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民间文体活动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6a&A=3&rec=35&run=13

荆家庄大木偶戏
荆家庄大木偶戏源自宋代的"杖头傀儡",清乾隆五十年(1785)前后由外地
传入,清末民初在境内活动最盛。大木偶高约1米。表演时以手、头部活动
为主,眼、鼻、耳、口皆可活动,素以动作细腻灵活、形象生动活泼著称。
演出时,搭一占地三四平方米、高1.7-1.8米的架子,四周围以幕布,幕布
以上为舞台,艺人在幕后操纵表演。有时要配以吐火、喷烟等特技,夜间演
出加灯光。伴奏乐器有坠琴、京胡、洋琴、二胡和打击乐器。唱腔以梆子腔
为主,吸收了洋琴、吕剧、京剧等唱腔。传统剧目以妇女、神怪、英雄故事
为主。

蓬莱大鼓和梁派大鼓
蓬莱大鼓前身为蓬莱民间盲瞽艺人的街头鼓曲,清光绪年间(1875-1908)
县内河东姜家村艺人刘清花、高世佐集其大成,并有所发展,形成具有独特
风格的蓬莱大鼓。蓬莱大鼓采用方言演唱,具有曲调优美、节奏明快、唱腔
浑厚、音调粗壮、感情纯真等特点,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

1943年,抗战文艺工作者梁前光在蓬莱大柳行一带成立盲人救国会,组织爱
国盲人以演唱大鼓的形式从事抗日宣传活动。其间,梁前光在熟悉西河、京
韵、奉调大鼓和琴书等北方曲艺各种旋律和唱词的基础上,虚心学习蓬莱大
鼓的基本腔调和韵味,结合蓬莱民间流传的其他艺术形式,不断消化创新和
实践。他打破以往"怀中抱月"式的轻柔打法,以激烈的甩头动作和铿锵有力
的钢板把人们带入战斗气氛之中,使开场弦和大鼓套紧凑、激昂;在板式上,
去掉太多的甩腔,增加激昂的口语化快板、反调快板和蓬莱烧纸调,以大鼓
的贯口一气呵成,形成基本调、紧张调、愉快调、悲调四大新腔调。唱腔鼓
板由大鼓套、起板、甩腔、平板、花腔、悲调、快板、反调快板、数板、落
板、散板、烧纸调12种腔调组成,随演唱故事的情节发展而自由变换和衔接。
这种唱腔格式随着由他编写的许多唱段在蓬莱、黄县(龙口)、掖县(莱州)、
福山、牟平、烟台等地广为流传,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建国后被曲艺界誉为"
梁派大鼓"。梁派大鼓演唱的主要曲目有《打大黄家炮楼》、《血洒七里庄》、
《智女杀敌》、《赵保原屠刀下的一家人》、《单臂夺枪芦宝祥》、《女担
架》、《懒汉回头》、《女英雄宫凤英》、《青岛市的赵小姐》、《姚大娘
捉特务》等。

渔民号子
又称"登州号子",是当地渔民在长期的渔业生产劳动中为协调动作、抒发情
感而产生和形成的一套完整的号子。它的曲调随着劳动内容、强度和动作节
奏的变化而变化,以粗犷奔放、节奏紧凑有力的"宫"、"徵"调式为主,以优
美委婉、节奏和缓平稳的"商"、"羽"调式为辅。整套号子由溜网号、上网号、
拉锚号、摇橹号、撑篷号、紧橹号、上网小号、捞鱼号、拉网号、(tingba)
号、爬爬号等11个部分组成,系列地反映了渔业劳动过程。

溜网号是渔民们在海滩上整网、织网、晒网、收网时哼唱的渔歌,调式平稳、
缓慢、华彩、愉快。

上网号。网具整好,搬运上船,领号者即兴引亢,协调着伙计们抬着沉重的
渔网上坡下坡、走海滩、涉海水、过跳板、登上船弦的行动,调式沉重而跳
跃。

拉锚号。拉锚时,一领众合,齐心协力。因锚有大小,流有缓急,劳动强度
不同,亦产生不同风格的锚号。大锚号沉重、平稳,小锚号轻松欢快。

摇橹号是一首短小号子。摇橹出海时风平浪静,随摇橹的大推大拉动作一唱
一合,节奏缓慢、深沉,平静安详。

撑篷号是一首大型渔号,情绪多变。开始时无须用大力,号调轻松畅快;随
着篷帆升高,须加大拉力,号调转为深沉、缓慢,力度由弱到强;篷帆升至
桅顶,揽绳收尾,气氛转缓,号调拖腔结束。

紧橹号。发现鱼群,全船伙计精神振奋,喊起紧橹号子,团结一心,紧摇橹
猛划船,破浪赶鱼群,调式急促、强烈、紧张有力。

上网小号。起网时,鱼儿活蹦鲜跳,伙计们兴高采烈,喝喊上网小号,调式
明快、流畅而又风趣。

捞鱼号。用鱼抄往船仓装鲜鱼,喝起捞鱼号子,虽然曲调简单、重复,但生
动朴素,欢快喜悦。

鲃鯅号。船儿满载,渔民们满怀丰收的喜悦摇橹返航,长领长合,号调缓慢
悠扬。

爬爬号为独唱曲,是蓬莱渔民号子中唯一的一首"羽"调式抒情动人的渔歌。
渔船返航时由船老大独唱,节奏跳跃,活泼风趣。

大杆号
大杆号又名"招军"、"先锋"、"号角",是一种无孔无缝、直管吹奏的铜管乐
器,起源于宋代,是当时牧民和军队用来传递消息的工具。它由两节铜管构
成,平时套在一起,用时拉出,长约2.7米,前端喇叭口直径约16厘米。吹
奏时右手将号管托起,上昂45~500角,运足丹田之气吹响,声韵宏厚,响
达数里,其音阶高低和曲调抑扬皆由吹奏力度的大小、气口缝隙的大小和唇
齿间的松紧度来控制。吹奏技巧有塌、挑、颤、顿、滑、臌、连、粘等。大
杆号的吹奏形式有单奏、与锣鼓合奏、与吹打乐合奏,多用于民间节日娱乐
活动。大杆号乐曲可分为祭祀性和娱乐性两类。祭祀性乐曲具有庄严肃穆、
威武雄壮、气势宏大等特点;娱乐性乐曲则具有喜庆热烈、欢快明朗、诙谐
幽默等特点。

蓬莱烧纸调
烧纸是起源于宋代,在蓬莱东、南、东北部地区乡间流传的一种风俗性祭祀
活动,用以求福求财求平安和祭奠祖先。整个仪式由开坛、请神、安神、搭
棚、封灯、劈山、搬亡人、歇坛、故事、送神等10个阶段组成。

烧纸调是整个烧纸仪式活动的伴曲,含鼓乐和唱曲两部分。唱由有九腔十八
调。九腔主要有大腔、悲腔、急腔、大悲腔、四大腔、娃娃腔、对口腔、接
神腔等;十八调主要有接神调、安神调、封灯调、送神调、三棒鼓、慢板、
悲调、靠山调、喜盈门调、流水调、搬亡人调、答文良调等。烧纸调旋律婉
转,节奏富于变化。演唱故事时,唱腔遵循"接神、安神……送神"的程式,
中间根据故事内容自由选择调式。烧纸调的伴奏乐器为单皮鼓。单皮鼓形似
蒲扇,使用时既是打击乐器,又是舞蹈道具。鼓柄下端以铁条曲成3个椭圆
形环,各穿3片六角形铁片,动辄声响,使用时边打边晃,产生鼓声和铁器
声交响的效果,形成特殊气氛。单皮鼓乐主要有开坛鼓乐、三棒鼓乐、六棒
鼓乐等,结合演唱腔调的急、缓、顿、抑、灵活掌握打击技巧,以控制鼓点
与唱腔和谐。

烧纸舞是伴随民间烧纸活动而表演的一种祭祀性舞蹈,为蓬莱县所独有。主
要流传于蓬莱县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民间,金果山一带最为流行。在舞蹈
风格上,北部沿海一带表演动作较为粗犷有力、严肃稳健;东南部山区的表
演动作较为活泼风趣、热烈火爆。每伙艺人由4人搭班,3人上场表演,一人
替换。祭祀仪式由表演者之一"领坛"(领唱领舞),2人"扛腔"(帮唱伴舞)。
表演者均左手持单皮鼓,右手持鼓鞭(用牛筋编制而成)击鼓,边唱边舞,
在直径不到2米的圆形场地内时而绕行,时而穿插移动,时疾时缓,有点有
顿。舞蹈动作由挪移身形和耍鼓两部分构成。鼓式动作有茉莉鼓、掏心鼓、
挽花鼓、转身鼓、扣鼓、插架鼓等,身段动作有支、偏、挂等。仪式开始后,
表演者即一刻不停,协调一致地边唱边舞边击打单皮鼓,直至曲终。

大秧歌
大秧歌汇集了县内除戏曲舞蹈和祭祀舞蹈外几乎全部民间舞蹈形式,是县内
民间传统的群众性舞蹈活动项目。每年春节期间,几乎村村都成立大秧歌队,
相互串村表演。数支大杆号头前开路,锣、鼓、唢呐随后,再后是大型彩灯。
彩灯上书村名及"五谷丰登"、"欢庆丰收"等字样,内燃蜡烛,名曰"高照",
由数人高举着,一俯一仰呈作揖状行进。后面依次为活报队、秧歌队、高跷
队、龙舞、狮舞、跑驴、跑旱船、抬阁、腰鼓队、大头舞等。活报队中有扮
唐僧师徒的,有扮八仙的,有扮《白蛇传》人物的,还有扮相公、闺秀、渔
夫、老农、"痴老婆"、卖膏药的等各类人物形象,边走边舞。跑驴舞中的毛
驴用竹木扎制,一个骑驴妇和一个赶驴郎为一组,数组成一队,表演跑、跳、
卧、起、上山、下山、过河、蹶子、打转转等动作。旱船系用竹木扎制,
一个乘船妇和一个摇橹船夫一组,数组成一队,表演行船中的平稳速行、破
浪前进,艰苦颠簸等动作。狮子舞中的狮子系用竹木、麻丝等扎制,一只狮
子由两人表演(幼狮由一人表演),一般两只狮子和一个手执彩球的逗狮人
成一组,数组一队,表演狮子摇头、摆尾、搔痒、舔毛、抖毛、卧倒、打滚、
跄、跳、示爱、争滚(滚绣球)等动作。高跷队一般由十几人以至数十人组
成,踩高跷者扮成各种人物形象,两人并列前行,或串剪行进,表演各种人
物动作。扮演丑角者一般还要表演返转、大跳、扑倒并大劈叉而后跃起等高
难度动作。龙舞亦称耍龙灯,县内龙灯的龙体特点是头大、眼凸、节长,全
身9节、11节或13节不等,由一擎珠人翻舞彩珠领舞,舞龙者随着彩珠舞动
龙体,表演滑游、翻腾、回旋、绞柱、跷首盘节、串节变形等数十种动作。

整个秧歌队由大小铜响打击乐器和大杆号、小唢呐配合,鸣放鞭炮。秧歌队
串村表演,先有预约;进村前,鼓乐齐鸣,村中头面人物带领部分村民,敲
锣打鼓,出村迎接;进村后,先串街走巷,边走边表演,然后在一宽敞地方
煞住,进行场地表演。场地表演先由一扮相文雅者(多扮为卖膏药串江湖的)
出场,打着伞,踏着锣点绕场一周,口中念着"我们这个秧歌本不强,来到
贵地瞎嚷嚷,只为义气重山岗,还望乡亲多原谅"等客套话;接着扮演"痴老
婆"者出场,"痴老婆"扮相奇特,头挽大勾勾纂,耳挂大红辣椒,满脸涂脂
施红,脚穿大花鞋,一手摇芭蕉扇,一手舞大红巾,踏着锣点贴近围观者绕
场扭舞两圈,逗得人们边哈哈大笑边后退,在嘻笑中随心所欲地拓宽演出场
地;"痴老婆"退场后,由两个手拿"沙拉鞭"(花棍样)的男孩领着十几个女
孩(旧时为男扮女装)出场,绕场扭舞,配以乐曲,不时停下演唱一支民歌
小调。这些表演皆为"开场戏",起安顿场地的作用。场地安顿好之后,正式
表演开始。表演结束,村里备好茶食桌,摆放糕点,招待演员。而后,秧歌
队列队谢茶,村民鼓乐齐鸣,热烈相送,秧歌队三进三退,缓缓离去。

蓬莱剪纸
蓬莱民间剪纸源远流长,清代最盛。北部沿海一带的北沟、马格庄、刘家沟、
潮水、大季家和南部山区的村里集、崮寺店等地妇女多善此工。民间剪纸常
以窗花、灯花、炕墙花、天棚花、"套钱"等形式出现,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因受当地社会、生产、生活习俗影响,多以美化生活、憧憬未来、祝吉颂祥
为主旨,同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鱼虫鸟兽、花草树木、历史故事、神话传
说、风景名胜、耕织劳作、家禽家畜等都在剪纸之列。传统图案多为龙、凤、
鹿、鹤、牛、马、猪、羊、鸡、鸭、鹅、金鱼、鲤鱼、桃花、牡丹、兰、菊、
佛手、如意和八仙过海、麻姑献寿、喜上眉梢、麒麟送子、三星图、连年有
余、鲤鱼跳龙门、双龙戏珠、丹凤朝阳、狮子滚绣球、百鱼图、百鸟图以及"
寿"、"福"、"喜"字等,构图新颖别致,造型生动美观,生趣盎然。在剪纸
技法上,既有粗犷浑厚的大写意,又有秀丽纤细的白描,阳剪阴刻,劈毛钳
镂,变化多端。70年代,登州、村里集、崮寺店等地一批民间剪纸艺人的作
品被山东省博物馆收藏。当今县内民间较著名的剪纸艺人有万寿村刘桂芹、
西关村刘金荣、长裕村陶淑芹、凤凰村陶淑华等。70-80年代,她们的作品
如《金鱼》、《龙戏珠》、《水漫金山》、《八仙》、《放风筝》、《苏小
妹三难新郎》、《农家忙》等陆续获国家一、二、三等奖和优秀作品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