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7&A=1&rec=55&run=13

检验科

1955年,建院时即设立化验室,因无化验员,无法开展工作。1956年,医院因财政困难将仅有的一部显微镜卖掉。1959年,重新建立化验室,有化验员2人,至1971年,化验员几度变更。1975年以后,人员逐渐增多。1987年成立检验科。时有工作人员9人,其中,检验师3人、检验士5人、检验员1人。1993年成立病理室,隶属门诊办公室,1999年改属检验科。2004年11月病理专业析出,全科有工作人员19人,其中主管检验师5人、检验师13人、检验士1人。
建化验室初期,业务只能开展血、尿、粪便三大常规及血沉等简单的化验项目。1976年,增加肝功能化验(锌浊、麝浊、碘试验、谷丙转氨酶)等。1978年,开展了K+、Na+、Cl-、NPN、CO2-CP、血糖等生化项目及妊娠乳胶试验等。1982年,开展了胆固醇、甘油三酯、胰淀粉酶、抗“O”、蛋白电泳、蛋白总量加分类等项目。
1985年,开展了细菌培养,如空气培养、手术器械消毒液无菌培养及粪便培养,实验室室内质量控制等。同年,参加了山东省室间质量评价活动,同时开展了类风湿因子、钙、磷、尿素氮、SPA快速试验等项目。
1987年,先后添置了721比色计、DXJ-2血细胞分析仪等仪器。由于方法学落后,血脂分析、血糖、肝功等检查项目仍沿用传统的化学抽提、消化等分析方法。
1990年以来,随着医学检验仪器设备的引进和更新,各种化学试剂、生物制品的合成生产,特别是专用试剂盒的生产,使检验方法学、灵敏度、准确度、检验速度等都有了较大提高。检验由原来的几个项目、单纯化学实验发展到现在的化学、免疫、细菌、凝血等几十个项目。目前,检验科已走向工作制度化、操作规范化、管理科学化、方法微量化、仪器自动化的发展方向。1992年,拟建病理科,因本院无病理专业技术、诊断人员,即派出一人到潍坊医学院病理教研室进修病理技术及病理诊断。1993年,本院成立病理室,由医院门诊部行政管理,1997年,改为由检验科管理。随着院内感染工作的不断开展和深入,2003年,建立健全了检验科标本采集消毒制度,做到针管、采血针、血红蛋白吸管等一次性用品一人一更换,止血带、载玻片、操作人员手做到一人一消毒。
检验科分设门诊化验室、病房化验室、生化实验室、血库、放射免疫室、细菌室、免疫实验室、艾滋病筛查实验室等。
一、门诊化验室
1988以前,各种检验操作均由门诊化验室完成,随着工作量的增加和检验专业的进一步分工,相继设立了各专业实验室。现在,门诊化验室承担门诊病员的三大常规(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血沉、血凝等检验,同时承担着医院急诊病人的急诊化验工作。
二、病房化验室
1988年,设立了病房化验室,主要承担病房病员检验。2000年,添置了半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项目为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率(INR)、部分活化凝血活酶试验(APTT)及纤维蛋白原(FIB)。2001年2月,执行国家卫生部卫医发[2000]412号文件的规定,停止使用出血时间测定(BT)Duke法和凝血时间(CT)玻片法和毛细管法,停止使用一般外科手术前的常规出血时间检测,用PT、APTT及血小板计数(PLT)联合检测取代。2001年,添置了SF3000五分类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病房血常规标本由原来的末梢采血更改为静脉血,并由临床护理直接采集。2002年,添置了日本SysmexUF50全自动尿液沉渣分析仪,并于当年配备了尿常规中文报告系统。
三、生化实验室
初建生化实验室时,只能检测简单的肝功、血脂、血糖等。随着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应用,生化检验项目、检验方法和自动化程度有了较大提高。如:甘油三酯由化学抽提法转向了现在的酶法,抗链球菌溶血素“O”和类风湿因子由凝集定性法改为免疫比浊定量法。目前,生化实验室开展了30多个项目,达到了全自动分析的要求。
四、血库
1980年化验室开始承担输血工作,输血范围主要自采、自配。设有单独采血室,献血员建立了档案卡片,化验室依据献血标准确定献血人员,负责ABO血型鉴定、采血和盐水交叉配血工作。
1993年设立简易血库,主要任务是负责到血站取血、配血、发血,供病房和手术室病人用血,另外监制标准血清。配血方法仍用盐水法。1995年开始推广成分输血,但用量很少。
2000年血库正式成立,主要任务是负责储血、配血、发血等,供门诊、病房和手术室病人用血及输血反应的原因检查。先后开展了Rh血型检测;血型正反定型实验;血清游离抗体;ABO不合血清学试验;抗人球蛋白试验;聚凝胺法和免疫法配血。同年7月,按照卫生部[2000]184号文件和山东省卫生厅[2000]31号文件规定精神,印发了《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通知要求,规范了临床输血申请、受血者血样采集、交叉配血、血液入库、发血、输血等操作,建立健全了《输血治疗同意书》,明确了病人输血前传染病的检测范围(ALT;HBsAg;Anti-HBs;HBeAg;Anti-HBe;Anti-HBc;Anti-HCV;Anti-HIV1/2;梅毒)。2001年开始在本院普遍推行成分输血,成分输血率达60%以上,同年9月起成分输血率达100%。2002年以后,开展了比较全面的血清学检查、输血反应检查及疑难血型鉴定等技术,同时,抗人球蛋白配血也得到普遍应用。量子血、辐射血和白细胞滤除输血开始推广并应用于临床。2003年12月血库搬迁到新的病房大楼。
五、放射免疫(放免)室
1992年,成立放射免疫室,添置了FJ2008Pγ免疫计数器,并经防疫、公安等管理机构备案。主要检测项目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甲状腺素、促甲状腺素、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等。以后相继开展了β2微球蛋白、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甲状腺素、胰岛素、C-肽、尿白蛋白、促卵泡激素、雌二醇、睾酮、孕酮、垂体泌乳素、糖类抗原125、特异前列腺抗原等项目。
1997年10月,放射免疫室独立,成立为核医学科,医院派一人到江苏省中医院、江苏医科大学、南京军区总医院等单位短时间进修学习不孕不育的实验室检测,开展了抗精子抗体、抗子宫内膜抗体、弓形虫抗体等项目。2000年6月,核医学科重新并入检验科。
六、细菌室
1993年,成立细菌免疫室。先后开展了一般需氧菌和兼性需氧菌的培养、分离、鉴定及12种药敏纸片试验;二氧化碳培养;结核菌厚涂片;结核菌浓缩漂浮;细菌鞭毛及细菌荚膜特殊染色等。
1994年,在医院感染办公室的协调下,相继开展了医院治疗室、手术室、注射室等部门的空气培养,物体表面培养及手术操作者的手表面培养。同年,开展了SPA霍乱副溶血弧菌的培养、血清学检查、霉菌培养、尿液细菌培养计数、污水细菌培养及医院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的培养等。2000年,开展了大肠菌O157技术,各种消毒液微生物指标检测。
七、免疫实验室
2003年8月,派一人到齐鲁医院进修免疫。2004年3月,成立免疫实验室。将分散在其它各个实验室的免疫项目集中在一起,统一管理。开展风湿系列(ANA、ENA、ds-DNA)、优生优育(TORCH)、不孕不育、输血前常规、外斐氏、肥达氏、甲肝、丙肝、戊肝等项目的免疫实验。
八、艾滋病筛查实验室
艾滋病筛查实验室主要责任是对本地区艾滋病抗体的筛查、阳性标本输送至艾滋病筛查中心实验室或直接送至确认实验室(省疾病控制中心)及开展检测前后的咨询。为贯彻落实《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计划(1998-2010)》,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山东省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03年10月27日对本院艾滋病筛查实验室的建设、仪器设备状况、艾滋病管理的相关文件等内容作了认真的检查指导。2004年2月,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艾滋病控制中心颁发了艾滋病筛查实验室的合格证书。
检验科重视在职人员和外来进修、实习人员的培养。科内实施小讲课形式的业务学习,积极参与全院的教学活动,多次为院内举行专题讲课,同时还承担了潍坊卫校检验班《卫生理化检验技术》课的教学任务。先后4人派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接收了山东省卫生学校、潍坊卫生学校、莱阳卫生学校等学校学生的实习。为地方、厂矿、企业医院培养检验人员10多人次。
检验科已从简单的基础实验发展成为集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为一体的正规科室。1991年,科研项目《中风预报仪在医学检验中的开发应用研究》达国内领先水平,论文编入《医学检验新技术》;《褥疮感染12例分析》在《中华医院感染》杂志发表;《旋涡直流消毒法的研究》科研经过潍坊市科委鉴定通过;《血清瘦素与肥胖血糖及血脂的检验及相关性探讨》在《中华新医学》发表。与临床合作的《前列平胶囊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研究》、《淫菟汤治疗免疫性不孕的研究》及《利脉胶囊治疗高血脂症的临床观察》通过了专家鉴定。其中《利脉胶囊治疗高血脂症的临床观察》获潍坊市科技进步三等奖。至2004年底共在国家级刊物发表论文5篇,省、市级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