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类 蓬莱海市与蓬莱阁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6a&A=1&rec=6&run=13

蓬莱,古称"登州",其北海面偶现海市蜃楼,古称"登州海市"。

海市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然而在古代,人们无法对海市的成因做出科学解
释,便借助于想象,生发出诸如神山仙岛之类的说法。

早在战国时期,齐燕方士们就说:"勃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 有大壑焉…
…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
而五山之根无所连箸,常随潮波上下往还,不得暂峙焉"(《列子.汤问》 )。
进而发展为"三神山"说:"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
(《史记·秦始皇本记》),"其传在勃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
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白银为宫
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
(《史记·封禅书》)" 当时的勃海范围,比今天渤海要大得多,包括现在的渤
海和黄海,但是与海市相联系,则只有蓬莱以北海面符合方士们所指。从他
们描述的神山情形看,恰恰是海市的生动写照。

秦汉两代是帝王求仙的高峰时期,而在追求的神山仙境中,独重"蓬莱"。例
如把三神山称为"蓬莱诸神山"(《史记·孝武本记》);秦始皇遣徐福率童男童
女三千入海,求的也是"蓬莱不死药"(《太平寰宇记》)、"蓬莱药"(《史记·秦
始皇本记》)、"蓬莱神仙"(《后汉书·效祀志》)、"蓬莱神人"(《史记·孝武本
记》); 汉武帝多次巡游至登州,也是"冀通蓬莱焉"(《史记·孝武本记》)、"
将以望祠蓬莱之属"(《史记·效祀志》);记载所求仙境也多是蓬莱:"蜀女谢
自然泛海,将诣蓬莱求师"(《太平广记·神仙》);对仙岛蓬莱及蓬莱仙人的
描述也很细致:" 蓬莱山在海中,上有仙人,宫室皆以金玉为之,鸟兽尽白,
望之如云,在勃海中也"(《山海经·海内北经》);"蓬莱隔弱水三十万里,非
飞仙无以到"(《太平广记·神仙》);"见安期生食巨枣,大如瓜。安期生仙者,
通蓬莱中,合则见人,不合则隐"。" 蓬莱"不仅成了仙境、神山的代名词,而
且凡人世间欲求而不得之物, 似乎它那里全有。

齐燕方士的渲染、鼓动, 使得当时迷信长生不死的帝王们频频遣人入海求仙。
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都曾使人入海求三神山。秦始皇崇拜神仙,更是到
了痴迷的地步。在他四次巡游山东沿海的过程中,每至八神祭祠(八神祭祠:
祀天、地、兵、阴、阳、月、日、时八主之祠,分布在山东沿海。),均要顶
礼膜拜,并遣卢生、徐福、 韩终等方士多次入海求仙,规模最大的一次竟
达三千人(公元前210年,徐福率童男童女三千第二次入海求仙。)。为使徐福
一行在求仙的航途中免"为大鲛鱼所苦"(《史记·秦始皇本记》。),甚至不惜
以一代帝王之尊,亲自乘船下海,"自以弩候大鱼射之"( 事见《史记·秦始皇
本记》。)。秦始皇的这些举动,对当时民间和后世求仙活动高潮迭起产生了
直接的推动作用。

到了汉武帝时,海上求仙活动达到了高潮,求仙船和求仙人数量之多,出海
时间之长,都超过了秦始皇时期,而且还试图对求仙船的下落、求仙结果进
行考察。汉武帝甚至想亲自乘船从登州渡海求仙。第一次为群臣谏止,第二
次是苦谏也没有听,无奈天不作美,风涛十余日,才不得不作罢。应该说,
汉武帝的求仙之切,比之秦始皇有过之而无不及。

据《史记》、《汉书》记载,汉武帝海上巡幸活动约有八次,历时23年,证
及其它资料,几乎每次都到达了登州。这是因为那时的方士们认为:蓬莱仙
山大体应在今蓬莱以北的海上(因海市之故)。汉元鼎五年(前112年)三月, 汉
武帝首次临幸海上,"益发船,令言海中神山者数千人求蓬莱神人"(《史记·
孝武本记》)。元封元年(前110年), "方士更言蓬莱诸神山若将可得……乃复
至海上望,冀通蓬莱焉"(《史记·孝武本记》)。太初元年(前104年)十二月又"
临勃海,将以望祠蓬莱之属"。(《汉书·郊祀志》。)太初三年(前102年)"东还
海上,考入海及方士求神者","莫验,然益遣(求仙船和求仙人)"(《史记·孝
武本记》。)。当然,汉武帝的求仙活动终归要以失败告终。于是,太初元年
(前104年), 他在第五次巡幸海上到达登州时,命人筑城一座,称之为"蓬莱",
以聊充渴肠。从此, 人世间有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地名--蓬莱。这件事,史书、
志书有多处记载。如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昔汉武帝于此望蓬莱山,
因筑城,以蓬莱名之。 "明人注唐代杜佑《通典》:"汉武帝于此望海中蓬莱
山,因筑城以为名。"清康熙、道光、光绪版《蓬莱县志》、《续修蓬莱县志》
载:蓬莱旧城东门名"望仙",为"汉武帝登临望海处"。不过,汉武帝临死前两
年已幡然醒悟:"天下岂有仙人,尽妖妄耳!"于是"悉罢方士求仙事"(《中外历
史年表》115页,"前89年"条),为秦汉求仙热潮划上了句号。

秦汉求仙是那一时期社会重大事件,且不论它对社会进步起了怎样的作用,
从产生的实际效应看,一是促进了山东沿海(尤其古登州港 )港航事业的发展;
二是"蓬莱"作为仙境、仙乡的代名词被固定了下来; 三是有了一个以仙境蓬
莱命名的小城--蓬莱城。

汉代以后,人们对海市逐渐有了较理性的认识。元人于钦在其《齐乘》中由
海市发出揣测:"《史》、《汉》所称之神山……望之如云,未能至者,殆此
类耳?"明人袁可立在其《观海市诗》序中作了同样的推想:"世传蓬莱仙岛,
备诸灵异, 其即此是与?"已经认识到古人所说的海上神山与自然景观海市有
着某种联系。 而与此同时,以蓬莱仙岛为题咏内容的活动则一直未见消歇。
大凡到过蓬莱的骚人墨客,包括在登州任职的官员们多有关于蓬莱仙境的题
咏。然而大海茫茫,云烟缥缈,哪里去寻仙山踪迹?文人们作的一直是望洋
之叹。

直到宋嘉佑六年(1061年 ),蓬莱城北临海的丹崖山巅建起蓬莱阁,幻化的神
山仙境才有了依托。建阁人朱处约在他撰的《蓬莱阁记》中明确指出:立足
阁上,"听览之间,恍不知神仙之蓬莱也,乃人世之蓬莱也"。说明蓬莱高阁
之建, 是缘于世人欲求神山之蓬莱不得,乃建此阁以为人间蓬莱。

蓬莱阁建立伊始,就与神山蓬莱结下了不解之缘。而所谓的神山蓬莱,不过
是秦汉方士根据登州海市而人为幻构的仙境。因此,自阁成之日始,便与其
北偶现的海市幻景遥相辉映。因为登州海市,蓬莱阁才不高而高,不大而大。
阁因海市而名成,海市因阁而有所依。数百年来,文人骚客登阁观览,题咏
海市,竞相唱和,使海市之名更显,仙阁如生劲翼,名扬天下。