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部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7&A=1&rec=53&run=13

药学部

1955年6月建科,当时称为“药局”,只有12名药剂员,除2名学员外,其余都是从各药店合并来的“老药工”,都有丰富的配方、制剂等中药知识和经验。1975年前科室分期分批从社会上招收了部分工作人员,1975年后主要接收从大、中专院校分配的学生中。到1984年全科共有59人,其中主管药师3人、中药师5人、西药师6人、中药士21人、西药士5人、药剂员18人、会计1人。1991年7月前医院药剂、医疗器械工作由药剂科统一管理。1991年7月药剂科改为药学部,下设11个室组:中药门诊调剂室、中药病房调剂室、西药门诊调剂室、西药病房调剂室、普通制剂室、中药炮制室、煎药室、药检室、中药库、西药库、药事室,医疗器械管理工作从药剂科析出成立器械科。1993年成立了药事管理委员会,7人组成;1994年调整为15人。药事管理委员会负责协调、指导全院中西药的合理用药和科学管理,研究解决临床用药中的重大问题,监督、检查贯彻药品管理法规和有关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1994年7月,器械科重新划归药学部代管,1997年1月,器械科再次独立。至2004年12月,药学部共有工作人员77人,其中主任中药师1人、副主任药师4人、副主任中药师4人、主管药师4人、主管中药师13人、药师7人、中药师26人、药士2人、其他16人。
药学部职责:
(1)药学部在院长直接领导下,贯彻执行药品管理的有关法令、条例、规章制度,并检查、监督本院医疗科室合理使用药品,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2)科学地管理全院药品。根据医疗科研需要,及时准确地调配处方,制备制剂(凭制剂许可证),加工炮制中药,开展临床药学工作,做好用药咨询,介绍和推荐新药,协助临床做好新药临床观察及疗效评价,负责收集药品的毒副反应,定期向药事管理委员会和卫生行政部门汇报并提出需要改进和淘汰的品种。严格按规定管好麻、毒、精神药品,放射性药品。
(3)建立药品监督和检查制度,不合格的药品不准使用。药品质量检查工作应接受当地药检所的业务指导。
(4)配合临床需要,积极开展药剂研究。研究中西药的新制剂、新剂型。
(5)担负医药院校学生实习、药剂人员进修和基层医疗单位药剂工作的技术指导。
(6)定期组织各级药剂人员进行业务学习或选送外出进修,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建科初期,经营的中药材品种只有700余种,每月进货在1000公斤左右,中成药占进货额的18%,西药只有常用的抗菌素、强心剂、利尿剂和解热镇痛药几种。1984年中药每月用量在10吨左右,中成药400余种,西药500余种。2004年经营的西药、中成药、化学药品、抗生素、生化药品等已达800余种。中药的数量、规格、质量达历史最好水平,品种达600余种。疗效可靠,使用方便的自制剂36种。协定处方200余个。此外,科室注重知识更新,努力提高业务素质,定期组织全科人员业务学习。科室一直是全市中药专业的核心和龙头单位,多次组织业务学习和学术活动。为发扬和提高祖国医药遗产,潍坊市卫生局于1987年9月21日在市药检所举办了潍坊市中药知识比赛,本院选派六名同志参加,包揽了前三名的好成绩。1988年4月7日医院又代表潍坊市参加了山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中药知识比赛,获得了优秀奖。2001年在全市组织了《药品管理法》知识竞赛,医院派4名同志参加比赛,夺得了潍坊市第一名的好成绩。
1990年至2004年,科室完成科研成果3项,其中2项获潍坊市科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获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在国家级报刊上发表论文10篇,省级报刊上发表论文32篇。1999年,被潍坊市卫生局评为首批“放心药房”。药学部下属制剂室、调剂室、药库、煎药室、中药炮制室等部门。
一、制剂室
制剂室成立于1970年,其前身为潍坊市中草药研究组。当时为配合毛泽东主席“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伟大号召,全国上下大搞中草药运动,潍坊以中医院为基地,从医学院、药检所、药材批发站、中药厂、中医院抽调人员,组成中草药研究小组。1970年该组撤销,建立中医院制剂室。留下的简单设备和四间平房,移交制剂室。时有工作人员5人,生产小针剂及大液体,手工操作,工作量很小。后移至中药房西两间平房,只生产简单的膏、丹、丸、散10余个品种,工作人员2人。1978年停产大液体。
1983年,医院新的办公大楼落成后,制剂室搬入新楼,并添置了冰柜一台,不锈钢桶3个,可倾式夹层锅100立升、200立升、300立升各一台,50立升反应锅一台,鼓风干燥箱一台,制丸机一台,水丸机一台,远红外干燥箱一台,颗粒机一台,压片机一台,蒸馏水机一台。开始生产糖浆、药酒,并添置了密丸机,开始较大规模的生产山楂丸、六味地黄丸等制剂,根据临床需求不断增加了水丸、胶囊等40余个品种。
1995年,在广文街宿舍区新建制剂楼一座,建筑面积700平方米,使用面积500平方米,陆续增添了半自动胶囊填充机、胶囊抛光机、水丸机、蒸汽干燥箱、电冰柜等大型设备。陆续由原来的以手工操作为主转向半机械化生产。为适应社会需求,提高产品质量,增添了环氧乙烷灭菌柜,保证了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开始了较大规模的生产糖浆、水丸、胶囊。所有制剂均经上级主管部门检验合格,统一编号后进行生产,并有上级主管部门颁发的制剂许可证。
二、调剂室
建院初期,门诊调剂室对中西药不分,当时西药、成药品种很少,1975年后,门诊调剂室分为中药调剂室和西药调剂室,实行单独管理。
1989年为解决计价不准确和病人计价排长队的现象,研制了《DJS033》中药计价应用系统,中药处方由手工计价改为微机计价,计算准确性及工作效率大大提高。此课题鉴定属国内领先,并获市科技成果三等奖。
1997年,中药门诊调剂室实行分组量化管理,共分5个组,每组4名工作人员,1至4组负责调配门诊普通中药处方,5组负责特殊(贵重、毒麻)药品及丸、散加工等方面的工作。2000年配置了专用微机,专人统计处方和出入库数量。
1993年,西药调剂室分为门诊调剂室和病房调剂室。1998年西药调剂室开始对药品实行分组量化管理,2000年实行优化组合分组管理。西药调剂室共分3个组,门诊2个组,病房1个组,对药品全部实行微机量化管理。同时成立了药品监督管理小组,定期检查药品的有效期限,防止药品过期、失效,造成浪费。贵重药品实行交接登记制度,责任到人。麻醉药品严格按专人管理、专用帐册、专册登记、专用处方、专柜加锁的要求管理。为方便特殊病人取药,又开设一个慢性病取药窗口,交接责任到人。从1975年以来,药剂品种逐年增加,西药调剂室从原来的四五十个品种,发展到上千个品种。
三、药库
药库原来在平房内,储存条件简陋。1985年,在医院办公楼北侧续建了药库楼,并配置了专用载货电梯,中西药库于1986年搬入。西药各种药物按剂型分列排放,麻醉药品专人、专柜、加锁保管,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随着仓储条件的改善,库存量基本达到并保持了2至3个月的用量,保证了临床用药的正常供应。所有饮片实行分类排放,贵重、毒麻“五专”(专人管理、专用帐册、专册登记、专用处方、专柜加锁)管理。1995年,新的中药二级库建成,1996年投入使用,仓储面积达到了150平方米,淘汰了木箱盛药,全部更新为铁皮箱。2002年,西成药库安装了2台空调,中药库安装了1台空调,具备了低温储存药品的条件。
四、煎药室
建院初期在平房内,开始用煤炭炉煎药,以后改用峰窝煤炉,又改为蒸汽煎煮。1988年,煎药室从医院平房搬入办公楼的一层,使用面积55平方米,新购进了远红外煎药炉,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煎煮质量,工作环境也进一步得到改善。当时由1名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带领2名临时工,承担药物煎煮、灌装和送药,使用的盛装器具为洗刷干净的液体瓶。为方便病人,1998年还购买韩国产自动包装煎煮机一台,置放在门诊大厅,免费为病人代煎中药,第二年又购置一台,置于煎药室。2001年,门诊煎药机搬至煎药室,共同承担门诊、病房的煎药和送药。2003年,随着科室的发展及病人的需求,淘汰了用液体瓶盛装煎剂,全部改用塑料自动包装袋。2004年随着新病房楼的启用,住院病人逐渐增加,服汤剂数量大幅度上升,日服药量增加到180付,医院购自动包装煎煮机2台,工作人员增至8名。
五、中药炮制室
中药炮制室原在院内四间平房内,主要依靠手工加工。1990年,搬至办公楼一层,设备有电动药碾1台,粉碎机2台,其中1台为细末粉碎机,蜜丸加工模具1部,水丸加工用扁1个,炒药机1台,炒药锅2口,切药刀2把,切药机1台。主要承担本院临床用药部分品种的炮制加工和对门诊病人用药的中药丸、散小加工(水丸、蜜丸、细末)。1992年,搬迁至广文街宿舍区7间平房内,新添置了烘干箱2台(水丸干燥用),负责对零散中药丸、散剂型的小加工。由一名中药师负责技术操作,配备2名临时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