称。泰安
州埠上保(今肥城市张家安村)人。元代著名道人。
张志纯6岁诵经, 12岁入道,居岱麓会真宫,其师崔道演,是王重阳再传弟子。
张志纯道行超群,曾任东岳庙住持,元世祖忽必烈赐号“崇真保德大师”、“天倪”,
授紫服。元初王奕斐在赠张志纯的诗中,赞誉其“赤松宗世远,岳地作神仙”。元中
统三年(1216),张志纯被宣授为东岳提点监修官,兼东路道教都提点。在建修泰山南
天门工程中,张志纯策划监修,于元至元六年(1216)竣工,门外西侧立有石碑一块,
上刻元代杜仁杰所撰《天门铭》,记述了修建南天门的经过。
张志纯喜爱诗词,为当时著名诗人。《泰山喜雨》、《桃花峪》等诗篇讴歌了东
岳泰山的秀丽风光。其中《泰山喜雨》写道:“岱宗天下秀,霖雨遍人间,高卧今何
在,东山似此山。”
张志纯与金文学家元好问交情甚厚,元好问曾以《送天倪子归布山》诗相赠。晚
年,张志纯上书皇帝重修蒿里山神祠,获准,未峻即逝。

满空

满空(?-1463),朝鲜人,泰山名僧。
据载,满空明永乐年间航海到达中国后先至京师,受到明廷的礼遇。“钦奉圣号,
赐金裥袈裟及送光禄寺筵宴。”后派差官送满空到南京天界寺住坐。宣德三年(1428),
钦奉圣恩着礼部各给度牒一道,敕令天下参方,礼祖禅师,满空和尚由此获得云游天
下名山的特权。
满空到泰山后,先重修西麓竹林寺,数年间“殿守圣像,俱已完成”。接着,他
目睹普照寺荒芜景象,“遂驻锡禁足二十余载,以无为之化,俾四方宰官,长者捐资
舍贿”,开始四处化缘重修普照寺。经过十余年的努力,“鼎建佛殿、山门、僧堂,
伽蓝焕然以新,宇内庄严,绀像金碧交辉,僧徒第子及湖海禅衲依法者何止数千也。
名公钜卿信向以师礼待之,普照寺成为海内名刹。”
天顺七年(1463),满空圆寂于普照寺。临终寄偈言于弟子:“吾年七十五,万物
悉归土,光明照十方,无今亦无古。”他的弟子在寺前建塔立碑,以纪念这位异国僧
人。满空在泰山二十余载,弟子数百,尊为“普照寺重开山祖”,其墓塔遗迹犹存。

王阳辉.昝复明

王阳辉(生卒不详),号三阳,明东平县人。泰山名道。
王阳辉自幼入道,遍历名山,晚年携弟子隐于泰山,在凌汉峰香水峪,“伐木剃
草,凿石为窟以居”,因苦行受人资助,后“稍葺庐房”,名三阳庵。
昝复明(?-1598),号云山,陕西渭南人,王三阳之徒。他先随师创建三阳庵,王
三阳死后,“云山承之,广结众缘,大兴缔造。弥历三纪,结瑶构琼,辉映岩壑,四
方道俗,香火醮祀,岁无虚月”,创造了三阳庵的辉煌兴盛。
在昝复明主持时,三阳庵形成三重山门,殿阁台亭,规模宏大,遂改名为“三阳
观”。前来焚香膜拜者有民间善男信女,也有皇亲国戚。万历十七年(1589)皇宫钦差
来到泰山,“仍于三阳庵全真道士昝复明等复做清醮”“以佑保贵妃圣躬康泰,皇子
平安,寿命延长,家园吉顺”。足见三阳观影响之大。
三阳观是全真教派,与碧霞祠一脉相承,最多时弟子达数百人,香火旺盛,成为
泰山著名道观之一。

元玉

元玉(1628-1695) ,号祖诊,自号古翁、死庵。通州人。世称岱岳老人,石堂老
人。泰山名僧。
据载,元玉俗姓马,“以辞婚出家,法讳元玉”,先后在青州大觉寺、邹平白云
堂寺说法。康熙九年(1670),应邀来泰山普照寺住持。元玉出家前受儒家思想教育,
为僧后主张“释儒一家”,他认为“儒之言,化人体自天体为第一义。心与性,名别
而理同。佛与儒,名异而理认同”。他的“以佛养心,以儒治性”,归释不可叛儒,
背儒犹同叛佛的主张,深得清代统治者赏识,康熙帝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东巡泰山,
在御帐坪专门召见他。
元玉住持普照寺期间“荒者修,废者举,居然为泰山一名刹”,再度复兴普照寺。
他还与当时泰安城内“八大散人”,交往甚密,并共同在寺东创修“石堂山庄”,亭
台航坊,皆为石制,颇具品位,成为清初泰山一大盛举。
元玉著述甚多,“参禅之余,善为文”,有《石堂集》《石堂近稿》《金台随笔》
传世。康熙三十四年(1695)北上,途中逝于陵大悲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