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民间习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6a&A=3&rec=37&run=13

农民习俗

蓬莱县农民素有勤劳耕作、节俭持家之风。旧时,农民家庭一般是男人从事
田间劳动,妇女料理家务。建国后,妇女从家务中解放出来,务农、务工、
经商,同男人一样。

农民一般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习惯。大忙季节,亦"起五更,拉半夜",
早、午饭由妇女或儿童送到田间地头。田间劳动,一般早饭前不休息,上午
休息一次,下午休息两次,即"一气儿朝饭两气儿晌,三气儿晚饭不用讲"。

秋后收获的玉米多挂于屋檐下或树杈上晾晒;地瓜多储藏于旱井内。旱井俗
称"地瓜井",即在较干燥的地方挖一丈余深的竖井,井底侧面挖2~3个横洞,
地瓜储于横洞之内。大白菜、萝卜多是挖坑土埋储藏。

旧时,农家一般在秋收秋种结束后,将豆秸、花生秸、地瓜蔓等用铡刀铡碎,
垛于场院上,或堆于闲房内,俗称"铡场"。全家人吃一顿面条,称吃"铡场
面",标志一年辛勤劳作基本结束,"地了场光",进入农闲季节。

旧时农家尚有祈求人畜兴旺、庄稼丰收之俗。腊月三十日落前,在自家粪堆
上栽高粱秸、谷秸,顶端挂以"纸锞",称之"栽谷"(种庄稼);正月初一日
出前将高粱秸、谷秸就地放倒焚烧,称"杀谷"(收庄稼),象征全年五谷丰
登。正月初一至初十,每日象征一样事物:一鸡、二狗、三猫、四兔、五猪、
六羊、七人、八谷、九如(取"天保九如"、"福寿延绵"之意)、十成(取十
成丰收之意)。以每日天气晴阴,预卜人畜是否兴旺,庄稼是否丰收。正月
二十一为小麦生日,中午吃面条。此日天气晴朗,象征当年小麦丰收,俗语"
小麦成和秕,单看正月二十一"。清明节这天,农家有给牲口吃高粱米饭的
习俗,俗语"打一千,骂一万,不忘清明节一顿高粱米饭"。

渔民习俗

沿海渔民有供奉龙王、海神娘娘之俗,每逢节日和出海前,摆设供品,点香
烧纸,祈求平安。

新船下坞,船主择"黄道吉日",船头披彩,船桅挂红旗,设供品,点蜡烛,
焚香纸,鸣鞭炮,行大礼。船主用朱砂笔为新船点睛、开光。高呼"波静风
顺"、"百事大吉",送船入海。

出海捕鱼前,举行祭祀,鸣鞭炮,焚香烧纸,敲锣打鼓,祈求平安。每逢初
一、十五,渔民家属于海边为亲人祈祷、祝福。渔船满载归来时,于船桅挂"
布挑子",向乡亲报喜,乡亲们上船祝贺。

称谓习俗

曾祖父称老爷爷,曾祖母称老奶奶、老太太。祖父称爷爷,祖母称奶奶;外
祖父称姥爷,外祖母称姥姥、姥娘。父亲称爹爹、爸爸,母亲称娘、妈妈;
岳父母称丈人、丈母娘(当面称呼随妻);公婆称公公、婆婆(当面称呼随
夫);伯父称伯伯、大爷、大爹,伯母称大娘、大妈;叔父称叔叔,叔母称
婶子;舅父称舅舅,舅母称舅妈、妗母;姑丈称姑父,姑母称姑姑;姨丈称
姨父,姨母称姨;义父称干爹、亲爹,义母称干妈、干娘、亲娘。兄称哥哥,
兄妻称嫂子;弟称弟弟,弟妻称弟妹、弟媳;姐称姐姐,姐丈称姐夫;妹称
妹妹,妹丈称妹夫;夫兄、弟称大伯子、小叔子(当面称呼随夫);妯娌之
间互称嫂子、妹妹;夫姐、妹称大姑子、小姑子(当面称呼随夫);妻兄、
弟称舅子;妻姐、妹称大姨子、小姨子,妻姐丈、妹丈称连襟(当面称呼随
妻);叔、伯、姑、舅、姨的子女之间分别称叔伯、姑舅、两姨弟兄、姊妹
(当面称哥、弟、姐、妹)。对父辈友人,称伯伯、叔叔、姨。生人相见,
称先生、师傅,或大爷、大娘、大哥、大姐、同志。

嫁定婚

定婚:旧时,婚姻多由父母包办,媒人提亲,父母依照门当户对、属相不克、
岁数相仿等条件,合乎心意即许亲。许亲后,媒人持男方彩礼送交女方家中,
即为定婚。《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后,包办婚姻废除,多为媒人提
亲,男女择日会面(称"打对面"),双方同意后,由媒人将男方彩礼送交女
家,即为定婚(亦称"定亲")。自由恋爱者,男方择日设宴请女方到家,并
赠送礼品予女方,即为正式定婚。定婚之日起,男女双方均正式称对方父母
为爸爸、妈妈。

彩礼:为男方送给女方的定婚礼品。彩礼多少,一般根据家庭生活条件及当
地习俗而定,富家量多质高,贫家量少质次。建国前,大部分是一套衣料、
两双袜子、一个包袱皮、首饰、胭脂等。建国后,数量逐渐增多,质量逐渐
提高,一般是两套衣料、两双袜子、一双皮鞋、外加101元钱,意为"百里挑
一"。80年代有送1001元、10001元者,意为"千里挑一"、"万里挑一"。

结婚:旧时结婚,俗称"将(娶)媳妇"。结婚前择定喜日。喜日前一天,男
家派族人到女家送礼品及化妆品,名曰"催装"。喜日晨或前一二日,男家差
人到女家抬取嫁妆,俗称"抬喜盒"。喜日,男家亲朋前来祝贺,俗称"喝喜
酒",并赠钱,称"上人情钱"(人情钱给户主)、"赏钱"(赏钱给新娘)。
家中及迎亲必经之路沿途张贴红"喜"字,从家中直贴至村头。门上贴大红双"
喜",挂彩红。早饭后,新郎由本族两男(俗称"毡迎客"或"架毡的")陪同,
乘花轿,吹鼓手奏乐前导,前往女家迎娶新娘。新娘在家中梳妆等候,花轿
至门,女家迎新郎入,奠于祖堂,拜见新娘亲长,宴少顷,先出乘轿,新娘
以红绸蒙面,由其兄长搀扶进另一轿,由同辈男女各二人(俗称"送亲客")
陪同,随同新郎到男家。途中如遇庙宇、井、怪石等,"毡迎客"则抖开红毡
遮挡之,谓之"避邪"。新娘上轿之前,女家差一儿童,持红布裹着的方盘,
盘上整齐地摆着核桃大的生水饺,先一步送至新郎家(俗称"送小饭"),煮
熟,等候花轿到来。花轿至男家村头落轿,由新郎的本族长辈在新娘轿顶扣
一筛子,然后起轿,绕村街一周后到新郎门前落轿,两名女迎客(俗称"搀
媳妇的")至新娘轿前,给新娘喂饭,然后搀扶出轿。轿前放一马鞍,马鞍
上放用红纸包裹的粘糕少许,新娘踩马鞍下轿,在"搀媳妇的"搀扶下(南部
山区外加由新郎扯着红绸带拉着新娘)踩着"毡迎客"铺下的红毡(南部山区
铺高粱秸皮编的"折子")至院内,新郎、新娘面向天地牌位叩拜,名曰"拜
天地";再至堂屋,拜祖先,拜父母;然后送入洞房,新郎、新娘同吃"小饭
水饺",喝合婚酒,新娘开始"坐床"。新郎仍由"毡迎客"陪同,返回新娘家
(称"回亲"),新娘家只宴请姑舅亲戚及本族长者,新郎一一相认,宴后返
回自家。新郎家中,中午大宴宾客。新娘一席设在堂屋正中,新娘坐于上座
特备的罗圈椅上,由新郎的女性长辈、媒人、女迎客、女送客等相陪。晚上,
村中好凑热闹者纷纷前往"闹洞房"。"闹洞房"者年轻人居多,亦有年长者,
俗语谓"三日之内无大小"。翌日或间日,新娘家中差人将新娘接回娘家,名
曰"搬九",上午即送回,同时新娘的父辈兄弟同到新郎家,名曰"会亲家",
新郎家盛宴款待。南部山区"搬九"系新郎、新娘同去女家,女家中午设宴款
待,下午返回。

建国后,结婚坐轿、请吹鼓手、拜天地等习俗渐废。50年代,迎亲多用"轿
车"(牲畜拉的大车,上装彩棚);60年代多用自行车;70年代多用拖拉机;
80年代开始用面包车、小轿车。亦有旅行结婚和举行集体婚礼者。

嫁妆:因生活水平差异,嫁妆的数量和质量差别较大,富者量多质高,贫者
量少质次。旧时,一般陪嫁品为柜、箱、匣几、桌、椅、钟表、镜子、被、
褥、枕头等。建国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嫁妆档次越来越
高。70年代主要有立柜、五斗橱、写字台、自行车、缝纫机、梳妆台、折叠
椅等,被褥面料多为绸缎。80年代中后期,嫁妆中收录机、电视机、电风扇、
电冰箱等高档品已屡见不鲜。

谢媒:完婚后,婚者赠猪头、酒等礼品予媒人,以示酬谢。

天后宫庙会

正月十六相传正月十六是天后(海神娘娘)的生辰,蓬莱人民(特别是北部
沿海农村)当作节日庆祝。届时,人们从四面八方赶往丹崖山天后宫,进香
膜拜、求签许愿、捐香火钱。各地农村纷纷组织戏班、秧歌队到天后宫对面
的戏楼、广场上献演俚俗戏剧和大秧歌。人们给天后娘娘进香后,多与亲朋
好友在天后宫前看戏看秧歌,趁兴游览蓬莱阁及其附近名胜,在阁下广场购
买个人喜爱的小商品,直至尽兴而还。这一习俗沿袭至今。

渔灯节

系流行于县内山后初家、山后陈家、山后李家、山后顾家、沙窝孙家、芦洋
6个渔村的节日。节期各不相同:山后初家、沙窝孙家、山后李家为正月十三,
山后陈家、山后顾家、芦洋为正月十四。届时,渔民纷纷给龙王庙送灯、上
供、祈求出海平安和渔业丰收。建国后龙王庙渐废,改为设供祭船、送渔灯、
放鞭炮,近年又同时举行娱乐活动。

民间禁忌

春节饺子煮破皮,忌说"破了"、"碎了",要说"挣了"。馒头蒸裂了,忌说"
裂了",要说"笑了"。百岁老人忌说实际年岁,总说九十九岁。老年人去世
忌说"死",应说"老了"。中年人报年龄忌说"41"岁。

冬至忌推磨(磨面),腊八忌碾米,春节忌说不吉利话,俗语"冬不推、腊
不轧(读ya,即碾米),大年五更少说话"。

春节期间("接神"至"送神"之间)忌扫炕、扫地、往屋外倒水及杂物,忌借
钱,忌打、骂孩子;戴重孝者忌拜年。

已婚妇女忌在娘家过春节,忌看娘家的家谱,忌在娘家过元宵节,忌在娘家
生孩子。孕妇忌看死尸,忌探望产妇。

吃饭忌筷子放在碗上,忌翻扣碗、盘,忌反手添水、添饭。客人忌翻鱼。店
铺算盘忌翻过来置放。青年忌喝瓶底酒。

探望病人忌下午和晚上。借用别家药壶煎药,用后忌送。死于外者尸体忌进
宅,须停于门外。建房忌火日,忌子午向,街门忌冲沟、冲窗,忌四面是路。
未建东厢房,忌建西厢房。西厢房忌大于东厢房。院内东侧忌建平(顶)房,
西侧忌搭"厦子",俗语"东不平,西不厦"。

渔民忌说"翻"、"扣"、"完"、"没有"、"老"等词语。"翻过来"说成"划过来"
或"转过来";称"帆"为"篷";"完了"、"没有了"说成"满了";"老"字是对鲸
鱼的尊称,在船上喊人不能叫"老W"。勺子不得扣于锅内,一切器皿不能扣
放。不能在船头小便,忌妇女跨越船头、网具。

建国后,带有迷信色彩的禁忌多被摒弃。

方言土语

蓬莱的方言土语十分丰富,都有其鲜明的特点,表现了滨海人民淳朴爽朗的
性格。

方言土语中双音节的形容词较多。如:胖叫大胖,瘦叫精瘦,高叫老高,细
叫尖细,大叫老大,小叫不点,硬叫顶硬,软叫稀软,稀叫流稀,稠叫挺厚,
俊叫葱俊,丑叫劣丑,黑叫墨黑,亮叫铮亮,白叫乔白,青叫显青,红叫赤
红,紫叫血紫,黄叫焦黄,绿叫秸绿,蓝叫娇蓝,甜叫实甜,苦叫裂苦,酸
叫焦酸,涩叫巴涩,咸叫生咸,辣叫斯辣,腥叫乔腥,香叫喷香,臭叫松臭,
臊叫乔臊,痒叫刺弄,突然叫冷不丁,吝啬叫小器或抠,没本事叫熊,聪明
叫精,心眼多叫一肚子猴,不怎么样叫二五眼,奉承叫舔腚,儿女不孝叫生
分,放赖叫撒泼,等等。

名词、动词也有许多,如:男孩叫小厮,女孩叫闺女,馒头叫饽饽,稀饭叫
米汤,米饭叫干饭,村叫疃,高梁叫胡黍,玉米叫苞米,花生叫长果,上午
叫头晌,下午叫下晌,中午叫晌午,早晨叫晨早,吃叫歹,喝叫哈,咸菜叫
瓜唧,贺新居叫温锅或踩院子,订婚叫压亲,结婚叫张媳妇,拿叫撼,修理
叫扎古,怎么了叫那么来,劝叫哄颂等等。

以上例举的,只是蓬莱方言土语中的一部分,只这一点,足见蓬莱方言土语
的丰厚。友朋远方来,若能用方言土语与蓬莱人交谈,蓬莱人会感到很亲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