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蓬莱阁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6a&A=3&rec=5&run=13

蓬莱,因有海市之胜,历史上曾是秦、汉之君巡幸的地方;之后,八仙过海
的传说又长久地依附在这里,遂被历代文人墨客视为仙境。

蓬莱阁即缘此而建,坐落在城北濒海的丹涯山巅。丹涯拔海而起,通体赭红,
与浩茫的碧水相映,时有云烟缭绕,蓬莱阁高居其上,"仙阁凌空"确是一幅
天开的画图。

游人在云拥雾护之中登上高阁,确有超世脱尘之感。刹那云消雾散,天地豁
然,又是另一番景色:北望海天辽阔,淼淼无际,长山诸岛,错落其间,是
海市显现的地方;南望市区,烟雨万家,高楼崛起,行人车马,历历在目;
西田横古寨,突兀水中,郁郁苍苍,绝像一位历史老人面对大海在低回沉思;
东望水城,帅旗飘扬,战船依旧,"戚家车"的雄风至今令人肃然起敬。顺次
而东,为入仙幻宫,为海滨公园、为海水浴场,为八仙渡海中和八仙居度假
村。这南北东西,以高阁为提挈,以"仙阁凌空"、"海市蜃楼"、"狮洞烟云"、
"渔梁歌钓"、"日出扶桑"、"晚潮新月"、"万里金波"、"漏天滴润"等蓬莱十
大胜景为核心,构成一个可动观、可静赏的完备的游览区域,吸引着众多国
内外游客。

蓬莱阁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创修于宋嘉佑六年。它与弥陀寺、龙王
宫、子孙殿、天后宫、三清殿、吕祖殿等古建筑构成一个占地32800平方米、
建筑面积18960平方米的古建筑群,楼亭殿阁分布得宜,建筑园林交相辉映,
各因地势,协调壮观,1982年与水城同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

人间蓬莱坊
位于小海西侧蓬莱阁游览区入口处,为四柱冲天式单檐仿清彩绘坊,主结构
为钢筋混凝土质地,横阔三间,高7米,宽12米,进深2.5米。中间额题"人
间蓬莱"四个鎏金大字,为苏轼手迹。内二柱和外二柱分别镌书画名家刘海
粟题写的"神奇壮观蓬莱阁,气势雄峻丹崖山"和费新我题写的"丹崖琼阁步
履逍遥,碧海仙槎心神飞越"的楹联,昭示此坊为仙境之门,游人入门则可
做神仙之游。坊前两侧蹲伏吉祥石狮一对,抚幼狮迎候游人。

弥陀寺

位于人间蓬莱坊北偏西、丹崖山南麓,为庙宇式建筑,砖木结构,坐北朝南
渐低分布。唐代这里是烟火甚繁的佛寺,规模较大。宋元以后蓬莱阁道教渐
盛, 该寺香火渐稀, 今仅存前殿、正殿和东西耳房。前殿长8.93米,进深
4.9米;正殿长9.82米,进深8.85米,皆已辟为贵宾接待室。正殿前有一东
西向甬道,分别通圆形角门,门额:外曰"蓬壶",内曰"胜境"。正殿内有金
柱4支, 北壁正中额题"天风海涛"4字,为刘海粟亲题。靠墙摆放着紫檀木
雕花家具十余件、 娟绣八仙七彩屏风一对,四壁悬挂刘海粟、欧阳中石、
赵朴初、鲁知深、费新我、武中奇等名人字画,陈列江泽民、李鹏、胡耀邦、
华国锋、杨尚昆、彭真、万里、乔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西哈努克、李光
耀、吴作栋等重要外宾游览蓬莱阁的照片,并设有文房四宝、线装古籍、镇
纸、熏香炉等物,殿内弥漫着檀木淡雅的清香,气氛恬雅,舒适宜人。

弥陀寺东邻旧有冷然泉、冷然亭,今泉已不存,冷然亭重建为出售旅游纪念
品的商店。其北绿树掩映间为"蓬壶春"酒楼,建筑规模不大,仿古风格,内
部服务项目和设施体现高档、小巧、齐全的特点,门前明柱上赫然书联"鳆
美髯公歌,酒醇八仙醉",是游客憩息、餐饮的良好所在。

感德碑亭

弥陀寺西北,丹崖山腰原有木构八角凉亭一座,内立万民感德碑,均系清康
熙年间地方官为颂朝廷普免田赋之德而立。民国初皆毁,50年代修复碑亭,
后修缮时立碑。今存之亭为八角十六柱拱顶飞檐式木石结构,亭内立感德碑。
碑高约2.7米,宽约1.3米,南面镌"万寿无疆"四字,北面镌《重立感德碑记》。

丹崖仙境坊

感德碑亭迄北偏东,原有一座木构牌楼,久废。1981年按原式恢复,为四柱
三间三楼单檐木石结构,仿清风格。中间额题"丹崖仙境"四个鎏金大字,为
1964年8月董必武所书。该坊高6米,宽12米,进深3米,金碧辉煌, 巍峨壮
丽。丹崖山、蓬莱阁素有仙名,此坊即"仙境"之门,进入该坊便意味游人进
入仙境,成为仙人了。故游人多在此合影留念。

坊东柏树林中耸立着一座抗日烈士纪念碑,为黑色大理石质地,等宽四棱柱
体,碑顶方锥形,高2.25米,碑身刻有碑文,此碑建于1945年,后多次重修。
清明时节,来此凭吊者络绎不绝。

龙王宫

原位于丹崖山极顶(今蓬莱阁址)。唐贞观年间(627─649)建有龙王庙,
宋嘉佑六年(1061)建蓬莱阁时移于丹崖山半腰西侧、丹崖仙境坊西北,元
中统、明洪武和万历年间均曾修葺。1984年重修。龙王宫由南向北依次布局,
有正门、前殿、两厢、正殿、后殿,三进院落,庙宇式建筑,占地2117平方
米。

前殿内东西各塑海中护法一尊,东为定海神,西为靖海神,各持法宝,威风
凛凛。正殿东西长12.69米,南北进深10.08米,有前廊,两支明柱书联:"
龙酬丹崖所期和风甘雨, 王应东坡之祷翠阜重楼。"殿额:"霖雨苍生。"明
廊西侧镶有"龙王宫简介"。殿中设高台神龛,内塑东海龙王敖广金身坐像,
两侧塑有8名站官,由南而北,东为巡海夜叉、千里眼、电母、雷公,西为
赶鱼郎、顺风耳、风婆、雨神。殿北门扉联曰:"海邦万里庆安澜,五湖四
海降甘霖。"楣批"风调雨顺"。后殿为龙王寝宫,亦有明廊,两支明柱题联:
"赠大圣定海神珍(针)千年魔尽,还八仙渡海宝物万里波平。"殿额"福庇
海邦"。 殿内亦设高台神龛,内塑龙王及左右嫔妃金身坐像;殿内东西两侧
各塑4名侍女。旧有龙王木雕像及龙王出行用的步辇、仪仗,今不存。

子孙殿

位于龙王宫正殿东侧,其正门即天后宫一进院落西北耳门,门上有匾。殿为
庙宇式建筑。始建年代不详,殿额:"熊罴赐梦"。殿内东、北、西皆有高台,
北高台上设联体神龛3个,中龛祀送子娘娘坐像,东西龛分别祀眼光娘娘和
疹子娘娘坐像。东西高台上分别立有麒麟送子、天王送子组塑。此殿主祀送
子娘娘。眼光娘娘保佑儿童心明眼亮,志向远大。疹子娘娘保佑儿童顺利通
过疹子关(旧时儿童麻疹死亡率极高,疹子娘娘应运而生,专事保佑儿童出
麻疹)。殿内备有蒲团、香炉,殿前正门内南侧壁上设有"宝库"。

此殿香火历来繁盛。

天后宫

位于子孙殿东,正门在丹崖仙境牌楼后正中,额曰"显灵",占地3000多平方
米,四进院落,自南向北依次布局为正门、钟鼓二楼、戏楼、前殿、垂花门、
东西两庑、正殿、东西耳房、后殿,皆为庙宇式建筑,主祀女性海神林默。
林默为宋初福建莆田巡检林源之女,殁为海神,始封灵惠夫人,后历代帝王
多有敕封, 康熙二十三年(1684) 加封"天后",亦称"妈祖"。宋崇宁年间
(1102─1106)赐庙,额题"灵祥";宣和四年(1122)"计建庙四十八间"。
道光十六年(1836)毁于火,翌年重修,改额"显灵",是我国北方最大的天
后宫庙宇之一。

天后宫正门三楹,与宫墙联体,古朴厚重,额题"显灵"。门东侧壁上嵌浮雕
石佛一尊,汉白玉质地,线条优美流畅,据考为唐代遗物,因何存于道观外
壁则有待考证。

正门内西侧为文物科办公地点,其库房内存有历代文物百余件,其中以汉墓
门石和苏贴刻石尤为珍贵。汉墓门残石俗称"汉鹿"。清同治十一年(1872)
在蓬莱城南25公里处沈余村发现,碑长105厘米,宽46厘米,厚30厘米。一
端空白, 一端刻隶书"汉廿八将佐命功苗东藩琴亭国李夫人灵第之门"20字,
中部浮雕卧鹿,鹿角冲出边栏,极为生动。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杨
守敬《寰宇贞石图》及香港梁披云所编《中国书法大辞典》等均予著录。但
原石下落却留下许多讹传,重编的《寰宇贞石图》称石在邹县孟庙,梁氏辞
典等则说石旧藏潍县张氏,闻已流往日本云云,其实都出于猜测。苏帖刻石
出处不详,无题,内容为苏轼用文同法所画竹幅的题记。字为行楷,较之"
卧碑"(参看"卧碑亭"目)书风更为典型。文不见于苏轼集中,全文如下:"
昔岁余尝偕方竹逸寻静观长老,至其东斋小阁,中壁有与可所画竹石,其根
茎脉缕,牙角节枝,无不臻理,非世之工人所能者。与可论画竹木,于形既
不可失,而理更当□□□也。新老烟云风雨,必曲尽真态,合于天造,厌于
人意,形理两全,然后可言晓画。如非达才明理,不能辩论也。今方逸求余
画竹,因妄袭与可法则为之,虽不能得与可万一,聊以酬竹逸知遇耳。并书
旧事以为记。元丰二年八月四日眉山苏轼。子詹(印记)。"

钟、鼓二楼位于天后宫正门内一进院落南部两侧,东为钟鼓,西为鼓楼,均
为庙宇式楼阁建筑。钟、鼓楼北侧甬道间立有3块字碑,分别镌刻《坤爻石
记》、 《松石亭记》和《重修白云宫、海神庙、天后宫、蓬莱阁记》,文
章书法俱佳。

戏楼位于一进院落正中,庙宇式二层楼阁建筑,木石结构,坐南朝北,面对
天后宫前殿。一层南北向有门,可通行。二层南半部为演员化妆与憩息处;
北半部为戏台,四根石柱支撑垂珠帘容,北二柱镌刻楹联:"乐奏钧天潮汐
声中喧岛屿,宫开碣石笙歌队里彻蓬瀛。"每值正月十六天后宫庙会,人们
在戏楼上献演俚俗戏剧、歌舞,给天后娘娘祝寿。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1995年5月始,新成立的蓬莱阁艺术团在此每日两次(上、下午)为游人演
出民族器乐演奏、民族舞蹈、民歌声乐、戏剧等精彩的文艺节目。戏楼前放
有桌椅,备有香茗及各类饮料,供游人憩息时取用。

三台石,为赭红色巨石(含铁石英岩),系开山建阁时留于原地的,共6块,
分布于一进院落戏楼南北侧(南2北4),两两相对。平面布局形似三台星座,
故清乾隆年间山东学政阮元命之曰"三台石",并刻石嵌于天后宫前殿东短墙
南壁上。阮元精书法,擅刻石,少有墨迹传世,此隶书刻石弥足珍贵。嗣后,
道光年间知府张猷因此6石排列形制一如坤卦之像,又位处祀奉女性海神的
庙观院内, 故又名之曰"坤爻石",并勒石做记,存于戏楼南侧。另有一说:
古登州有航海至高丽者,遇异人,得六松,归来植于庙前,一夕皆化为石,
即今三台石,郡人建亭以记,立《松石亭记》碑,碑今存于戏楼南侧。

天后宫前殿位于一进院落北端,亦称马殿,长11.34米,进深6.47米,殿门
东侧壁上有《天后宫简介》,门扉书联:"佑一方潮平岸阔,护环海风正帆
悬。",额题"天后宫"。殿内塑像两尊,东为嘉应,西为嘉佑,传说是天后
娘娘在莆田湄州降伏的妖怪,后来成为天后的保护之神。

陈抟"福"、"寿"字刻石嵌于前殿北壁东西两侧外壁,东为草体"寿"字,西为
花体"福"字。"福"字原在蓬莱阁北壁,清道光十八年(1838)有人据华山陈
抟"寿"字拓片勒石,与"福"字并移于此。陈抟是五代道士,隐居华山,号扶
摇子,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书风高古,飘然欲仙。

宋庆"虎"字刻石位于二进院落西侧,字为清末四川提督、蓬莱人宋庆所书,
草体,笔力遒劲,字型端正,形颇近"篪"字,因有"虎"、"篪"两说。"虎"字
碑东侧还有清道光十七年(1837)立的《重修天后宫记》碑。

垂华门位于二、三进院落之间,为单脊双出檐侧开山木结构建筑。北面大出
檐,两明柱支撑垂珠帘容,造型古朴别致。垂花门及其以北建筑如正殿、耳
房、后殿等,造型、用料极其考究,感兴趣的游客若是多加注意,定有所得。

唐槐在垂华门内西侧,已有1000多年的树龄,树干中空,现以水泥、砖石补
实,仍枝叶婆娑,生机勃勃。相传当年铁拐李与吕洞宾在此对奕,烈日当头,
无以为蔽。铁拐李随手将一截树枝插入地下,转瞬间树枝长成大树,浓荫宜
人。直到今天,这棵唐槐夏季还以繁茂的枝叶为过往游人遮蔽出一地清凉。
尤为特别的是,这株唐槐每年发芽和落叶均比其它槐树晚半月左右。清道光
十六年(1836)天后宫大火,毁庙观30余间,独此槐得免,可谓奇迹。

天后宫正殿为庙宇式建筑,长16.43米,进深14.61米,前明廊立柱4根, 两
两相对,额题"道德神仙"。明廊东西两壁分别镶嵌《重修天后宫记》和《重
修天后宫碑记》刻石。正殿门槛为名贵的铁力木,质地坚硬,百余年来磨损
甚微。殿内有金柱8根,居中4根亦为铁力木。中央1米台上为三面大水纹木
格神龛,内塑天后金身坐像,高约3米,4名侍女伺立左右。殿内东西两侧皆
为1米高台,塑站官8名。东侧为东海广德王、南海广利王、传达天帝旨意的
文官和手持万法归宗的文官;西侧为西海广泽王、北海广润王、传达天后娘
娘旨意的文官和掌管文印的文官。此殿历来香火繁盛,道光年间即因殿内香
火过繁,引而成祸,宫阙毁于一旦。故重建后的天后宫,正殿前置巨型香炉,
砌"香火宝库",使烟火远离殿宇,且多有"乌龙镇压",或屋脊之上,或后照
壁,或窗棂门楣间,取"以水镇火"之意。

四进院落有东西两耳房,形制小巧,用料考究。檐下两端采用砖雕,亦图亦
文,图文并茂。若将两耳房檐下两端砖雕上的文字相联结,可得五言绝句一
首: "直上蓬莱阁, 人间第一楼。云山千里目,海岛四时秋。"想那古代,
承建者在砖坯上一一雕刻,而后入窑烧制成砖,再运至此地分别砌在两耳房
檐下,使之两两相对,文序不乱,其良苦之匠心,由此可见一斑。

天后宫后殿又称寝殿,庙宇式楼阁建筑。底层长13.53米,进深7.42米。 前
廊明柱两根,额题"福锡丹崖"。殿内由隔扇雕花板二隔为三。正中台上有神
龛,内塑天后坐像,侍女伺立两旁。东西扇分别透雕"玉兰青竹"、"苍松牡
丹"和"桃花石榴"、"桃子幽兰"图案,其他吉祥、喜庆的图案在殿内随处可
见,如"佛手如意"、"喜鹊登枝"、"松鹤延年"、"福(蝠)满四方"等,采用
透雕、浮雕、阴刻、阳刻、彩绘等多种技法。东西两间设有木雕垂帘寝床,
备有卧具,壁上悬挂古旧字画。二层长13.53米,进深5.57米,为天后娘娘
梳洗之处。

"碧海丹心"刻石

嵌在蓬莱阁南短墙壁间,字大逾尺,每字一石。1934年5月, 冯玉祥偕其老
友国民党元老李烈钧游蓬莱阁。其时冯受蒋介石挟制,抗日壮志未酬,李亦
不满于蒋,力主冯再度出山挽救民族危亡。故李于蓬莱阁下书就一联:"攻
错若石,同具丹心扶社稷;江山如画,全凭赤手挽乾坤。"冯即以"碧海丹心"
为额,后刻石存念。

蓬莱阁前陡峭石阶西侧,天后宫三进院落东耳房后壁,嵌有大小刻石10余方,
因石质风化,字迹多已不清。据考证,应是清道光十七年(1836)重修天后
宫时为保留刻石而嵌在墙上的。各刻石生成年代待考。

蓬莱阁

位于天后宫西北丹崖绝顶,为双层木结构楼阁建筑,建于宋嘉佑六年(1061),
与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齐名。明洪熙、成化、万历、崇祯,清嘉庆、同
治及建国后均有修葺。它坐北朝南,东、西两侧前方各筑偏房、耳房,对称
分布。耳房亦做门厅,有道路联结偏房及登阁石阶。

阁前两耳房北山墙上均立有清代碑刻,共3方,系嘉庆、道光和光绪年间修
葺蓬莱阁及其附属建筑峻工后立下的纪念性碑刻。其中西耳房北面东而立的
道光《重修登州蓬莱阁记》碑高2.3米,文以行体大字书就,颇有气势。

西耳房内西壁嵌有"日出扶桑"、"晚潮新月"、"千斛碎玉"、"万里澄波"、"
仙阁凌空"、"神山现市"、"狮洞烟云"、"渔梁歌钓"、"铜井金波"、"漏天滴
润"等蓬莱十大景刻石10方,均为清代之物。

西偏房内存有历代碑刻10余块,如《登州天桥闸口捐康挑沙记》碑、《英公
祖判盐案记》碑、《重修蓬莱阁记》碑、《修登郡西道路记》碑、豫大公祖
重修蓬莱阁下城垣及苏公祠宇碑、刘邑侯德政碑及长白英文书法刻石等,均
具较高的史学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

蓬莱阁底层长14.8米,进深9.65米,四面回廊,明柱16根。正门上方悬"蓬
莱阁"巨匾,为清代书法家铁保手迹。室内粉壁上原有历代遗留的诗文、题
字、绘画,今皆不存,现辟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游览蓬莱阁摄影资料展览室"。
游人多在阁前"天下第一楼"碑侧,以"蓬莱阁"巨匾为背景合影留念。

蓬莱阁二层长13.75米, 进深8.55米,四面回廊,明柱16支,木栅格扶栏,
北、东、西侧为木屏风,北侧开窗,供游人凭栏观海。二层阁门南向,门外
额书"碧海春融",内额书"神州胜境"。阁内北壁正中高悬清代书法家铁保所
书之"蓬莱阁"巨匾,字体雄强浑厚,劫后幸存,吉光片羽,弥足珍贵。西壁
悬挂董必武题诗、叶剑英题联,室内木质梁柱彩绘"蓬莱十大景"、"八仙图"、
"风竹图"等图案。周遭摆放八仙桌、八仙椅,中央塑有"八仙醉酒"组塑,是
根据"八仙过海"传说中八仙在蓬莱阁上放浪形骸,酒醉后各显神通渡海遨游
的情节创作的。为游人留影纪念之佳处。

蓬莱阁底层北墙外壁嵌有"碧海清风"、"海不扬波"、"寰海境清"大型刻石3
方。"碧海清风"刻石为清代书家鲁琪光墨宝,十分珍贵。中日甲午战争期间,
日舰炮击蓬莱,弹中"海不扬波"刻石,"不"字受损,伤痕至今可见。蓬莱阁
底层内壁灰皮亦遭震落,粉壁上南海才子招之庸所绘之墨竹图等一批珍贵字
画,从此绝迹人间。

蓬莱阁是观赏"蓬莱十大景"中"仙阁凌空"、"渔梁歌钓"二景的最佳所在。

仙阁凌空:蓬莱阁高踞丹崖极顶,其下断崖峭壁,倒挂在碧波之上,偶有海
雾飘来,层层裹缠山腰,画栋雕梁,直欲乘风飞去。游人居身阁上,但觉脚
下云烟浮动,有天无地,一派空灵。前人诗云:"嵯峨丹阁倚丹崖,俯瞰瀛
洲仙子家。万里夜看?谷日,一帘晴卷海天霞"

渔梁歌钓:蓬莱阁下海中,道道礁石高出水表,如翘如跃,名曰渔梁。时有
三五老翁垂钓其上,得鱼掬水而烹,佐酒怡然自得,乐极而歌,此唱彼和,
一派恬淡情韵,大似桃花源中世界。前人诗云:"舴艋乘风挂楫轻,虬龙蛰
穴浪花平。一声?乃千山静,万里沧浪试濯缨。"

避风亭

位于蓬莱阁西部,轩亭建筑,原名海市亭,明正德八年(1513)知府严泰修
建。亭前有短堞筑于绝壁,大风由海面扑来,随即由绝壁上?,迳从亭檐之
上吹过,亭无南窗,恰成气流死角,因有令人惊异的避风效果。过去人们传
说这里有避风珠,而实际上是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的一种巧合。亭内壁嵌刻
石25方,其中有明代袁可立观海市诗,董其昌代书,温如玉刻石,珠联壁合,
堪称三绝。另有清代施闰章、孔继涑手迹,亦属十分珍贵之墨宝。

袁可立观海市诗刻石共9方。袁是河南人,明万历进士,官至兵部尚书, 曾
任登州军事首脑。诗题为《甲子仲夏登署中楼观海市》,描述海市最为真实
得体,细读其序其诗,即可对海市免生望尘之叹。字为明代书家董其昌书。
董始宗米芾,终自成家,其书圆润苍劲,俊逸飘洒,名驰海内外。诗后有跋,
自称"以米家法书之",对苏轼的书法"犹不欲让"。字为一代高手温如玉刻。
温是长州人,字白雪,"工真草隶篆,尤喜钩临法贴,有肃府阁贴传世"。肃
府石刻有洋洋巨制,盖代名迹,温是这一工程的骨干之一。观海市诗刻石在
《肃府贴》之后,其技艺已臻化境,故董其昌于尾跋中盛赞其石"勒石得法",
使董书增色,以至"可敌长公(苏轼)之笔"。此方刻石,可说是萃一代之技
艺,为书坛之瑰宝。

施闰章《观海市歌》手迹刻石嵌在避风亭内西壁。施是清代顺治进士,"文
章醇雅,尤工于诗",曾主山东学政,慧眼赏识《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
他的《观海市歌》诗中有"大竹盈盈横匹练,小竹湛湛浮明珠"、"方圆断续
忽移位,明灭低昂倾刻殊"的描写,当是目睹海市奇观之作。其书法亦清劲
秀颀,甚为可观。

孔子后裔诗文刻石两方,嵌在避风亭内南壁。一方为《戊午登蓬莱阁》,孔
子67代孙衍圣公孔毓圻于清康熙十七年(1678) 登临蓬莱阁所作; 一方为
《蓬莱阁阅水操记》,清乾隆年间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徐绩撰写,
孔子69代孙孔继涑书。孔继涑是清代名书法家,与梁同书齐名,时称"南梁
北孔"。

澄碧轩

位于避风亭西北的丹崖临海处,轩亭建筑,清同治六年(1867)豫山修建,
多有文人墨客于此观海、赋诗、作画。水光天色,映室生辉,清静优雅,正
宜走笔。

在澄碧轩观海,有"万里澄波"之景,亦为"蓬莱十大景"之一:农历十二、十
三或二十七、二十八,海中潮小流静,恰值日丽风和,蓬莱阁下则是一望无
边的"镜儿海"。邑人杨朔盛赞家乡波不动、一碧万顷的海景,说"可以把人
的五脏六腑都洗得干干净净"。前人诗曰:"淼淼无垠天宇宽,涟漪不动碧光
寒。难凭一叶云中度,止有三山镜里看。"

避风亭与澄碧轩之间壁上嵌有一方黄石,光可鉴人,题为"镜石"。据说思乡
切者可于石上见到故里家山。原石位于天后宫门东,建有镜石亭,皆不存。
后人在此置石一方,系磨光之石英岩,聊以补缺。

卧碑亭

位于蓬莱阁东邻,轩亭建筑,以亭中有苏轼《海市诗》、《书吴道子画后》
横幅碑刻(卧碑)得名。亭内另有清代龚葆联语"海市蜃楼皆幻影,忠臣孝
子即神仙"碑刻。1960年,叶剑英元帅登阁,见此联后挥毫写下"蓬莱士女勤
劳动,繁荣生活即神仙"联语。

卧碑在亭内西侧,以横卧而得名。背面刻楷书《海市诗》,正面刻行草《书
吴道子画后》。两稿均为苏轼付书史全叔者,碑或即苏公去后史氏所为。原
碑毁于元佑党人之祸,今碑边侧"有金皇统间重勒"隶书小字一行,可知此碑
是后人在金代据拓本重刻的。《书吴道子画后》一面,元丰八年的年款署在
文中,而年款前后书风有明显差异,不似一气呵成者。前人有据碑刻录文者,
不得不将年款后移,也有人勉强解释年款后书风狂放,正证明苏公不拘一法,
但都难以解人疑窦。最近有人作了认真的考证:原来《书吴道子画后》一文,
至年款即结束,年款 后5行则见于苏轼的《跋吴道子地狱变相》前几句。为
此则不妨推想:原石为刻《海市诗》而选定,诗既刻成,意犹未尽,又在背
面刻文,而文之手迹少于诗,不得已,乃在文后拼入意思相关的另一文手迹
的一节,以填满碑面,意只在保存书法。此为蓬莱阁珍贵的碑刻之一,具有
重要的历史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

苏公祠

位于卧碑亭东邻,轩亭建筑,亭额为著名书法家舒同所书。祠原在蓬莱阁前,
始建时间不祥。据豫山《重修蓬莱阁记》载,今存者为清代移建。苏轼知登
州不过五日,即上《乞罢登莱榷盐状》,登莱百姓因苏公之请,不食官盐的
制度延至清末。清代的盐政碑记中记载:"有宋时,苏文忠公,莅任五日即
上榷盐书,为民图休息,土人至今祀之,盖非以文章祀,实以治绩也。"祠
内有苏轼肖像刻石拓本(拓于广州六榕寺)。内外壁嵌历代刻石20余方,其
中内壁之苏轼《海市诗》、 《望海》,薜(王宣)《观海》和清代书家翁方
纲临《海市诗》楷书刻石尤为珍贵。

观海》刻石嵌在苏公祠内东壁,诗为明代薜(王宣)所作。薜官至礼部右侍郎
兼翰林院士,入阁参与机要,卒谥文清,为孔庙从祀先儒之一。明代知府蔡
叔逵将其与苏轼相提并论:"昔文忠苏公。文清薛公,先后游此,诗以诵之。
夫二公文章无赖于蓬莱之景,而蓬莱之景实藉二公以增重于天下,故抚景诵
诗足称二绝。"

吕祖像碑亭

位于苏公祠东邻,建于明代,为轩亭木结构建筑,坐南面北,形制小巧,内
祀吕岩(吕洞宾)肖像刻石。蓬莱阁建筑旧有吕公亭,有"纯阳洞"匾额,亭
内立吕岩像碑,后亭圮,移像碑于今址,重建碑亭。

宾日楼

亦称望日楼,位于苏公祠东邻,建于宋代,为八角十六柱双层砖木结构楼阁
式建筑。楼体八棱,南侧与吕祖殿联为一体。底层外侧明廊,楼内有木梯盘
旋而上。二层周匝开圆窗8个,眼界极阔,可观八面景致,纳八面来风,是
观赏海上日出的绝好所在,有"日出扶桑"之景。

"日出扶桑"为"蓬莱十大景"之一,景致壮丽磅礴,别具一格,历朝历代题咏
颇多。苏轼述登州所见有"宾出日于丽谯,山川炳焕"的名句。清代诗人施闰
章对此更有极细致的描写:"日初出时,一线横袤,如有方幅棱角,色深赤,
如丹砂。已而,焰如火,外有绛帷浮动,不可方物。久之,赤轮涌出,阙象
乃圆,光彩散越。不弹指而离海数尺,其大如镜,其色如月矣。"前人诗云:
"海云沆漭覆虞渊,(cun)乌宵腾羲驭还。何必烛龙衔始出,沧波原是接长
天。"

普照楼

又名灯楼,位于蓬莱阁东北角的丹崖绝壁之上,始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
时为夜间行船导航用的标灯。1958年重修,为三层砖木结构,占地25平方米,
楼体六棱,楼顶斗拱,内设扶梯盘旋而上。顶层木构,六柱支撑如亭状,周
匝木扶栏。50年代老北山(即田横山)航标灯塔启用后,此灯楼导航功能渐
失,现为蓬莱阁古建筑群重要建筑之一,它与宾日楼、吕祖殿、蓬莱阁等共
同组成仙境蓬莱的特征性标志。

观澜亭

吕祖殿东庑南端,有亭相连,旧志称"海望亭",凭栏观海,一望无极,故得
名"观澜亭"。临之可眺水城全貌和海滨一线景致。值秋高气爽之夜,于此可
见"晚潮新月"之景。

"晚潮新月"为"蓬莱十大景"之一:一弯新月高悬朗朗夜空;群鸥掠水,海面
银光流淌;飞鸿夜鸣,更觉海天深邃,引人遐思,确是画意诗情,世外境界。
前人诗云:"纤阿回驭碧天低,罔象长驱雪浪齐。万叠晶光摇碎影,鲛人珠
泪滴玻璃。"

吕祖殿

位于宾日楼南,坐北朝南布局,由重门、正殿和东西两庑组成,皆为庙宇式
建筑。清光绪三年(1877)知府贾瑚、总兵王正起倡建。正殿为三开间硬山
结构,北壁与宾日楼联体,长9.04米,进深8.05米。殿内设高台神龛,中祀
吕岩(吕洞宾)坐像,左右侍立药童和柳树精。

吕岩"寿"字碑位于正殿前明廊西端,面东而立。"寿"字草书,笔力雄健,盘
郁苍劲,碑下款署"光绪甲申仲冬勒于蓬莱丹崖之吕祖阁志斋郑锡鸿谨摹"字
样,江西九江烟水亭纯阳殿"寿"字碑之"寿"字,与此一般无二,当即为摹者
所据。九江碑上尚有篆书"九转丹成"4字,意草书"寿"字系草书"九转丹成"4
字拼合而成。

吕祖殿东,有黄克缵《东牟观兵夜宴蓬莱阁》诗刻石、姚延槐"海天一色"碑
等文物。

三清殿

位于丹崖仙境坊后东门(额题"白云宫", 原为白云宫正门)内院落北端,
祀道教始祖元始天尊(亦称天宝君)、灵宝天尊(亦称太上道君)、道德天
尊( 亦称太上老君),建于唐开元年间,明隆庆年间重修,主建筑为前殿、
正殿,庙宇式建筑。前殿长10.90米,进深6.85米,外廊明柱4支,殿内金柱
4支,两侧塑守门神像,左为哼将陈奇,右为哈将郑伦。正殿长13.53米,进
深10.10米,外帘龙垂莲,殿内有金柱 14支。

院落南端原有白云宫,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毁,原址改建花坛。花坛以
北甬道满铺卵石,如珠矶盖地;路侧松柏繁茂,浓荫宜人。甬道北端东侧圆
门之内原为吴公祠,原祀清末淮军将领吴长庆,今辟为园林花室和阁上职工
办公之所。清光绪年间,吴长庆受命为广东提督,未到任便到登州帮办山东
海防事宜,驻军丹次,其间收留前来投军的袁世凯。袁后来成为北洋军阀首
领。吴为文人,他因丹崖原有"仲连祠"久圯,故倡议重修,以明其守边之志,
后在朝鲜因与袁世凯有隙,回国后郁郁死于金州。郡人遂改"仲连祠"为"吴
公祠",以资纪念。

仙人洞

蓬莱阁北临海的丹崖峭壁下有一天然石洞,曲折幽深,洞内俨然宫室,旧有
仙人石像5尊,因名"仙人洞"。洞口有巨石横卧,状若雄狮,故又称"狮子洞"。
洞内现有八仙、观世音菩萨等彩塑9尊,形态各异,传神逼真。

"狮洞烟云"为"蓬莱十大景"之一:天将雨时,洞中每有雾气逸出,状若轻纱,
缭绕丹崖山腰,煞似一幅绝妙的丹青。前有诗云:"怪石纡回一径深,阴阴
古洞纳潮音。仙人丹灶知何在,分得烟云拥碧岑。"

伫立洞前放眼西望,丹崖峭壁直插海中,崖下卵石累累,似珍珠玛瑙光怪陆
离,有"万斛珠玑"(旧称"千斛碎玉")之景。"万斛珠玑"为"蓬莱十大景"之
一:"蓬莱阁下,石壁千丈,为海浪所战,时有碎裂。淘洒岁久,皆圆熟可
爱。"每当潮落,珠玑铺岸,璀璨照人,迄逦东西,不见尽头。有诗云:"千
尺寒云锁翠微,一湾碧浪漾明矶。似从汉渚逢游女,携得双珠满袖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