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影响与研究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7&A=2&rec=18&run=13

国内影响与研究

第一节隋唐至明清时期
《齐民要术》于6世纪前半叶撰成,当时印刷术尚未出现,仅靠手写传抄,流行范围有限,影响较小。但因书中所载农业生产和经营的内容切合国计民生的需要,在隋代(581年-617年)已引起官府注意。《隋书·经籍志》载农书五部十九卷,即有《齐民要术》十卷。李唐王朝建立后,为达长治久安的目的,轻徭薄赋,发展农业,曾有数位帝王下令撰颁有关农书,此期传世的《齐民要术》较为多见。唐代训诂学家颜师古(581年-645年)所作的夹注,说明在唐代《齐民要术》已被视作朝廷官署典籍,受到重视。《旧唐书》卷七十九、列传第二十九《李淳风传》曾提到他“演齐人要术”。南宋李焘撰《孙氏齐民要术音义解释序》曾叙及:“此书李淳风尝演之淳风书,遽亡。”可据以知悉唐代李淳风曾研究、使用过《齐民要术》。同序中还有“韩鄂(9世纪)又撮思勰所记,别著《四时纂要》五卷”的记载,首次提及《齐民要术》在后世农书撰述中的影响。

二、宋代
  在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阶段,《齐民要术》多被置于重要的位置。《宋史·窦仪传》“附”中提到后周世宗(954年-959年)在位时,窦俨曾向朝廷建议把《齐民要术》、《四时纂要》、《韦氏月录》等书中关于田蚕园圃之事,集为一卷。北宋时期,雕板印刷技术趋于完善,书籍刻印业发展起来,《齐民要术》作为重要农书,最早得到刊刻。王应麟《玉海》记述,“宋朝天禧四年(1020年)八月二十六日,利州转运史李昉(按:昉当作防,防为利州转运史,见《宋史》)请颁《四时纂要》与《齐民要术》二书,诏使馆阁校勘镂本摹赐”。此即天禧四年诏令刻刷,到天圣年间完成的官刻本,亦称北宋崇文院刻本。北宋崇文院刻本《齐民要术》,是第一次刻刷本,是后来其他各本据以传抄、刻印的祖本。刻本的出现,扩大了《齐民要术》的影响,也促进了这部著作的校注研究与利用。
  南宋李焘《孙氏齐民要术音义解释序》中称:“贾思勰著此书,专主民事,又旁摭异闻多可观,在农书中最然出其类,而近世学者忽焉,第奇字错见,往往艰读,今运使秘丞孙公为之音义解释略备,其正名辨物盖与杨雄、郭璞相上下,不但借助于思勰也。”“本朝天禧四年诏并刻二书(《齐民要术》、《四时纂要》),以赐劝农使者。”“然其书与律令俱藏,众弗得习,市人辄抄要术之浅近者,用才一、二,此志于民者所当惜也。”“今公幸以稽古余力,悉发其NFDBB,盍并刻焉,岂惟决疑纠谬,有益学者,抑使斯民日用所知本末,更被天禧遗泽,不亦可乎。”(参见《文献通考》卷二一八,经籍四十五)《玉海》别引宋《国史志》亦述及:“天禧中颁《齐民要术》于天下,以教种植蕃养之方。”只是在《国史志》中误把诏令刻刷《齐民要术》的年份当作了颁发书籍的年份。
  《齐民要术》崇文院官刻本问世虽然扩大了影响范围,但至南宋时,已是“非朝廷要人不可得”。绍兴十四年(1144年),济南人张辚在龙舒(今安徽舒城),据崇文院刻本再度刊刻,进一步扩大了《齐民要术》的影响。葛NB073之在为张辚刻印《齐民要术》所撰的序中称:“谨按《齐民要术》,旧多行于东州,仆在两学时,东州士夫有以要术中种植蓄养之法,为一时美谈,仆喜闻之,欲求善本寓目而不得。今使君得之于芗林居士向伯恭,伯恭自少留意问学,故一时名士大夫多与之游而喜传之书。盖此书乃天圣中崇文院校本,非朝廷要人不可得。使君得之,刊于州治,欲使天下之人皆知务农重谷之道,使君之用心可知矣。”

三、元明清时期
  元代为鼓励农桑,由司农司主持撰修、刊刻《农桑辑要》。该书大量摘引、阐述《齐民要术》的内容,可见其影响之大。此期王祯所著《农书》,对《齐民要术》也多有引用。由《农桑辑要》、《农书》的撰著可见,贾思勰“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的农书撰写途径,成为后来治农学者的必由之路。这进一步巩固了贾思勰所撰《齐民要术》在中国农学典籍中的核心地位。
  明代农业有较大发展,商业、书籍刻刷行业趋于繁荣。《齐民要术》数次得到刊刻印行。明代王廷相在嘉靖甲申年(1524年)为马直卿刊刻《齐民要术》所写的“后序”中称“其书播殖五种,畜字六扰,区灌瓜蔬,栽树果实,条贯时宜,靡不该载,大抵训农裕国之术”。并进一步阐发贾思勰的农业思想:“盖国者富民其要术也;富民者农事其先务也;教农者有司之实政也;稽术者为政之大纲也。”阐释益国、富民、教农、稽术间相互作用的关系。但相近时期的学者杨慎(1488年-1559年)在《丹铅总录》中指出,《齐民要术》广引古书奇字,“文人其犹嗫之,况民间其可用乎?”
  清代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开始纂修《四库全书》,将《齐民要术》收入。《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齐民要术》十卷,后魏贾思勰撰。”“思勰始末未详,惟知其官为高平(高阳)太守而已。”《提要》在叙说《齐民要术》版本流传中的窜入、夹注、计量等疑点外,也指明“盖唐以前书文词古奥,校勘者不尽能通,辗转讹脱,因而讹异固亦事所恒有矣。”清代学者姚振宗在《隋书经籍志考证》(1895年)中则提出“贾思勰和《魏书》里的贾思伯、贾思同是同族兄弟”的说法。在清代以前,农家学者人数很少,他们读《齐民要术》也只以技艺书看待,不注重章句的考订。这使《齐民要术》所引古籍片段得以保存原来引用的模样,尤其是“经部”书中的辞句,有不少与经过后来经学家们删改过的颇不相同。所以清代乾嘉以来的朴学者们特别珍视《齐民要术》。如戴震、阮元、王念孙、王引之、郝懿行、毕沅等,都曾对《齐民要术》下过功夫。他们把《齐民要术》当作考订经史文字的素材,或作为校勘纠误的对象。但他们较少留意《齐民要术》在农业生产方面的实用意义。考订、校勘方面的进展导致优秀版本的探寻。杨守敬(1839年-1915年)曾致力于搜集散佚古籍,在述及《齐民要术》时称:“此书宋本固不可得,津逮本、照旷本非罕见,乃因其所得本偶欠,遂不再求他本以补之,且不照原书行式,以留他日校补,卤莽如此,真所谓刊刻之功,不蔽其潜妄之罪也。”他曾于清末在驻日使馆任职,1897年撰有《日本访书志》,谈到在日本见到宋本《齐民要术》残卷时说:“余所得系小岛尚质以高山寺本影钞,精好如宋刻。”用以校勘其它版本“补脱厘误,大有裨益”,“唯未得原书全本照之,终为恨事”。1911年,罗振玉(1866年-1940年)到日本,曾往访高山寺,并据高山寺藏本影印,题《北宋椠齐民要术残本》,包括《齐民要术》的卷五、卷八(缺最后半页)。罗振玉以高山寺藏本校对当时较为流行的中江榷署渐西村舍本,于第八卷即发现“讹夺至众”,第五卷更是“尚多舛误”。

第二节清末至民国时期
  1900年前后,西学东渐,建立在经验积累基础上的中国传统农学与西方兴起的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农学开始交汇。罗振玉主持编辑《农学丛书》和《农学报》向国人展示中国古代农业科学技术要籍,报道民间农业生产调查情况,又通过组织译述欧美、日本农书,较全面地引进实验农学的丰富材料。罗振玉在《雪堂自传-罗振玉遗稿》中说他三十岁以后才立志学农。“予少时不自知其谫劣,抱用世之志,继思若世不我用,宜立一业以资事畜。念农为邦本,古人不仕则农,于是有学稼之志。”他曾认真地研习过《齐民要术》、《农政全书》、《授时通考》等书,又读过外国农书的译本。他通过编书办报,“先后垂十年,译农书百余种,始知其精奥处,我古籍固已先言之。”他称引进的外国农业技术,“其可补我所不足者,惟选种、除虫及以显微镜验病菌,不过数事而已。至是益恍然于一切学术,求之古人记述已足,故无待旁求也。”(载《罗雪堂先生全集》五编卷一第九页)这一记叙说明《齐民要术》等农书的研习在当时一代治农学人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1919年“五·四”运动唤起民众觉醒,“科学”、“民主”成为时尚潮流。农业科学技术知识逐渐受到重视。1922年商务印书馆印行《四部丛刊》,给《齐民要术》提供了一个较为完善的版本。1927年,陆费执在所撰《中国农书提要》中,首先叙述了《齐民要术》。1928年,万国鼎(1897年-1963年)在《图书馆学季刊》发表了《〈齐民要术〉解题》一文,是从新方向研究《齐民要术》的起点。1934年,齐鲁大学《国学汇编》第二册上,栾调甫(1889年-1972年)发表《〈齐民要术〉版本考》、《〈齐民要术〉引用书目考证》(署名胡立初)两篇文章,开始了对贾思勰《齐民要术》全面的具体解析与科学探索。这一时期有关《齐民要术》的研究论文约有10篇。

第三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一、50年代至60年代前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面临繁重的恢复、发展农业生产的任务。政府提倡总结农民群众生产经验,号召学习发扬祖国农业科技传统,继承优秀遗产。中央农业部提出将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1937年前排版成型的12本古农书,其中有《齐民要术》印发全国。1955年4月,农业部农业宣传总局邀集有关专家学者,在北京座谈整理祖国农业遗产的工作。这次会议确定整理校释《齐民要术》。西北农学院石声汉(1907年-1971年)于1957年出版《齐民要术今释》(科学出版社),1958年出版英文本《齐民要术概论》(科学出版社),是这一时期的突出成果,在国内外引起较大反响。石声汉还曾发表《探索〈齐民要术〉中的生物学知识》的文章。
  同期,南京农学院万国鼎发表了《论齐民要术》、《〈齐民要术〉所记我国一千四百多年前的农业技术水平》、《贾思勰与〈齐民要术〉》、《〈齐民要术〉--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农书》等论著。北京农业大学王毓瑚(1907年-1980年)在《总结祖国农业学术遗产》论文中着重阐释了《齐民要术》的农业技术贡献。1957年,他在《中国古代农业科学的成就》(科学普及出版社)一书中提到:“据史书记载,后魏末期还有两位著名的经济学家,就是齐郡益都县(今山东省益都县)的贾思伯、贾思同兄弟二人。因为姓名相近,有人认为这三位学者可能出自一家。最近还有人认为(指栾调甫所撰《〈齐民要术〉作者考》书稿中提出的看法)贾思勰应当就是史书上的贾思同。因为他作过彭城王元勰的属官,可能依照当时的习惯把名字改换了。这说法可能是对的,但是在史书上还没有找到直接的证据。”华南农学院梁家勉(1908年-1992年)《〈齐民要术〉的撰者、注者和撰期》一文对《齐民要术》有关撰著者的疑难,作了细致的探讨。浙江农学院游修龄(1920年-)《从〈齐民要术〉看我国古代的作物栽培》,把现代作物栽培学的研究与《齐民要术》记载的农事经验结合了起来。1959年《农史研究集刊》第一册刊载了署名丛林的《〈齐民要术〉调查研究的尝试》,通过到农村调查实地了解《齐民要术》农业遗产对现今的深刻影响。1956年7月9日-12日,中国科学院召开中国自然科学史第一次科学讨论会,万国鼎以《〈齐民要术〉所记农业技术及其在中国农业技术史上的地位》为题在大会上作了学术报告。这次会议只有农、医两篇论文被选作大会发言。1959年,南京农学院李长年撰著《〈齐民要术〉研究》(农业出版社),全面阐述《齐民要术》的各项农业技术成就,代表了那一时期有关《齐民要术》农业技术贡献研究的水平。山东大学王仲荦就《齐民要术》撰期、撰著者、里籍等问题发表《有关贾思勰〈齐民要术〉的几个问题》一文,表述了有代表性的看法。这一时期发表的论著约有30余篇。

二、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
此期正值“文化大革命”,国家处于动荡状态,《齐民要术》的深入研究难于开展。但由于《齐民要术》涵盖了古代丰富的群众经验而受到重视,议论贾思勰《齐民要术》的文章稍多。在研究方面,北京大学生物系等单位的注释组于1975年出版了《齐民要术选释》。“选释”的有关内容按照农、林、牧、副、渔的顺序,分成十六个专题编列。书中对“农产品的加工制作”等部分的摘文、语译、注释、按语颇具特点。1976年,浙江农业大学理论学习小组撰著《〈齐民要术〉及其作者贾思勰》(人民出版社),阐释《齐民要术》在农业科学技术方面的贡献,专节论述了《齐民要术》在生物学上的成就。1976年,广西农学院注释组编著出版的《齐民要术选注》(广西人民出版社)也具独到之处。此期发表有关贾思勰及《齐民要术》的文章约40余篇。

三、70年代后期至90年代末

70年代末,改革开放首先在农村起步。在大力发展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的过程中,继承发扬传统经验受到关注,贾思勰与《齐民要术》的影响与研究呈现新的势态。
  1.《齐民要术》一书的影响在迅速扩大
  1982年,缪启愉(1910年-)《齐民要术校释》由农业出版社印行。该书以《齐民要术》两宋本为基础,以明清刻本为副本,辅以清末各种校勘稿本,参考当时中外学者整理、研究《齐民要术》的有关成果,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反映当代研究水平的本子。书中附载《宋以来〈齐民要术〉校勘始末述评》、《〈齐民要术〉主要版本的流传》,对千百年来《齐民要术》的传抄刊刻、版本传承、校勘功过、学术价值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观点清晰,论说阐释严格缜密,代表一家之言。1998年,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齐民要术校释》第二版,在扩大《齐民要术》影响方面作用显著。1995年四川巴蜀书社出版的《(白话全译)齐民要术》,1996年辽宁印行的今译《齐民要术》等,解除了《齐民要术》文辞古奥的困惑,便于研究使用。
  2.从农业生产、经营、食品加工制作等方面对《齐民要术》进行多角度研究
  从汉代起,中国北方种植技术析解较快,变春耕为秋耕,翻耕灭草,犁壁的创制与发展是其突出表现。3世纪,耕、耙、耘等技术成套使用已反映到墓室画像砖的图案中。《齐民要术》对一个阶段的农业经验,进行了总结。农史学家认为《齐民要术》中旱地农耕作业的精湛技艺和高度理论概括,使中国农学第一次形成精耕细作的完整体系。经济史学家认为应将《齐民要术》看作是中国封建地主经济的经营指南。1980年,经济史学家胡寄窗在《从世界范围考察十七世纪以前中国经济思想的光辉成就》(载《胡寄窗文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年)一文中说:“公元第六世纪前半期出现的贾思勰《齐民要术》,是人们公认的我国古代仅存的一部极有价值的农书。但从政治经济学角度考察,它还是一部很好的封建地主阶级的家庭经济学,对一个地主阶级家庭的生产、交易和消费均有很详细的设计和记载。”“他也给一些封建地主家庭设计了不少稳妥的牟利活动。”“贾思勰对一个地主家庭所须消费的生活用品,如各种食品的加工保持和烹调方法;如何养鱼养马;甚至连制造笔墨及其原材料等所应具备的知识,无不应有尽有。其记载周详细致的程度,绝对不下于举世闻名的古希腊色诺芬为教导一个奴隶主如何管理其农庄而编写的《经济论》。……”“十四世纪前后俄国西里维斯特所汇编的‘封建家庭经济学’,被受到广泛的重视,但就其内容仅为若干贵族对子嗣的训令或箴言的汇集一点看来,它未必能与《齐民要术》相比拟。”从事农产品加工、酿酒、制酱、做醋、烹调、果蔬贮藏的科技工作者,从《齐民要术》中可以找到古老的配方和技法,如桑落酒的酿造即是一例。1987年,王尚殿在《中国食品工业发展简史》(山西科学教育出版社)中称:“《齐民要术》是我国古代一部优秀的农书,是农产品加工和食品生产科技书,内容极其广泛和丰富。书中有粮食和油料加工,有制曲、酿酒、做酱、做豉、酿醋和食品加工、烹调等。书中七、八、九卷全部是记述食品加工、储藏的,可谓我国六世纪的食品百科全书。”
  3.科学哲学领域开展有关贾思勰《齐民要术》科学方法论的研究
  任何一门学科,当它达到某一种发展阶段,需要进一步提高的时候,总要和研究方法、研究手段、世界观、方法论的探讨结合起来。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提出“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不获”的重要看法,多年来,农史学者不断阐释其哲学意义。1985年,北京农业大学张湘琴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周林等主编的《科学家论方法》第二辑(内蒙人民出版社)撰写了《贾思勰》一文。该文对贾思勰尊重客观规律,重视细致观察,设计比较实验,探索相关事物间的数量界限,举一反三探索事物共同性,创设条件促成事物转化,针对具体情况采取灵活策略,倡导少而精和多层次经营提高经济效益,增加预见性减免损失,总结经验教训等方面择例阐释。指出贾思勰“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诸项影响深远,几乎是后世各代中国农学家共同遵循的守则,就是现今农学家也不能对此稍有忽视。认为贾思勰建立了中国传统的农学体系并对以实用为特点的农学类目作出了合理划分。提到贾思勰注意农业生产、科学技术与经济收益的结合,论述栽种蔬菜瓜果、植树营林、养鱼、酿造时,以不少段落述及多种经营、产品供销、多层次利用、经济核算等实际内容。认为《齐民要术》不仅是一部影响深远的古代农业技术典籍,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经营方法方面的百科全书,也是农业科学哲学方面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巨著。
  4.贾思勰作为世界范围杰出的古代科学家、《齐民要术》作为不朽的农学典籍而进入全面、综合研究阶段
  《齐民要术》流传至今已逾25个版本,并较早地东传日本。到90年代后期,有关研究论文发表约200篇。从中外农学发展的历史上看,取得这样成就的尚属鲜见。1992年,北京农业大学杨直民所著《贾思勰》一文(见《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指出:贾思勰作为南北朝后魏地方官员撰著《齐民要术》,以其精湛的内容、承前启后的伟力,和构建农学体系的功绩,被推到农学家的位置,在中国农学史以至世界农学史上都居于重要的地位。随着对贾思勰《齐民要术》学术地位认识的深入,研究人员的研究课题日趋广泛,主要有:(1)《齐民要术》的校勘、注释、今释、翻译;(2)该书的流布和版本传承;(3)《齐民要术》的成书年代与背景;(4)贾思勰身世与科学技术活动;(5)《齐民要术》在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上的地位;(6)《齐民要术》在中国农产加工和食物史上的地位;(7)《齐民要术》在中国农业经济、经营史上的地位;(8)《齐民要术》在中国农业哲学思想和方法论史上的地位;(9)《齐民要术》在中国生物学史上的地位;(10)贾思勰《齐民要术》在世界农学史和科学技术史上的地位,等等。研究工作进入全面、综合研究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